03.05 抗戰時期真的存在「獨立團」嗎?這是什麼編制?

寫哯茬


抗戰初期八路軍就先後成立過115師獨立團、129師385旅獨立團,之後獨立團在八路軍序列中越來越多。

到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夏)八路軍已擁有莒中獨立團、海陵獨立團、西海獨立團、中海獨立團、蘇北獨立團、冀魯豫軍區6分區獨立團、睢太獨立團、恩縣獨立團、冀魯豫軍區9分區獨立團、冀魯豫軍區11分區獨立團、2縱獨立團、陝甘寧教導旅獨立團等10餘個能叫得出番號的“獨立團”。

通常來講,設置獨立團主要是解決2方面問題——首先是安排八路軍師、旅一級的超編人員,這主要是抗戰前期八路軍公開序列不夠用所採取的“權宜之計”,因此這一階段的獨立團往往兵力較少,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2個獨立團都只有1000多人。

但是隨著抗戰進入僵持和反攻階段後,八路軍已經發展成擁兵百萬的強大戰略集團,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為各級軍區、師級單位重新配置受其直接指揮的直屬部隊,或用於鎮守地方的守備部隊,於是在各根據地和八路軍各師麾下,就出現了大量齊裝滿員的獨立團,此類部隊往往精兵強將雲集,有些師屬獨立團乾脆又稱作“教導團”,骨幹都是清一色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兵。

而整個抗戰期間,類似獨立團這樣的編制還有很多,其中道理也不復雜——1937年國民政府改編中國工農紅軍,統共才給了3師(115師、120師、129師)6旅12個團的正式番號。

但是隨著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到1940年夏八路軍已經從3年前的約4.2萬人擴充至40萬之眾(編成170多個團),接下來便發生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多達105個八路軍團級單位先後投入戰鬥,佔當時八路軍總兵力的60%以上。

很顯然,這170多個團級單位除去12個“正牌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屬於不在國民政府編制序列表內的新建部隊。

當然,這些新建團的番號未必都稱作“獨立團”,比如359旅原本只有717、718共2個團,但是到1937年9月就擴編出一個崞縣團(內部文件這麼稱呼),兵力(2620人)甚至正牌的718團(2580人)還多,而其對外則稱“賀陳支隊”。


網言軍事


當然有。

獨立團最初可以追溯到北伐軍時期,當時鐵軍第四軍就有獨立團,也叫葉挺獨立團。後來編制為第4軍25師,是南昌起義主力之一,葉挺也擔任前敵總指揮。

獨立團,從字面理解,就是配屬於較高級別建制部隊的團級單位。

譬如紅軍改編第八路軍時,有正式番號的是三師六旅12團,兵員3.6萬,加總部直屬隊炮兵團等合4.5萬。由於當時紅軍約七萬,經過精簡也安置不下,所以另外編制三個團,其中115師就有獨立團,120師129師為教導團。這三個團就沒有登記在軍政部花名冊上,當然也沒有對應的軍餉等。

當時,國軍正編甲種團是20連2700人。獨立團教導團大多1000—1500人。

敵後展開後,八路軍迅速發展,1939年之後在總部下設置軍區,縱隊。在軍區,縱隊,師下設置軍分區,支隊,新編旅等建制。再於旅等建制下設置新編X團,獨立團等。

這些新編團,獨立團又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達到主力地位隨時可以參加大型戰役的大團,滿編甚至四五千。二是基幹團,約兩千人,屬地方武裝核心力量。三是新編制地方部隊,主要是大團基幹團抽調骨幹,配屬縣大隊這些地方部隊組建起來,一般千多人甚至更少些。

1940年至1942年最艱難的時刻,八路軍主力部隊自45萬降低到30萬,其中有犧牲陣亡,但也有一部分就是主力地方化,即主力團分解為營連去軍區縱隊做建制核心,傳幫帶新部隊。


四川達州


獨立團是部隊的一種特殊編制,它是指越過師、旅直接受軍、師指揮的團。獨立團的設置主要是根據部隊的實際、戰場的需要和其他一些特殊情況而決定的,它和正規編別的團,地位、作用、任務都是一樣的,可以作為主戰部隊,也可以是預備隊。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獨立團有:葉挺獨立團、陳賡幹部團、115師楊成武獨立團。

葉挺獨立團是北代戰爭時期,受黨領導的一支部隊,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通稱葉挺獨立團),1925年11月21日在肇慶成立,全團2100多人,葉挺任團長。打醴陵,攻平江,戰汀泗橋和賀勝橋,英勇善戰,被喻為是“鐵軍”,後來成為南昌起義的主力部隊。

陳賡幹部團, 1934年10月長征前,中革軍委決定將蘇區的4所紅軍學校合併組成幹部團,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這個團全部由幹部組成,是黨和紅軍的儲備人才和骨幹。遵義會議後,毛澤東主席決定發動士城戰役,由於情報有誤,原以為川軍是郭勳祺2個旅,實際上是4個旅還有增援部隊,加上川軍戰鬥力很強,戰鬥打的非常激烈,在關鍵時刻,毛澤東、朱德命令幹部團參加戰鬥,幹部團敢打敢拼,如下山猛虎,幾次都打退了川軍的進攻,毛澤東高興地說:這個陳賡,以後可以當軍長。新中國成立後,陳賡被授予大將。

115師楊成武獨立團,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115師下轄343旅、344旅及獨立團。團長為楊成武,政訓處主任羅元發。這個團也是敢打硬仗、險仗、惡仗。在平型關戰鬥中,獨立團迂迴穿插到敵後,切斷了敵人的運輸線,守住了口袋口,保證了戰役的勝利。在抗戰中,他指揮了著名的黃土嶺戰鬥,擊斃日本軍“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官阿部規秀中將,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新中國成立後,楊成武被授予上將軍銜,羅元發被授予中將軍銜。


zj史海拾貝


抗戰時期確實存在獨立團,其實在抗戰前,獨立團這個編制就有了,比如有名的葉挺獨立團。

獨立團原意是指不隸屬於旅,而是直接歸屬於更高一層指揮結構的團,像葉挺獨立團當時就是直屬第4軍軍部指揮。抗戰爆發以後,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因為國民政府所給編制有限,因此有些部隊就在編制外組成獨立團或者教導團。此時的獨立團是直接隸屬於師,像第115師就有一個獨立團,團長是楊成武,而第120師、第129師則下屬教導團。

隨著八路軍隊伍的壯大,編制就開始混亂起來,獨立團也是越設越多,也不一定隸屬於上一級單位,在旅下面也可能有獨立團。比如1938年冬,第358旅就下轄第714團、第716團、獨立1團和獨立2團。徐海東的第344旅下屬的除獨立團外還有教導團。而第385旅則不僅有獨立團,在旅下面還有一個冀豫遊擊支隊,而支隊下面則是兩個團,編制的混亂可想而知。

所以抗戰時期獨立團只是為了解決編制問題而設立的諸多番號中的一種,其他還有補充團、教導團、縱隊、支隊、大隊等等,這些都是出於抗戰需要而臨時設立,後來隨著部隊的正規化逐步取消。

不過說起來,在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是第386旅獨立團,而第386旅在歷史上似乎還真沒設過獨立團這個番號,估計也是為了避免大家過度聯想,所以作者特意找了一個不存在的番號吧。


不沉的經遠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和抗戰小說中看到獨立團這個稱呼,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所率部隊即為八路軍獨立團。抗日戰爭中我軍真的有獨立團這個編制嗎?真實的獨立團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

電視劇中的獨立團長李雲龍

還是舉例說明吧。

八路軍指戰員在戰鬥中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央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隨即又改為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下轄120師、115師和129師三個師,每師轄兩旅,每旅轄兩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當時八路軍第一主力部隊115師除了下轄第343旅(旅長陳光)陳光和第344旅(旅長徐海東)兩旅四團外,還有一個獨立團,團長楊成武、政訓處主任(政委)羅元發。八路軍各旅、團都有國民政府頒發的正式部隊番號,唯獨這個獨立團是八路軍私下成立的,用今天的話說,屬於黑戶口,沒有國民政府發放的軍餉、軍裝、武器裝備及其它補給。

115師獨立團前身是紅一軍團第一師,1937年8月20日,紅一師在陝西三原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原來紅一師所屬的三個團縮編為三個營,全團共13個連隊,1700餘人;1937年11月7日,獨立團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兼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1937年11月—1939年2月期間還有晉察冀軍區第一支隊這個稱呼。也就是說,從1937年8月20日獨立團成立,到11月7日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兼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獨立團一共存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八路軍正式部隊中叫獨立團的,只有這一支部隊。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抗戰劇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大部分部隊都存在著獨立團,那麼這個編制在抗戰時真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其實在抗戰時期不僅存在著獨立團,獨立旅、獨立師也大量存在。

當日軍侵華步伐加劇時,國共兩黨終於摒棄前嫌,共同抗日,不僅如此,國府其他派系也都以民族大義為重,願意接受老蔣改編,服從中央的領導。但是改編就得有部隊番號,周恩來與老蔣“磨”了幾個月,終於給陝北的紅軍弄來了一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番號,後改成第十八集團軍,歸二戰區管轄。所以說,抗戰時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集團軍、軍、師、旅、團皆有各自的番號,一個師基本都是三旅六團制或兩旅四團制的部隊,而獨立團、獨立旅就是越過師級,直接由軍、甚至戰區指揮的部隊。

抗戰初期我軍在陝北的兵力超過六萬,而老蔣卻只給了三個師四五萬人的編制,剩下的人就只能往總部的直屬部隊裡“塞”了,如115師獨立團、129師385旅獨立團,這些都是我軍為了安排超編人員的計策。

隨著我軍的不斷髮展,一個軍的編制已經滿足不了需求,更糟糕的是,老蔣為了防止我軍不斷擴大,掀起了一次次的反共高潮,而此時我軍即要對付日偽軍的圍剿,還要打破老蔣的封鎖,就必須擴大和建立新的根據地,所以軍區、軍分區、縱隊、支隊這些編制在我軍中廣泛使用,獨立團的番號也大量存在,如我膠東軍區的獨立團就有好幾個。


兵說


想必不少人都知道《亮劍》中李雲龍所在的第386旅獨立團吧,這支軍隊雖說並不是真正存在過的,但是許多人心中也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歷史上真的有這樣的團存在過嗎?答案是當然有,而且數目還不少。不僅有獨立團,還有獨立師和獨立旅等等,只是後來這些編制都被取消了,於是它們便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記憶中。下面,就來談談獨立團的相關事宜吧。

首先來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獨立團。

抗戰之初,中國環境非常條件艱苦,為了抵禦敵軍,我軍不得不打破常規的軍事編制,在發動廣大群眾的基礎上建立了類似李雲龍的第386旅獨立團一般的獨立團。這些獨立團沒有正式的番號,而且規模不一,不僅僅限於團。

接下來再來說說關於獨立團的發展史。

最開始,由於八路軍的人數太少了,再加上國民政府發放的軍費也很少,八路軍的敵後戰場打得十分艱難。於是當時的中央為了能夠立足敵後,為正面戰場打下堅實基礎便想到了發動群眾,打破原本的編制。獨立團成為了這些超編人員的安身之所,也可以說是正式編制的預備軍。

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所以最開始的獨立團往往人數不多。另外,這些獨立軍所需要的軍費當然不可能從國民政府撥給的那點軍費中拿,於是中央領導便要求這部分獨立軍自給自足,靠勞動來賺取經費,可以說是艱苦異常了。

後來八路軍成為百萬雄師之後,各軍區單位都需要配置直屬部隊或是鎮守地方的守備部隊,於是在各個根據地麾下便湧現了大量齊裝滿員的獨立團。不過這種獨立團和最開始從群眾中臨時召集成軍的獨立團不同,他們往往都是精兵強將,由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而且番號都不一定叫獨立軍。

其實很多人都以為這種性質的獨立團是在抗戰中才有的,但其實早在抗戰以前就已經有,如葉挺獨立團這樣的軍隊了。所以說,獨立團的歷史不僅僅侷限於抗戰時期,在北伐軍時期就有可供參考的先例。

那麼後來的獨立團又何去何從了呢?

首先由相當一部分獨立團因為豐富的作戰經驗成為教學軍,專門培養新生軍隊。後來獨立團的編制被取消,許多原本在獨立團中的戰士或被規劃進了正式編制,或直接退伍回家。最後,這個飽含故事的編制漸漸消失在歷史中,直到某些影視作品中提到才讓人們再次瞭解到還有這樣一種部隊。

這些獨立團雖說沒有歸入正式編制,但是它們很多都並不比那些正式編制的軍隊差,相反,還可能更能吃苦、更有經驗。名字不能代表什麼,獨立軍和其他軍隊沒什麼區別,都是抗戰時期浴血奮戰的英雄先烈,都應當受到我們的尊敬。其實除了獨立團,抗戰時期還有許多人們所不知道的熱血歷史或是相似的軍隊制度,若是有興趣可以去專門瞭解一下。


舊時樓臺月


確實存在獨立團這種編制,只不過這也是被抗戰初期艱苦的環境逼出來的。

抗戰時期因受客觀條件制約,為了抵禦日軍的進犯,

我軍大膽打破了原有的編制框架,在發動廣大群眾的基礎上,誕生了許多沒有正式番號的部隊,這些部隊的規模從支隊、連隊、到團再到縱隊不一而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部隊都可以等同於李雲龍的“獨立團”。

1936年12月12日,少帥於西安以“兵諫”之勢逼迫蔣氏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由此打開了統一戰線的大門。歷經一年的談判,我軍最終以12個團的建制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前線。當年9月,八路軍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編入第二戰區,並開闢敵後戰場,展開游擊戰。

▲八路軍早期編制表

但是,這一番熱血奔赴前線的過程,也能看到我軍當時的一個弊端:人太少了。在接受改編之後,國民政府給定的編制是“二二制”:即原各戰鬥序列精編為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共計4.5萬人。

反觀二戰時期的日軍編制,抗戰期間單以“四四制”編成的師團來說,那麼一個日軍師團就有2萬餘人的常備戰力。國軍若以常規的“三三制”來算,滿編一個師約為1.1萬人,那麼一個軍理想情況下應該可以有4萬人左右。

而當時的八路軍,是以一個“集團軍”的名義進駐敵後的,就憑這相當於一個軍的兵力,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開闢敵後戰場想必困難重重。別說打游擊戰,若是碰上日軍掃蕩、“三光”,好不容易開闢的根據地也難以固守了。更何況,當時國民政府發放的軍費也是按照這個定額髮放的,每個月61萬的軍費。八路軍要想拿著這筆固定的軍費招兵買馬,也不大現實(畢竟錢太少了)。

因而,為了能夠立足於敵後,開闢根據地,當時的中央決定放手發動群眾,打破編制藩籬。這一來,就有了各類名目繁多、沒有正式編制和番號的地方部隊。這一點,我們下文會再細細講一下。

▲大生產運動舊照

回到軍費一事,要想擴充軍隊,沒有糧餉可不行。為了解決這一基本問題,毛主席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於是在1941年開始,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展開了,南泥灣精神也便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這一號召,就類似於軍屯,八路軍各級將士自己開荒解決了糧食問題。

糧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為零”的游擊戰法,八路軍的名號可謂深入人心。這樣一來,分散到各地的八路軍戰士就以駐地為基礎,培養、發展出了各種編制外的“獨立”部隊。在《亮劍》當中,李雲龍將自己的部下“化整為零”各自發展,其實就是當時八路軍擴充方式的戲劇化表現。

▲八路軍自行生產手榴彈

那麼,這些擴充出來的部隊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開篇說到了,改編之後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這些算是基礎編制。在開赴前線之後,各級組織按照實際情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充。

首先是師一級,因為這一級是對外有正式番號的,也是編定中最高一級的實際作戰單位。鑑於此,我軍沒有放手擴編出新的師,而是在原有“師”一級的框架內新編成獨立旅、新編旅、教導旅等各類新編制。

▲八路軍戰士訓練

編成新旅一級單位的同時,原有的6個旅(343旅、344旅、359旅、129旅、385旅、386旅)擴編為3團制。因新編及原有旅一級單位的編制規模各異,為了便於指揮,1941年後實行甲種旅(三團制)和乙種旅(兩團制)兩種編制。

旅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團一級了,大家甚為喜愛的李雲龍獨立團,就是這一級作戰單位。在隊伍擴編期間,這一級單位是最為靈活也是最為複雜的。除了編定之處的那12個標準團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規模,擴充的團人數、裝備均參差不齊。這些團少則千把號人,多則3000人以上。所以說李雲龍的獨立團帶上各地的小隊伍有上萬人,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這在1942年以後就不可能出現了。那年之後,我軍為了精簡部隊,規定團一級分甲、乙、丙三等。甲種團為標準的三三制,一般為2000~3000人;乙種團為2營6連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種團為4連或5連制,一般少於1500人。當然了,其中甲種團和丙種團居多。

▲百團大戰中裝備較好的一個團,可以看到重機槍

從團往下的營、連、排、班這些作戰單位基本與常規的編制無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順便,我們再講講當時八路軍編制內獨有的“縱隊”與“支隊”這兩個非正式戰鬥序列。

縱隊與支隊,都是出於游擊戰的需要,為能因地制宜而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的。縱隊相當於旅一級,下轄有團,但有的也只轄支隊,可大可小,其中較有名的就有山東縱隊、東北挺進縱隊、東江縱隊等。

支隊則略小於縱隊,一般由幾個營或連組成,同縱隊一樣,可大可小,都不屬於正式戰鬥序列。如果說縱隊相當於八路軍在各地的獨立戰鬥序列,那麼支隊就是遊蕩在敵後最為靈活的獨立作戰單位。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

當然,這二者的戰術地位同團、營一級沒有太大差別。當時之所以要單獨羅列兩個編制出來,主要還是為了迷惑敵人。這兩個序列稱號,雖然怎麼樣看起來都不算是正式的戰鬥單位,一般也都在一塊小地方內活動,地域範圍明顯。但是當爆發大型戰役的時候,這些部隊就能立馬被整編成旅、團、營甚至是師,相當於戰略預備隊。

以上,就是對八路軍戰鬥序列的一個簡要介紹。總而言之,“獨立團”這一類作戰單位,是由於八路軍在限定的12個團之外,額外擴充出來的,沒有正式編制的作戰單位。在有限的編制和軍費內,我軍用靈活變通的方式發展出了足夠與日軍抗衡的敵後武裝,也因為這種靈活而又寬泛的戰略部署,使得日軍真正地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當中,寸步難行直至戰敗。

1、《從集團軍到班:八路軍各級部隊編制,並非現象中那麼簡單》,徐平

2、《八路軍·文獻》,解放軍出版社


WarOH協虎


抗戰時期的很多故事都被現代人演繹成了不同的影視作品來呈現,為了達到一定的創作目的,很多影視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可能和真實的歷史並不相同,有的可能還有巨大的差異。喜歡看抗戰故事的觀眾會因為在劇中看到的獨立團而對這一存在產生了很多興趣,那麼獨立團是否真的存在過呢,以及獨立團的編制究竟是如何的?



實際上在抗戰的過程中確實有過獨立團,但是獨立團的名稱和影視劇中所描述的並不相同,曾經真實出現過的獨立團比如115師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這個獨立團的團長是楊成武,楊成武曾經在和日本人作戰期間立下了功績,打敗了日本有名的戰鬥將領,可見這支獨立團是相當有實力的。



但是這個獨立團也不是橫空出現的,在這支獨立團成立之前是作為紅六軍存在的,也就是這個獨立團是由紅六軍演變而來的,在楊成武組建了獨立團之後,也成為了當時軍隊中數一數二的主力存在。雖然後來這支獨立團越來越重要,可是卻和其他組織部隊不盡相同,因為這個獨立團的上級並不是旅,而是越過了旅聽從師的命令。因此可以發現這個獨立團其實比較“特殊”,而這個團的特殊之處其實也不僅僅是所受管轄上的差異,當時國民政府也並不承認獨立團,所以這支獨立團的編制是不同於其他組織部隊的。



因為楊成武所指揮的這個獨立團當時沒有編制,所以也讓部隊在採取一些行動時受到了很多阻擾,一次獨立團要奔赴抗日前線去作戰,可是因為這個獨立團當時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可,所以沒有辦法度過黃河,後來這個獨立團就被納入了686中。而國民政府對於獨立團的存在之所以會不認可,主要的原因是蔣介石當時提供給八路軍的編制是有限的,只有三個師,但是因為抗日戰爭的進行越來越激烈,也開始讓人員有了擴充,軍隊中人數的增加導致供不應求,而國民政府的編制有限,所以後來八路軍就只能通過設立獨立團等方式來解決。

在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八路軍的軍隊數量一度超過了一百多個,而這樣龐大的軍隊組織中絕大多數都是沒有任何編制而存在的,所以當時在作戰時,這些沒有編制的軍隊只能自己準備資源去奔赴戰場。


江上孤舟


日軍瘋狂侵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關頭,國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摒棄前嫌,攜手合作,共同領導全國人民抗日。

在陝北的紅軍,被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為第18集團軍;在南方堅持開展游擊戰的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八路軍轄3個師,師轄2個旅,旅轄2個團,全軍共有12個團,其中,第115師師長林彪麾下共有15500人;第120師師長賀龍麾下共有14000人;第129師師長劉伯承麾下共有13000人,包括八路軍總部直轄隊3000人,全軍共有46000人,此編制比正規的一個軍要大些,但比一個集團軍又要稍小點。

八路軍的番號,是國民政府事委員會與1937年8月22日頒佈,但於同年9月11日,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把“路軍”改編為“集團軍”,下達命令將第八路軍改稱第18集團軍,朱德和彭德懷則由原總指揮和副總指揮,改任總司令和副總司令。

最初,第18集團軍(但依然習慣稱八路軍)齊裝滿員46000人,此番號人數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註冊備案並領取軍餉,總部收到國民政府發的第一批軍餉30萬銀元,由總部駐西安辦事處負責向國民政府軍委會軍需局領取,此款項在此後幾年中有所增加。

第18集團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戰,中革軍委決定放手發動群眾,收編被日軍打潰的散兵,要求每師再擴大三個團,不靠國民黨發餉,靠自身徵集給養,所以各師都在擴編,沒有新的旅團番號,因此大都以獨立團命名。

抗戰是全國一盤棋,所有部隊的擴編必須經國民政府軍委會同意,但第18集團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部隊,受中央軍革領導,因此所謂的獨立團,說穿了就是無國民政府編制和番號,有內部編制,但無番號,被冠以“獨立”兩字的部隊。

1942年8月,有120個團兵力的百團大戰打響,第一階段就殲滅日偽軍7000餘人,暴露了第18集團軍的實力,國民政府驚訝於12個團的兵力越打越多,打到了120個團,對中共和第18集團軍不滿,同年10月,就切斷了對第18集團軍的軍餉供應。

抗戰時期,由於第18集團軍不斷擴編,部隊兵力越來越多,每師2旅4團的番號,已遠遠不夠,又不能從國民政府軍委會要番號,所以擴編的部隊大都以獨立團的形式出現。

此外,教導團、某支隊、某縱隊、某挺進軍、某留守兵團等都和獨立團一樣,屬於有內部編制,卻無番號的部隊。

關於獨立團,教科書般的詞條上說,是指越過師(旅)級的指揮而直接隸屬於軍(師)的團級建制單位,實際是師一級作戰單位。

盡他媽扯淡,不知誰腦子不動,烏珠亂轉給搞上去的,軍部那有精力管轄並指揮獨立團作戰。

實際上獨立團依然受師旅級上級領導,《亮劍》中李雲龍獨立團,發展到後期,兵力竟然突破了1萬人,是絕對有可能的。

本身軍餉自行負責,槍炮自行搞定,倘若團長領導有方,又會打仗,收編散兵遊勇又有一套,部隊在戰鬥中成長,人員越打越多,有萬把人也很正常。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