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学习什么样的哲学,才可以解决当下人生活的矛盾?

1622355338


与人为善者学习儒家思想。左右逢源、知进退者看老子的道家学说。心烦意乱、愤世嫉俗的修佛法经书。两性关系矛盾不可调和者,读弗洛伊德著作。想人生道路跨越坎坷,追求卓越,思考柏拉图理论。


Shanyuan222


当下人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

现在,我单独提出一个矛盾——贫富差距,也被称为贫富不均、收入不公平等。

造成贫富不均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你出生时先天占有的资源不同,比如王思聪,比如贫困山区的儿童;其次就是智力差异,比如神童,比如傻子;第三是思维方式,这是唯一能够靠后天努力培养的。

危害: 价值观的扭曲;社会阶层的固化;社会的动荡;积极性的丧失;生产效率的降低等。

哲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

现在,也单独提出一个哲学的概念——生产力,狭义的生产力就是指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

那么,如何利用哲学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呢?现在就简单列举狭义的生产力和贫富差距这两个不相关的概念,看看之间是否有联系。

贫穷: 通过努力自己创造财富。

富有: 通过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这里,生产力是自变量,贫富是因变量,而你千万不要成为常量。



当文化插上翅膀


第一部《易经》

《易经》为万经之首,为中国哲学启蒙,孔子曾为它作传,可见一斑。《易经》不是一部算卦占卜的书,而是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让你从易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

第二部《道德经》

《道德经》为道家绝学,老子现在宇宙的层面结合实际去想问题,去解决问题。《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三部《论语》

学生和孔子的一问一答,还有孔子生前所说的话构成了这本流传至今的经典。曾经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解决自身问题更不是问题!


古书堂


我建议你看一下南怀瑾先生的书,他的很多著作讲的是人生的哲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焦虑。当然南怀瑾先生还讲解了很多佛经。如果你有兴趣和能力可以看一些佛经,或者是看看南怀瑾先生对这些经书的讲解,仔细看,仔细研究,会增加你的智慧,你的思想境界会有一个提高,那么你处理事儿或矛盾的一些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0310yang


人生活的矛盾包括的面很广,简单的说,比如一个人从小到大,甚至一个人的一生,在各个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矛盾。一个人上学读书,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如要花钱买书交学费,以及吃饭穿衣,当经济来源不能满足读书者所有的开支,生活中就会出现矛盾,且是主要矛盾;一个人,当到了年迈的时候,丧失了劳动能力,如果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其他人服侍,并且要有生活的一切所需,前后两者达不到平衡,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又来了;一个健康而又年复力壮的人,通过劳动获取合理的报酬,当获得的报酬与所出的劳动力达不到平衡时,主要矛盾也会出现。总之,大千世界矛盾无处不在,一个人在生活中,矛盾也是层出不穷的。

关于学习什么样的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矛盾,这里推荐一本好书,就是毛主席的《矛盾论》。细心地去研读,他会告诉你如何去认识矛盾,又如何去抓住主要矛盾,如何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将次要矛盾随之而解决。

学习哲学,会使人变得聪明,促使你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且促使你的一切活动适应这个世界的发展。


6734745943006


结结绳记事后,周文王画挂为易,孔子著了《易传》解读易经,民间只取了易经算卦算命的部分,实际上经典的内容是治国和安家,修身和济世。

《易经》和《黄帝内经》一样,是授人正确对待客观环境的生命之书,是哲学经典。






Lily丽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上善若水689


哲学是对世界的反思,可以使人深刻,一方面对事物本质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指导生活,但有时候生活并不一定要使用到哲学,只需要一些常识就可以了。

哲学也不是万能的,首先学哲学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学哲学只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探讨其发展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对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

生活中的矛盾,比如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仿佛无所不在,其实还可能是我们自身认识出现了问题,既对矛盾认识错了,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矛盾,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意识状态,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看清自己大脑的认识。

凡事不要刻意地划分为矛与盾,绝对的黑与白中间,更多的是大量的灰色区域,既黑与白相混合混沌的一个状态,所以,这个要认识到,很多事情都有大量可转变的空间,像开车一样,前面全是道路,关键是我们选择往哪儿走。

我们更多地要考虑自己要的是什么,愿意去为之付出的是什么,这才更加关键。

可以划分两个问题,既认知的问题,对问题一定要剖析分清,然后就是做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执行到位,逐渐缩小现实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那么我们遇到事情时,可以问清楚自己,这个到底是自己的想法吗,真正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它本来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学会的是思考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然后对计划的执行能力,这个是生活中完全可以的。

如果学习哲学,确实可以加强思考的深度,但更多的是,我们要学习哲学赋予我们的思考能力,不能过多地陷入对哲学问题无尽的思虑中。

当然,哲学家除外。


宇道思维


哲学比之科学还要重要,他是支配人类意识的能动力,会改变人们的前进方向,就如同一辆行进的车,哲学是选择的方向;科学是能源。只有方向对了,动力的强弱,只是人们在走向光明之路上的快与慢;若方向错了,就会滑向深渊。当代的哲学是复杂且混乱了,这与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的广泛交流有关,但不一定能决定人类的共识,如混乱的气流,或者正负电子,所以,就有了激烈的碰撞,这使得人类的危机感反而更加强烈。


行蹇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当下生活的矛盾是什么。生活中矛盾很多,感情、利益、家庭、人际、金钱等等,而且每个人的面对的问题和主次均不相同,没有一种哲学思想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所有的哲学思想均能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对不同哲学的理解越深刻,你看待问题和态度就会越客观越全面,认识越深刻,就越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哲学。

我下面付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派别,供参考:

一、 老子

春秋时思想家,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二、孔子

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三、 邓析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 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四、 曾子

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五、子思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 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

六、墨子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七、庄周

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

八、 荀子

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九、董仲舒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十、 扬雄

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

十一、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十二、 嵇康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