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故事:我们这个年龄,见到更多的是死亡


故事:我们这个年龄,见到更多的是死亡


从生到死,就是一个过程。


前天和几个朋友喝茶聊天,无意中,聊起了死亡。


H说,同事的儿子过马路被车撞死了,他见过那个孩子,才10岁,得知这个消息,他好几天心里都不舒服。


K说,去年父亲离世,这一年来,时常会在梦里见到他老人家,醒来,泪湿边枕。


M说,公司老总45岁,突发心梗,黯然离世,留下老人、妻子和孩子,好好的一个家,瞬间坍塌。

故事:我们这个年龄,见到更多的是死亡

我也说了同学的儿子因为腰痛,去医院检查,确诊了肾癌,孩子才17岁,正上高中,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全家人痛不欲生、如临大敌,老同学一夜白发。


话题很沉重,但却一直没有停下来。


我是70后。不知不觉中,时间就把我带进了40岁大门。


40岁之前,我们挥霍着青春,透支身体;40岁之后,渐渐懂得了健康的可贵。以前,大病小痛不在意,现在,开始强迫自己要加强锻炼;以前,冰水随便喝,现在,得尽量多喝热水;以前,总喜欢和别人拼酒,现在,能不喝就不喝。


40岁,仿佛是一道坎。

故事:我们这个年龄,见到更多的是死亡

在此之前,如果说我们经历更多的是新生、相聚、健康和美好的话,那么,到了这样的年龄,越往后,我们将会见到更多的离别、疾病、悲伤和死亡。


生命,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形态,让我们每一个人身置其中却又不得不体验春夏秋冬、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生死离别?


相聚,我们会愉悦;离别,我们会痛苦。


迎接新生,我们会笑;面对死亡,我们会哭。


  • 我们经历一切才能体验一切,体验一切才能感悟一切。


原来,从生到死,就是一个过程,生命中所有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的充盈而丰满,柔软而坚强。


故事:我们这个年龄,见到更多的是死亡

死亡是躲不开的永恒话题,所有人无一例外,皆难逃灰飞烟灭之时。


在国内,死亡和性一样,似乎都是禁忌、避讳、不可说的话题,仿佛不谈论,死亡就不会发生。


我甚至不允许家里人提到死亡这个字眼。比如,气死我了,疼死我了,我要打死你等。


我们忌讳死亡,但死亡却不会因此而远离,它一直都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等着我们。


2015年,父亲去世,我悲不自胜,全家悲痛欲绝。


时至今日,我都不敢听其他人谈起父亲,快两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睡梦中。


每次给父亲上坟,跪在他的坟前,我都低声悲咽;每次翻看朋友圈,看着他的照片,我都错误地以为父亲还活着;每次回家,推开家门,好几次都矢口叫出了父亲,而他真的已经不在了。

面对死亡,那个最亲最爱我们的人要永远地离开我们,而我们却无法阻挡,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痛失吾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也莫过如此了。

故事:我们这个年龄,见到更多的是死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改变着,循环着,轮回着。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


时间是最好的东西,它让一切都发生着改变,它治愈了我们伤痛的心,又把其他的欢喜给了我们。


所有我们能看见、听见、闻见、触见的一切,美好也罢,痛楚也罢,幸福也罢,悲伤也罢,这些都是生命的常态,我们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只能顺其自然地无限接纳,无限感知。


我们遇见了新生,这是幸福,那就尽情地开怀大笑吧;我们遭遇了死亡,这是悲痛,那就恣意地放声大哭吧。


懂得了开怀大笑和放声大哭,我们才会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看淡风云、一个随心随性、随遇而安的人,这个自我是一个不会活在他人眼里和嘴里的人,是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世间万事万物的人。


这样的人,经历了生死,见识了风雨,也就学会了看淡和放下。花开花谢,生老病死,生命往复循环。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舒云卷。


生老病死见惯,是非祸福看淡。大智大德者,皆为看淡和放下之人。希望,你也是!


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可重来,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我们唯有好好活着,善待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