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概念

楮貨是高麗末到朝鮮初期官方製作並流通的紙幣。(楮,落葉喬木,葉似桑,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楮先生”即為紙的代稱。我國宋、金、元時發行的紙幣,多用楮皮紙製成,朝鮮亦使用此法,故稱楮貨。)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發行

高麗時代官方曾發行的“東國通寶/重寶”、“海東通寶/重寶”、“三韓通寶/重寶”都沒有正常流通。曾具高額價值的貨幣銀瓶也在市場上無法通行,於是計劃製造新的貨幣形式。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同時,缺銅一直都是困擾朝鮮半島的一大難題,朝鮮王朝實錄中屢屢提到“銅非本國所產”,即便在鑄發朝鮮通寶的時候舉全國之力納銅徼銅也收效甚微。銅產量一直到中期英祖、正祖時代以後才有所改觀。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由於在作為元朝的附屬國期間,使用了元朝紙幣的“至元寶鈔”和“中統交鈔”,受到了紙幣通行的影響,到了高麗末,發行楮貨的意圖開始具體化。

楮貨首次出現在高麗末恭讓王三年(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當時,通過都評議使司的決議,設立了資贍楮貨庫併發行了楮貨,這是朝鮮建國主導勢力為創建新王朝奠定財政基礎而推行的政策。

當時政府強行收集黃金·銀·布貨,用楮貨剝奪高麗主要政治勢力權門世家的財產,擴充財政。但是楮貨流通推廣因為高麗末的政治問題而被擱置。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除了元朝在附屬國流通交鈔的緣由,明洪武年間,太祖五子李芳遠曾多次前往明朝,當時正值大明寶鈔盛行之時。李芳遠想必能夠感受到大明寶鈔對於俸祿軍費國家建設的支撐起了不小的作用。

楮貨正式發行是進入朝鮮時代。朝鮮王朝在建國初期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體系,為了控制作為經濟命脈的貨幣體系,太宗李芳遠,在繼位當年(1401年)就設置了司贍署,推行鈔法。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形制

據議政府上疏,朝鮮的楮貨大體上是仿照中國紙幣寶鈔製作的,但尺寸大於寶鈔。 楮貨有兩種:楮注紙和楮常紙。楮注紙製作的楮貨長度為1尺6寸(約54.4釐米),寬度為1尺4寸(約47.6釐米),楮常紙製作的楮貨長度為1尺1寸(約37.4釐米),寬度為1尺(約34釐米)。

在楮貨上,印有包含發行方和發行年份,作為官方發行的封面。最初是“三司申判楮貨”、“建文年間所造楮貨”的印文。太宗11年改印“戶曹申判楮貨”和“永樂年間所造楮貨”。

楮貨的規格是固定的,但製作的紙張從各道上交,厚度和質量因地區而異。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再要求各道上交楮紙,採取在漢城(今首爾)一個地方製作的方式,以保證一定的質量。

太宗十五年曾議政要效仿華制,造小楮幣, “以今大鈔準一千文, 降殺以十, 自九百至一百, 作九等楮貨”,但沒有施行。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嘉德2019秋季拍品洪武年間大明通行寶鈔一貫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各代國王推行情況

李朝初期每代國王都試圖推廣楮貨。

1、 太宗元年(1401年明建文3年)設置了司贍署,推行鈔法。即便當時司憲府同年兩次上疏反對,請行布貨,罷司贍署,但是太宗堅決施行鈔法。並在造好楮貨的第二天就用於朝廷開餉,第四天命民庶以楮貨貿國庫米。半年內五次拿出國庫的米、豆、魚肉,讓百姓用楮貨購買,以促進楮貨流行。

同時太宗下令禁用五升布,為防止布匹被當錢用,還將國庫賣出的布匹一律截成三段並限定期限,痛禁布匹流通。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太宗十年(1410年明永樂8年)議複用楮貨,將建文年間所造楮貨,改印永樂年號頒行。為禁用五升布,甚至推出嚴法,如果用布不使用楮貨,則“三日立示於街, 決杖一百, 徵楮貨三十張”,以鼓勵楮貨流通。

2、世宗大王初期,因楮貨價賤,根據《大明律》刑曹建議修改楮貨收贖法:“今則笞一十銅錢一百五十文、楮貨七十五張, 杖一百銅錢一千五百文、楮貨七百五十張。 ”

世宗五年(1423年明永樂21年)重令楮貨比值,同時,鑄行朝鮮通寶,和布匹並行,期間禁楮布,在朝鮮通寶推廣失敗後又復行楮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3、 到了文宗時代,文宗大王有意恢復楮貨地位,主要舉措的重心放在恢復紙幣信用度上,一方面“各司所支用,勿以楮貨,代以布”,減少紙幣外流,另一方面要求官方貿易中“五、六分之一,令納楮貨”,同時向地方官徵收紙幣作為貢物。

文宗1年2月(1451年明景泰2年)認為“本國楮貨, 長廣太過”,決定模仿大明寶鈔改制了紙幣的樣式。可惜文宗1452年便去世,復楮成為泡影。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4、 世祖在紙幣問題上聽從民便,考慮到楮貨的存量,並沒有輕易廢除。只不過楮貨已經風光不再。

1460年(明天順4年)頒佈的《經國大典》規定:“國幣分三等,五升布為上等,三升布為中等,楮貨為下等”。“楮貨為下等”的表述,即已說明其在朝鮮貨幣體系中已降至了極低的地位。

5、成宗年間,朝堂上屢次提到楮貨的價值較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6、中宗十年6月(1515年明正德10年),兩司司諫院、司憲府文人上書請行楮貨。中宗一方面下令區分劣布與正布,禁止劣布通行。一方面給各道府下發紙幣。

但是由於前朝燕山君橫徵暴斂,加上朝鮮棉花歉收,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以衣絮引繅”而織造的二、三升的劣質粗布,連劣布都難以整頓,中宗復行楮貨的願望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同時,明朝正德年間,大明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7、到了顯宗8年(1667清康熙6年),減免奴婢的貢物時,廢除了楮貨,代以綿布。

至此,從太宗元年(1401)到顯宗八年(1667),折騰了二百六十餘年的楮貨最終退出了朝鮮貨幣體系。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通脹情況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楮貨價格時升時貶,而且通常是官重民輕,很多時候民間實際的價值是低於官方統計的比值的。根據朝鮮王朝實錄官方所載數據整理如上表:

太宗元年(1401年)最初定價“楮貨一張,準常五升布一匹,直米二斗”。成宗5年(1474年),官方表述楮貨一張價值一升米(十升為一斗),其面值貶至最初的二十分之一。

失敗原因

一、從前兩部分可以看出,官方行政朝令夕改,頒佈的法令反覆無常,時而使用棍棒嚴刑,時而放任自流。

朝鮮王朝政權當時急於迅速地要把貨幣流通控制在自己手上,以掌握國家經濟命脈。但是發行制度並不完善。最初發行紙幣楮貨時發現民間不認紙幣,於是半年後嚴令禁止布貨。

但是太宗二年九月底,由於准許慶尚道繼續使用五升布交稅,允許布匹和紙幣並用,百姓見布貨又回到市場上了,便更加不信任紙幣,物價騰湧,導致楮幣廢而不行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到太宗三年九月,不得不下令撤司贍署,停止發行紙幣。從太宗二年一月到三年九月僅僅21個月就草草收場。

太宗十年的時候複用楮貨以及後朝各王復楮,採用賞賜、頒祿、歲貢、以楮代稅,收贖等方式,這些都是為了廣開楮貨的推行之路,實錄中也提到要向大明學習行楮之法,並且依照《大明律》施行,結果都不了了之。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二、和大明寶鈔一樣,楮貨學了元鈔的皮毛,並沒有學到元鈔的精髓——準備金制度。

由於元鈔隨著元在廣大的統治疆域中強有力的流通,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貨幣制度。馬可·波多就曾在遊記中寫道:“大汗國中商人所至之處,用此紙幣以給賞用、以購商物、以取其貨物之售價,竟與純金無別。”甚至將紙幣發行看作是元的“點金之術”。

同時明朝初期大明寶鈔的推行對於明初期經濟的穩定支撐起著不容否定的作用,軍費開支物糧供應幾乎都是寶鈔買單。

然而最根本的是,明代的紙幣發行是僅依賴政府的信用支撐,明代也沒有像元一樣實行準備金制度。元初的中統鈔最初是採用「絲銀本位」,規定每絲鈔1000兩可以兌換50兩銀,元政府主要以銀以及少數的金,還有其它有具價值的物品作為準備金,以供鈔票持有人兌換之用。這對於加強人們對紙幣的信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太宗實錄有提到朝鮮“以布匹為楮貨之信” ,這個實在有點無力,民間是有布貨的生產能力的,只能作為一般等價物,而用以作為楮貨的信用支撐,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三、元朝在發行交鈔時,在各路都設立了平準庫,交換與紙幣面值相當的金銀,以擔保流通。朝鮮也曾模仿元的平準庫,為了保障楮貨的價值,設立了和賣所,但只是在太宗十年時,在舊都和新京短暫運營了一段時間。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四、設計偏大,質量堪憂。楮貨仿照寶鈔製作,規格是固定的,尺寸偏大,隨身攜帶其實比較麻煩,不論是老百姓、商戶還是官府都不願收受摺疊以後的楮貨。

另外製作的紙張從各道上交,厚度和質量因地區而異。其厚度也似乎比寶鈔厚。寶鈔薄而柔軟,用戶便於攜帶,而楮貨厚而僵硬,摺疊或磨損時不宜使用。

五、折價兌換。太宗12年11月實錄記載,在折舊兌換的時候,用二張破楮貨, 給一張新楮貨,即便是折兌手續費兌換,折損百分之五十這也等於赤裸裸的掠奪了,誰又能願意使用貶值如此嚴重的貨幣呢。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總結

朝鮮後期在朝堂上也時常討論楮貨的“弊端”。普通的老百姓雖然被稱為愚民,但是行用貨幣必然要衡量其價值。楮貨,物力甚輕,賦予它的面值遠遠超出實際價值, 老百姓怎麼可能會接受。僅僅憑著政府的信用度發行,用政府的棍棒執法,沒有實際準備金支撐,紙幣是流通不下去的。

元代交鈔和大明寶鈔對李氏朝鮮王朝早期紙幣——“楮貨”的影響

承政院日記

重評“大明寶鈔”《經濟與政治之間——中國經濟史專題研究》第三篇

《朝鮮早期貨幣流通研究》

《朝鮮初期貨幣政策與布貨流通》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