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的童年有哪些特别的回忆或经历?

大牛无形


据我家里人回忆,我小时候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话多,能唠!能把人侃晕过去。


有好些据此非常搞笑的经历。


一、

据我外婆分享过很多次的一个回忆是,在我在1岁半的时候(真是很小的小娃),有一回她带我去外边玩,准备回家了。走到巷子门口,遇到一个邻居大妈,你知道,大妈跟大妈在一起,就能侃起来了。那个大妈又特别多话,结果就是我外婆带着我,站在那跟大妈聊了很久。

可以理解,一个1岁半的小不点,站在那盯着两对大妈的大腿很久,听她们聊天,心理阴影面积。所以回家以后,我就爆了金句,突然跟大家说:


“那个老太婆,讲来讲去,讲来讲去,讲来讲去”……


这句话突然出自一个1岁半的宝宝的口中,这是什么场景……当时把我家的大人都震惊了!不知道的,在外面听到,还以为是大人教的。

所以这个“讲来讲去”的事情,被我家长辈一直念叨念叨了好久,特别搞笑。


说寮话,对这件事情,我是有印象的,因为我现在还有记忆,当时真的觉得好烦啊……


二、

还有一个,也是我妈妈回忆了好多遍的故事。

有一次我妈妈和我一起坐长途列车,大概是四,五个小时的过程。

我那会儿大概是3,4岁吧。

那时候坐在我们对象有个叔叔,坐车没事就逗我说话。

结果,叔叔似乎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机关了,我开始和他一直说呀说呀,说呀说呀没停……


后来我妈应该是睡着了,一觉醒来后,发现叔叔已经快疯了。


四五个小时,我一直全程跟叔叔聊,下车的时候,叔叔幽怨的跟我妈说:

“你家孩子实在太能聊了。。火车全程没有停下来,一直说,口不干吗??”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睡完一觉的我妈,露出来迷之笑容。

她大概心里感谢这位大哥,这个旅程帮她应付女儿吧^_^


(这件事情我也还是有印象,因为我记得自己真的好多话想说。不过这里有个BUG,就是其实把放3,4岁孩子神侃还是要小心人贩子,我个人是这么觉得的……大家不要学习)


现在我家小朋友一岁,也很能说话了,估计要步我的脚步了……打算继续做好我的英语启蒙,让她还能用英语把人侃晕,哈哈哈。


我的头条号:“cola小窝绘本时光”,分享英文绘本精读,英语启蒙干货,育儿成长点滴。欢迎关注。

cola小窝绘本时光


童年的记忆比较酸涩,因为脾气犟,几乎三天两头就被打,比较欢乐的就是吃啦!现在我脑袋里都装着童年的各种经典美味零食。

在家长眼中,零食都是垃圾食品,在我们眼中简直是饕餮(tāo tiè )美味!

还等什么,随我来一起来一波回忆杀吧!

小时候每次爷爷叫我去村里的小卖部打酱油,每次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两根麻花(我们那叫油扭)吃,怕爷爷骂,要么藏在兜里要么吃完再回家。小时候吃麻花比下面这图片的要短一半,五香味(后来听说还麻辣味),吃起来特别香,咬起来卜卜脆,可好吃了。以前一毛钱很矜贵,要是哪个小朋友借我两毛钱没还,肯定绝交,那可是两条香喷喷的麻花啊。


记忆里小玩熊干脆面相当于现在的奢侈品了。 卖五毛钱,五毛钱啊!但嘴馋,没办法,忍痛割爱,把辛辛苦苦攒的用来买油扭的钱买了一包小浣熊干脆面。当时最流行的吃法就是把面捏碎,把调料包倒下去,用力摇一摇,把料摇均匀,叫上几个玩得好的小伙伴一起分享,一小撮一小撮地往嘴里送,别提有多美味了。后来上初中,手头宽裕了,把剩下的饭钱买了一大箱干脆面回来吃,想想都疯狂。

还记得,每到期末考试, 我们都会豪一把。小时候因为学校离家有点远,中午都是我们自己煮饭吃,哪怕刚读学前班。期末考试那两天我们就不煮饭,去粉店吃饭。我最爱吃就是捞粉,粤西特有的美食。淋上特制的花生酱和酱料,又香又爽滑弹牙。今年回家特意试了一下老家的捞粉和煎堆,感觉已经没有童年的味道了。


记得有一次,某同学跟弟弟怄气要弟弟还他两毛钱,被我听见了。刚好我手上有百元大钞--前一天问老爸要两块钱,他竟然给我一百块,把我高兴坏了,感觉就像小卖部老板把所有零食都送给我吃一样--把钱甩过去,“不就两毛钱,找我九十九块八毛!”那同学脸都黑了,他身上没那么多钱。我跑到学校钱的小卖部找零钱,顺手买了一堆零食,巧克力味五羊雪糕、香脆猫耳朵、金黄咸味卜卜星、韧劲十足的鸡腿包、西瓜泡泡糖、咪咪虾条、叮叮糖还有特别酸爽的现在变成网红的辣条。我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因为我从来没试过那么豪啊!买回来分给几个要好点的小伙伴,就趾高气扬地帮弟弟还钱。




童年关于零食的记忆很多很多。考试发挥失常不要紧,买根“红绿灯”冰棒啃啃可以败火。没考到第一名没关系,回家前买包劲辣的辣条压压惊……

小时候的梦想很单纯,就想做一个小卖部的老板,这样就有吃不完的零食。所以每天都盼着快点长大,长大了就有能力赚钱,也不用大人管束,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长大了,发现大人的世界也不是小时候想像的那么美好。

大家小时候吃过的零食都有哪些呢?


大家好,我是美妈很帅!育儿问答达人,多平台优质育儿创作者,崇尚科学育儿,专注分享孕产、育儿与辅食知识。欢迎关注、评论!

美妈很帅


特别的回忆呢,有俩。一个是关于爷爷奶奶的小院的葡萄架,一个是害人精我哥。

小时候爷爷奶奶有个小院,三面小瓦房,一面竹林。院子里有个很大的葡萄架,每年夏天都结满了葡萄,我从春天葡萄藤长新叶开始就盼着葡萄熟,葡萄刚长出来的时候,就会哄着爸爸说,爸爸你听,公鸡叫了,它在叫,果果红了!也会,趁着爷爷不注意,假装拿着长杆漫无目的地在空中乱挥,打中青葡萄掉地上就立马捡起来吃,酸得我眯眼,然后爷爷看着笑。这俩故事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在我的回忆里,因为几乎每年过年这都是他们的谈资,最后我爸一句话总结起来都是:你们看你们看,她小时候多馋(四川话song)!

后来我在东四的胡同里也看到了类似的葡萄架,每次走下面过都特别亲切,特别是挂满葡萄的时候,如下图。


还有一个就是我的害人精哥哥差点弄死我的事情。

那是个夏天。据家人说,我当时只有一岁半,我表哥三岁半(我总记得我可能四岁了,因为不是说四岁才会有记忆吗,不然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小院外面有一条与马路交叉的、大概1.5米宽的小河沟,交叉处是圆形的埋在马路下的暗洞,暗洞的另外一边,是邻居家的围墙。当时正是满沟的活水,据说流得还很急。

我哥带着我出门玩儿,小孩儿看着水都兴奋,想玩儿水,于是跟我说:“妹妹,来,哥哥给你洗头。”我傻呵呵说好呀好呀,于是我和我哥在沟边洞口的上游蹲下,我老实埋头,扑通栽了进去,然后被冲进了暗洞、冲进了暗洞那头邻居家的围墙。

我哥吓傻了,哭喊着:“妹妹被别人抱走了,妹妹给别人抱走了”,跑回家,家人开始并不在意,以为是邻居跟逗我和我哥玩儿(小时候我跟我哥都长得非常可爱,人见人爱,都愿意来逗逗。现在我还行,我哥早残了),看我哥哭得那傻*样,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跟我哥跑出来,娃真的不见了!才着急问我哥,妹妹呢?我哥指着暗洞说,这。。。我爹说当时心都凉了,水流那么急,里面还有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竹子。。。哪儿还能有娃!

画面转到邻居家,十八九岁的小姐姐,正哼着歌在沟里清洗衣服(那时候水沟里的水非常干净),突然看见沟里冲出一只小手,拍打着水花,顿时吓得叫妈妈并哇哇哭,她妈妈问怎么了,她哭着说,里面有一只手。。。(像恐怖片),她妈妈一听立马开骂:死女子,快拉起来呀!她不敢。

这时候我英勇的老爹已经冲进了邻居家,一把给我拽上来,让我趴他膝盖上,吐了水,过没多久就醒了。真是命大。

我那不要脸的哥见我醒了,跑来安慰我,逗我开心,用跳舞。。。跳舞。。。跳舞。。。我还真乐给他看了。。。。他差点害我变水鬼 ,我竟然原谅了他!

现在我和我哥有经济往来的时候,都会对个暗号,“妹妹来,哥哥给你洗头”

最后,上一张我哥长残以后的照片,和,我给他的白眼。


油油来了


儿童节,说几件我小时候的事情,心里暖暖的,又有点伤感。

1、 翘首以盼却一去不复返的鸽子

很小的时候,我住在外滩附近的一栋楼房里。不过,那时我也经常住到外婆家里,那座楼在苏州河附近一条弄堂里,穿过一道陡峭狭窄的木头楼梯,就到了砖木结构的“过街楼”上。透过地板下的缝隙,可以看到底下的门洞。

我特别喜欢爬上小阁楼,趴在屋顶突出的“老虎窗”边,原来那块狭窄的长方形的蓝色天空,一下子变得如此辽阔。眼底是大片的黑色瓦楞,有的会长些青色野草,再远望仍是层层叠叠的瓦片,头顶不时飞过邻家养的大队鸽子……

后来,我家搬到六层楼的老式工房,没有了阁楼,却在底楼有个小小的天井,可以越过围墙看到天空。

原来老房子的邻居送给我们几只鸽子,父亲就靠这几只种鸽繁殖出了一大群,养在天井里自家搭的鸽棚。但为了安全,父亲在自家天井上拉起了铁丝网,就像动物园围得严严实实,鸽子们也就仅仅在铁丝网里飞来飞去。

终于,有一天我们放出了一只鸽子,看着它欢乐地扑起翅膀飞出牢笼,消失在狭窄的天空深处——十分钟过去,半小时过去,两小时过去,一天一夜都过去了,全家人都在翘首盼望它回来,但这只鸽子终究再也没有回过家。

鸟儿的心,始终在天空,而人的心在根。

2、难忘的音乐老师

上初一时,学校新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音乐老师,刚从师范毕业分配进来。她姓祝,她的名字很好听。

每个音乐老师都会弹琴,祝老师当然也弹得一手好钢琴。那时学校不重视音乐美术这些课,到了初三很少再上了,我对音乐课的印象,只剩隐藏在后排,听着她弹钢琴的时光。

那时我在家学吹笛子,两次在学校表演过,但祝老师没注意到我这个特长,腼腆的我也从不拿出笛子。初中音乐课本已有五线谱了,我很长时间拿这些谱来练笛子。最后一次音乐课考试,是每人在祝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唱一首歌。照理说应该唱课本上的歌,有几个男生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新鸳鸯蝴蝶梦》,比如四大天王,而祝老师坦然地伴奏钢琴。我选了一首课本里的《我的祖国》,虽然显得很老土,但我觉得那首歌旋律极优美。可惜,我唱到一半就不好意思继续了,但祝老师觉得我开头唱得还不错,好像给了我一个中等的分数。

毕业以后,我再没见过祝老师。

而我的初中音乐老师,因为学校拆迁被分配到了附近的其他中学。后来,祝老师带过的一个学生,成为有名的歌星,就是尚雯婕。

其实,我挺喜欢唱歌的,这没有变过。人来人往,祝老师成为童年记忆中一抹温暖的阳光。

2、 在阁楼和图书馆的日子很幸福

小时候我最爱看的动画片是《聪明的一休》,很喜欢那个挂在屋檐下的小白人——现在的孩子应该都不知道那种晴天娃娃吧。我常在黄梅天的雨季,趴在阁楼的老虎窗里,看着密集的雨点落在窗上,看着阴沉的天空乌云密布,幻想屋檐下也有个小白人随风飘舞。全世界都在风雨中瑟瑟发抖,只有我在温暖的阁楼里享受安静。

我也特别喜欢《千与千寻》里那个城堡式的亭台楼阁的世界,因为那些高悬于墙面的窗户都像极了我的小阁楼。

我的近视都是拜小说“所赐”。在我们小学的图书馆里,我读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虽然是缩写的绘图本。初中时,音乐教室的楼上,是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总共也只有三四排书架,但对我来说已足够。我兴奋地看着那些发黄的书脊,挑选了一本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我如获至宝般地摸着书,在借书卡中写下名字,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楼。结果在楼梯口被两个高年级男生拦住,他们看了看我的书说:“这本书我看过,很好看的!”于是,我更加开心地捧着书回了教室。

我还记得在图书馆里面,我经常看见一个年轻的女教职工出入那里,不知是老师还是图书管理员。她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冬天很冷时,还穿着一条超短裙,露着修长雪白的大腿,惹得周围高年级的男生尖叫。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即便最热的夏天,马路上穿超短裙的女孩也不多。

我觉得,当孩子们沉默不语时,也许就是在回忆上辈子的前尘往事。

童年时看什么都觉得很高大,长大后回来看看又觉得很小。你是希望小时候呢,还是希望长大呢?


蔡骏


我是1996年出生的。

我的童年很嗨,特别嗨。

貌似和现在70、80后的童年生涯是重合的。溜溜球,酒瓶盖,绕大绳,电视剧有仙剑系列,还珠格格…而最喜欢的还是和巷子里的伙伴绕大绳。那时候为了绕大绳,自行车轮胎里带都会剪下来做成绳子,城里的孩子都会花1块钱买一根,特别长,质量比5毛钱的好很多,那会儿的5毛,1块,买的东西,差距真的很大,为了剪大绳,我也是费了不少力气…

上初中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接触日漫,第一部是棋魂,后来就沉迷不能自拔。

哦,对了,还有听歌的。我12岁的时候用压岁钱自己偷偷跑去买了个MP3,之所以买两台,是为了能够听李宇春和周传雄的歌儿…我和二姐都喜欢她俩的歌,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触MP3。

还有就是网络了。第一次上网是08年,在我爷爷办公室玩,当时有几个大学生员工,帮我注册了聊天室,还教我打字。那时候网络上人特别淳朴,而且都很有礼貌…我第一个网名叫开心就好,一个键一个键的戳着打字。然而当年和我聊天的人没有一个相信我真的是13岁…

然后说学校。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小学校门口的标语;

每年六一前后都会彩排,排节目;

教师节争着抢着装饰教师,送老师礼物,给各科老师惊喜;其实也就语数英体;哈哈哈~你们懂得~

还有就是校门口的小吃。

我小时候吃的东西很多,很杂。校门口的几乎样样都吃过


吃过的很多,基本都是沾光,家里有2个大我3岁的姐姐,去哪都带着我。

上面这些都是我14岁之前的回忆了。其实还有很多细节,不一一写了。一回想还是很感慨的,也算是经历过一个时代了吧。

大家有同感的,可以留个言,评个论,看看我们有没有共同点。


科技研究元


童年,大概就是再囧的经历回忆起来都会闪闪发光的年龄吧!


我的童年,是跟老爸场子里一帮孩子一起野大的,印象里的那些笑闹打架都很模糊了,最有趣的大概就是我们一帮小破孩自己动手建了个大房子(现在看来大概像狗窝),并且正儿八经的过起日子不回家,逼得家长们拿着手电筒满场找人的事情了。


那时候场里的孩子男孩多、女孩少,我们几个女孩子整天跟着男孩子跑,也都成了男孩子性格,上树摸鱼抓青蛙烤知了,也算样样精通了。


那时候我们这群人里也有“大哥”、“大哥夫人”,还有我们这种“小弟”、“小妹”,一般都是大哥确定最近几天的玩乐项目,小弟们负责准备工具,勘探地点,然后在大哥的带领下一往无前。


那个年代赶上“下岗浪潮”,场里的人走的七七八八,硕大的厂区也渐渐荒芜了,有些车间年久失修倒塌,我们就会收集车间里的窗户框、砖头瓦块塑料布还有车床零件什么的,攒起来当宝贝。


那天大哥突然说,大人每家每户都有房子(就是工厂分的宿舍),我们这个小家庭也得有个房子,我们不能靠大人,我们得自己动手建!这样以后我们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再也不用听大人的了。我们听了之后都很兴奋,接着就是大哥安排“建房步骤”,然后约定每天放学吃完饭就到破车间后面一块平坦水泥地上集合,一起干活。


说起我们的“大工程”,现在想来还真后怕!那房子基本是由我们捡的砖头垒起来的,垒不稳的地方就用小木片、小水泥块、小土块当“楔子”塞进去。三面是墙,一面留空用来进人,印象里大概垒到一人高,现在想想应该也就不到1.3m,因为领头的“大哥”刚上六年级,进去后是直不起腰的。然后屋顶是一个小弟从家里偷拿的一大块厚厚的塑料布,塑料布上面是我们在车间捡到的破窗框搭在两面墙上压住塑料布。


现在想想,也不知那样垒起来的房子我们怎么有勇气7、8个人挤在里面的。刚垒起来那天晚上,每个人还从家里拿了油盐酱醋、水果零食什么的,“大哥”带我们抓了几只青蛙,把青蛙腿切下来说要烤着吃,准备生火做饭过起日子来,我记得我是用大山楂丸外面的白色圆盒子(80后应该都见过吧)装了家里一些油拿去。哈哈,也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啊。


那天晚上我们都很兴奋,感觉好像开启了自己的新世界,眼看天黑了,居然有人摸出了蜡烛,我们几个人围着蜡烛坐在“房子”里听“大哥”训话,一个个小脸黝黑,心情激动不已。


到了晚上9点多,家长们发现孩子们都没回家,这才急了,拿着手电筒结队来找人。哈哈,特别好玩,家长们的手电筒光在“房子”外面的杂草间闪烁,大声喊我们的名字,我们吓得不敢出声,躲在房子里怕被发现了揪回家去。


不过家长们团结起来地毯式搜索,最终我们还是被找到了,家长们看到那“房子”应该是吓到了,也惊呆了,我只记得把我们一个个揪出来之后,就拆了“房顶”,没收了塑料布、还推倒了一面墙。


我们站在房子边都在偷偷抹眼泪,那时不知危险,只感觉家长残暴的像魔鬼,一下子把我们几天的功劳全给毁了,以后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了。后来这个事情在大人中成了一个笑话,他们聊天时也会时不时说起这帮小鬼建的“狗窝”,也会庆幸早早发现了那房子,没等到房子塌了压到我们出了什么事。


只是可惜那个年代没有手机,连相机都很少见,不然还能保留下那房子的照片,估计现在拿出来看,也是童年熠熠闪光的珍宝呢!


小毛阿姨聊营养


我小时候没少挨揍,不过有时候确实很欠揍,小时候的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熊孩子,用我闺蜜的话来说就是:感谢父母的不杀之恩。

也不知道哪儿学来的恶作剧,我把火柴棍掰下来一小截插入我爸抽的香烟中,用抠下来的烟草覆盖伪装好,然后放进烟盒就跑出去玩儿了,他啥时候抽到了那支烟我也不知道,反正回来后我被烧焦了眉毛的爸爸狠狠揍了一顿。那时候大概七八岁吧,狗也嫌的年龄。

我表哥原本打算把鞭炮插进他爸爸的香烟,看到我被揍成那样,赶紧打消念头了。

恶作剧的事情很多都忘了,但是有一个很特别的经历,让我从小就懂得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湿鞋算什么,我还掉进去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按照惯例我们都去了外公家,大人打牌,小孩放鞭炮,我鬼使神差的在门口的水坑边转悠,一圈圈的绕着。那是个像泉眼一样的水坑,水面比地面低一点,水永远不会溢出来,为了安全大人还在旁边围了一圈木板,只留出很小的口子防止人掉下去。但是这个口子足够年仅五六岁的我掉下去了。

后来我转晕了,滑了进去,只剩下一只手一只腿勾着木板,头勉强冒出来。好久才有人听到我呼救,几个大人手忙脚乱把我拉起来。

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在水里还好,出水后冻得打摆子,头发都结冰了。

换了衣服后,我大哭一场,哭得不是死里逃生,而是新衣服都湿透了,第二天人家孩子都穿新衣,我只能穿旧衣了。

其实我不止落水这一次了,在乡下摘莲蓬也掉进池塘过。可能这些经历就是我现在晕水的原因吧。也就是站在浅水里看着水,很快就会头晕目眩。

以上。

对于我来说,童年没那么美好,频繁恶作剧或许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吧。不然,那么热闹的大年夜,我为何会自己一个人徘徊在水边。


墨娱


我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的玩具。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制作,就地取材!没有小霸王,没有滑板车,有的只是自己制作的“土货”!

■滚铁环。小时候农村家里穷,铁可是能卖钱的,能够拥有自己的铁环按现在话来说牛逼哄哄的。最深刻的是绝大多数铁环都是开口没有闭合——烧不起焊啊!找到一根铁条弯曲成圆环就可以了,哪还有钱去烧焊。每天上学放学滚着铁环来回又练习奔跑耐力还提高敏捷和平衡力。


■打陀螺!那个时候树木值价,为了找到又硬大小刚刚合适的圆木干可不容易。太小出去打起被小伙伴嘲笑,太粗了凭我当年的木工技术,要把它加工成打起来又快又稳的陀螺可不现实。这个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找不到抽陀螺的绳子——经久耐用的。当时线都值钱啊。桑树皮成为牺牲品!佩服那时我的脑袋666!

■抓沙包。课间10分钟的主要玩具,铃声一响2个一组坐地上就开干。材料瓦片敲碎打磨后成一颗颗。杏子核是高档货,没有几个人吃得起,所以杏核沙包让人眼红!



■洋火枪。取材于门的世界上的活动板页,将其一分为二,装上橡皮做撞击力。用火柴头子上的点火材料作弹药,玩起爽,但是回家常挨揍。家里火柴常常不够用,要知道3分钱一盒的火柴经不起几枪就完了。回家只有挨打!


■弹弓打鸟。打麻雀是永远的追求,为了打下一只来,做啦很多把弹弓。结果一只没打中怪我太笨还是麻雀太皮?

■打纸吧。将书纸折叠成纸包男孩子们都特别爱玩,一群人为赢一个纸吧手都拍红啦,那时都懵逼不知道疼!



■滑轮车。现在拉菜那种轴承做的,前面一个轴承,后面2个。当时能拥有这样的“豪车”出门一群跟屁虫,都想玩一盘。曾经为了玩1把,我可是拍马屁都拍几天才感动小伙伴!

时间太快我们变老,但是童年的记忆永远忘不了!那时日子苦但是过得非常充实和真实!现在吃的穿的都好啦,但是过得却更累了!伙伴们都成老伙计啦。童年的玩具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做呢?


麻将换三张


都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对于幼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的越清楚。可我对我的童年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存在记忆里的只有父亲的自行车。父亲的老酒,父亲的自行车布兜里的好吃的。

爸爸的自行车是白山牌的。爸爸是从张家市红旗子弟学校调回到我们市的,可以进政府部门工作,但是父亲不喜欢政府的工作,所以依然选择了一所高中当老师。那时那所高中离我家好几十里路。起初没钱父亲就走着去上班,路上遇到有驴车或者马车就让人家给捎一段路程。

父亲母亲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加上手里有的积蓄凑了120元,可是白山自行车当时180元。母亲亲朋好友到处借,借了40元,还差20元,那时家家都很穷。凑钱不容易。后来有个邻居奶奶借给了母亲,因为邻居爷爷是医生收入高点。

新车买来后母亲用旧布头缝制了一个布兜子,放在自行车大梁上。可以装些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公文包吧。

有了自行车父亲就不用一个月回来一次了,就可以两三天回来一次。我见到父亲的机会就多了。我很开心!

我更开心的是每次父亲回来后,我都会从父亲的布兜兜里翻着些好吃的。我知道那是父亲带回来给我的。还有父亲在学校食堂特意给我用饭盒装回来的肉菜。我都会美滋滋的享受起来。

父亲的布兜兜总装着个小酒壶,父亲喜欢喝酒,酒品很好,从来不会喝多,就是小酌。骑车上班路上有时很冷,父亲就停下来喝几口酒暖暖身子接着骑。


我每每翻父亲布兜兜时都知道左边是父亲的小酒壶,右边才是我每天都盼望的父亲买给我好吃。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父亲回来后放下车子,就去帮母亲做活。我翻到父亲兜里的好吃,就躲着先偷偷吃起来。母亲回来后打算做饭,父亲说给孩子买回来的带鱼,我收拾收拾你给孩子清炖下。母亲看到鱼后问父亲,你买的鱼好像不是整条的,你都没挑吗?父亲说挑了呀。每条都很好。这时我才弱弱的说我偷吃了,母亲惊叫,那是生的你咋就吃了,不觉得腥吗?我说不觉得,就是有点咸!母亲哭笑不得,赶紧收拾鱼做饭。那天我吃的好饱。吃完撑的都不能动弹了。

时光流逝的这么快,我现在的年龄超过了父母亲当年的年龄了。生活条件也好多了。老父亲早已经退休了。退休后每天看看报纸,公园运动运动,帮着妹妹照看孩子。日子过的舒心惬意。

去年他生日,我送他一辆自行车,因为老人家腿疼的厉害,再出去遛弯走不了路,但是骑自行车没事。愿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开开心心的享受他的老年生活。


浅浅的教育


LazyBears:说到童年,我们这一辈或者说我们这一块的人,都会说到一个东西,那就是“游戏王战斗怪兽卡”!作为决斗者,应该有自己的觉悟!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中二的。

当然,如今可能大家不把它单独作为一类,而是统统叫做“桌游”。



游戏王这部动漫大概是小学时候风靡起来的,当时还只有VCD,每次就去楼下的影碟店租碟片看,接连着看了几十集后彻底迷上了这部动漫,当时一个班的同学少说也有一半对此有所了解。


刚好学校外的文具店也瞧准了这个商机,于是批量进货了游戏王的卡片,当时我记得一包卡10张要卖5角钱,而里面的卡片种类不固定,当时有同学买卡都是十包十包的买,土豪到不行,就为了极其一整套“好卡”。


集卡当然不是为了打卡,而是和游戏里面一样为了“对战”、“决斗”,当然规则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看过《游戏王》的人大概都知道。

大家会沉迷到什么程度呢?中午午休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便会有几组同学不回宿舍睡觉,拿着“在教室赶作业”的名义,实质上是玩着卡牌对战。

晚上甚至拿着电筒“挑黑对战”,不过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悲催的,有生活老师查岗,这卡片每天光没收都是一大把。

还有更有趣的事:一般到周五要放学的时候,就有被没收的同学会找到生活老师,想要拿回自己的卡片。但这里面可有“暗藏玄机”,去得早的同学可以“挑选好卡”,因为老师没收的卡片都是放在一起的,这就让某些人有了摸鱼的机会。


整个童年,几乎都是游戏王卡牌陪伴我们度过的,可能也是因此,在“计算”与“语句解释”这些方面,玩卡牌的人通常会比玩其他的人更有优势,因为此类的卡牌游戏的玩法着重就在这两方面。


可能这也是如今年轻人喜欢玩桌游的一大原因。


你玩过游戏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