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引言:

我們在談論中國古代的盛世王朝時,"漢唐盛世"總是被人們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彙。唐朝嘛,自不必說,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朝經歷了百年之久的強盛期。可相比於唐朝,漢代由於歷史久遠,被人們提及的相對較少,可漢代,卻是歷史上盛世最繁多的王朝。

自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以來,雖然幾經風波,中間還被王莽所建立的新莽政權攔腰斬斷,但仍然無法磨滅漢朝的影響。從文景之治到武帝開疆拓土,從昭宣中興到光武中興,漢朝總是歷久彌新,不斷前行。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才結束了它四百年的統治生涯。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影視劇中的劉邦

既然說盛世,那就離不開明君。兩漢期間明君輩出,尤其是西漢,自漢高祖劉邦始,雖經呂后亂政,可隨後六代明君,讓漢朝持續了一百五十年的強大,東漢雖然宦官外戚彼此爭鬥不休,可也出了漢光武帝劉秀和漢明帝劉莊兩位明君,漢代。堪稱中國曆代明君數量之最。那麼,我們不禁心生疑惑,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漢代出現如此多的明君呢?是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無論皇帝還是平民都是普通人,既然是人那麼都會犯錯,皇帝也不會例外。而漢朝的皇帝們犯錯的也有不少,可是,在做了錯事之後,漢朝的皇帝能夠及時的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讓王朝得以延續下去。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而漢代的這一傳統,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早在漢文帝時期,就有了皇帝知錯就改的故事。我們知道漢代的法律是取自秦法,同時也繼承了秦法的殘忍,其中最殘忍的莫過於肉刑。而山東女孩緹縈的告御狀讓漢文帝深切感受到這一酷刑給百姓帶來的痛苦,於是漢文帝知錯就改,將肉刑廢除,全部改成了打板子。正是文帝這種知錯就改的品行,讓他贏得了漢代最好皇帝的美譽。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武帝的身上,武帝一生可謂文武雙全,但是,在他開疆拓土的背後,是漢代百姓用勤勞的汗水和胸口的鮮血堆砌而成的。更可怕的是,武帝末年迷戀道教,發動了巫蠱之禍,好在武帝迷途知返,輪臺罪己,休養生息,把西漢推向又一個頂峰,為後來的昭宣中興打下基礎。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能夠制定適應國家發展的政策

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在於政策是否正確,如果政策不跑偏,那麼即使這個皇帝庸碌無能,國家的大方向沒有變,國家實力依然會很強盛,而強盛的國家歷來就是誕生明君的搖籃。當劉邦從項羽手中接過天下時,他年臨的是飽經戰亂之苦的百姓。所以,劉邦選擇了無為而治,讓百姓休養生息,不給民眾太大壓力,從而使漢朝度過了積貧積弱的前期。

《史記》的記載:孝武皇帝者,天下乂安,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等到漢武帝時期,他面臨的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了。表面上,漢朝民殷國富,"京師之錢萬巨,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可實際上,漢朝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豪強貴族肆意妄為。所以,漢武帝及時調整國策,政治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地方上懲治豪強惡霸,保證百姓利益,軍事上出兵匈奴,保障國家安全。使漢朝實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而到了宣帝時期,由於武帝對國家經濟的大肆揮霍,再加上大批酷吏的任用,使百姓生活再度陷入貧困。所以,宣帝以民為本,大肆起用"循吏",何謂"循吏"?上可承天子旨意,下可順萬民之心。同時開設常平倉讓國家出面宏觀調整國家經濟,從而促成了漢代的又一個盛世——"昭宣中興"。

重視繼承人的培養

《資治通鑑》的記載:冬,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

今天有句俗話叫"富不過三代",一國之君也是如此,如果出現一個昏君,那麼他的後代大概率也是昏君,而如果出現一個明君,那麼他就會著力培養下一代,因為明君明白,打天下難,坐天下更難!所以漢代的皇帝總會用他們久經磨鍊的慧眼選擇合適的大臣來輔佐下一代,同時對繼承人大力培養其執政能力。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在漢武帝去世時,面對千瘡百孔的大漢王朝,面對只有八歲的小兒子劉弗陵,武帝選擇霍光作為輔政大臣。果然,劉弗陵沒有讓武帝失望,成為一代明君,而霍光也勤勤懇懇的輔佐漢昭帝,所以人們稱讚"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一時傳為美談。

而漢宣帝在彌留之際,也為兒子元帝留下了三駕馬車保駕護航:樂陵侯史高,太子傅蕭望之,少傅周堪。所以,即使漢元帝庸而不昏,可因為父親宣帝打下的好基礎,以及朝中賢臣的大力輔佐,元帝一朝雖然開始走下坡路,可百姓生活依然富裕,國家實力仍然強大。呼韓邪單于朝拜,昭君出塞等故事都出在元帝一朝。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影視劇中的漢宣帝

漢王朝特殊的兩個時期

《漢書》的記載:戍卒婁敬求見,不如入關,據秦之固!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都有著能力不錯的皇帝。西漢有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病己等,可以說西漢初期和中期的皇帝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後面幾位比如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等等這幾位資質平庸,王朝已出現沒落,沒有治理好國家的能力和水平。

東漢前面三面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這三位時期國家非常穩定,國泰民安,但後面的皇帝都是小孩子,外戚與宦官爭鬥不亂,加上天災人禍,王朝的實力已經慢慢的沒落了。正所謂"守業更比創業難",創業之君打下江山不易,知道要與民修養,富國裕民,守業之君如果不懂得如何打理江山和愛護百姓,自然也會丟掉江山社稷。

分析漢代的明君,歷史的選擇還是人為的明智?

從整體上看,漢朝的皇帝大多數皇帝還是不錯的,尤其西漢和東漢開國的那幾位,漢王朝能延續四百年,說明在當時是非常得民心的。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靠實力書寫的,漢王朝做到了,作為漢民族的一份子,我是非常認可漢朝的皇帝。但歷史總在向前進步,漢王朝早已遠去,但留下的精神和民族自信一直會流傳下去,直到永遠!

參考文獻:

1、 《漢書》

2、 《史記》

3、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