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始於創新,止於阿里騰訊

始於創新,止於阿里騰訊

互聯網競爭進入下半場,巨頭們開始瘋狂收割獨角獸,在利益的驅動下,資本遊戲再次上演。

48小時,兩家互聯網獨角獸相繼被收購:美團27億美元收購摩拜,阿里95億美元收購餓了麼。

互聯網時代,得流量者得天下。

對於創業者,這是最好的時代:只要故事講的好,會有資本排著隊掏錢;

這同樣是個最壞的時代:“被收購”成為最終歸宿,費盡心血創新創業,最終不過是為別人打工。

而對於巨頭來說,只不過買貴了自行車和外賣。

那些始於創新,止於阿里、騰訊的中國獨角獸們,如果初衷和宿命就是“賣身”壟斷者,還能叫“獸”嗎?

一、獨角獸們的焦慮——做大還是被買?

擺脫BAT的流量控制,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圈,是每個獨角獸夢寐以求的目標。

硝煙四起的共享單車大戰,以美團收購摩拜,這個不可思議的方式暫告一段落,揭示了兩個問題。

一是共享單車確確實實是賠錢買賣。

二是美團想當巨頭的野心路人皆知。

但是不管怎麼講,王興敢於掏出27億美元拿下摩拜,用事實證明了共享單車的巨大價值。儘管盈利模式還不夠清晰,摩拜在全球200多個城市投放了約800多萬輛單車,其收集到的用戶信息和流量絕對值得動心。

關鍵之處,是有沒有本領將摩拜的流量變現。王興對這種商業模式肯定考慮過,“摩拜單車是城市三公里出行最便捷的工具,將成為美團到店、到家、旅行場景的最佳連接”。

互聯網經濟的一個典型特質是:贏者通吃。阿里、騰訊、百度能夠到處買買買,就因為它們在電商、社交、搜索領域擁有絕對的流量控制權,具備向獨角獸們分發流量的能力。想一想,我們每天都能在微信上泡幾個小時,只有用車的時候才會用摩拜。

這種分配權造成的後果就是,要麼成長為下一個BAT,要麼被收購,而後者,顯然是當下獨角獸們的普遍命運。

正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管命運如何,都要搏上一搏。王興曾說過,“美團有機會成為AT量級的公司,因為我們創造的價值足夠多,餐飲、旅遊、到店、到家每個場景都可以值幾百億美元。但需要的時間不短,至少5到10年吧。”

不僅僅美團這樣的“新貴”,像京東這樣的次一級巨無霸,也患上了嚴重的流量恐懼症。

前不久,京東與新浪達成合作,同意在數據、入口、產品、內容、商務等領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係。這是京東繼與騰訊、今日頭條、百度、奇虎360、網易合作之後,第6個“京X計劃”。內容很費解,但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社交類、工具類App獲取流量入口。

始於創新,止於阿里騰訊

二、巨頭們的殺伐——BAT或成AT格局?

如果說之前的競爭還有些遮遮掩掩,阿里、騰訊現在的對決已經公開白熱化,而且未來還將持續。

互聯網企業誰都難以保持持久的核心競爭力,可能出來一個新事物,就是顛覆性的。這點還不如傳統行業,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茅臺、老乾媽會一直暢銷下去。

殊不知,美團與摩拜的合併,背後是騰訊的影子。餓了麼被阿里以95億美元收入囊中,成為中國互聯網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案。這意味著,阿里從後臺走向前臺,成了美團外賣的直接對手,當然還有美團背後的騰訊。

曾有這樣一個比喻,如果說阿里巴巴是集Amazon、Ebay於一身的超級電商平臺,騰訊就是集Facebook、Twitter於一身的超級社交平臺。有人會想,兩家巨頭領域不同,為什麼要競爭?

企業要想長治久安,必須不斷加固自己的城牆。除了通吃效應,另一條城牆則由客戶轉換成本產生。

客戶如果使用了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選擇office辦公軟件的可能性就極大。那如果用戶是選擇了蘋果IOS操作系統呢?

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前不久,就在大家都以為網約叫車領域勝負已定的情況下,美團打車橫空面世,令滴滴打車猝不及防,司機和用戶紛紛流失,暴露出了其商業模式的天然缺陷——缺乏場景配合。

比起二馬的焦慮症,我們普通人其實過得更輕鬆,畢竟是一無所有。馬雲曾經自爆:“我每天都睡不好,每天晚上都在擔憂我的公司沒有跑得夠快從而被別人淘汰”。據說馬化騰也天天在擔心和焦慮,他想看清楚下一個取代微信的究竟是什麼!

光顧著修自家的城牆遠遠不夠,不如挖別人的牆角。隨著兩個巨無霸完成了各自生態圈的構建,只能轉而奪取對方的生存空間,正面對抗不可避免。雙方的戰局已經進入開始封殺對方流量入口的階段,陷入了以鄰為壑的境地,也觸及到彼此的核心利益。

2017年至今,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家公司的線下商業投資,總投資額至少在1000億元以上。騰訊對實體商業的一系列入股,包括永輝、步步高、海瀾之家、萬達商業、家樂福中國等。阿里這邊,強勢入局銀泰商業、蘇寧雲商、三江購物、新華都等實體商業公司。

競爭立即延伸至支付體驗。前不久,沃爾瑪華西區的門店暫時禁用支付寶支付,國內零售企業步步高也宣佈停止使用支付寶支付。現在,大家都在等著支付寶該如何反擊了。畢竟作為一名吃瓜群眾,我們只有看戲的份。

值得玩味的是,阿里與騰訊的戰火不斷升級,獨獨少了百度的份。是不是可以猜測,下一個五年,互聯網巨頭的三足鼎立格局,或將少了一極?

始於創新,止於阿里騰訊

三、獨角獸折戟沙場——壟斷的惡果?

其實選邊站隊並沒有什麼,阿里這邊的陣營不也很多嗎?值得警惕的,不是沃爾瑪付款能不能用支付寶,而是大多數被稱為“獨角獸”的新晉互聯網公司都打上了阿里、騰訊的烙印,喪失了成長為巨頭的可能性。

去年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雲缺席兩場有眾多業界大佬現身的高規格飯局,其中一場飯局上,馬化騰被10位獨角獸領袖簇擁坐在主位,網上甚至出現了“反阿里聯盟”的說法。

如同曾經的洛克菲勒、卡耐基、摩根,互聯網巨頭足夠大後,也面臨著壟斷的風險。歐盟花了7年時間來蒐集有關谷歌壟斷的證據;亞馬遜遭到特朗普痛批,希望通過反壟斷舉措遏制發展;臉書的數據洩露危機,也讓人們反思壟斷20億用戶的可怕後果。

互聯網巨頭們成立之初,往往扮演著創新和自由的角色。阿里、騰訊都是憑藉各自的創新模式,贏得了客戶、贏得了市場。

凡事物極必反。當一家公司提供服務或產品的效率始終高於競爭對手,客戶和產品持續增加,壟斷的可能性就極大。

當壟斷真的來臨時,它們是否還記得創業時的初心?它們考慮的或許只是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那惟一的導向就只能是獲得更多的流量入口。

市場瞬息萬變,巨頭們只能捨棄縱向創新,轉而橫向擴張,將觸角伸的越來越長,保留更大的安全空間。

壟斷與競爭天生是一對矛盾,由於缺少競爭壓力與發展動力,產品創新的競爭已經退居次席,取而代之的是粗暴的資本兼併。巨頭們憑藉資本優勢,如同龍捲風一樣,闖進任何一個房間,然後席捲一切。而一旦看到房間被佔滿了,其他的創業者只能選擇放棄。

巨頭們的影子無所不在,甚至有外媒稱為“一切都被阿里和騰訊壟斷病”。它們通過入股、收購、兼併,將這幾年活躍在風口的互聯網獨角獸們,紛紛收入懷中。

資本瘋狂湧入之後,市場上如何談得上公平競爭?如何點燃創新因子的活力?目光所到之處,全都是饕餮盛宴後的杯盤狼藉,以及最初的創業者默默離去的背影。

這個國家的創新力也將在這種壟斷中逐步衰弱。

這是個功利的時代。

收購案塵埃落定後,大家都在讚歎創業者得到的天價退場費。

但誰又看到了,他們曾懷揣著改變世界的夢想,押注上了自己的青春。

當青春不再,獸性不再,也許中國再無獨角獸了!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