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娥是谁?《忆秦娥》词牌是怎么演化而来的?

琴簧汗舞


《忆秦娥》是一个常见词牌,古代很多诗词大家都曾以该词牌填词,其中有李白、张先、苏轼、贺铸、李清照、范成大、刘克庄、刘辰翁和纳兰性德等,此外,当代毛泽东也曾依此词牌填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词牌首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这首词一般认为是李白所作,但明代以后也有人质疑,认为这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此词历来广受好评,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其词如下: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中秦娥是指春秋秦穆公之女弄玉,李白借其描述一位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传说弄玉善于吹笙,后来嫁给了善吹箫的萧史,后来两人月下吹箫,感凤来集,夫妇便一同仙去。

很多文学作品都曾提到秦娥弄玉,李白《寓言三首》有“以欢秦蛾意,复得王母心”,而乐府诗《凤台曲》则完整地叙述了弄玉的故事: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
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忆秦娥》定为词牌后,便以《忆秦娥·箫声咽》定正格,多用入声韵,上下阕各五句,两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也是入声韵,后来贺铸填词《忆秦娥·映朦胧》,则变格三平韵、一叠韵,不过后人较少据此填词。

《忆秦娥》词牌名,因有《忆秦娥·箫声咽》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又名《秦楼月》,而苏轼据此词牌又填《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其中有“清光偏照双荷叶”,故又名《双荷叶》,另外还有《蓬莱阁》、《子夜歌》、《碧云深》、《花深深》、《中秋月》、《华溪仄》等别称。

以上是关于《忆秦娥》词牌来历、典故及演化过程介绍,不知您是否喜欢填词?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秦娥即秦穆公女儿弄玉,她于楼上吹萧,与丈夫萧史一起跨凤仙去。

《忆秦娥》词调始自李白,其词曰: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名为《秦楼月》。

苏轼有词曰: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背风迎雨泪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此调只有40字,较李白词46字为少,词名《双荷叶》。

贺铸有词曰: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此词改仄韵为平韵,字数.句式结构与李白词同,词名《子夜歌》。

此外,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故名《蓬莱阁》。张辑词有“碧云暮合”句,故名《碧云深》。孙道绚词有“花深深”句,故名《花深深》。徐有贞词有“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句,故名《中秋月》。长筌子词又名《华溪仄》。

此词多用以抒写相思离别或羁旅愁怀。


原卉诗词


忆秦娥可以说是最早的词牌之一了,宋代学者郑樵在其著作《通志》中写到:“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二词,一个是菩萨蛮,另一个就是忆秦娥。

秦娥传说是秦穆公的女儿,因其年幼之时抓住了一块碧玉不舍得放下,因此给她取名弄玉,她的丈夫名叫萧史。


大家对这两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有一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乘龙快婿。我最早接触到这个成语还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当时岳不群为了让令狐冲回心转意,使了一招萧史乘龙,紧接着金庸先生就对这此做了解释:

相传春秋之时,秦穆公有女,小字弄玉,最爱吹萧。有一青年男子萧史,乘龙而至,奏萧之技精妙入神,前来教弄玉吹萧。秦穆公便将爱女许配他为妻。“乘龙快婿”这典故便由此而来。

意思就是只要令狐冲回心转意,他愿意把女儿岳灵珊许配给他。当然这是题外话。


忆秦娥最早作为词牌名还是大诗人李白的功劳。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描绘了女子的相思之苦,读起来委婉动人。世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最有名的莫过于上文中郑樵说的,它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百代词曲之祖”。

到了宋代,菩萨蛮这个词牌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时期张先、欧阳修、冯延巳的《忆秦娥》与李白的《忆秦娥》同名异调,或许可以看出李白的这首词还不是那么广为流传。而李之仪的《忆秦娥》则自注“用太白韵”,从此李白的作为正体流传开来,冯延巳等人的词体渐渐被遗忘。

两宋之交,菩萨蛮开始被更多人引用。郭应祥、陈与义、李清照等人都曾创作过《忆秦娥》,这些诗作大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爱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到了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如林升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虽然统治者不思进取,主和派占上风,但当时社会环境也因而比较平静,这也给了词人安逸的写作环境。这一时期杨万里、朱熹、范成大、陆游、刘克庄等人都创作过《忆秦娥》,除了极少数选择抗金复国的题材,大多数人都选择的是儿女情长,伤春悲秋。


我最喜欢的《忆秦娥》则是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大家最喜欢哪个诗人所写的《忆秦娥》呢?


潮打的空城


秦娥,古秦汉时期的美妙女子。具体不定是哪一个美人,有称是秦穆公女儿,叫弄玉。又有泛指这一时期所有女人的代称的说法,在"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咸阳道上眺望远处的人归来归来。后来的文人把这种情调所表达的意境谱入曲子,供宫廷,歌馆,楼台传唱,逐渐发展起来,到宋朝达到巅峰。成了众多词目词牌名之一。"忆秦娥"与"虞美人"合称词牌"双娇″。


当年到成都金沙公园制作大型灯会。金沙博物馆和三星堆有点份量的出土文物,都被放大成百倍地制作出来,夜晚一开灯,全园辉煌,再现远古蜀中先民的大型篝火晚会现场。自头年腊月廿四至次年正月十八。游人如织,成了2010年成都的一大盛事。


其中就有猜谜园。里面有上万谜语。沒事也去猜,猜中有小礼物。头天就领了一抱十几只小动物,成孩子王了,随时有尾巴揩油。

"长安美女"猜一词牌名。结果就猜到——忆秦娥。现在想过去的欢快或痛 苦,叫回忆。长安,是故秦咸阳,汉首都。所在陕西,简称秦。娥者,美女也。这样一联起来就成了,回忆秦汉时的美女。与"忆秦娥"贴近。

这谜底拿过去,换了个可做枕头的大熊猫。词在初唐开始,于李白时业已成熟,只是被诗歌比下去了。


李白的《忆秦娥》,咏史,叹零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月楼

秦月楼

年年柳色,灞桥离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同样,毛主席也有一首《忆秦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辰月

霜辰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词人与伟人,意境迥然不同,后者意志高昂,气韵豪迈。 这也是词的魅力。


劉一千五


秦娥原名弄玉,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她美丽聪慧,喜爱音乐,善于吹笙,声如凤鸣。穆公为她建了一座楼,名为凤楼。她便每日在楼上吹笙,优美的声音在天地间萦绕。一天,她正在吹笙,忽耳边传来一缕幽雅的箫声。她停笙细听,这箫声如轻云,如流水,十分悦耳,好象是从华山那边传来,令弄玉欣喜非常,心驰神往。她将此事告知父亲。穆公派人去寻,果从华山寻来一位名叫箫史的青年人。箫史十分英俊,风度翩翩,一试吹萧,果然异常精湛,满朝文武臣民莫不惊叹。弄玉一见便爱上了他。穆公一直想给弄玉找女婿,无耐弄玉执意不从。今见弄玉喜欢箫史,穆公赶忙给他们办了婚事。从此,一对小夫妻便在那凤楼上笙箫合奏,时常引来百鸟飞翔聆听。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小夫妻正在合奏,忽然,一对凤凰翩翩飞来,于是箫史骑凤,弄玉骑凰,向天上飞去,,美妙的音乐在天地间久久地萦绕,迴旋……

后来,唐朝诗人李白根据这个传说,作了一首词《忆秦娥一箫声咽》,其中有一句是"秦娥梦断秦楼月"。这个词牌以后多有人用,名称也有所改动,但最普遍的还是《忆秦娥》。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是个闺中女子长夜难眠的悲怆寂寞与相思之苦。

上片开首两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箫声如泣如诉,正如思妇牵念之绵长凄凉;后两句今昔对比:秦楼月亏盈如常,杨柳枯荣依旧,心上人却离去多年,杳无音讯。

下片连写数景:“古道”、“西风”、“残照”、“陵阙”,无一不烘托出秦娥的凄凉孤寂。

整首词行文极富节奏感:“咽”、“断”等用字精简老辣,而“秦楼月”、“音尘绝”采用顶真手法重复叙述,寥寥数语完美呈现出女子连绵不绝的愁思、悲痛欲绝的心境。








书画名人堂


秦娥是一位有名的人士,当时,李白作诗,也是为了纪念她。



攀松


秦娥乃秦国穆公嬴任好之女,名弄玉。才女,爱吹箫。

忆秦娥词牌始于李白的词《忆秦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