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052D艦體厚度3釐米,僅比1元硬幣大一點,軍艦為什麼要“皮薄餡大”?

踏雪尋梅wsy


火力,防護,與機動性,一直是軍事方面的一道選擇題,

彈藥帶少了不夠用,帶多了太沉,裝甲太厚防護過度跑不動,追不上跑不掉,反而被動挨打。

現代火力對艦船早就防不住了,躲的快比防的住更有用更實際。

對於水密隔艙,打漏一兩個,也問題不是最大,漏就漏吧,

可太沉太厚就會沉船,還跑不動,被人按住一直打。


星輝650


去年11月8日,一艘參加北約海上演習的挪威海軍“英斯塔”號導彈護衛艦(屬於南森級)在回國途中與一艘油輪相撞,側舷被撕開了一道8米長的大口子。挪威海軍立即衝灘將它擱淺在岸邊。一開始看上去也沒多嚴重,把它運回去或者拖回去修修還可以用;可折騰了兩天後,完了,軍艦大部分都泡水裡了,只剩下一些上層建築露出水面了。到第六天的時候,露出水面的就那麼一點點了,整艘軍艦全沉了,就算打撈上來也沒有修復的價值了。怎麼會鬧成這樣呢?據說是因為事故發生時,艦上官兵急急忙忙的逃命,忘記關水密艙門了,事後又沒有采取任何的損管措施,結果導致海水不斷湧入,軍艦不堪重負就一頭沉入海底了。

在大家的傳統印象裡,軍艦都是有著厚重的裝甲的,怎麼跟民用的油輪一撞就破開了8米長的口子了呢?確實,以前的軍艦都是有厚厚的裝甲保護,但如今的軍艦,包括美軍現役的“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中華神盾驅逐艦、055大驅以及這次出事的挪威南森級護衛艦“英斯塔”號,其船體所用的鋼板絕大多數都只有30㎜厚,也就比一元硬幣大那麼一點點,對比二戰那些動不動就半米一米厚裝甲的戰列艦,這點厚度簡直形同裸奔了,連坦克裝甲厚度都不如啊!所以,說現代的軍艦是個皮薄的鐵罐頭也不過分。你看看,前蘇聯(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在體型上和二戰時期日本的“大和”級一樣大,但它的滿載排水量卻只有“大和”級的1/3。

那為什麼現代的軍艦都普遍變薄皮了呢?原因倒也簡單。在以前大炮鉅艦的年代,誰的炮管粗,誰的裝甲厚,誰的炮打得快打得遠誰就佔優勢。那時候火炮的命中精度確實很低,而在海戰中,敵人的軍艦是不可能停下來給你打的,加上受海況的影響,大炮的命中率更是慘不忍睹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火炮的射速和數量,對目標進行覆蓋射擊,提高命中率。在這種海戰模式下,只有提高自己軍艦的抗揍力才能多一分勝算了。怎樣提高搞揍力呢?當然是用厚厚的裝甲把自己保護起來了,特別是艦上關鍵部位,如彈藥庫、動力艙等,用的裝甲更是比其他地方厚得多。

但如今的海戰模式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的反艦導彈、魚雷懂得自己找目標了,而且射程遠,精度高,戰鬥部威力大,輕輕鬆鬆的就可以擊穿你一米半米厚的裝甲。這時候單純的採用增加裝甲厚度還提高生存力已經是行不通了。你想想,當年為了對付大口徑艦炮,都要把裝甲做到一米半米厚了,那為了對付現代導彈,豈不是要把裝甲厚度折騰到兩三米啊?先別說搞這麼厚的裝甲建造難度有多大,就是軍艦的排水量也會成幾何基數增長啊!難道你還想把軍艦造到幾十萬噸的排水量去?那時候它吃水深,行動遲緩,不但受制於地形,還成為敵方導彈的活靶子。另外,即便人家一發導彈沒能擊穿你的裝甲,可人家還可以繼續發射更多的導彈啊!現代導彈的射擊精度那麼高,三五枚,十幾枚打在同一個位置上都不是啥難事啊!特別是前蘇聯(俄羅斯)的“花崗岩”、“日炎”“玄武岩”等反艦導彈,不但能以兩三倍的音速突防,而且戰鬥部裝藥量更是高達一噸,還使用了侵徹性戰鬥部,穿深一兩米沒問題。

既然在裝甲厚度上下功夫已經沒有用了,那就索性不理會它了。把空間空出來,用以安裝更多的導彈和電子設備以及用於改善艦上人員的居住條件。電子設備更多更齊全,我就能看得更遠更清楚,能制導更多的導彈對敵方發起攻擊。當敵方的飛機、導彈襲來時,我還可以組織艦上的防空導彈、近防艦炮對它進行硬殺傷,也可以用聲光電等技術進行軟摧毀,讓來襲的導彈變成聾子瞎子。

當然,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武器裝備是無敵的。再嚴密的防禦系統在面對飽和和超飽和攻擊時也會無能為力。一旦軍艦被擊中,一支出色的損管隊伍就是軍艦的最後救命稻草了。他們就像是出色的外科醫生一樣,快速的治療軍艦的創傷。例如咱們看電影《中途島海戰》,那艘美軍的“約克城”號航母在珊瑚海海戰中受損嚴重,日軍以為它至少要回船廠修半年才恢復戰鬥力的,可沒想到在美軍損管人員的搶修下,72小時就出海趕去參加中途島之戰了。在戰鬥中,它又被日軍艦載機炸傷,燃起熊熊大火。可很快艦上的損管人員又撲滅了大火,並且將它修復,讓它繼續作戰。直到第二次日軍艦載機又趕來對它進行了轟炸,讓它鍋爐損壞,船體傾斜,海水大量湧入,無法繼續修復,美軍才不得不將它放棄。而日軍不知道美軍損管人員這麼牛B,還以為自己擊沉了美軍兩艘航母呢。這次如果挪威海軍損管人員得力,完全是可以避免“英斯塔”號的沉沒的。





血染戰旗紅


052D是我國一款成熟的驅逐艦,在服役的這幾年中,052D表現出了相當優秀的可靠性和通用性,但是最近網上很多人曝光052D的艦體厚度僅僅只有30mm,不免令人擔心052D的裝甲會不會太弱?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在現代殺傷武器高度發展的今天,再硬的裝甲也會變得脆如薄紙,看看美國航母就知道了。

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是目前公認的世界最強航空母艦,它的裝甲如何?尼米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也不過是50mm厚的鋼板和複合材料,其他部位平均也只有47mm的厚度,最厚的地方彈藥庫和機艙加裝了63.5mm厚的裝甲,美國稱尼米茲級航母可抵禦穿甲彈,相信無需多說,大家心裡都有數,畢竟沒有人真正拿穿甲彈攻擊過尼米茲級航母來做試驗,但事實上,即使是1000mm厚的裝甲,在現代導彈和穿甲彈的輪番攻擊面前,也很難扛得住。

所以在現在的導彈化時代,再談一艘軍艦、坦克的裝甲多麼硬已經毫無意義了。這也是二戰後大家再也聽不到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原因,二戰時期各大軍艦厚重的裝甲反而成了一大累贅,相反,如何提高雷達技術,提高主動防禦系統,在敵方導彈未接近己方軍艦之前就將其摧毀,才是關鍵,而不是拿裝甲硬抗。

厚重的裝甲往往會嚴重影響軍艦整體性能的提升,要想真正扛得住導彈,很簡單,不要被導彈發現就行了,隱身技術才是最重要的現代軍事技術,拿一堆裝甲貼身上,既大大增加了雷達波的反射面積,不利於軍艦向隱身化發展,又會降低軍艦的機動性,即使一艘軍艦裝有較好的主動防禦系統,跑的稍微慢點,還是很難逃過被導彈轟爛的厄運。

而事實上,052D驅逐艦30mm的艦體已經算厚了,因為現代鋼鐵冶金工業的技術水平已經遠超二戰時期,相同厚度的鋼材,現代鋼材的強度是二戰時期的2.5~3倍!也就是說,052D驅逐艦30mm厚的艦體,已經相當於二戰時期75~90mm艦體厚度的軍艦了,要知道,這在當時完全是一艘8000噸級別巡洋艦的艦體厚度。

總而言之,現代軍艦不再是二戰中盲目追求裝甲和重量的大傢伙了,輕量化、技術化才是現代軍艦的發展潮流,現代戰爭不再看誰火力夠猛、裝甲夠硬,而是誰的隱身和反隱身能力更強。


水鏡曉先生


鋼板厚度在0.5-4.5mm的稱為薄板,4.5-25mm為中厚板,25mm-60mm的為厚板,船舶外包板是一種含碳量較低的鋼板,韌性,延展性較好,耐腐蝕,所有鋼板都有CCS中國船級社認證。軍艦執行的是軍用標準,應該非常嚴格保密的,屬於軍事機密,30mm的特殊艦體外板是很厚的了。

別看外皮薄但以不是純鋼板材料而是更加堅固的高級合金材料鋼板要比純鋼板材料強上幾倍以上,並且具有極強的抗壓、抗衝擊和耐腐蝕等等,同時又比純鋼板重量輕可以減輕軍艦的動力負擔。這樣軍艦就有了更大的空間來裝備更先進更大的軍事設備和先進武器了。另外小編三釐米厚你搞錯了吧,十釐米左右厚還差不多。首先現代的反艦武器面前任何裝甲都是無視的,其次薄的外皮在被擊中後,有助於洩壓,其次更容易被穿透而不是在內部暴炸,具體可參考雄三打漁船,第三可以減輕自身重量。第四就是建造修復更方便。

軍艦用鋼板比民用船強度高很多,民用船萬噸鋼板還沒有3釐米厚,軍艦水線以下會加厚,航母水線以下在150毫米左右厚度,甲板厚度在50~60毫米左右,艦島鋼板12毫米左右。(這些數據是公開資料報道過)民船和軍艦一樣各國都有自已的標準並不相同。我當過坦克乘員沒當過水兵,朋友是北海艦隊護衛艦柴油機,他還是仿二戰後期蘇聯的護衛艦,旅大級,和我說這國產艦和國外艦比先進,指船體,看艦寬,艦寬阻力大,速度慢,中國艦發動機不行,所以艦寬比美國的要小,包括當時中華神盾艦,艦寬變小速度起來,但也失去別的性能,這和蘇聯坦克炮和歐美坦克炮一樣,蘇聯炮初速低同樣距離穿甲厚度不如同口徑歐美炮,所以加大口徑藥筒。也就是為什麼歐美坦克都120口徑,俄國125口徑。

軍艦裝甲的退化主要還是個破甲彈的風靡有很大關係的,在那個動能穿甲彈霸佔天下的時代均質鋼裝甲就能獨當一面,而戰後不論是炮彈還是導彈戰鬥部都用上了破甲彈頭,這讓勻質鋼裝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120口徑的破甲彈等效穿深都能一米多,難不成真讓軍艦搞成一米多的裝甲?顯然是不現實的。

設計理念不同了,戰列艦動不動就300+的厚度,是為了扛住對方炮彈的打擊,純粹利用皮糙肉厚來硬扛。 現在基本上很少有艦炮對射的機會了,基本上都是視野之外的導彈打擊,對於反艦導彈來說,3釐米和13釐米30釐米差不多,都能打破。所以增加裝甲的厚度只會造成艦體重量增加,在單位重量內,裝甲重量增加又必然會造成佈置其他設備的重量減少。所以現在改變了理念,只要能滿足強度要求,裝甲厚度並不重要。必要的部位加強即可。大部分位置僅僅是滿足強度要求。


歷史深度揭秘


標準意義的艦用鋼裝甲早已經被淘汰了。不僅是052S驅逐艦的艦體鋼板這樣薄,所有現代驅逐艦都是薄皮大餡,連小口徑炮彈都防不住。從50年代開始,早期的反艦導彈進入主要強國海軍服役,這時的反艦導彈,多采用威力巨大的聚能戰鬥部,能轟開1米厚度的裝甲鋼,任何裝甲在重型反艦導彈面前都像紙一樣薄弱,即使是數萬噸的戰列艦也不能倖免。

所以,二戰以後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都已經不配備裝甲,多使用20至30毫米厚度的高強度合金薄鋼板作為艦殼。在保證艦體強度的前提下,儘量降低全艦的重量。軍艦的強度,主要依靠多艙室的分隔和良好的結構設計來提高抗沉性。只是在戰鬥指揮中心、動力艙、油艙、彈藥艙等核心艙室加裝附加裝甲,採用材質較輕,防彈性更好的材料來加強裝甲防護能力,比如凱夫拉和陶瓷裝甲等材料。

在2013年8月30日,加拿大海軍排水量5000噸的“阿爾岡金人”號導彈驅逐艦,在太平洋演習時發生碰撞事故。該艦左舷的機庫上部被切開一個大口子,艦體的薄鋼板的撕裂著,裂口看起來頗為恐怖,艦體鋼板就如同馬口鐵罐頭一樣薄。

例如美國的阿利伯克驅逐艦,在彈藥庫,指揮室和部分輪機艙使用了70噸凱夫拉材料,伯克II級增加到120噸,這些重要部位的等效裝甲厚度是80毫米左右,能夠防禦一枚中國鷹擊83反艦導彈級別的亞音速半穿甲戰鬥部的打擊。當然,在鷹擊12這樣的三四馬赫的超音速反艦導彈面前,也是豆腐。

所以,現代巡洋艦或驅逐艦的防禦方式,早已經不完全依靠裝甲,畢竟扛著上萬噸的鋼板滿世界跑,很耗油的,就是美國也吃不消。現代軍艦的防禦方式多種多樣,例如遠中近程的艦空導彈、高速近防炮和有源無源電子干擾等等。既能夠對來襲的反艦導彈和炮彈實施硬殺傷,也能夠通過電子干擾實施軟殺傷。


科羅廖夫


呵呵,30mm已經很厚了!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也就50mm,並且052D的艦體也就是球鼻艏部分、艦舯部分鋼板厚一些,其它部分還沒有30mm的厚度。
現代海軍進入到導彈化時代之後,艦體的建造開始向輕薄化發展了。

第一個原因就是:鋼鐵冶金工業的發展,二戰期間的軍用艦船用鋼材僅相當於現代普通民用船舶鋼材…而現代軍艦用鋼材的強度在相同的厚度上卻提高了2.5~3倍!也就是說現代戰艦30mm厚鋼板,等同於二戰期間的75~90mm艦用鋼板的厚度,而那個時候的8000噸級別的輕巡洋艦也差不多這個厚度,鋼材質量的提高使得軍艦的板材沒必要再厚了,強度達到要求就可以了。
圖片上這種鋼材叫做“球扁鋼”
,是艦船建造中的型材也就是“龍骨”和肋骨,是支撐艦艇體的主要結構件,在艦船建造中球扁鋼的間隔距離(密度)要遠小於一般民用船舶,由於球扁鋼也採用與艦板一樣的材質,這樣就大大的提高了艦船的強度。

第二點,戰艦裝備進入到導彈化時代之後,二戰期間的重甲防護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了,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戰鬥部裝藥量超過了300公斤高能炸藥,並且使用“半穿甲”戰鬥部!這樣的打擊威力就連“大和級”戰列艦都防不住,更別說比它小了許多的7000噸級別的驅逐艦…所以,使用再厚的外甲也無濟於事。
俄製SS-N-22“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戰鬥部裝200公斤黑索金高能炸藥,加上末端超音速攻擊,其威力大大高於二戰期間“大和級”戰列艦的94式460毫米主炮的炮彈!所以,現代戰艦使用厚甲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現代戰艦的電氣化水平要遠超過二戰期間的戰艦,各種雷達、電子設備、武器裝備…都是耗電大戶!並且隨著軍艦生活的人性化,生活區的各種空調、照明、娛樂設施也需要大量用電,在這種用電量劇增的情況下,不但輔機要增加數量,戰艦的主機有時候也要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這樣就大大的增加了主機的功率輸出…如果艦體自身重量太大,就會形成“死重量”,主機輸出功率不但沒有提高航速和航程,反而白白消化掉了。

現代戰艦在建造上以提高航速和續航時間為主,減輕艦體艦艇重量不但降低建造時間和成本,更可以安裝更多的武器裝備,因為艦艇變輕主機功率輸出可以靈活掌握,輔機發電可以用在更多的電器設備上…當然艦艇內某些艙室還是需要有一定厚度的,比如:彈藥艙室、指揮艙室…但這些艙室所使用的材料不一定都是鋼材,結構類似坦克的裝甲,由多層凱夫拉或者陶瓷裝甲防護,這樣就減輕了整個艙室的重量。


與貨輪相撞的“伯克級”驅逐艦前艦橋位置,內裡就是“宙斯盾”雷達監控室一片狼藉,艦橋的鋼板厚度也就12~16㎜(太厚的鋼板增重後影響戰艦的重心穩定),雖然有一定的強度,但是與六七萬噸的貨輪相撞,根本抵不住巨大的撞擊力,就像易拉罐一樣!


皇家橡樹1972


怎麼?7000多的噸位既想要艦隊遠程防空又想要反潛、反艦,還想要良好的續航性,你還想要裝甲?那這樣你也太貪心了吧。人家也9500噸級的阿利伯克級、萬噸級提康德羅加級、世宗大王級、055級的艦體的平均厚度不也是30毫米而已嗎?而且就算是以前1.5萬噸級的重型巡洋艦的主裝甲不也是隻有60-102毫米厚而已嗎?你這點厚度能幹嘛呀?連127毫米的艦炮都可以擊穿,更何況導彈呢?所以與其帶防不住導彈的裝甲那還要它幹嘛?



所以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路路下,現在全球處航母以外的所有軍艦其實都是沒有裝甲保護的,都是放棄治療的,都是薄皮大餡的。因為導彈的出現讓裝甲和大口徑艦炮走向衰落,所以與其裝防不住導彈攻擊的裝甲浪費噸位,那還不如不裝了呢,省出來的噸位可以多帶幾顆導彈,我裝甲既然防不住你,但是我導彈能攔截你呀,只要你在命中我之前被我攔截那你大不了我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軍艦都往防空型軍艦方向發展的原因。


所以30毫米厚的艦體已經足夠了的至於最近幾年發生的撞船事故並不能歸罪於艦體只有30毫米,畢竟都是5000多噸級和9500多噸級的軍艦和10-15多萬噸的鉅艦相撞,以小博大可不是鬧著玩的,就像一臺小汽車和一臺重卡相撞一樣,當然是噸位小的吹虧啦。至於和商船相撞之後軍艦會不會沉就看損管給不給力咯,像挪威的那艘就是典型的損管不給力而沉沒的,美國海軍的損管以逆天著稱,哪怕是被烈性炸彈炸出一個7米多的大洞不也沒沉嗎?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兔哥回答;艦船從誕生之日一步步走來,到了二戰,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主力戰艦曾經是身披厚重的裝甲,例如,二戰中的戰列艦的艦體裝甲厚達400多毫米,這也導致了當時的艦船的排水量很大,然而,僅管艦體很厚依然無法避免被擊沉的窘境。這是因為艦體重吃水深,儲備浮力低。吃水深也意味著艦體受到的水的壓力也大,一旦艦體出現破裂進水的流量壓強也會大,而且艦體鋼板厚對於堵漏也帶來困難,厚重的鋼板難於修平焊接。雖然厚重的鋼板能夠抵擋小口徑艦炮的打擊,但在反艦導彈盛行的今天,這個厚重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從艦船結構來說,厚重的船體鋼板一旦被擊中,給艦體帶來的連帶衝擊要大於薄鋼板,鋼板厚也會使爆炸能量擴散消弱困難,進而會使整片艦體產生結構性變形。現代艦船都採用了中薄板,通常是2~4釐米左右,就是因為厚了也沒用,還會造成製造困難,費用高,而且受損後難以修復,抗沉性低。既然如此,還不如使用薄鋼板,這是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就是現在的艦船用鋼板技術性能的提高,目前艦船的船板都是高屈服強度的裝甲鋼板,而且採用了多層設計,其抗打擊能力並不比過去的厚重鋼板低。而且中薄板的加工,焊接,成型要比厚鋼板容易的多。驅逐艦的船體鋼板厚度三釐米已經屬於厚的了,其實軍艦的艦體鋼板並非都這麼厚,其主要的重心點要厚些,其它地方多是中薄板。艦船鋼板已經從二戰時的用於防禦變成了現在的結構成型,艦體鋼板已經不再做為防禦目的,防禦交給了艦載武器系統來完成。這是現代艦船和二戰時的艦船的防禦觀念的改變。




這種改變在艦體上的變化就是擯棄了厚重的艦體,把艦體的防禦功能交給了艦載武器,艦體主要做為結構強度來使用,艦體並不能抵擋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的打擊,沒這個能力。但高強度鋼板+隔艙式的設計同樣能夠起到抗打擊能力,我們知道航母的抗沉性能,航母同樣不依賴艦體抵擋打擊,航母艦體鋼板也不厚,其飛行甲板是最厚的部位,也只有40~60毫米的厚度,艦體顯然更薄。而航母的抗沉性則來自隔艙式的設計,這種設計類似於防彈輪胎。還有一點就是儲備浮力,這是艦船抗沉性能重要的一點,現代艦船的儲備浮力都很高。



至於052D的鋼板厚度是多少我們並不真的知情,但題目所說的厚度並不嚴謹,不會高於這個厚度,這樣的厚度對於一艘驅逐艦顯然是厚了點,只所以這樣做,就是兔哥前文說的,防禦措施的改變。現代的艦船所面對的武器是以導彈,魚雷等為主力的兵器,這些武器都具備很高的速度,很強的穿甲能力,靠艦體硬擋是沒有用的,而是需要利用艦載武器系統,電子干擾系統,編隊聯合防禦系統,利用體系作戰系統進行防禦。


以上是兔哥個人的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大家各抒己見!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二戰時期,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等主力水面艦艇,為了提高海戰時的生存能力,艦體上都附上了厚重的裝甲,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建造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戰列艦大和號,滿載排水量高達7萬餘噸,僅裝甲保護層的重量就高達2.2萬餘噸。

其中,3座3聯裝460毫米主炮的裝甲厚度高達650毫米,儘管其艦體裝甲能承受460毫米主炮在30公里內的打擊,甲板能抵禦0.8-1噸航空炸彈的直接打擊,水線部位的裝甲要求能抵禦400公斤TNT的爆炸當量,但被日海軍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依然被美海軍的航彈和魚雷送入了冰冷的海底,並未創造出什麼海戰奇蹟。

戰後,海軍水面艦艇的發展,就捨棄了厚重的裝甲,走上了一條強調艦體隱形、重視雷達遠距離發現、反艦導彈先敵開火、防空導彈和近防炮系統攔截來襲反艦導彈的發展之路。

因此,現代水面艦艇幾乎沒有什麼裝甲防護了,艦體鋼鐵厚度不會超過50毫米,網上說052D型驅逐艦艦體厚度僅30毫米,是非常有可能的。

二戰的實戰已證明了水面艦艇附上厚重的裝甲,一勢必增加艦體排水量,對艦艇動了系統要求很高;二有厚重裝甲防護的戰列艦大和號、戰列巡洋艦胡德號等全球著名的大噸位水面艦艇,還不是被徹底打沉,隨著有艦載機的航母登上海戰舞臺,事實上已封殺了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以及重型巡洋艦的發展之路。

現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早已銷聲匿跡,重型巡洋艦也不再新建,驅逐艦和護衛艦成了除航母以外最主要的水面艦艇,因為增加了提高抗沉性的水密艙,所以都不再敷設厚重的裝甲保護層,都成了“薄皮餃子”。

反艦導彈的大發展,數百公斤甚至1噸重的戰鬥部,其爆炸威力驚人,應該是現代水面艦艇放棄厚重裝甲的最主要考量,水面艦艇搞厚重裝甲,一浪費鋼材、二浪費燃料、三浪費人力,四浪費財力,既然經不住魚雷特別是反艦導彈的打擊,乾脆提高隱形性能、自衛防禦能力,以及雷達先敵發現,反艦導彈率先開火,以此提高自身生存能力。

因此,現代水面艦艇艦體厚度在30-50毫米區間,僅比一元硬幣的直徑稍大些,甚至有些國家乾脆上層建築都採用了鋁合金,導致艦艇都成了薄皮餡子。

難怪與民船在海上相撞時,即便是排水量接近萬噸的伯克級驅逐艦都是一撞一個大坑或一個大洞,導致艦員死傷,損失非常大;挪威的5000噸級護衛艦,與民船相撞乾脆就翻了沉入海底。

軍艦不斷和民船所撞,損失的是軍艦,打破了外界軍艦全副武裝、威風凜凜的印象,在軍艦和民船對對碰遊戲中,受傷的卻總是軍艦,大都情況下,民船都安然無恙,讓我等吃瓜觀眾大跌眼鏡。


國平軍史


現代軍艦並不是依靠艦體的鋼板厚度來解決抗沉性問題,譬如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的艦體最後的鋼板也就100毫米。現代艦船的不沉性是依靠各種水密艙段的設置來實現的,就是當某一個艙室進水之後就要進行封閉就不影響整個艦船的抗沉性,艙段越多代表其抗沉性是越強的。

軍艦的鋼板厚度是根據要求來制定的,包括與海水接觸的艦體部分,實際上現在的所有的軍艦都是經不住反艦導彈或者魚雷的直接打擊,所以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在通過增加艦船鋼板厚度來解決防護問題,這個與坦克等地面裝備有很大的不同,一枚穿甲彈可以輕易擊穿1000毫米厚的均值鋼板,如果把軍艦也按照1000毫米厚的均值鋼板來建造,其總重量就過於嚇人了。

軍艦的防護能力在於使用各種武器打擊來襲的導彈或者魚雷等,目前使用包括近程防禦系統等對導彈實施打擊,遠距離的話就使用防空導彈實施打擊。但是軍艦的艦體的鋼板厚度也是要求的,這就是要保證在全壽命之內不會被腐蝕掉,海水具有很強的腐蝕作用,軍艦長期在海水中浸泡會受到侵蝕,雖然採用陽極保護等方式,但是海水的腐蝕機理還是存在的。

軍艦的整體重量和體積會對速度有很大的影響,目前軍艦要求能夠達到30節的速度,如果鋼板太厚的話就會嚴重影響軍艦的速度。目前的鋼板使用的厚度也是經過科學的計算的出來的數據,實際上30毫米的鋼板已經是算厚的。在軍艦的上層艦橋中鋼板的厚度更小,有些還都是採用鋁材進行建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