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古巷本身便是一壶老酒,韵味深厚,历久弥香。它们被藏在各城市的角落,待有缘人踏足细尝。沿着青石板,闲步在狭长的巷道里,弄堂风丝丝送爽,带人穿越时空般渐入佳境……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小编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盘落在福建省八闽首府福州城中的“三坊七巷”。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南后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侧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巷、文儒巷、光禄巷;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就是福州最具有风采的地方。史料记载:公元前202年,勾践的后裔闽越王无诸开始修建福州城。一百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这些贵胄中的部分人来到福州,选择三坊七巷落脚。它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宋代逐渐定型。到了近现代,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说道“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从这青石灰瓦中走出来近百个历史风云人物: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冰心……。他们谱写了人生辉煌的篇章,并大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街景

手摸着墙上的明砖青瓦,眼看着雕花门窗,不知不觉来到了林则徐纪念馆,在附近的南后街澳门路。 走到林则徐纪念馆前,抬头可见正门匾上写着"林则徐纪念馆",左匾上写着"中兴宗衮",右匾上写着"左海伟人"。一走进林则徐纪念馆,二面的白墙似乎代表了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通红的柱子诉说着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作风态度。在纪念馆的东面是新建的的禁毒教育宣传馆,里面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吸食工具以及各类的毒品,还有近年来警方破获的重大、特重大吸毒案件,在这里面有鸦片发展史以及清朝政府的腐败的历史资料。 在林则徐纪念馆的北面是三块石碑,上面篆刻的是圣旨、祭文和碑文,这些都是林则徐为官时皇上所赐予的,在御碑亭的两根柱子赫然写着一副对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必驱之。”这两句诗是他的爱国胸襟,也是他人生追求的写照。在御碑亭右边是树德堂,树德堂内有一尊林则徐的塑像,塑像上有皇帝的御书“福寿”,塑像的左边是一幅题词: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而来到林家特色的园林小院,戏台建在清水池塘之上,清水凉风,亭台倒影,相映成趣。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林则徐纪念馆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虎门销烟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圣旨、祭文和碑文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树德堂

沿着三坊七巷的古街道漫步,你能感觉到时光的倒流。眼前那石板巷道,依旧光滑如初;两旁那青瓦白墙,黑白相宜,浓淡交润,朴素得宛如水墨画一般。高高的马鞍墙下带飞檐的百页栅木门,不断渗透着明清时代建筑遗风。此情此景既陌生又熟悉,既疏远又亲近。 大街上,处处展示着福州名城传统的文化色彩。两边店里,除了不断涌到你面前的传统小吃,还有福州标志性的“寿山石”雕刻,珍珠宝玉饰品;畲族传统服饰和传统珍宝饰物等。除此之外,工艺美术,诗书绘画;古玩今雕,外奇内宝,应有尽有。

在“三坊七巷”的南后街行走,不时会有拉黄包车的师傅奔跑在街前街后,很有仿古风味。若是朋友有兴趣,不妨花上几块钱,叫位黄包车师傅带你到处走走玩玩。这种传统的营生手段,在今天,不但保持了“三坊七巷”的古朴,也给这条街带来新生的活力,让现代市民体会一下拉黄包车的滋味。听师傅们说,这里面可有学问哩:上坡时车老往后滑,你得一步一步撑着登上,有时到了坡顶,真是上气不接下气。下坡时车拼命往前跑,客人不想要太快,你得用力撑住车把,小腿要能蹬稳。有时客人赶时间,你就要拼命地往前跑,一趟下来,累得半死。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黄包车

在三坊七巷累了就让自己坐下来品尝一下有特色的福州小吃。说到福州小吃第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福州肉燕,看起来和馄饨很相似,只是个头小了点。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一语道破肉燕的礼遇。“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若你来到这里,必能听到巷前有节奏的打燕皮的声音,准备肉燕是福州人的待客之道,亦也成了现代的馈赠佳品,寄托着福州人浓浓的乡情。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福州肉燕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打燕皮

福州鱼丸,又称为“七星鱼丸”,以色泽洁白,滑润弹性,汤汁鲜美闻名遐迩,也是一绝。吃福州鱼丸的时候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做鱼丸过程:厨师一手拿着羹状的鱼肉糊,一手用勺子挖肉馅,眨眼功夫便把鱼丸就从拇指和食指间捏了出来。我要了一碗最传统的福州鱼丸,几个鱼丸飘荡在韭菜和炸蒜泥的清汤中,鱼丸被咬开后,里面浓稠的肉汁混入汤中,既解了鱼丸的油腻感,又能增加汤的鲜甜。吃一颗鱼丸再喝一口汤,味道刚刚好。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福州鱼丸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对于小编来说,怀揣敬意走进它,记录些浅薄的感受也是不小挑战。所以事先查阅了许多资料,才姗姗动笔,还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