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安、武漢、南京,國內高校第三城到底是哪座城市?

旅遊在中國


個人認為武漢更有潛力爭奪國內第三城。

說到我國的高教強市,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和西安一定會入選。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武漢高校可謂“實力爆棚”,一共有53個A類學科入選,其中A+15個,A10個,A-28個。

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各獲得4個A+學科,華中農業大學獲得三個A+學科,中國地質大學獲得兩個A+,武漢高校A+學科數量共有15個。武漢高校的A+學科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和南京,位居全國第四。另外,武漢高校的B+數量超過50個,僅次於北京,居於全國第二位。

在A類學科總數量上,武漢大學入選19個學科,華中科技大學入選14個學科,兩校表現都相當優秀。值得一提的是,華中農業大學獲得3個A+學科,堪稱本次學科評估最大贏家之一。

相比之下,西安高校略微“落寞”,南京高校還是保持著相當的實力。


塔尖


國內高等教育的幾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分列第一、二位,這是毫無問題了,第三城是哪?我覺得不要限定為一個城市,個人認為,至少有這麼7個城市都可稱為“第三城”:南京、武漢、西安、廣州、成都、長沙、天津。注意:一個城市的大學綜合實力,要兼顧質量與數量,兩者都很重要。

第一,南京:985大學兩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211大學六所(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其他重要大學八所(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還有解放軍理工大學等軍事院校。

第二,武漢:985大學兩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211大學五所(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 其他重要大學八所(湖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江漢大學等),還有海軍工程大學等軍事院校。

第三,西安:985大學兩所(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211大學五所(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其他重要大學九所(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安石油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郵電大學),還有空軍工程大學等軍事院校。

第四,廣州:985大學兩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211大學兩所(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其他重要大學十所(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還有一些軍事院校。

第五,成都:985大學兩所(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211大學三所(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其他重要大學八所(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還有一些軍事院校。

第六,長沙:985大學三所(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211大學一所(湖南師範大學),其他重要大學四所(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還有一些軍事院校。

第七,天津:985大學兩所(天津大學、南開大學),211大學兩所(天津醫科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其他重要大學十所(天津商業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城建大學、中國民航大學等)。


李子遲到了


三句話:武漢地區的大學規模比較宏大,南京地區的大學相對比較精緻一點,西安地區的大學相對比較側重於軍工軍事技術。

武大華科每年招生人數是有些大學的1倍多,中西部人口多、基數大,為國家中西部發展戰略擔當不少。有些大學沒有合併,整體規模沒上去,你想一下一個五萬多人的大學與一個三萬多人的大學,從人數和經費總額上就相差不少。人是萬物之靈,人多勢眾,樹多林大,就藏龍臥虎,就容易出現人才濟濟態勢。比如說鄭州大學,近7萬多人,河南省人口近1億,從人均看大,河南省平均比較低,從整體實力看,河南省不輸任何中西部省份,強大的人口紅利,數百萬打工仔,每年為河南全省帶回了超過幾個億的巨大的財富,經濟實力大增,這也是河南鄭州被國家列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對象的重要原因,可以說鄭州的潛力不輸南京、杭州,北上廣總人口那個不是千萬級別的,人多就帶來的財富多。大學也如此,從這方面看,武漢的武大丶華科、武漢理工等在全國大學生總人數排行榜中都靠前,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早幾年,中國大學出現合併之風,其中浙大、武大合併最為成功,還有吉林大學,及北大清華上海復旦吸收整合,合併了一些醫學院,整體實力綜合實力大增。另外,個人覺得武大的知名度,聲譽、校友凝聚力影響力略強大,在信息時代,手機網絡微信無處不在,更需要宣傳自己推銷自己。如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人們從無形中感覺,節目成為了北大教授點評武大學子的專題節目。單就目前的名人效應而言,南大出來的優秀人才可能更多些,但實在缺乏像易中天、陳東昇、雷軍、孫宏斌這樣具有號召力的影響人物。校友畢業生對母校的感情也不如武大,這從全國和世界各地校友會的活躍程度以及校友捐款金額和人數上就能看出。有人認為武大隻是這幾年才發展迅猛,其實武大一直就是民國四大名校,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始終走在中國高校前面,武大華科雙雄是中國高教發展的縮影。武大有的專業和學科還走在國際前沿,有些具有國防戰略意義,有些還是不能公開的。總之,京滬地區的大學相對比較精緻,中部地區武漢鄭州的大學規模比較龐大,西安等西部地區的大學比較偏重航空航天和軍事,這與國家戰略佈局、所處的地理位置、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梯次水平相適應的。除了北大清華,很難說誰比誰強多少,誰比誰弱在那裡。武大華科比南大中科大規模宏大,規模人數都是南大中科大的幾倍,南大中科大追求高精尖,沒有合併相對規模小,注重研究型。武大華科則是規模宏大,學風嚴謹,注重實用創新。武大華科的學生大多是中西部地區優質高中畢業的、貧困地區的孩子,他們不忘初心,胸懷感恩之心拼命學習,拼命奮鬥,不象京滬等發達地區的高校,有首都、有國際大都會的光環罩著,什麼也不吵要、什麼也不進取,什麼也不宣傳,就能排個好名次或者得到更多經費的支持。有人分析:在一個班上,高考狀元一般都到首都到清華北大。其次就是選上海。在一個50人班裡,前幾名也許考試分數是最高的,說白了會考試,但是不一定就是最聰明的,一般來說5至10名的學生,憑藉聰慧的智商,一但試卷對口,加上細緻,都有問頂狀元的實力。二十年後,往往前幾名學習好的,一般都不如勤奮努力,適應能力強,幹事直著,受過挫折,吃苦耐勞的畢業生。正如王某某說的,清大北大,不如膽子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武漢的大學多規模大人數多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武昌大學城還校風好,培養出的人才不忘本,懂得感恩回饋培養自已的母校和駐地。所以說武漢校友投資浪潮勢不可擋,其它城市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複製的,這也是武漢這座城市特有的性格和稟賦決定的。這是城市與大學休慼與共,心心相印,同舟共濟,長期形成的血脈關係,武漢的學子們,大都是北京上海的名校挑選後進入大學的,比如,武大華科沒有像有的大學一抓就一把的各省市狀元,但武大華科卻有超一流用心用情的老師和勤奮好學的莘莘學子,他們把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留在了江城武漢,把自己美好的初戀留在了江城校園,他們經過母校的薰陶培養,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成為國家各項各業領域的領軍人才,武大華科武理工等被中國許多名企像聯想、華為、小米等評為最受歡迎的大學之一,許多學子走在創新創業和互聯網時代的前列。原陳一新書記倡導的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像衝鋒的號角,廣大校友積極響應,形成了一股滾滾熱浪席捲而來,從華科、武大開始,七、八場"校友招商"簽約活動,簽約總額超過1萬多億。這廣大校友用心用情用行,用自己的智慧、勤奮和汗水,用自己辛勤打拼創業取得的成果,用實打實的真金白銀投資駐地,回報母校,向母校師生和駐地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近年來,隨著國家戰略重心轉移、一路一帶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武漢市強勢迴歸,武大實力也水漲船高,你也別不服氣。無論噴子們如何詆譭,無論噴子們如何歧視中西部地區,武大華科的實力就在那裡迅速攀升,武大校友的凝聚力和火熱情懷就在那裡熊熊燃燒,武漢發展了,武大華科也強勁了,因為武大華科與武漢市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休慼與共,城興校盛,必將影響引領創新的潮流,必將促進武漢暴發式發展,也必將載入大武漢三化建設的史冊。


銳不可當一一劉銳


西安武漢南京誰是第三城不知道,年初看過一個數據,按省份排列,江蘇科教水平各項指標在2017年已經全面超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位,指標包括雙一流學科數量(A+,A,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數量、傑出人才數量(院士,長江,傑青),ESI學科數量等等,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省份中脫穎而出,比肩上海,還要得益於綜合全面的發展,比如省會之外仍然有蘇州大學(蘇州)、中國礦大(徐州)、江南大學(無錫)三所211,全省一共2所985,11所211,

另外軍事院校的水平和層次我想也能排第二(北京第一,國科在長沙,且是軍內唯一985,奈何形成不了聚集優勢)。南京比較有名的軍校有:解放軍理工大學,陸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南京政治學院,南京炮兵學院。

希望再接再厲~


少澤劍


西安最近十年,可謂默默無聞,這是說的好聽一點的。要是說的不好,就是剛剛分別被拿下的幾任一把手昏庸無能,讓西安錯失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呀。而且前幾任把地方和西安的高校間的關係搞的非常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對西安和處於西安的高校的發展,實在是可惜,希望西安在換了書記後,能激流勇進,乘風破浪,重回浪頭。關於西安科教實力,我也就不列舉南京,西安,武漢等各自在高校數量,在校生數量,國家重點學科或實驗室,以及國家間端人才數量方面一一列舉了。

眾所周知,國家根據新世紀,新科技等剛剛完成軍事院校的調整和佈局,這裡列舉一些這方面的數據,供大家參考吧。

43所軍校駐地分佈情況(只列舉了前15名,後面還有幾個城市均是1所)

1.北京 (7所)

2.西安(6所)

3.天津(4所)

4.南京(3所)

5.武漢(3所)

6.重慶(2所)

7.大連(2所)

8.長沙(1所)

9.上海(1所)

10.合肥(1所)

11.南昌(1所)

12.青島(1所)

13.成都(1所)

14.杭州(1所)

15.鄭州(1所)


AeonJustin


提到了高校第三城,那第一和第二城呢?

如果論985大學的數量和質量(清華北大人大北理工北航北師等),或者211大學的數量,北京無疑都是最多的,可以被稱為第一城。

那接下來上海可以被稱為第二城,因為有交大復旦華師同濟等4個985高校,雖然211高校的數量略少於南京,但質量高。

如果說到第三城,我認為是南京。

首先比一下985。

南京有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

武漢有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有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3個城市985的數量西安略有優勢,但是西北農林不論在生源還是實力來說也就是個211水平。雖然各學校相比來說各有特色,綜合比起來武漢和南京略佔一點優勢,不分上下。

其次比一下211,南京更有實力。

南京有南京理工,南航,南京師範,中國藥科,南京農業和河海大學,共計6所211。

武漢有武漢理工,中國地質,中南財經,華中師範和華中農業大學,共計5所高校。

西安有西安電子科技,西北大學,長安大學,第四軍醫和陝西師範大學,共計5所高校。

南京師範和華中師範水平相當,陝西師範略弱;南京理工略強於武漢理工,強於長安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第四軍醫錄取分數和中南財經有的一拼;南航可以和西安電子抗衡一下,都有軍校色彩;河海大學和中國地質相比略強一些,比西北大學更好;南京農業大學是比華中農業更有實力的。綜合看來南京更有實力一些。

忽然想重點說一下南航的無人機。他是中國近現代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搖籃 。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 ,第一架高原無人駕駛機 ,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全都是南航製造



再者,南京還有不少非211的一流學科院校

南京郵電大學,被譽為華夏IT英才的搖籃,通信專業很牛。

南京林業大學,南林最近還因為高大上的圖書館火了一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有全球大學中最大的氣象臺。

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中醫編寫了中醫高等教育的第一套教材,牛。

最後,我覺得作為一個有名的高校城市,不僅要有好大學,還要有把人才留在這裡的能力。這也是北京和上海能成為前二的原因之一。縱觀各高校的留在當地比率,南京的佔比最高,其次是武漢,而西安是排在最後的。


煮酒論高考


論數量西安絕對屬第二,上海也不行,論質量,那就不好說了。


記者焦永鋒


我來客觀回答這個問題:

科技實力西安武漢爭第三,高教實力武漢南京爭第三,上客觀數據

武漢國家級實驗室完整名單:

一、國家實驗室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 華中科技大學

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1、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 華中科技大學

2、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p4)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P4是目前生物安全等級最高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4級實驗室,亞洲首個即將運行的P4實驗室,此實驗室是把雙刃劍,由此中國可以獨立展開烈性病原體的研究,如埃博拉病毒,炭疽桿菌)

3、精密引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建) 華中科技大學

三、國家重點實驗室:

1、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2、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3、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4、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5、強磁場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6、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

7、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

8、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

9、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10、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11、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理工大學

12、硅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理工大學

13、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中農業大學

14、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中農業大學

15、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

16、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

17、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科技大學

18、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19、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21、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2、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23、光纖製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

24、生物質熱化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25、特種表面保護材料及應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26、橋樑結構健康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

27、電網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分院

28、作物育種技術創新與集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生命科學技術中心

國防重點實驗室:

1、脈衝功率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2、多譜圖像信息處理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3、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海軍工程大學

4、電磁兼容性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

省部共建國家實驗室培育基地:

1、口腔基礎醫學重點實驗室 武漢大學/

2、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 武漢科技學院

3、環境衛生學重點實驗室 華中科技大學

南京國家級實驗室完整名錄:

國家實驗室(無)

(南大和東南的國室,沒有得到審批,因此實驗室還算在下面的國重裡)

大科研平臺(無)

十二五可能會有落戶項目,與合肥、連雲港都有爭奪項目。

國家重點實驗室完全名錄(27.5):

序號 重點實驗室 依託單位 所在區縣

1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 鼓樓區

2 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 鼓樓區

3 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 鼓樓區

4 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 鼓樓區

5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 鼓樓區

6 汙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 同濟大學鼓樓區

7 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 東南大學 玄武區

8 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 東南大學 玄武區

9 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農業大學 玄武區

10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玄武區

11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玄武區

12 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東南大學 玄武區

13 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河海大學 鼓樓區

14 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工業大學 鼓樓區

15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玄武區

16 特種纖維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鄴區

17 高性能土木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鼓樓區

18 肉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江蘇雨潤食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建鄴區

19 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醫科大學 鼓樓區

20 天然藥物活性組分與藥效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藥科大學 鼓樓區

21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秦淮區

22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 鼓樓區

23 爆炸衝擊防災減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解放軍理工大學 秦淮區

24空中交通管理系統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25寬禁帶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

26在役長大橋樑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7智能電網保護和運行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南瑞集團公司

28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先聲藥業有限公司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4.5)

1.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電14所

2電磁環境效應與光電工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解放軍理工大學

3.微波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與模塊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5研究所

4彈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南京理工大學

5直升機旋翼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省部共建國家實驗室培育基地(這一項算不算國室有爭議,單列出來):

1、 食品質量安全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農業科學研究院 玄武區

2、 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重點實驗室 南京郵電大學 鼓樓區

西安國家級實驗室完全名錄:

國家實驗室(無)

大科研平臺(無)

國家重點實驗室(19.5)

1、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交通大學

2、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交通大學

3、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交通大學 

4、機械製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交通大學

5、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交通大學

6、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北工業大學

7、腫瘤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第四軍醫大學

8、軍事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第四軍醫大學

9、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0、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北大學

11、瞬態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

12、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13、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

14、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北核技術研究所、長春光學所共建

15、金屬多孔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16、 金屬擠壓與鍛造裝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17、氟氮化工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

18、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交第一公路勘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

19、軌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20、石油管材及裝備材料服役行為與結構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8.5):

(此項西安的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大多去掉了國防,並且有部分實驗室合併或轉型,資料均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官網)

1、航天飛行動力學技術重點實驗室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西北工業大學

2、無人機特種技術重點實驗室 西北工業大學

3、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 西北工業大學/

4、 翼型、葉柵空氣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西北工業大學

5、燃燒、熱結構與內流場重點實驗室 西北工業大學

6、 水下信息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西北工業大學

7、微波電真空器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存疑,可能是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更名,也可能是專業實驗室)

8、航空等離子體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空軍工程大學

9、空間微波基礎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中國空間院西安空間無線研究所

西安的國防科技實驗室,很大部分轉型。有的改名,有的合併,有的撤銷,目前可靠的是這9個。如有遺漏,可以補充。

國家工程實驗室:

1、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 陝西師範大學

2、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石油西安長慶石油勘探局 長慶油田公司、川慶鑽探工程公司

3、高壓電氣國家工程實驗室 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

上學科評估實力
綜合來講科研實力武漢西安,高教實力南京武漢,綜合科教實力第三城武漢。

有想說南大的自籌微結構實驗室的,根本就沒有批准,就不要拿出來說了。

能不能上100贊?

如果說西安是航天 航空搖籃,哪麼武漢就是海軍搖籃,武漢701研究所,海面上幾乎所有的大型艦船,科考船,測量船,護衛艦 最新的055大型驅逐艦,001航空母艦都出之該院設計。武漢719所同樣實力強勁,設計了常規潛艇,核潛艇,核潛艇作為戰略核打擊能力最後的保障,當陸地淪陷,核潛艇可以悄無聲息的開到目標地點,對敵人發動最後的核打擊,一句話講的好“百年海軍”,就知道海軍永遠是最難的,有了強大的海軍才能走出第一島鏈,衝出第二島鏈,第三島鏈。

太客觀了?都沒人來爭論了?


總是2樓


第三高校城市?

為啥只能爭第三?心理雖然一萬個草泥馬不樂意不過也沒辦法呀,第一第二太強了唄!

郭晶晶吳敏霞往跳水板上一站你就只能爭第三!

張怡寧王楠往乒乓球檯邊一站你就只能爭第三!

中國男足往綠茵場上一站……不好意思走錯場了!

不過嘛!在兔子眼中,自詡為第三的從來都沒有啥好結果。

比如越南自詡為第三軍事強國然後被揍了,阿三自詡為世界第三大國結果被拍了。

當然有時候第三也有不得已:妹的,我有啥辦法,我也很無奈啊!

比如BAT互聯網三強,騰訊阿里吵架百度沒落了,涼茶互懟,加多寶王老其吵架和其正沒落了。

第三有時候很尷尬,都是名利惹的禍。

比如,武大說自己是全國第三被網友各種鄙視、嘲諷,浙大認為自己全國第三被上海兩強不待見。

以上實例說明第三是不好掙、不好當、不好搶滴。

不過上述例證也說明如果你想折騰探花這個名頭說不定會整出來個大新聞,樹(tree)新(new)蜂(bee)說不定就能借勢上位,把自己從默默無聞的路人甲一舉推到萬眾矚目的紅地毯中央,成為新星、紅人、大腕!

SO,即使冒著被揍、被拍、被鄙視的危險也絲毫擋不住一個個爭先恐後成為第三的身影。


lu163228800


 在我國的各大城市中,擁有全國重點大學的城市有很多,但是能被稱得上是科教城市的卻不是太多。眾所周知,在高校教育方面,北京是我國教育實力最強的城市,8所985名牌大學再加上26所211工程重點大學,幾乎佔據了我國四分之一的優質高校資源。排在第二位的當然是毫無爭議的上海市,擁有4所985名牌大學和10所211工程中國大學,也是其他城市只能追趕的對象。然而,除了北京上海這兩座城市之外,高校實力排在第三的位置可是有好幾個城市惦記著,今天我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

南京


敢自稱是全國第三的科教城市,第一個便要數南京啦,那麼他的底氣從何而來呢?我們可以看一下他們的宣傳內容。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如今,南京擁有各類高等院校74所,其中985名牌大學包括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211工程高校八所,僅次於北京上海。另外,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國家重點學科169個,兩院院士83人,均居全國第三位。如果再加上南京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會發現,南京市確實有爭取科教城市第三位的實力。

武漢



在長江流域中,除了南京之外,位於華中區域中心的城市武漢市,也一直宣稱自己是排在全國科教城市第三位的城市,首先我們看看武漢的高校教育實力。武漢市我國重要的科教中心,目前擁有高校82所,僅次於北京,位居全國第二名,其中包括全國知名高校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兩所985名牌大學,211工程重點大學7所且均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百所,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居全國第三位。而且最重要的是武漢市擁有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總數達到了108萬人,位居全國首位,由此可見,武漢在爭取科教城市第三的位置時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西安



西安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西安不僅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同時也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城市。根據其宣傳內容表示,西安是西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較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是我國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全是擁有高校63所,包括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兩所985名牌大學,以及6所211工程重點大學,此外還擁有各類科研技術機構3000多個,其中全國重點實驗室和行業測試中心44個。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73萬人。另外,全市大專以上學歷82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1%,位居全國首位。由此可見西安在高校的教育實力方面也是非常強大的。
當然除了以上三所科教實力比較強的城市之外,我國也有很多城市的高校教育實力是非常強的,比如成都,廣州,長沙等。但是這些城市在爭奪科教城市第三名的過程中,還是和南京,武漢,西安有些許差距的。對於誰是高校教育實力第三的城市這個問題,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