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滿江紅》普通話不押韻,用河南話卻非常押韻?

是誰矇蔽我雙眼


我看了有些回答在爭論岳飛是不是河南人,其實這個問題從詩詞的角度來看,很好解釋啊。


滿江紅

《滿江紅》,別名《上江虹》、《念良遊》等,有仄韻、平韻雙格。而仄韻格多押入聲,岳飛這首詞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古今語言不同

如果是有接觸詩詞的人就會知道,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而現代普通話是沒有入聲的。這就造成了用普通話去讀古詩詞,有時候會出現不押韻的情況,特別是押仄韻的詩詞。

入聲方言

現在用河南話去讀岳飛這首詞,雖然押韻,但不代表這首詞是用河南話寫的。因為如今有不少方言保留了入聲字,比如吳話,陝話,粵語,潮汕話等,用這些帶有入聲的方言去讀古詩詞也會覺得押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賞讀。


詩詞補習班


所有唐詩宋詞河南話完美押韻!反而粵語有很多不能朗讀!

舉個例子吧,不然廣東人會不服!

《將進酒》!讀qiang音,在我們河南話直接就讀“qiang”,無需改變讀音,而且是典型的兩個語態!廣東人可以好好想想“將進酒,杯莫停”是什麼意思!這是:是將要喝酒呢,還是剛剛喝完酒?在河南話裡面這是點型的兩個語態同時有,粵語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應用!

不服是麼?再舉個例子!

“遠上寒山石徑斜”,這句大家都知道了,最這讓我無語的是現在小學三年級竟然教的是讀“xie”音,真是無語呀!事實上應該都“xia”!我們河南人就讀“xia”,廣東人可能不服,說我們也讀“xia”呀,憑什麼就說河南話厲害,讀的就對呢?!當然還是河南話讀的“xia”是對的,因為粵語讀“xia”並不對!來說說原因吧,因為河南話只有一種情況下讀“xia”!廣東教語文的體育老師們是怎麼教的這句詩呢?這句裡面“斜”肯定是按形容詞教的,來形容石頭小路狹窄傾斜的唄!我們河南話裡,這個“斜”是動詞時候才讀“ xia”,傾斜而上謂之“xia”,其他時候讀“xie”!所以粵語根本這句不可能教的出動詞“斜”,也就根本不會讀“xia”這個音,讀了也不過是勉強往上靠罷了,根本讀不通,也讀不懂!


eagles華夏


不是《滿江紅》普通話不押韻,也不是河南話押韻,其實這兩點也沒說錯,那麼問題在哪?還是古文與現代文問題,而河南相對保留古文較多,普通話基本是以北方語音與北方方言為基礎,相對離古文較遠,所以讀起來一個是鏗鏘不夠,一個是節奏不夠,一個是韻腳不夠。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我們發現,按照普通話的讀音,斜字讀音為寫XIE,如果這麼讀,那麼這首詩的韻腳就是不對的,所以應該讀做XIA,A字韻,這樣就形成斜家花韻腳,讓詩在誦讀角度也增加韻律之美。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其中有個最大的變化是,普通話裡沒有入聲,我們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而古漢語還有入聲,就是聲音短小急促,在南方語音中還多有保留,而北方基本就消失了。

舉一個例子,可能不大確切,但大概意思是,比如我們表示不屑的“切”字,就大體接近入聲,還有就是很多電影裡的名人,比如蔣介石說的“娘希匹”最後匹字就有點入聲意思,急促,點到為止,而普通話語調去聲的“屁”字應該是51調值。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這首有名的江雪,我們發現,絕二聲,滅四聲,雪三聲,這不可能是現代漢語中的好詩,如果現代漢語去讀,也絕對讀不出來味道普通話越標準,越沒味道,因為字正腔圓,調值到位,詩味全無,其實這首詩也是入聲為韻,跟滿江紅很像,大家再讀一下,看看感覺如何?方法是這首詩每行最後一個字,急促的讀,而不是拉長音,看看效果如何。


韓東言


關於河南話讀《滿江紅》非常押韻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歷史上河南開封、洛陽都曾是宋朝的京城,故而河南話裡可能保留了部分入聲發音。當然,這屬於沒有得到學術論證的事情。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想了解一下河南方言的發音。

但客觀來說,現今的河南話,跟古音是有著相當的差距的。顏之推就說過:“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未免乖刺而不入。”


《滿江紅》詞牌簡介:

改詞牌為雙調,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韻,下片五仄韻,一韻到底。上片五六句、下片七八句通常用對仗。此調通常用入聲韻。

岳飛的這首滿江紅,是他報國心切的慷慨陳詞,詞如下: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所選韻目為入聲字“五物、六月、九屑”,在《詞林正韻》中,“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葉”通用。

如果按普通話的發音來讀這首詩的話,是押韻的。這是因為,在普通話所對應的《中華新韻》裡,除了“歇、缺”之外,其他韻腳如“烈、月、切、雪、滅、血、闕”,都屬於“三皆”韻,同屬仄聲。

當然,如果按照古音來讀,普通話由於沒有入聲字,則是不押韻的,甚至無法準確念出韻腳的發音。入聲是一種比較“短促、急收”的發音。

古人總結了關於平仄四聲的發音口訣:“平生平直可延長,上升抑而後上揚。去聲高降如墜石,入聲短促急收藏。”

因為這首詞的韻目,屬入聲字。所以,仍然保留入聲發音的方言,比如粵語、吳語、閩南語等方言,讀起來會更加有氣勢,更符合它詩中的格調和聲韻。


另外,其實岳飛寫了兩首《滿江紅》,另一首滿江紅,岳飛的題記為“登黃鶴樓有感”,詞如下: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手跡拓片)

楚雲卿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告訴你:北宋的都城位於今天的河南開封。

總所周知,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作趙宋,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趙匡胤改國號為宋,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


所以那時候的開封話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話啦。

紹興六年,岳飛出師北伐,攻佔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作為那時候的普通話,河南開封話,自然寫就的詩篇就是用河南話寫的,所以《滿江紅》用河南話讀起來會非常押韻。



回答完畢,下面給大家看看《滿江紅》的翻譯,看看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

紀念!


我怒髮衝冠登高倚欄杆,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望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勳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雲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懷禪微刻《滿江紅·怒髮衝冠》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再來收復舊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闕。


問答帝


因為《滿江紅》和大部分唐詩宋詞,都是按照古代漢語的“平水韻”押韻,其和現代普通話有不少差別,而在一些韻母上更接近某些地區方言。

我不太懂河南話,我是重慶人。但我也覺察出,一些古代詩文,尤其是宋詞,不少用四川話讀反而顯得比普通話押韻。

這個道理很簡單。中國語言隨著歷史發展,其讀音在不斷變化。秦始皇只統一了字的寫法,不能統一字的讀音,所以各地方言也有差異。

唐詩宋詞和更晚的人寫詩詞,用的比較多的是平水韻,平水韻據稱是根據唐時讀音整理的韻腳。

而現在我們的普通話,應該是在北京、東北話和滿文的基礎上來的,總之它與唐宋時候的官話有很大差異。相反,古代官話的很多韻母元素,卻保留在諸如四川話(尤其是內江自貢等川南話)、河南話、廣東話裡面了。

這裡面,尤其以仄韻中的入聲,在古今的差異更大。普通話中只有陰平(蝦)、陽平(霞)、上聲(打)、去聲(大),已經沒有入聲了。但在廣東話、自貢話中還保留有入聲。重慶話雖然沒有入聲,但去聲字的聲調卻接近陽平,這也算是一個特點。

為何宋詞中比唐詩更明顯?因為唐詩平韻多(雖然也有不少仄韻),尤其七言詩基本平韻為主,而宋詞仄韻多,尤其入聲韻多,就更容易凸顯。比如岳飛這首《滿江紅》就是押的入聲韻。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話題共享)


巴山夜雨涮鍋


會不會存在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1、生在湯陰有湯陰的口音。

2、長在內黃有內黃口音。

3、長期征戰,受周圍多數口音相同的將士發音影響。

4、受官方規定的語言發音影響。畢竟古代也有官方當時規定的統一發音,類似現在的普通話。

5、也可能以上幾種原因導致自己各種串音,各種口音混在一起。

看過一篇文章上說的,同一個地區可能現在的人和1000年前的人說話口音都不一樣。

不算宋朝之前的民族大融合讓口音變化,就從宋朝到清朝這幾百年時間,佔領黃河以北的統治者就有蒙古人,女真人,還有漢人和滿人,經過各種人群混居後也會有影響,而且現在的語言發音肯定和宋朝時期也不太相同了吧。再說歷朝歷代也都有自己的官方發音標準,加上民族融合,人群遷徙躲避戰亂、天災人禍老百姓四處逃難而落戶到當地形成新的語言發音也說不好(逃難的人群不一定非得都是一個地區的人,也可能周邊數個州府郡縣都有,甚至北宋時期還有南方的人在開封附近的州府郡縣定居的)。所以以上的情況可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也是有可能的。(現在還存在著十里不同音的情況)。再說平頭百姓不說官話可以理解,但是做官的不可能只講家鄉話吧?不然皇帝和同僚聽不懂影不影響仕途先不說,那可是個打仗的年代,你說話別人聽不懂那不是很耽誤事的嗎...

總之,一個人的鄉音難改是不假,但是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也是事實,再者說寫出來的字還是那個字,而閱讀者用鄉音的感覺去讀出來的味道不同也是事實。至於怎麼讀有味道還要看聆聽者自己的發音習慣才行。就像粵語、閩南話、吳音、客家話、白話等南方人的發音讓一個北方人去聽不是聽不懂就是覺得彆扭,同樣的北方人的方言讀音對於南方人來說也會覺得彆扭甚至也聽不懂。

至於到底是哪裡話其實真無所謂,只要詞好,自己也喜歡就行。

以上純屬閒聊娛樂,個人想法,不喜勿噴。


呦你誰呀


語言是一個不斷髮展和積累變化的過程。相對來說文字的發展就穩定緩慢得多。現代的普通話是建國之後才被確立為標準音,而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標準音都是以首都地區的方言為準。

所以你說的這個說法有點以偏概全。能把古詩讀押韻的不只有河南話。很多其他的方言也能做到。其中原因在於所朗誦的詩篇年代越久遠,用現代普通話朗讀不押韻的概率越大,而使用年限比現代普通話更久遠的方言讀音來朗讀,可能越接近這首古詩成詩年代的標準音。

這就是現代人用現代普通話讀古詩時感到不押韻的根源所在。

在這裡我有一個很好的提議,對於怎樣保護方言的建議。找各自方言的保護人錄製專門的方言詩詞朗誦教材,加大社會群眾尤其是方言所在區本地群眾對鄉土系列教材的學習。



潘大黃


有人說《滿江紅》用河南話朗誦非常押韻,是因為最著名的《滿江紅》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而剛好岳飛是今河南省湯陰縣人?



這看似荒謬的答案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岳飛的家鄉湯陰縣所講的方言屬於晉語方言區,是中國北方方言中少有的保留入聲聲調的方言,而《滿江紅·怒髮衝冠》押的正好是入聲韻,入聲韻當今在普通話發音裡已不存在了,只存在於吳方言、閩方言、客家話、粵語、潮州話、部分湘語、部分江淮語等南方方言及北方的晉語方言中。



《滿江紅》在《白香詞譜》 、《欽定詞譜》等詞譜中均以柳永的《滿江紅·暮雨初收》詞為正格,有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其詞如下: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云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這首詞用入聲仄韻,用普通話讀“泊”、“削”、“約”都是平聲,很是彆扭,也不太押韻,但用保留入聲的方言讀來,卻是韻味十足。



再讀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的這首詞一定要用入聲朗誦的,否則是讀不出味道的,入聲發音短促,一發即收,聽來有悲切之感,用普通話讀,平聲的“歇”、“缺”會讓那悲壯的氣勢突然中斷,聽起來很難受,如被人掐住脖子。

方言是很珍貴的文化遺產,會講方言的朋友是很幸福的,尤其在朗誦唐詩宋詞時,幸福感更是滿滿的,希望我們這一代能將方言好好傳承下去,讓下一代人也可擁有我們的幸福感。

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滿江紅押的是入聲韻。就算你用河南話押上韻也失去了味道。入聲當然在普通話是沒有的了,河南話就算有也沒有保留完整。因為這首詞特點是滿胸熱血慷慨激昂,所以用的是入聲韻,入聲的特點就是短而急促。

在古漢語中有八個音調,平,上,去,入,又分陰陽。現在有很多人都在相爭誰的方言更接近古漢語。這麼說吧,音肯定是都不太接近了。因為就算是沒戰爭遷移這些原因方言的音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如果再加上各種各樣的外因那變化就更大了。至於調嘛,那就自己用自家方言檢驗一下吧,誰的方言讀古詩時,平仄對得上,誰的方言八個音對得上,誰的方言最大程度的保留入來聲字。如果在這幾方面對比下來都佔優勢的話那這種方言應該就比較接近古漢語了。

因為我講的是潮汕話,我自己檢驗的結果是潮汕話八個音,保留了幾乎所有入聲字,平水韻表的入聲部我不用背都幾乎知能全部辨別。所以我覺得潮汕話更接近古漢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