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概念

楮货是高丽末到朝鲜初期官方制作并流通的纸币。(楮,落叶乔木,叶似桑,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楮先生”即为纸的代称。我国宋、金、元时发行的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朝鲜亦使用此法,故称楮货。)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发行

高丽时代官方曾发行的“东国通宝/重宝”、“海东通宝/重宝”、“三韩通宝/重宝”都没有正常流通。曾具高额价值的货币银瓶也在市场上无法通行,于是计划制造新的货币形式。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同时,缺铜一直都是困扰朝鲜半岛的一大难题,朝鲜王朝实录中屡屡提到“铜非本国所产”,即便在铸发朝鲜通宝的时候举全国之力纳铜徼铜也收效甚微。铜产量一直到中期英祖、正祖时代以后才有所改观。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由于在作为元朝的附属国期间,使用了元朝纸币的“至元宝钞”和“中统交钞”,受到了纸币通行的影响,到了高丽末,发行楮货的意图开始具体化。

楮货首次出现在高丽末恭让王三年(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当时,通过都评议使司的决议,设立了资赡楮货库并发行了楮货,这是朝鲜建国主导势力为创建新王朝奠定财政基础而推行的政策。

当时政府强行收集黄金·银·布货,用楮货剥夺高丽主要政治势力权门世家的财产,扩充财政。但是楮货流通推广因为高丽末的政治问题而被搁置。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除了元朝在附属国流通交钞的缘由,明洪武年间,太祖五子李芳远曾多次前往明朝,当时正值大明宝钞盛行之时。李芳远想必能够感受到大明宝钞对于俸禄军费国家建设的支撑起了不小的作用。

楮货正式发行是进入朝鲜时代。朝鲜王朝在建国初期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为了控制作为经济命脉的货币体系,太宗李芳远,在继位当年(1401年)就设置了司赡署,推行钞法。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形制

据议政府上疏,朝鲜的楮货大体上是仿照中国纸币宝钞制作的,但尺寸大于宝钞。 楮货有两种:楮注纸和楮常纸。楮注纸制作的楮货长度为1尺6寸(约54.4厘米),宽度为1尺4寸(约47.6厘米),楮常纸制作的楮货长度为1尺1寸(约37.4厘米),宽度为1尺(约34厘米)。

在楮货上,印有包含发行方和发行年份,作为官方发行的封面。最初是“三司申判楮货”、“建文年间所造楮货”的印文。太宗11年改印“户曹申判楮货”和“永乐年间所造楮货”。

楮货的规格是固定的,但制作的纸张从各道上交,厚度和质量因地区而异。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再要求各道上交楮纸,采取在汉城(今首尔)一个地方制作的方式,以保证一定的质量。

太宗十五年曾议政要效仿华制,造小楮币, “以今大鈔準一千文, 降殺以十, 自九百至一百, 作九等楮貨”,但没有施行。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嘉德2019秋季拍品洪武年间大明通行宝钞一贯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各代国王推行情况

李朝初期每代国王都试图推广楮货。

1、 太宗元年(1401年明建文3年)设置了司赡署,推行钞法。即便当时司宪府同年两次上疏反对,请行布货,罢司赡署,但是太宗坚决施行钞法。并在造好楮货的第二天就用于朝廷开饷,第四天命民庶以楮货贸国库米。半年内五次拿出国库的米、豆、鱼肉,让百姓用楮货购买,以促进楮货流行。

同时太宗下令禁用五升布,为防止布匹被当钱用,还将国库卖出的布匹一律截成三段并限定期限,痛禁布匹流通。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太宗十年(1410年明永乐8年)议复用楮货,将建文年间所造楮货,改印永乐年号颁行。为禁用五升布,甚至推出严法,如果用布不使用楮货,则“三日立示於街, 決杖一百, 徵楮貨三十張”,以鼓励楮货流通。

2、世宗大王初期,因楮货价贱,根据《大明律》刑曹建议修改楮货收赎法:“今則笞一十銅錢一百五十文、楮貨七十五張, 杖一百銅錢一千五百文、楮貨七百五十張。 ”

世宗五年(1423年明永乐21年)重令楮货比值,同时,铸行朝鲜通宝,和布匹并行,期间禁楮布,在朝鲜通宝推广失败后又复行楮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3、 到了文宗时代,文宗大王有意恢复楮货地位,主要举措的重心放在恢复纸币信用度上,一方面“各司所支用,勿以楮货,代以布”,减少纸币外流,另一方面要求官方贸易中“五、六分之一,令纳楮货”,同时向地方官征收纸币作为贡物。

文宗1年2月(1451年明景泰2年)认为“本國楮貨, 長廣太過”,决定模仿大明宝钞改制了纸币的样式。可惜文宗1452年便去世,复楮成为泡影。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4、 世祖在纸币问题上听从民便,考虑到楮货的存量,并没有轻易废除。只不过楮货已经风光不再。

1460年(明天顺4年)颁布的《经国大典》规定:“国币分三等,五升布为上等,三升布为中等,楮货为下等”。“楮货为下等”的表述,即已说明其在朝鲜货币体系中已降至了极低的地位。

5、成宗年间,朝堂上屡次提到楮货的价值较低。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6、中宗十年6月(1515年明正德10年),两司司谏院、司宪府文人上书请行楮货。中宗一方面下令区分劣布与正布,禁止劣布通行。一方面给各道府下发纸币。

但是由于前朝燕山君横征暴敛,加上朝鲜棉花歉收,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以衣絮引缫”而织造的二、三升的劣质粗布,连劣布都难以整顿,中宗复行楮货的愿望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同时,明朝正德年间,大明宝钞实际已经废止。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

7、到了显宗8年(1667清康熙6年),减免奴婢的贡物时,废除了楮货,代以绵布。

至此,从太宗元年(1401)到显宗八年(1667),折腾了二百六十余年的楮货最终退出了朝鲜货币体系。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通胀情况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楮货价格时升时贬,而且通常是官重民轻,很多时候民间实际的价值是低于官方统计的比值的。根据朝鲜王朝实录官方所载数据整理如上表:

太宗元年(1401年)最初定价“楮货一张,准常五升布一匹,直米二斗”。成宗5年(1474年),官方表述楮货一张价值一升米(十升为一斗),其面值贬至最初的二十分之一。

失败原因

一、从前两部分可以看出,官方行政朝令夕改,颁布的法令反复无常,时而使用棍棒严刑,时而放任自流。

朝鲜王朝政权当时急于迅速地要把货币流通控制在自己手上,以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但是发行制度并不完善。最初发行纸币楮货时发现民间不认纸币,于是半年后严令禁止布货。

但是太宗二年九月底,由于准许庆尚道继续使用五升布交税,允许布匹和纸币并用,百姓见布货又回到市场上了,便更加不信任纸币,物价腾涌,导致楮币废而不行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到太宗三年九月,不得不下令撤司赡署,停止发行纸币。从太宗二年一月到三年九月仅仅21个月就草草收场。

太宗十年的时候复用楮货以及后朝各王复楮,采用赏赐、颁禄、岁贡、以楮代税,收赎等方式,这些都是为了广开楮货的推行之路,实录中也提到要向大明学习行楮之法,并且依照《大明律》施行,结果都不了了之。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二、和大明宝钞一样,楮货学了元钞的皮毛,并没有学到元钞的精髓——准备金制度。

由于元钞随着元在广大的统治疆域中强有力的流通,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币制度。马可·波多就曾在游记中写道:“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甚至将纸币发行看作是元的“点金之术”。

同时明朝初期大明宝钞的推行对于明初期经济的稳定支撑起着不容否定的作用,军费开支物粮供应几乎都是宝钞买单。

然而最根本的是,明代的纸币发行是仅依赖政府的信用支撑,明代也没有像元一样实行准备金制度。元初的中统钞最初是采用「丝银本位」,规定每丝钞1000两可以兑换50两银,元政府主要以银以及少数的金,还有其它有具价值的物品作为准备金,以供钞票持有人兑换之用。这对于加强人们对纸币的信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太宗实录有提到朝鲜“以布匹爲楮貨之信” ,这个实在有点无力,民间是有布货的生产能力的,只能作为一般等价物,而用以作为楮货的信用支撑,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三、元朝在发行交钞时,在各路都设立了平准库,交换与纸币面值相当的金银,以担保流通。朝鲜也曾模仿元的平准库,为了保障楮货的价值,设立了和卖所,但只是在太宗十年时,在旧都和新京短暂运营了一段时间。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四、设计偏大,质量堪忧。楮货仿照宝钞制作,规格是固定的,尺寸偏大,随身携带其实比较麻烦,不论是老百姓、商户还是官府都不愿收受折叠以后的楮货。

另外制作的纸张从各道上交,厚度和质量因地区而异。其厚度也似乎比宝钞厚。宝钞薄而柔软,用户便于携带,而楮货厚而僵硬,折叠或磨损时不宜使用。

五、折价兑换。太宗12年11月实录记载,在折旧兑换的时候,用二张破楮货, 给一张新楮货,即便是折兑手续费兑换,折损百分之五十这也等于赤裸裸的掠夺了,谁又能愿意使用贬值如此严重的货币呢。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总结

朝鲜后期在朝堂上也时常讨论楮货的“弊端”。普通的老百姓虽然被称为愚民,但是行用货币必然要衡量其价值。楮货,物力甚轻,赋予它的面值远远超出实际价值, 老百姓怎么可能会接受。仅仅凭着政府的信用度发行,用政府的棍棒执法,没有实际准备金支撑,纸币是流通不下去的。

元代交钞和大明宝钞对李氏朝鲜王朝早期纸币——“楮货”的影响

承政院日记

重评“大明宝钞”《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第三篇

《朝鲜早期货币流通研究》

《朝鲜初期货币政策与布货流通》

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辞典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