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说潜艇最怕遭遇海底断崖,断崖是什么?有何实例?

鲁啦啦1235846798204


“海底断崖”的实质是海水出现了密度跃层,从而导致潜艇受到的浮力也随之改变,当浮力骤减时,潜艇就会在短时间内“被海水拉到”一个很深的海底,如果这个深度的水压已经超出了潜艇耐压壳能承受的极限压力,那么出现潜艇由于艇身破裂而沉没的事故就不可避免了。

▲海水盐度和深度变化关系图

那么海水的密度跃层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讲,海水浮力的大小由它的密度决定,而海水的密度又跟温度和含盐量(或者直接理解为盐度吧)有关。这么说吧,海水密度跟盐度成正比,而跟温度成反比,即盐度越高,海水的密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而如果是温度越高,那么海水的密度就越小,浮力也就越小。所以,当下层海水的密度与上层海水的密度不相同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海水密度跃层,至于题目中说到的“海水断崖”,其实就是海水密度跃层中的其中一种,即下层海水的密度小于上层海水的密度。

▲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

因此,当某海域出现“海水断崖”时,此时下层海水的密度是小于上层海水密度的,即下层海水的浮力也小于上层海水的浮力,而当潜艇在水中潜航时,受到的(上层)海水浮力是等于潜艇自身重力的,如果此时突然潜艇下层的海水浮力减小,那么就会导致潜艇因此时的重力大于海水的浮力而下沉,万一下沉的深度过大,超出了潜艇的潜深极限,从而使潜艇的耐压壳在巨大的水压下破损,那么有很大概率这艘潜艇就会被永远留在海底了。所以,“海底断崖”确实很可怕,这种难以预测的海水密度变化一旦被潜艇遇上,是有很大概率导致潜艇沉没的,至于题目中说到的实例,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大西洋距波士顿港口350公里处遭遇了由海洋内波产生的海水断崖,然后,就没然后了,结果就是潜艇沉没,艇上129人全部遇难。

▲海水密度和深度变化关系图

不过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密度小的海水会出现在密度大的海水的下面?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海水越深,温度就越低(受到阳光的照射越少),盐度和密度就越大,即浮力也会越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温暖的、密度较小的海水通常都是漂浮在冰冷的、密度大的海水上面的。那么什么情况才会出现下层的海水密度小于上层的海水密度这种“密度跃层”现象呢?主要有这几种原因:


1、海底深处的地貌出现断层,导致下层冰冷的洋流沿着断层面运动,从而爬升到上层暖流的上面;

2、海洋内波运动,前面有提到,海水本身就是密度分层的,而这个密度分层的海水如果受到外力扰动,比如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等,就会出现明显的还会内波涌动,从而在波峰和波谷之间出现密度跃层;

3、区域内温度的显著变化,比如上层海水因为气候问题出现温度骤降,从而密度增大;或者是底层海水因为海底的热异常(跟地壳运动有关)而导致温度升高而密度减小;

▲海洋内波运动

不过,前面提到的是海水密度跃层中的“断崖现象”,即下层海水密度小于上层海水密度,而

海水密度跃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液体海底”,什么是液体海底呢?就是下层的海水密度突然增大,使得潜艇受到浮力也突然变大,从而导致下潜困难,就如同已经接触到海底一样,所以,这种下层海水密度突然变大、浮力骤增的情况就被称为“液体海底”。那么液体海底对潜艇有没有什么影响呢?有,除了下潜困难这个之外,其实遇到液体海底时对潜艇还是有挺大好处的,这个好处只要有两点:


1、当潜艇遭遇液体海底时,因为浮力突然增大,即相当于海水对潜艇有一个托举力,此时潜艇可以关闭发动机,依靠此时海水的浮力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是潜艇在这个“液体海底”直接静音待机,从而躲避敌方的侦查;

2、当介质的密度发生改变时,声波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射和折射现象,所以,如果潜艇静止悬浮在“液体海底”中,那么对方声呐发出的声波在经过密度跃层时就会被折射和反射掉一部分,避免了直接被对方的声呐探测到,从而提高了己方的潜艇的隐蔽性。


▲海水密度跃层的两种情况

上图中的右侧就是海水密度跃层中的液体海底现象,此时潜艇可以利用液体海底对声波的反射和折射来躲避敌方声呐的探测,因此,关于海水密度跃层的知识到这里基本上就介绍完了,简单总结就是:根据上下层海水密度和浮力的不同,可分为海水断崖和液体海底,海水断崖容易造成严重的事故,而液体海底利用好了,则是可以用来提高潜艇的隐蔽性。


哨兵ZH


海底断崖十分可怕,潜艇如果遭遇海底断崖,基本都会艇毁人亡。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636M型常规潜艇372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遭遇海底断崖“掉深”后成功自救脱险的潜艇,创造了世界潜艇发展史上的奇迹。

“海底断崖”又称“水下断崖”现象,主要是因为海水密度不同造成的。当潜艇从海水高密度海域进入海水低密度海域时,潜艇的浮力会突然减少,潜艇将会急剧下沉,专业上称这种现象为“掉深”。宛如一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掉下悬崖,其惊险程度可见一斑。

潜艇在水下航行是充满挑战的,潜艇部队内部有个说法,那就是潜艇有三怕。“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掉深”排在潜艇所有危险状况之首,足以见得它的厉害之处。这是因为“掉深”可能会导致潜艇的实际下潜深度超过设计下潜深度,造成潜艇破裂进水,结构解体。潜艇的主机舱内遍布大量电气设备,一旦进水,还可能会引发火灾等事故,最终的结果将会是艇毁人亡。

最著名的潜艇“掉深”案例当属美海军的“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事故。1963年4月,这艘刚刚服役不满两年的新型核潜艇在美国东部沿海进行深潜试验时发生沉没事故,潜艇在2560米深的大西洋洋底被巨大的海水压力压碎解体,艇上129名艇员全部遇难。尽管目前关于该潜艇事故原因仍然有争议,不排除是除“海底断崖”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但是该潜艇悲壮的沉没解体结果无疑向外界鲜活的展示了潜艇“掉深”的严重后果。

当然,并不是说遇到“海底断崖”潜艇就会在劫难逃。在2014年年初,中国海军的372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就突然遭遇“海底断崖”现象。373艇的番号为远征72号,隶属于海军潜艇某支队,驻三亚榆林基地。这是一艘俄制基洛级636M型潜艇,是我国引进的第二批基洛潜艇,作战性能超过印度的8艘基洛877挺,稍逊于越南的6艘最新型基洛636M1。

372潜艇在短短几秒钟内从正常潜航深度下沉70多米。当时潜艇主电机舱有管道破损,第五舱有进水,情况一度非常危险。但372艇官兵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在短短数分钟内准确执行一系列口令,完成500多个动作,避免潜艇面临更大的危机。最终在进行封闭隔舱,损管堵漏等操作后,潜艇成功自救上浮,化险为夷,创造了世界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现象时成功自救的奇迹,特别是372艇最后还自行修好艇上受损设备,继续执行预定任务,足以见得372艇官兵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之高。2014年,海军给372潜艇全体艇员记集体一等功。

为了避免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现象遇险,各国海军只能加强对潜艇航行海域的水文调查。强国海军都拥有先进的海洋水文信息调查船,它们可以调查特定海域的海水流向、潮汐、盐度、温度、暗礁、水下地形等信息。这些数据将成为潜艇水下航行的重要参考依据,避免潜艇身处险境。


科罗廖夫


为什么潜艇最怕海底断崖?这就和开车的时候怕前边有个悬崖是一样的。

路上拖出来的悬崖是因为前方突然少了一块,等高线出现集中区。

海中断崖其实就是海洋中特有的密度跃变层,密度突然降低。


潜艇在水中漂浮的原理是潜艇密度与海洋密度相同时,潜艇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

而当海水密度突然下降,那么也就等于潜艇密度大于海洋海水密度,在这种情况下,潜艇的深度就会快速上升。

说人话就能碰到个海底断崖式的直接往下跳。如果半路能飞起来,那么一切都好说还有生还的概率,如果无法挽救那么遇到海底断层通常就等于艇毁人亡。至于实例的话就非常多了

1968年,以色列“达喀尔”号

再比如说,18年莫名沉默的阿根廷潜艇。

我国的372

在一二战期间,各种潜艇到处乱窜,发生海底断崖事故的不知几凡。只不过,发生海底断崖事故的钱,通常情况下很难被发现,所以说就算沉了也不知道怎么沉的。通常会被记入失踪。


啸鹰评


下图为中国636M型372艇,是世界上目前公布的唯一的“掉深”后成功自救脱险的潜艇,创造了世界潜艇发展史上的奇迹。所谓的“断崖”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悬崖,他是指海水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物理性质的不连续导致潜艇的浮力发生突变,使潜艇发生突然的下滑,最终导致潜艇短时间内出现压力过载而失事。

我们先来看一组公式:

F浮=ρ液gV排

这个公式就是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一部分,可以看到液体中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相关的,液体密度越大所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受到的浮力越小。

但是海中并不是每个水域、每个深度的海水密度都是完全一致的(海水密度受到盐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出现分层的区域叫“密度跃层”,潜艇行驶到这个区域会因为密度的变化导致浮力出现突变。如果是液体上层密度高,下层密度小,那么潜艇下潜到密度小的水层就会浮力突然减小,这就叫做“海底断崖”。此时重力>浮力,潜艇就会出现短时间内急速下滑,深度急剧增加,这就叫做“掉深”。

由于海水中深度每增加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这种深度的跌落使得潜艇所受到的压力急剧上升,当超出潜艇耐压艇壳的承受能力之后潜艇就会出现损坏甚至直接被“压碎”。而且“掉深”速度往往都很快,从开始到失事可能也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潜艇自救的时间都不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海水压死。开头所提到的372艇在3分钟内完成了500多个动作才制止进一步掉深,所以说372是一个“奇迹”,这与过硬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下图为打捞的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残骸,他在1967年1月25日遭遇海底断崖,全艇69人全部死亡

当然了,有“海底断崖”就有“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指上层海水密度小而下层海水密度大,当潜艇下潜到大密度水层时浮力急剧增大无法轻易继续下潜,就如同触到海底一样。其实这种情况在作战中可以充分利用,当潜艇下潜到“液体海底”时可以利用这种大浮力悬停在海水中,此时可以关机隐蔽,等待对方出现时再突然出现。而且声呐产生的声波会因为传输介质的密度变化而出现反射或折射,也就是液体海底可以成功避开对方声呐的探测。

所谓的“掉深”除了因为密度跃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孤立波。

在海水内部,密度沿深度方向存在层化结构,当出现某种扰动时(船舶航行、潜艇航行、地震等都是扰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水质点将在约化重力和柯式力联合作用下重新回到平衡位置,这一过程中在惯性作用下往复震荡,这种波动就叫海洋内波

1985年,菲律宾苏禄海曾经出现过上下振幅90米的内孤立波。而1992年赤道东太平洋暖池出现了长达3个月的孤立内波,上下振幅达到60米。

而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一旦遭受到内波就会随着海水出现上下波动,如果深度变化在潜艇耐压艇壳承受范围内还好说,深度较浅还可以顺利上浮。但是如果上下波动超过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那么潜艇就有被“压碎”的危险。所以掌握潜艇的国家必然对自己周围的水域非常熟悉,一般不会轻易进入陌生水域。越南海军购买过6艘“基洛”级常规潜艇,但是一直都没有完全形成战斗力,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水下水文、地形情况,对常见的“密度跃层”和内波分布位置掌握不全面。

美国海军SSN-593“长尾鲨”号核潜艇的失事除了内部设计和指挥官经验不足之外,可能就是因为内波被拖入2560米的海底,129人死亡。


雏菊西瓜Peterpan


断崖是什么?拿重庆坠江大巴车坠江事故来说。第四天大巴车打捞工作将转入车辆打捞阶段。据中国水运报报道,今天第一批潜水员下水给落水车辆绑扎钢丝,为整体车辆打捞出水做准备。黑匣子已找到,已交到警方。预计今天完成打捞工作。水深约71米。水下能见度1-2个平方,事故车辆附近有断崖90米左右。这就是给救援人员增加难度。有断崖可能探查不到事故车辆的具体位置。也给救援人员增加了危机。初步了解公交车呈30度角前倾、车辆结构部分受损。水下有乱石、乱流等危险因素,潜水作业难度极大、危险性也大。普及一下,在水深75米压力相当于一个70公斤重男子承受超过500公斤的压力。按目前距离71米算,留给潜水员潜下水工作只有30分钟左右,但返回水面解压需要5个小时。更多信息,关注我更新。





噢贝鼻


潜艇最怕的有三样东西,一是反潜直升机,二是海底断崖,再一个就是局座的海带。今天我们只说题主所提出来的海底断崖。

这里所谓的海底断崖并不是海底地质结构所形成的断崖,而是指海水在洋流或者其它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低盐度海水层。当潜艇驶入盐度较低的海水区域中时,会因这里海水的浮力减小而出现急剧下沉的现象。潜艇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很少有生还的希望,因为潜艇很快就会下沉至它的极限深度,而被海水强大的压力所压瘪。这种现象也被人们称为潜艇掉深。


在历史上,就发生过多起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的案例。在1963年4月的一天,美国一艘排水量近5000吨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在一次深潜试验中失联。最终长尾鲨号的残骸在2600米深的海底被发现,此时艇上129名官兵全部罹难,其所携带的22枚核弹也不知所踪。此次事故最后被认定为潜艇遭遇了海底断崖。

1967年,以色列一艘载有69名艇员的达喀尔号潜艇遭遇海底断崖失踪。直到31年后才在3000多米深的海底被发现。当时由于事发突然,艇上官兵连求救信号都没来得及发出。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K142号潜艇也因遭遇海底断崖,导致艇上全体乘员遇难。


可以说,遭遇海底断崖能够逃脱的少之又少。我国的372潜艇便是其中少有的幸运者。2014年年初,372艇遭遇了水下掉深险情。由于艇上官兵沉着应对,处置得当,在潜艇8分钟掉深70.6米之后开始上浮。6分钟之后潜艇成功浮出水面。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探奇笔记


先回答“断崖”为何可怕,再说说什么是海水断崖。一般潜艇如果在海水中遭遇“断崖”,那么伴随而来的就是迅速“掉深”,潜艇在快速下沉的过程中很难有效调整姿态和自救,那么结局一般都是“艇毁人亡”。

潜艇为什么怕“海水断崖”

说几个例子: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美国“长尾鲨号”。1963年4月10日,服役不满两年,且刚刚结束第一次修理的“长尾鲨”号在威尔金松海沟处进行深潜试验,当时为潜艇试验提供救援保障的是“云雀”号救援船,搭载了可以救援259米深处失事潜艇的“潜水救生钟”。当天上午7点47分,长尾鲨号报告准备开始向试验深度下潜,8点09分“长尾鲨”号报告已下潜至198米深度,并准备继续下潜。9点13分潜艇向云雀好救援船报告,出现小故障,准备上浮,9点17分潜艇最后一次与云雀号联络,但此时信号已经严重失真,无法听清内容,此后该艇就失去了联系。直到两个多月后的6月27日,美国"曲斯特"号深潜器才在距离海面2560米深的海底发现“长尾鲨”被压碎的残骸,艇上129名成员全部遇难。事后关于长尾鲨失事之谜众说纷纭,美国海军分析最可能的理由就是该艇突然遭遇周期性变化的“海水断崖”,迅速掉深,无法自救,最终沉没。

除了美国核潜艇的事故外,苏联、英国、以色列等国的潜艇均遭遇过“海水断崖”,且全部遇难。比如苏联的K-142潜艇在八十年代末遭遇“断崖”沉没,以色列一艘潜艇在上世界六十年代末遭遇“断崖”沉没,艇上69人全部阵亡,艇体残骸直到30多年后才在3000米深的海底找到。所以说,潜艇怕“还水断崖”是有道理的,因为凡是遇到的潜艇,基本难以幸免于难。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我国的372号潜艇,2014年该艇在经行远海试航的时候,突然遭遇“海水断崖”,潜艇迅速掉深并且艇员能够听到压力巨大的海水撞艇壳的声音,随着深度的迅速增加,艇身出现被挤压变形的金属声,主机舱管路也部分被压爆。在艇上参与试航的支队长迅速组织自救,在持续了3分钟的调整后,潜艇航态终于恢复正常开始上浮,艇员们转危为安。可以说我国372号潜艇,在遭遇断崖后自救成功一时间轰动了世界,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我国372号艇是有史以来第一艘在遭遇断崖后自救成功的潜艇。

什么是海水断崖?

先说说,海水断崖给潜艇带来的掉深,当潜艇在海洋深处航行时,指挥舱发现深度计指针突然向下大幅度摆动或者深度表读数迅速下降,此时潜艇所受浮力骤然下降,艇体急速下沉,这就是潜艇掉深和掉深时的舱内仪表表现。掉深的速度一般非常快,几分钟内就可能下沉数十上百米。随着潜艇深度的迅速增加,没下潜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的压力,当潜艇跌落至极限潜深以下时,艇壳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艇上管路也会被海水压爆,而在茫茫深海又很难自救,因此常常酿成海底事故。


那么造成潜艇掉深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海水断崖”,而断崖又与海水密度分布有关。我们知道海水浮力主要由密度决定,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反之亦然,而海水密度又受到温度、压力、盐度等因素影响,在海洋中呈现分层现象,有时在同一海区不同深度处海水密度也会不同,那么在某一海区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出现显著变化的两层海水之间,我们就称为“密度跃层”,为什么叫跃层,那是因为此处的密度不是稳定均匀变化的,还是一种跃变过程,差异明显。当密跃层上部海水密度大、下层海水密度小的时候,我们称其为“海水断崖”,当潜艇航行到断崖处时,会因为下面海水浮力小,上面海水密度大,向下的压力大于向上的浮力,而失去浮动在水中的能力而迅速跌落,就像在公路上的汽车跌落悬崖一样,所以十分危险。


装备空间


潜艇可以算是海洋中的幽灵杀手了。来无影,去无踪,基本很难发现他,但是他却可以伺机对目标发动袭击。在海洋里的潜艇并不怕海面上的波浪。在海洋中潜艇有三个害怕的是地方首先潜艇害怕进水,然后害怕起火,害怕缺氧,但主要害怕的是海洋内波。海洋内波的产生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海洋里各种海底洋流暗流导致的海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大家都知道淡水和盐水产生的浮力不同。我们可以把一杯淡水和一杯盐水完全混合。但海洋那么大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混合的。这就导致了在同一个海洋截面上,上方的海水密度和下方的海水密度并不相同。潜艇最害怕的是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遇到下方的海水密度比上方的海水密度大,这一个倒是并不危险。遇到这种海洋状况潜艇会出现无法下潜的情况,就好像碰到一块铁板一样。这种情况被称为液体海底。而另一种情况就比较危急了。上方的海水比下方的海水密度要大,这种情况被称为水下断崖。如果潜艇遇到这种情况,因为潜艇下方的浮力会突然减小或者是消失,但是潜艇上方的重力并没有变化,潜艇会被直接吸向大海的深处,或者说被重力直接压入海洋的深处。(就好像我们陆地上的悬崖,只不过悬崖的位置你是知道的,所以不会去跳崖,但是水下断崖的位置并不是具体的,而且还是随时变化的,这就好像闭着眼走向悬崖,走着走着突然就掉下去了一样)。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超过了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这艘潜艇最后无疑会被海水的压力给压扁。



目前全世界上已知的报道过遭遇水下断崖成功逃生的潜艇也只有我国了。2014年初,我国南海舰队的636M型潜艇372号艇执行任务的时候遭遇水下断崖。情况危急,但是舰上的官兵们临危不乱,在短短的几十秒钟时间内,潜艇做出了500多个规避动作,这才成功将潜艇从水下断崖的深渊中拉了回来。其实在深海中航行的潜艇有很大的几率遭遇水下断崖,但是成功的只有这一例。可以看出水下断崖的威胁是有多大。1963年4月,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美国东部的大西洋进行海试,结果遭遇水下断崖,潜艇上的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当时长尾鲨号核潜艇才刚入役两个月。



总的来说,潜艇并不害怕海面上的波浪,而是害怕海洋里面暗藏的危机。不是有句老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吗?海面上的危机可以预先感知的到,但是像水下断崖这种危险就如同幽灵般的杀手。看不见得敌人才是最大的威胁。


量子聊军武


海底断崖是什么?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惑。其实海底断崖是一种海水跃层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不管是生物或者是仪器到这里的时候正浮力变成负浮力,所以一般生物或者潜艇到达这里的时候会迅速的下坠,仿佛落入断崖之中,最终的结果大多是毁灭!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称号,海底断崖或者是海中断崖。

比如常规潜艇一般潜深大约在300米,如果进入海底断崖,那么海水密度急剧变化,导致潜艇浮力发生改变,立刻掉深度。潜艇的吨位又非常大,海水密度突然降低,那么潜艇的浮力就突然降低,就像一个大铁疙瘩那样往下沉。对潜艇而言,反应时间很短,潜艇要立刻排水增加浮力,等一系列操作完,都掉上百米都有可能。一旦超过安全潜深,那么就是致命的,导致艇体被巨大的压力挤破,完全没有施救的可能。

我国南海舰队潜艇八十年代〈解放军报〉介绍过有一艘艇就战胜过深潜遭遇了海底断崖突然掉深的险恶环境下,一成功上浮的事迹!


1魔晶


由于海洋中存在不同的冷暖洋流,以及有着复杂交汇的海底水道。致使密度小的海水无法突破密度大的海水,导致密度大的在上层,密度小的在下层,就是所谓的“海底断崖”。简单来说,“海底断崖”就是海水上面的密度大,浮力也就越大;下层密度小,浮力也就越小。而潜艇的浮力在遇到“海底断崖”的那一瞬间是来不及调整的,就会瞬间失去浮力,而出现掉深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当,潜艇就会持下沉,当下沉深度超过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时,强大的海水压力就会将潜艇的耐压壳压坏,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

如果说,海水密度大的在下层,密度小的在上层,就会形成极利于潜艇作战的“液体海底”。在这样的环境下,潜艇可以避开敌方主动声呐的探测,从而隐蔽的接近敌人,并展开攻击。

众所周知,潜艇都有一个极限下潜深度,当潜艇的下潜深度超过这个“极限深度”时,耐压壳就会被水压压扁。“海狼”级核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为610米,前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为1000米,“亚森”级核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也在600米左右,日本“苍龙”级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在500米左右,我国“039C”型潜艇的下潜深度超过了300米,具体多少未知。



其实潜艇的下潜深度与结构设计,耐压壳的屈服强度息息相关。在计算机如此发达的今天,潜艇的结构设计都是大同小异,想要提高下潜深度也只有从耐压艇壳所用的钢材,龙骨,肋板所用的钢材下手了。


美国建造潜艇用的钢材有HY-80,HY-100,HY-130,其中HY-80的屈服强度为550Mpa,HY100的屈服强度为690Mpa,HY130的屈服强度为900Mpa。日本的潜艇用钢有NS80,NS90,NS100,其中NS80 的屈服强度为785Mpa,NS-90的屈服强度为883Mpa,NS-100的屈服强度为1108Mpa。

法国HLES100的屈服强度为980Mpa,我国潜艇用的钢材主要是980号钢,其屈服强度为785Mpa,在1993通过鉴定,估计现在有屈服强度更高的潜艇用钢。


其实遇到“海底断崖”而沉没的潜艇也不少。前苏联的“K142”号核潜艇也遭遇了海底断崖,以至于艇毁人亡;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在从英国返航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海底断崖”,之后葬身海底。我国“基洛”级372号艇也遇到了海底断崖,只不过在短短2分钟之内,艇长发出了100条指令,外加上艇员处理得当,最终化险为夷。372号艇员和艇长的处理方式以及冷静对待的心态堪称教科书式的操作,必然被记录在我国潜艇的发展史中。

貌似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的原因不是遭遇“海底断崖”,据美国调查后公布的结果是长尾鲨号核潜艇的一根海水管道设计强度不够,导致深潜实验时破裂,以至于海水大量涌入舱内。紧接着电缆又受到海水的影响,直接导致电气系统失灵而沉没的。导致管道破裂的原因有多种,不一定就是遇到海底断崖。

所以说,为了避免遇到“海底断崖”这样的情况,电子海图就是必备之物。想要制作成电子海图,就必须对相关海域的水文特征了如指掌,还保持更新的频率。这也是美国海军时不时派侦察船,派潜艇来南海的原因。(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