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按辈序叫人,五六岁小孩叫五六十岁大人“哥”,这合适吗?

西行足迹


农村比较看重排辈,什么都可以差唯独辈份不能乱,老人们把村民之间的辈理的特别顺,哪怕村里人互相结亲、很多不是平辈结婚,村里老人也会把辈给整理出来。

我小时候跟着奶奶出门,有些结了婚的小媳妇见了面喊奶奶:老奶奶,喊我小姑姑。于是小姑姑几乎成了我的代号,村里估计有一大半村民浇我小姑姑,叫小姑姑也就罢了,甚至我还不到十岁时,有些孩童就得喊我老姑姑,这个我是不愿意接受的。

题主说的五六岁孩童喊五六十岁农民哥,这真不是什么事,在农村普遍,我记得前几年在村里某化工厂上班,单位有个七十岁的老头打零工,按辈分他得叫我姑姑,可上班时我这个比人家小二三十岁的人没法叫他,那么大年龄,喊人家名字觉得不合适,于是我喊他大哥,只不过喊了一段时间够那老人不好意思,有一天他告诉我:按辈分,我还得叫你姑姑呐,你不能叫我哥。我笑着回话:哪来那么多套数,喊啥得劲就喊啥算了。

村里人重视辈分那是老人们看重,三四十岁,甚至四五十岁的人已经不再纠结于辈分中了,特别是孩子们从城里回来,如果让五六岁小孩喊五六十岁人哥,估计孩子的懵圈,因此不如痛痛快快让孩子叫人家爷爷。

当然了,也有人不愿意把辈排乱了,记得在侄媳妇酒店帮忙那会儿,有个面案嫂子比我大十几岁,我总是嫂子嫂子喊她,侄媳妇的婆婆也就是我大嫂,她有一次特意强调:面案那女人比咱小一辈,你不能喊她嫂子。

农村老人们是看重排辈的,甚至会一丝不苟的喊比自己辈高的年轻人,只不过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费精力去弄明白这些辈怎么排序,大家在村里住的日子不多,能把本家排过来就很不错了。


悠然见东山


说起来这个农村备份所造成的尴尬问题,我想我个人最有发言权,因为我的老婆所在他们家那边辈分特别小,而我在我们家这边辈分比较大,所以每次去我老婆家我都特别头疼,很多比我老婆年纪还小的我们都要管人家叫表叔之类的,甚至年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我还要管人家叫爷爷。

当然啦,出现这种情况和我们国家5000年的文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细,这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国家,而且历史悠久,在以前的时候生产工具不先进,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候在以前的时候,而农业社会又比较稳定,相当于把一群人稳稳的固定在了一片土地上,因此久而久之在一起生活的人们因为各自结婚生子年龄之间的差异都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这种“辈分差”,也就是现在我们很多人所遇见的这种尴尬的情况。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到底合不合理?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种问题?下边老张简单的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首先,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特别重视亲情和血缘的民族,也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因此我们首先要敢于承认这种“辈分差”,换句话说,这也属于我们国家一种特殊存在的文化遗产,这个我们要从思想上能够接受。但是接受贵接受,当我们真的要管比自己小的一个小孩叫长辈的时候,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和老张一样是叫不出口的,这个也不是什么羞耻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老张看来这更像是一种人伦的正常体现,因为从人伦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自己的长辈适合自己有血缘关系存在一定的遗传关系,所以造就了我们这种比较矛盾的心理和境遇。

第二,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摆正心态。俗话说的好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的朋友应该有相同的三观,原本如果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时候,不过大家都是固定居住在一个村庄的话,那么这种辈分的体现会更加的明显。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人口的流动非常大,更多人已经渐渐的离开乡村,别说农村居民的三观已经发生了各种分化,因此很多的人可能不能够接受这种情况,这个也是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所产生的结果,老张在这里也是比较的同情。但是换句话说回来,既然这种情况无法改变,我们就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尤其在重大关键的场合,该怎么样还是要怎么样,这样是自己的礼貌问题。

如果心里非常的不乐意的话,那咱们就减少接触的概率,当然了,现在的很多人亲情观念也比较淡薄,而且很多人常年在外边工作或者打工,有的人甚至已经完全变成为了城里人,这样的话实际上农村很多存在的辈分问题已经渐渐的模糊化。与此同时如果真的关系好的话,和辈分又有什么关系?


老张谈三农


我们一大家子在村里辈最低,爷爷奶奶80多岁还要喊年轻的爷或叔,不让他们喊,爷爷奶奶说不能乱辈,我只喊比我大的,比我岁数小的不喊,老公来我们村碰见人都喊爷或奶,我说你不怕喊错,老公说除你们一大家子,喊任何人不会出错,我老公在他村辈中上等,喊习惯了,我碰见老一点的喊爷奶,他们说喊错了,是平辈,或者辈比我低喊我,


飘云寇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辈份!辈份长的人不是一下子就长的,比如说刚开始大家都是一个辈份的。但是有人结婚早,有人结婚晚,结婚晚的人孩子自然就没有结婚早的人和孩子大!结婚早的孩子如果结婚也早,结婚晚的孩子也接着结婚晚,逐渐形成了一种年龄差,就出现了你的这种情况!这个叫做繁殖旺盛与不旺盛!在我们村有六十多岁的人跟我一辈,喊我老弟,他的孩子就要喊我小爷爷!也有比我辈长的,跟我同龄。那这样我那个六十多岁的哥哥还要喊比他小几十岁的人喊叔叔呢!我还有个八岁的叔叔呢!你这个是完全合理的,但是他还小,你可以喊他名字,但是他不会喊你哥哥,他也只是喊你名字而已。这跟尊老敬贤完全没冲突!因为你敬的是比你老的人,而不是比你辈份长的人!相反你要是老了,他要反过来敬你,因为你年龄长!



小祖祖儿


这没什么合理不合理的问题,纯粹是民俗问题。

乡下老家也是这样的。我们家所在的村子很小,几十年时间,村民最多的时候大概也就十几户人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村子,家家人的辈份也都不一定相同。

我们家的辈份很小,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出生,年龄整整小我一轮有多,但按辈份,我还是得叫他一声叔叔。再后来,我参加工作了,他们家又连着多了三个妹妹,最小的几乎跟我儿子同龄,可是,按规矩,我还是得叫她一声姑姑。

而还有隔壁另外一家,辈份更高,他们家跟我同辈的孩子,我通通都得叫一声叔公或姑婆的。每次一叫,连自己都觉得怪怪的,当然,被叫的人,也并不一定感觉舒服。

记得小时候,时间大概是在十岁左右之前吧,对自己辈份大的孩子,不管是年龄比你大的,还是比你小的,按照村里的习俗,按照家长们的要求,你都得按辈分称呼,否则,会被认为不懂规矩,那是要被村里的长辈子们训斥的。

但实话说,这种称呼和叫法确实是会令人觉得怪异的,年纪小还无所谓,叫来叫去,不管中听不中听的,小伙伴们也不会太在意,甚至还觉得挺好玩的。可是,随着年龄大了,可就不是那么回事的了,尤其是对女的而言,更是不愿意接受。

就前面说的我那姑姑、姑婆吧,小时候对我们的称呼是真无所谓的,可是,等她们到了十五、六岁后,可就怎么也不爱听了,到了十八九、二十岁后,你要还叫她姑姑或姑婆的话,可是要遭骂的了。

因为,她们觉得你把她们叫老了,人家还没嫁人、正是相亲的年龄呢!把人叫得这么老,别人还以为她们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婆呢,你叫人还怎么相亲嘛。所以,不让你叫辈分那么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此,后来等那些跟我们同龄甚至比我们更年轻,而辈分又比我们大的人,都长大了,我们基本上也就都直呼其名了。再不按辈分叫人,以免让人尴尬。

说了这么多,就想说明题主说的这事在农村非常普遍,五、六岁的孩子叫五、六十岁的人为大哥,一点也不奇怪。纯粹就是民间习俗而已,无所谓合适不合适。


深秋曲豆


恩,这个也不仅仅是潮汕地区,其他地区的农村都是一样的。比如我们重庆这边。

我老公家里,他老爸在几个弟兄里面排老幺,然后他又是老幺。最后的结果就是,他的辈分就很高。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事情,他的哥哥姐姐都快50了,我们三十多,他的表哥表姐们都接近60岁了。最尴尬的是,在他们那个大家族里,很多七老八十的人,我们管人家叫哥哥姐姐,有些很大的小孩儿管他和我叫爷爷奶奶。

我......


余小满


这个我觉得我应该回答一下[呲牙]

在我老家小村庄里,全部都是一个姓,一个祖先发下来的,很多都是隔了很多代的,但是我们都是按辈份起名的,所以有很多年纪比我小十多岁的,我却要叫爷爷的,,还有一个只比我大几岁的我要叫太爷的[捂脸]。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是必须要叫的,在我们哪里有记录的按辈分排的到我这都是第二十五代了,还有很多之前没有按辈分起名的,传到我们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代人,我们平时在村里基本上如果年纪比我们大的,改叫叔叫叔,该叫爷叫爷,但是如果是同龄人,或者年纪比我们小的,平时是可以不用叫的,就叫名字,小孩懂礼貌的也会喊年纪大的加哥或姐,没有题主说了,五六十岁了,叫五六岁的爷叔啥的,但是辈分在哪里,续家谱的时候都是按辈分续的,和年纪没关系,这也是一种传统,一种美德,我们应该继承,我儿子是第二十六代的老大,所以他的名字我是按辈分取的,我觉得应该继承这份传统


沉默三秒2


这事儿在农村按父糸血亲,长门的孙儿、末门的爷。同年出生的如果是一个先祖到五代的话,长门的(老大)长门,与末门的(老五)的老四,长门堂兄弟们就差五十岁,有一到人间就是在世的爷爷。孙子就有在前,爷爷来的后。你能人家倒过来,没一点的道理,你敢胡叫,大人不打死你才中呢?只道不,这就是真正的礼一一辈分!

也就别说小姑奶奶,小姨奶奶,还小舅爷爷,这一说,不说人家啦,就我自己,有时,有叫我大舅的、姥爷的、姑爷的、姑老爷、还有叫姨姥爷的,我现在还九十岁的老岳母,老岳姨家还一百零四岁的老岳姨奶还在世,到一块这大家人,一会迷了,这个是谁家的叫那大孙女什么称呼就得想一会儿。


河南008


说到这个事,这就是宗族,按辈份叫称号绝对没有错。对面奶孙俩,经常到我这里叙家常,她带的孙女今年四岁,我今年七十岁,来了之后,我对四岁小孩说,今天又到老哥这里了,按说是哥妹相称了,平辈。因为,她的奶奶,是我的姑奶。没错吧?


九九雷


这并不稀奇,而且自古有之。

因为是同族近支,班辈不差,那就必须按辈份称呼。老话说:怀抱的爷爷,拄杖的孙子,就是如此。

这个原因也很正常,比如从爷爷辈说,老大和老小能差20多岁,三代过来,均是老小的那一支,很可能差一两代了,所以老人叫小的叔公很正常。

我记得12岁那年到阴平镇表大爷家,跟着表大爷到田里去时,见一40多岁中年汉子,表大爷对他说,这是城里的你二叔。他恭恭敬敬的喊了个二叔,我却脸腾的一下子红了,不敢答应。……

这与现代、与尊老敬贤不是一回事。只要是同一家谱的,老几支传下来,能续上的,按辈分称呼,非常正常。并不矛盾。当然,这在农村尤为看重,在城市里,有点职务或财富的人不太喜欢按这个来,也没什么,但只要回到老家,他还得按这个称呼。

记得看过一篇回忆录,上世纪50年代,某正国级领导回老家时,见到某同族的乡亲,还当众说:按辈份我还要称你为九叔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