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三十年·颂

“眼前不是我熟悉的双眼,陌生的感觉一点点,但是他的故事我怀念;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轻轻松松地走远,不知道哪一天再相见……”

30年前,你满怀憧憬来到这里,或许放弃了体制内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或许是“天之骄子”,向往着诗和远方;又或许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要成就一番大事业。30年后,回首往事,无论你是体制内的公务员,还是体制外的企业家,下海南似乎都可以在你人生的经历中书写特殊的一笔。

1988年,在中国的南海,制度释放的优势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2018年,而立之年的海南,又将去向何方?站在30年路口,我们既有喜悦与兴奋,也有困惑和疑问。翻看海南风雨兼程30载,亦苦亦甜,一路的鲜花掌声,一路的曲折坎坷……

三十年·颂

高空鸟瞰博鳌亚洲论坛会址 图/海南日报

三问

前不久,国家某部委专家在海南授课时对海南未来的发展前景发出疑虑,提出了“三问”:以人才为核心的能力建设能否承接更高层次的开放?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能否适应更深层次改革的需要?薄弱的经济基础能否扛起跨境贸易建设的重任?三记叩问,无疑也是海南人自己的疑虑:沐浴着十九大的春风,在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海南改革发展的优势在哪里?

改革“深水区”的探路“尖兵”

当前全国改革事业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更需小心翼翼,一方面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方面则是利益格局调整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既要持续推进、稳步向前,又要避免“野牛冲进瓷器店”,急躁冒进;既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又要兼顾成本与成果、局部与全局;既要锐意进取、百尺竿头,又要最大限度维护好改革开放40年来之不易的成果。海南930多万人口、四千多亿元的经济总量,体量小,惯性小,体制机制调整更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明显。加之岛屿封闭的地理单元形成有效的物理屏障,不论对人财物的把控、还是对风险的传导都更加可控,改革成本相对较小,使其成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当仁不让的探路“尖兵”。海南应继续履行特区的改革使命,发挥好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扛起全国改革攻坚的大旗。

国家战略的海南担当

“胸中有大局,言下有分量”。从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诞生,到国际旅游岛的宏大布局,再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身处南海前沿的大特区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利用独特的区位、资源、人文以及开放政策等有利条件,服务和保障好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省市长对话等重要国际会议,写就中国主场外交的精彩篇章;紧抓三沙设市机遇,加强南海的维权、维稳、开发、保护,扛起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国家担当;加快海南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空中、海上互联互通,推动打造“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持续推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扛起海南担当的责任日益艰巨。

民族复兴的海南使命

1987年6月12日,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小平同志要用海南迅速发展起来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生命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重温小平同志的夙愿,重提“中国最大经济特区”,强调海南要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说服力的范例,这是中央赋予海南的新的国家使命。海南与台湾在气候环境、岛屿结构、地理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倘若海南在现有制度下通过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创新,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快速发展,短期内超越台湾,使台湾人民人心思变、人心思归,将是解决两岸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最佳选择。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也许会难住不少兄弟省份,但是对于海南却是再简单不过了的命题。海南,为改革而生,他自诞生之日就担负着改革的重任,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改革的基因,也必将沿着改革的路径继续走下去。海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要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路,要做的是前人未做过的事,无论成功,抑或失败,对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都将起到探路石的作用。未来,还有更多的暗礁险滩等着他去挑战,还有更多的惊涛骇浪等着他去搏击,还有更多的高山峻岭等着他去翻越,筚路维艰,在所难免。然而,正因为如此,其使命才倍觉重大,其任务才更显光荣。

三十年·颂

寻路

一道浅浅的海湾造就了海南独特的岛屿经济特点,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同样一辆海马汽车在海南与河南的生产成本相差三四千元,传统工业化的路子被堵住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决定了通过贸易保护、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的路子也不现实。放眼全国,海南要走一条什么发展路子呢?是农业先行,还是工业驱动?是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还是以扩大贸易为先导?带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精神烙印的特区人民,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在艰辛曲折的征途上,寻路不止……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988年8月1日,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允许贸易自由,当时在全国独一无二。依靠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和将洋浦开发区建设成“自由港”的宏大愿景,在前后一年时间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客商蜂拥而至,琼岛大地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投资热。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以及轰动中外的“洋浦风波”,外贸发展迅速冷却,产业道路的第一次大突破以失败而告终。

随后,海南相继于1991年提出“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1992年提出“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以冀望带动旅游产业;1994年提出重点发展“两个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工业)和“两个优势产业”(热带农业、旅游业);1996年正式确定“一省两地”发展战略,把海南建设成为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999年决定建设生态省,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2005年提出推动“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创建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为解决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发展不快的“老问题”,早日实现特区跨越式发展、书写开放高地“新篇章”,海南人民在探索的道路上殚精竭虑、孜孜不倦。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0年来,海南从沉寂走向喧嚣,又一度从喧嚣走向沉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主导产业“摇摆不定”,贸易先行、旅游立省、工业强省之间频繁切换;市场主体“轮流坐庄”,“一哄而上,一拍而散”,政策延续性不强。回首一路走来的足迹,我们有为弥补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的深远影响而耽搁了近10年高速发展时期的抱憾不已,有为提供造纸原料、大面积以小叶桉取代原始森林、降低了森林覆盖率、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追悔莫及,也有为一次次错失洋浦发展千载难逢历史机遇的痛心疾首……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已经迎来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海南却还在苦苦抚平房地产泡沫破灭之痛,再一次错失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先机。

正是因为走过的路曲折而艰辛,我们才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既梦想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又幻想通过发展工业创造高额利润;不能既想依靠热带高效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又无法抵制为“土地财政”发展房地产业赚“快钱”的诱惑。海南30年的发展,为全国改革开放积累经验的同时,也从侧面佐证了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并坚定不移走下去的至关重要性。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狗熊掰棒子,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摸索出真正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并且一以贯之地执行,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今迈步从头越

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国与国之间也有着奇妙的偶合。打开世界地图,墨西哥湾与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南海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有着惊人得相似,海南之于中国的区位恰似佛罗里达与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之于美国。二战后,美国人口开始从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一些资源型、传统重工业城市的“灰色地带”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转移,这既有美国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积累基本完成,社会对于传统工业的需求趋于饱和的原因,也有人们对北方环境污染的抗拒、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于是才有了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航天城,有了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斯坦福,有了佛罗里达的“硅滩”……

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坚决秉持“保护不是简单原始的不开发、而是对生态环境更积极更能动的有效作为,发展不是不计环境成本的乱开发、而是对产业和项目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科学谋划”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三大优势”,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的目标,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嬗变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硅谷”!

新成立的热带海洋大学成长为掀起我国海洋经济革命的“斯坦福”!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蜕变为中国的“休斯顿”!

……

三十年·颂

海南老照片 图/网络

十年之鉴

如果将1988年以来海南经济增速串联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出,199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那一年,中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那一年,海南GDP增长41.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5%;那一年,“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悄然流传……投机者蜂拥而至,搞批文买地,650万人的海南岛上遍布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房价高达7500元/平方米,海南房地产发展严重畸形。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昙花一现的“辉煌”终结,留下的是1600多万平方米的“烂尾楼”和18834公顷闲置土地,随后海南进入长达十年之久的调整期,直到2002年左右国际旅游岛概念萌芽,海南才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

三十年·颂

这十年,之于全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全国GDP年均增长9.8%,珠三角如日中天,长三角方兴未艾,环渤海呼之欲出;之于广东,是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GDP年均增长13.5%,腾笼换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之于上海,则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再次起飞的十年,GDP年均增长12.3%,浦东开放开发如火如荼,国际金融中心雏形已现;之于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乃是黄金十年,GDP年均增长19.4%,经济特区由开创阶段进入增创新优势阶段;而之于全国最年轻的省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则是错失发展机遇的十年,是消化冒进苦果的十年,是痛定思痛迷茫的十年。

十年之鉴,让我们意识到发展要靠日积月累而非一夜暴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省初期的海南,一穷二白、基础薄弱,脱离实体经济的房地产一哄而起,炒房客一涌而上,带来一时虚假的繁荣。随之是经济增长的“断崖式”下跌,从1992年的41.5%降至1995年的3.8%,从波峰到谷底,大起大落,短短几年浓缩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几十年甚至是一个世纪才得以经历的机遇、矛盾与冲突。“一夜暴富”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积累,经济社会发展绝对不会有质的变化,慢不可怕,怕的是大起大落的经济“硬着陆”。

十年之鉴,让我们意识到发展要靠实体产业支撑而非空心的房地产。一个地区的发展,靠的是产业的培育,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都是空谈。1992年,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正处于打基础阶段的海南人均住房面积竟是北京的7倍之多,这种严重脱离经济发展规律的房地产繁荣假象,如空中楼阁,必不持久。随之而来的那场泡沫告诉我们,单纯的房地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脱离生产性产业发展的基础、缺乏生产性产业经济支撑的空心房地产,旅游也好,工业也罢,我们需要培育生产性、有持续税源、对海南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点支柱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稳步强健发展,而非“上蹿下跳”式的起起伏伏。

十年之鉴,让我们意识到发展要靠实实在在的投资而非急功近利的投机。房地产泡沫留给我们的,是浮躁的投机心态,是“空手套白狼”“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的侥幸心理,是热衷于投机性的短期炒作,真正的投资已荡然无存。之后十年(1993—2002)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959.45亿元,不及2017年投资额的一半,“九五”期间全省投资甚至出现负增长,5年年均增长-1%。惨痛的数据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投机不仅危害当下发展,且后患无穷,投资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抓经济建设、抓社会发展就要抓能长远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投资项目。

十年之鉴,让我们意识到发展要靠全面系统地改革而非个别领域“突飞冒进”。特区的生命在于改革,特区的使命也在于改革。海南历来就是全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区域,却因浮躁冒进,急于将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转化为真金白银,出现了轰动全国的走私汽车风波;股份制改革因缺乏基础和经验而出现很多不规范问题,“琼民源”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最严重的欺诈案件之一。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不是“突飞冒进”,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实际,深刻领会并准确把握中央政策意图,加强地方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从制度、决策等层面规划好改革路线图,四梁八柱统筹推进,真正激发经济和社会的活力。

三十年·颂

刀刃向内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讳疾忌医是自我革命的天敌,拿出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魄力和勇气,才能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革命、自我超越。

三十年·颂

烂尾楼 图/网络

向房地产“开刀”

90年代初那场房地产泡沫,给海南带来的深层影响触目惊心,危害深远:“房地产充血、其他行业贫血”怪象丛生,社会投机风气如病毒一样盛行,官商勾结、倒地卖地,大量土地和岸线资源或被占用或被囤积……房地产的野蛮生长,扰乱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市场环境、带坏了投资心态、埋下了发展隐患、浪费了发展资源、腐蚀了干部队伍、扭曲了经济结构。时至今日,投资仍热衷于以产业之名掩房地产之实,旅游地产、体育地产、健康养老地产、医疗地产等噱头层出不穷,甚至幻想着搭上“百镇千村”的顺风车。多年来,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左右,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居全国前列,海南过度依赖房地产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之”的古训在警示世人,新时代的海南不愿再重蹈覆辙、饮鸩止渴,不愿再身陷囹圄、贻误发展,要彻底改变依靠房地产、“崽卖爷田”吃老本的老路子,彻底与一业独大的房地产“一刀两断”。2016年以来,海南出台“一揽子”调控政策,从全面实施收紧用地和规划审批的“两个暂停”政策,到发布限购限贷政策,到暂停办理土地二级市场转让交易有关手续,严禁以股权转让或变相股权转让囤地、炒地,再到开展大规模闲置土地清理行动,直至近期发布“海南史上最严苛土地管理政策”,禁止将商品房住宅用地与其他产业项目用地捆绑或搭配供应,并把土地利用效益情况作为地方领导班子考核重要依据,等等,这一系列“限供、限转、限建、限贷、限购、限绑”政策,由表及里、多管齐下,对海南畸形的房地产可谓釜底抽薪。

三十年·颂

美舍河湿地公园凤翔段树岛鸟瞰 图/人民日报

“诊治”生态环境

2017年9月,海南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获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决定》以省委全会形式对海南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其规格之高、要求之严,全国罕见。2017年12月15日,儋州至白沙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对其需穿越的白石山Ⅰ类生态红线区,若采用一座长隧道的低线方案,费用要比两座中隧道的高线方案高约2048万元。虽然财力有限,但为了尽可能保护沿线生态,海南坚持“造价服从生态”的设计原则,毅然选择了造价更高的低线长隧道方案……海南不断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生态立省。

严守红线。在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前,就先后系统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生态保护红线区专项督察,瞄准环境突出“病症”和长期累积的难点问题严查严治。坚守蓝线。开展海南史上首次最严海岸带检查和全面整改行动,强顶压力查处805宗违法违规问题,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近26万平方米,收回584公顷土地,划定160多平方公里海岸带生态敏感区进行严格管控,还海岸线于百姓。打造绿线。紧紧抓住全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打造绿线区域内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筑牢防线。先后出台生态补偿条例等近40项地方环境法规,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于2018年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市县考核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为海南山青水绿筑起一道道防线。

给体制机制“动手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从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率先在全国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从率先在全国探索企业股份制改革到率先在全国实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从率先在全国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到率先在全国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自建省以来,海南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屡结硕果,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率先”,不仅为海南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打通“任督二脉”。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破除部门利益藩篱,解决规划打架、重复建设等问题,保障规划实施的顺畅有序。破除“肠梗阻”。改革实施“极简审批”,以“规划代立项”、以“区域评估取代单个项目评估”、建立“准入清单”,审批效率极大提高,营商环境有效改善。优化“造血体系”。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行政机关探索合并或合署办公的要求,对机构实行整合,优化“造血体系”,以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激活“造血细胞”。实施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不断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率先启动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系,重点突出财力下沉与房地产调控,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摆脱房地产发展依赖,倒逼市县发展转型;实施市县发展综合考核新办法,突出各地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取消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

刀刃向内,短期看是自我开刀之舍,长远看是剜疮去疾之得,彰显了直面问题、勇于纠错的英勇气度,诠释了壮士断腕、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三十而立的海南,经历了风云变幻,饱受了坎坷艰辛,有过彷徨、迷茫,但更多的是知耻后勇、刮骨疗伤、锲而不舍、奋勇前行。

三十年·颂

成功的失败者

科学家波普尔把科学总结为一条试错的过程,谋求鼎故革新的改革又何曾一帆风顺?历数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无论是商鞅变法、王莽新政、百日维新,还是梭伦改革、苏共因改革失败而丧失执政党地位,成功者寥寥。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绝非坦途一条,允许地方先行先试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必然要为改革失败而付出代价。

毋庸讳言,海南改革开放走过不少弯路,受过不少挫折:整车进口风波,房地产泡沫,海发行的区域金融风险,“琼民源”证券欺诈……历史上不以成败论英雄,可现实是人们眼中只有属于成功者鲜花与掌声,不见失败者的辛劳与付出,人们总喜欢提炼成功的经验,却羞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朋友圈疯狂转载的《海南:一个自我矮化的巨人》《海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等,充斥着对海南的质疑……成功固然可贵,但失败也非一无是处。

三十年·颂

10万人才下海南,刚刚靠岸的轮船 图/南方周末

建省之初,“10万人才下海南”,在这一中国当代史上最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人才之集中令人叹为观止。开放包容的海南为这些“弄潮儿”铺就了搏击商海的练兵场,他们满怀豪情激扬新思维、新创举、新点子,品尝了失败的苦涩,也收获过成功的喜悦,给后来的海南和从海南走出去的市场翘楚们留下了最初的启迪,不仅形成了独特的闯海文化,更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就了以冯仑为首的“万通六君子”、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等一大批经济创业人才,成就了海南“经济黄埔军校”的辉煌。

建省30年以来,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57.28亿元增至2017年的4462.54亿元,年均增长11%,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925元增至2017年的48430元,年均增长9.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比深圳同期年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87年的2.96亿元增至2017年的674.08亿元,年均增长19.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5.0个百分点,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6.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从1987年的16.02亿元增至2017年的4125.4亿元,年均增长20.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7年的25.79亿元增至2017年的1618.76亿元,年均增长14.8%,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比上海同期年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

海南不是不好,更不是只有失败,只是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30年前呱呱坠地的海南,既无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无上海深厚的产业基础;既无深圳来自珠三角的鼎力支持,也无上海背后庞大的长三角经济腹地;既无深圳来自香港的产业转移,也无上海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即使和台湾比较,同样是岛屿经济结构,海南也是先天不足,既无国民党从大陆带去的大量资金和人才,也没有美国金元的大力支持……恰似蹒跚学步的婴儿怎么能够追赶上老大哥强健的步伐?也许是外界给予海南太高的期待。改革永远不是康庄大道,不是坦途,我们没有理由骄傲,但也不应妄自菲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抑或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海南为全国改革开放做出的有益探索、积累的宝贵财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有失败的成功者,只有成功的失败者。朱镕基总理曾经说过,改革是地雷阵,是万丈深渊,我们海南就要做排雷兵,即使不能趟出一条康庄大道,却可以避免一条通往万丈深渊的不归路,即便仅能引爆一颗雷、消除一处对改革的错误认识,却也是我们对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做出的贡献。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阻力增大、风险增多,另一方面不确定性更强,要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更需要敢于试错的勇气,更需要海南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局”的奉献精神,“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无畏气质,“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责任担当。

三十年·颂

庆祝海南省建省二十周年的巨幅宣传牌 图/网络

三生万物

1988年春天,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推动下,海南建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彼时的海南仍是“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的边陲小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工业化程度相当于全国50年代初的水平,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80%以上,六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省会海口只有20多万人,甚至没有一个红绿灯。全省公路通行能力差,汽车从海口到三亚就要走上一天一夜……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不知不觉中,海南即将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经过一代又一代“闯海人”的砥砺前行,一群又一群“国际旅游岛建设者”的艰苦奋斗,而立之年的海南已经不再是当初的一穷二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如果说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到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我们完成“一生二、二生三”量的积累,那么今天的海南已经具备厚积薄发、实现“三生万物”质变的条件。

30年来,面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统筹布局,在琼州大地上大手笔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呼之欲出,构建“丰”字型高速公路网亦为期不远;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了全岛“3小时经济生活圈”;“四方五港”格局已然成型,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337条、邮轮航线14条,2017年海口港区货物吞吐量已突破一亿吨,平均每月吞吐量超过1988年全省港口吞吐量总和;首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使用;建成美兰、凤凰、博鳌、永兴四大机场,除全国主要城市航线外,还开通包括两条洲际航线在内的58条国际航线,2017年实现航班起架28万次,旅客吞吐量达4234万人次。受益于便捷的交通,特色生鲜、蔬菜、水果更是源源不断地借“机”飞出去海岛,“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彻底成为历史。

三十年·颂

高空俯瞰海口东线高速与绕城高速路网 图/海南日报

30年来,面对社会民生保障落后的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之于社会保障,率先在全国启动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海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均比国家要求提前实现全省覆盖。之于医疗卫生,打破区域限制,与301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等国内一流大医院展开多种模式的创新合作,提升我省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九条特殊优惠政策,与中国工程院共同打造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顶尖水平的“博鳌超级医院”。之于教育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中职教育免费注册入学和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大力引进和高位嫁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等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共引进和洽谈合作办学52家;推进“一县(市)两校一园”工程,大力实施“好校长、好教师”战略工程。

30年来,面对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窘境,呕心沥血,始终致力于在管理和治理上破解中高端人才短缺的瓶颈。1988年建省伊始,发布“比特区还特”的30条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10万“闯海人”南下发展,他们扎根海南,与大特区一起成长,为海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省委四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把人才强省战略同优势产业、城市化战略、科教兴琼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并列入加快海南发展的重大战略。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颁布《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省级层面出台人才政策75项,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2017年5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针对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造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人才改革22条”成为海南历史上含金量最高、份量最重的人才改革政策。2017年6月以来,海南先后与科大讯飞、腾讯、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智慧海南”建设、人工智能与海南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业创新生态培育、云计算能力运用等“互联网+”领域展开更全面深入的合作。如今的海南,吸引了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专家、领军人才投身到海南的建设当中,聚集了超过百万的各类人才。

如果说30年前,刚刚建省的海南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那么30年后的今天,他已成长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勇士;如果说30年前,10万人才下海南,更多的是激情和梦想驱使,那么30年后的今天,历经磨练的新时代“国际旅游岛建设者”们,则是求真务实、实干担当的表率;如果说30年前,边陲的海南岛封闭落后、基础薄弱,那么30年后的今天,国际旅游岛蓬勃向上、开放包容;如果说30年前,海南的改革事业才刚刚起步,那么30年后的今天,海南正在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具活力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努力打造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经过30年改革浪潮的洗礼,海南初心不改、继往开来。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将继续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充分发挥“三大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迈进向前,再次吹响改革的号角、再次擂响改革的战鼓、再次踏上改革的新征程,实现“三生万物”的天涯蝶变,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奋勇前进!

三十年·颂

御风行

时维金秋,共襄盛会。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拉开大幕,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清晰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线图,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新时代已经开启,新征程时不我待。海南如何赶上国家新一轮发展的快车?如何融入国家新一轮开放的大局?自由贸易港无疑是难得的宝贵机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17年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再次强调:“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对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地纷纷响应政策号召,加快进行自由贸易港研究,海南是呼声最高的地区之一。

1823公里的海岸线,与东南亚国家频繁的贸易往来,南海运输的重要港口通道……特殊的历史、区位、政策、交通、外交、人文、生态和资源条件等,无一不在昭示我们,海南应该参考借鉴香港以及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措施制度,探索建设连接东南亚各国运输中转的自由贸易港,这是我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建设面向东南亚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的需要,是海南服务全局、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更是助力海南腾飞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昔日边陲小岛的海南,或将迎来继建省办经济特区、建设国际旅游岛后的第三次重要风口,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将我国全面开放格局推向新高度,将全省开放开发带入新热潮。

三十年·颂

4月8日下午,琼海市潭门镇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在渔船上与渔民合影留念。

30年先行先试,30年艰辛探索,30年砥砺前行,成绩固然需要总结,但更需要的是反思,是警醒,是御风而行、扬帆再启航。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破除制约海南发展的思想、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搭乘国家“一带一路”、自由贸易港等政策“快车”,科学谋划海南未来长远发展的路线,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干劲,主动投身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美好新海南的热潮中,努力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三十年·颂

“岛民”之精神

回顾海南发展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期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刀耕火种的海南先民到历代王朝坚韧旷达、爱国忧民、随遇而安的贬谪文人,从千百年来乘风破浪、筚路蓝缕、风餐露饮的海外移民到建省之初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奋楫先行的“闯海人”,从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不离不弃、胼手胝足、竭才尽智的“坚守者”到如今实干担当、革故鼎新、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国际旅游岛建设者”……他们都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概和“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苦干担当诠释着一个激荡在琼州内外的名字——海南人。

一片土地孕育什么品质的人民,就造就什么内涵的精神。海南先民劈波斩浪、众志成城,贬谪文人坚韧旷达、爱国忧民,琼籍海瑞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海外移民直面风浪、开拓进取,闯海大军锲而不舍、上下求索,天涯儿女勇于牺牲、艰苦卓绝,新建设者们夜以继日、苦干担当……横跨千年历史长河的,正是贯穿岁月、直抵人心、响彻寰宇、继往开来的“岛民”精神。

“岛民”精神是有鲜明海洋气息和文化作注脚的,既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也有源远流长的艰苦奋斗;既有劈波斩浪的开拓创新,也有夜以继日的苦干担当;既有凭栏观涛的旷达审视,也有风雨与共的众志成城;既有坚忍不拔的初心不改,也有百折不回的舍身取义。

孕育于海南先民耕海牧渔、击涛搏浪的自强不息

千百年来,海南先民为躲避战乱远离故土,踏向茫茫大海。彼时的海南岛孤悬海外,一片蛮荒。他们不畏艰险,择地而居,或开山垦荒、刀耕火种,或击涛搏浪、耕海牧渔,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千百年来,海南先民奔赴浩瀚无边、险恶未测的深海耕海牧渔,他们齐心协力、与大海风暴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探索航海路线、暗礁分布、气象水流特征,用勇气和智慧写成“大书”——更路簿,构筑起中华民族开拓南海的悠久历史。

千百年来,海南先民崇文重教,开放包容。“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东坡先生以六十二岁高龄被贬儋州,居无定所,黎族同胞就为他盖起草房,东坡称之“桄榔庵”;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他们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四方的宾朋,以纯朴的民风宽慰贬谪文人背井离乡的忧伤。

三十年·颂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展出的《更路簿》图/海南日报

丰富于贬谪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忧民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近两百位贬谪文人政客先后寓居海南岛,虽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之江湖,却仍怀兼济天下之丹心,兴办教育,敷扬教化,给文教贫瘠的海南岛带来文化的甘露。如被誉为“传播中原礼乐文化第一人”的王义芳深入黎人村寨,启迪民智;李光、胡铨分别在昌化军、吉阳军张扬教化,兴办私学,推动黎汉民族融合;苏东坡轼开辟儋州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培养出一大批如姜唐佐、王宵等饱学之士,其学风泽及全岛。诚如后人评说“东坡不幸海南幸”,贬谪文人不辞辛苦,讲学明道,泽被后世。明清两代,海南涌现出大经济思想家丘濬、清官典范海瑞等一批名宦巨儒,出现了“海外衣冠盛事”的景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贬谪文化张扬着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弘毅坚韧的为民情怀,在海南这片热土播下了文化的种子,为“岛民”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三十年·颂

儋州东坡书院 图/网络

开拓于移民同胞跨海越洋、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三人去南洋,二人死海上。一人成番客,不死是命长”,真实再现了海南人下南洋的辛酸历史,折射出先辈们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艰辛经历。培养了宋氏三姐妹的宋耀如,为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不惜倾尽家产,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民主革命洪流之中!祖籍文昌的泰国侨胞林文英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返琼成立琼崖同盟会,创办革命报纸《琼岛日报》,宣传爱国思想,领导反清武装斗争,直至壮烈牺牲!1939—1942年,3192名南洋华侨机工放弃优越条件,志愿回国援助抗战,三年间,抢运出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15000多辆汽车,1000多人为国捐躯!当代琼籍华人华侨力争上游,涌现出如泰国红牛饮料集团董事长许书标、中央洋行集团董事长郑有英、柬埔寨洪森首相夫人文拉尼等知名人士,社会影响卓著!

一艘艘大船披星戴月、乘风破浪,一位位同胞谦恭俭朴、以苦为乐,一代代移民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从南洋革命志士的舍身取义,到南洋机工的赤子之心,再到当代华人的拼搏进取,伴随着海岛儿女的艰苦创业,“岛民”精神不断延伸......

坚守于琼崖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革命信念

被毛主席和周总理誉为“世界革命的典范”的红色娘子军,她们慷慨从戎,和男子并肩作战;她们孤军深入,侦察敌情;她们敢打敢拼,在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战役中奋勇杀敌;她们坚贞不屈,8名女战士在马鞍岭阻击战中打到弹尽粮绝,用石头砸、用牙齿咬,和敌人拼死搏斗,直至全部牺牲;她们坚定不移,与主力红军失联后,仍艰苦跋涉在莽莽雨林中,坚持战斗。

以冯白驹为首的琼崖革命党人,在十分残酷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始终坚守信念,坚持战斗,保存革命武火种,“孤岛奋战”23年迎来革命胜利,为顺利解放海南岛作出突出贡献。

英勇的琼崖儿女用血肉之躯谱就了琼州大地红旗不倒的壮歌,开辟了琼崖革命的新局面;凝练出了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开启了海南发展新的征程。

三十年·颂

图/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红色娘子军》

砥砺于“闯海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敢闯天地阔,敢试道路宽。从1988年建省办特区伊始,海南便勇担改革“试验田”的重任,10万“闯海人”锲而不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砥砺前行、克难制胜,留下一连串敢闯敢试的足迹:从率先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从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承包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到率先实施落地签证政策;从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到率先进行商事制度改革;从率先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到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从率先“一脚油门踩到底”,到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从保税港区到率先离岛免税......

习总书记说:“历史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30年艰难曲折的探索,离开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创新思维,难以为继;离开舍我其谁、负重前行的责任担当,难以为继;离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难以为继。在敢闯敢试中激发活力,在敢为人先中抢占先机,在埋头苦干中创造未来,经过实践充分检验的特区精神,是海南人民继往开来、不断续写辉煌的动力源泉。

发扬于新时代“国际旅游岛建设者”夙兴夜寐、无私奉献的苦干担当

“老干苍皮更不群,亭亭枝盖自清芬。别来不为风狼藉,只为长天扫白云。”省委刘赐贵书记勉励我们要发扬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的“椰树精神”,像椰子树一样,不计较、不索取,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新海南人的“国际旅游岛建设者”们生逢其时,他们勇挑重担、撸起袖子加油干: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全域旅游、十二大重点产业、农垦改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无疑又是一场劈波斩浪、开拓新路的“下南洋”。

“独立无枝挺碧空,一头凤尾啸熏风”,“椰树精神”正是新时代海南人苦干担当的精神品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以双手创造“海南速度”,以初心诠释人生价值。

发展永无止境,精神传承不歇。植根于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海南魂,是扎根琼州大地的“海南价值”,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海南智慧”,是海南发展壮大之源,亦是海南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之本。进入新时代,英雄的930多万海南儿女,必将秉承发扬海南魂,建功业于国际旅游岛,名垂青史,展新图于万里南疆,光照后人,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蓄力前行!(来源:南海一粟)

三十年·颂

作者:宋相辉、张璞、穆威、祝喜、尹凤敏、鄢少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