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以前港片電影都喜歡說山東話?

104336611


在看到這個問題後,自己覺得有點自豪,因為個人也是山東人。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首先從歷史開始說,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致使很多土地被英國佔領,就在這時山東威海也成了英租界。為了方便管理就徵用了本地人作為警察去管理,而當時的香港不是很好管理,警察人手不夠用,英當局看到山東籍警察認真負責,任勞任怨,就從威海調去了一部分。從此那些山東人就落地生根成為了香港人。

說起山東人或許很多朋友都不會吐槽什麼,山東人給人的印象就是憨厚和豪爽,做事幹脆。這也是在外的山東人被很多其他省份朋友看好的一面。

至於港臺片有山東話出現無非就是以上兩點,一點就是情懷,二就是山東有很多明星。在影視圈也算是有影響力吧!內地說山東話的就是黃渤,魏紀安。港島的最典型的就是麥加了。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小驢大俠


其實多數老港電影除了粵語,主要是以潮汕話為主。

我們看得多數老港電影並沒有在內陸上映,大多是在臺灣上映,由臺灣配音演員後期配音。臺灣有很多山東籍老兵,老一輩對家鄉故土的熱愛,多年鄉音不改,對子女有耳渲目染的影響。

所以很多臺灣配音演員對山東話情有獨鍾,同時山東話特別適合老實敦厚、淳樸正直的角色,既與普通話有明顯區別,又能讓觀眾聽得懂,更重要的還十分有喜感。黃渤、孫濤、魏積安就是說山東話的代表。

所以,一些老港片配音用山東話,一是劇情需要,二是增加喜感,三是配音演員對山東的感情。


印象比較深的說山東話的老港片有這麼幾部。

1.《最佳拍檔》光頭佬麥嘉


“老婆~老婆~”麥嘉山東話溜得起飛,特別是被張艾嘉欺負的時候,喜感十足。這電影創造了港式喜劇的經典,許冠傑、麥嘉、張艾嘉鐵三角。

2.《國產凌凌漆》劫匪

“先生,這個痰是不是你吐的呀?”其實倆劫匪在原聲中說的是湖南話,後期配音改成了濟南話,估計是為了增加喜感。

3.《東成西就》洪七公



“表妹~表妹~”操著一口地道山東話的張學友,抱著大樹呼喚表妹,唱著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一個被唱歌耽誤的喜劇演員。

4.《功夫》拿蔥大嬸


“俺是耕田的”一句話就把山東大嬸的敦厚耿直給演了出來。

5.《新少林五祖》小胖子

“俺爹經常晃點俺”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說山東話,敦厚老實還有點呆的小胖子了。


影像淘淘氣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山東人硬核,沒毛病吧,這個疫情就可以看的出來,山東人骨子裡面就是這樣的。

如果把原版也仔細看了,你會發現,那些經國語配音之後是山東話的,其原版大多是潮汕話。

之所以這樣,大抵是因為,香港人認為,山東話之於國語,效果就等同潮汕話之於粵語,都能與主流語言(國語粵語)明顯區分開來,有土的效果,也有點喜感。

可能有北方方言區的人不這樣認為,覺得四川話或東北話才好玩,但很多香港人是這樣看的,山東話就像是經過國語變調得來的,還有那個「俺」字,在對國內語言環境瞭解不多的港燦心中會覺得這有著強烈的鄉土氣息和搞笑效果。很多廣東人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小時候是,熱播多年的廣東家庭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劇組也是,裡面來自山東的媳婦香蘭就是這種心理的典型表現。

至於其中的歷史原因,我覺得是這樣的:歷史上,山東人闖關東,造成北方有很多說山東話的外來者,成為一個普遍的方言現象。這個情況,就如同早期潮汕人來香港討生活一樣。山東話(潮汕話)成為北方語區(粵語區)的一個鄉土象徵,一個笑點。

皮皮哈撩影視


有很多人都會感到疑問,為什麼港片中山東人出鏡率這麼高,難道山東人在香港有“據點”?

其實,歷史上山東人真的在香港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存在著,直到現在,很多香港人都是山東人的後裔。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在影視劇及現實生活中的在港山東人。

影視劇中的“山東人”

有一句話叫做“山東出響馬”,意思是山東出過很多土匪,雖然是句半開玩笑的話,但是歷史上山東真的以出土匪而聞名。

為什麼呢?

根據老一輩人的回憶,當年山東大饑荒,除了闖關東討活路的人外,為了不被餓死,再加上山東人的體格普遍比較健壯,很多人就上山當了土匪。這其中的代表就是《闖關東》裡面的二龍山大當家的,他們操著山東口音,有人成了劫富濟貧的豪俠,有人成了佔山為王的土匪。總之,山東人當土匪的名聲算是在那時傳開了。

所以,在影視劇中,一提到山東人,特別是民國時期的山東人,很容易的就讓人想到了土匪。而在上個世紀的港片又大部分是以那個混亂的年代作為背景,所以這就造成了港片中很多土匪角色都是操著一口山東口音的大漢,其代表就是《A計劃》中的那個海盜頭目,他就是操著一口地道的山東話。

另外,為了使自己的電影的語言表現更加豐富,香港電影在除了閩南語外,一般還會選擇另外一種方言作為襯托,而山東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比起讓人一聽就懂的普通話,山東話以及四川話比起閩南語的反差更加強烈,這有助於電影的效果。

在這裡的代表作就是《東成西就》裡的洪七公(張學友飾 山東話)。

以及《笑傲江湖》裡的任盈盈(關之琳飾 四川話)。

現實中的香港山東人

在真正的歷史上,山東人是香港維護治安的主要力量,可以說沒有山東人,就沒有安定的香港,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英國人佔領香港後,如何維持治安成了港英當局很頭疼的事。開始的時候,英國人使用印度人維持治安,但是由於這些印度人不是香港當地人費用極高,再加上他們的“仗勢欺人”,使得香港當地人與這些印度警察的關係很糟糕。

後來,為了改善這一狀況,英國人從廣東等地招募了警察來維持香港的治安,這些人大部分都有親戚在香港,而且都說閩南語,所以不至於出現印度警察那樣緊張的“警民關係”。後來證明,“警民關係”是好了,治安反倒更差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警察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太好了,以至於警察們對於當地居民的“小偷小摸”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公開收受當地居民的賄賂,這都導致了香港治安的進一步惡化。

怎麼辦呢?

這時,英國人想到了山東人。

早期,英國殖民者在山東遭遇當地居民奮起抵抗的經歷仍然讓英國的統治者們記憶猶新,而其中更以威海人的抵抗最為猛烈,這些體格強壯又忠實勇敢的人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山東人不通粵語和英語,在香港也沒有根基,老實本分的性格讓他們沒有香港原有警察的那些腐敗習氣,無疑是在香港當警察的最好人選。

於是,英國人在威海招募了大量的青壯年男子去香港當警察,這些人在香港紮根警界,他們忠於值守,為山東人贏得了優良的口碑,並將這種品質代代相傳,以至於現在很多的優秀的香港警察世家向上算不出幾代都回到了山東。

這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香港特首梁振英,他的父親梁澤元就是地道的山東人,而其正是由港英當局招募到香港的“威海警察”。

所以,不管是電影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從中國的近代史開始的時候,山東人就已經在香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他們的口音頻繁出現在各種電影裡也就不足為奇了。

(愛生活、愛電影,我是黑白貓,獨立影視製作評論人。如果你喜歡我的評論,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在這裡,黑白貓祝所有頭條讀者們生活愉快!)


黑白貓電影


山東方言,喜劇感十足。很多香港的喜劇電影裡,特別是老一些的港片,在配音的時候都喜歡用山東話,我們看《最佳拍檔》裡的光頭佬,就操一口濃郁的山東方言,讓人捧腹大笑,喜劇感十足,這是用山東話的一個原因。


山東方言比較搞笑、憨厚、淳樸有關而且有一股鄉村氣息。再就是我們看周星馳的電影裡也經常會有山東話的配音,《國產凌凌漆》中見到濟南老鄉的那段也是非常的搞笑,就是典型的山東話。

據說其實在原版粵語電影中,兩個劫匪說的是湖南話,後來經過臺灣人的配音,最後換成了山東話,這個過程有一個驚奇的故事,震驚整個臺灣的事件,那就是1982年發生在臺灣的搶銀行事件。

1982年4月14日下午3時20分,山東籍老兵李師科持著之前所搶來的警槍,戴假髮、鴨舌帽、口罩,蒙面闖入臺灣土地銀行古亭分行,幹了一件大事。

他大喊“錢是國家的,命是你們自己的,我只要一千萬元,你們不要過來”,槍傷一名銀行領導林延湖,然後跳上櫃臺洗劫,最後搶走新臺幣531萬餘元后逃逸。

這個案件是臺灣治安史上首件“殺警奪槍,再搶銀行”案,經媒體大肆報道後,此案頓時成為民眾熱門話題,後來在香港老電影中,有不少操著山東話的角色,都是源於本次事件的影響。

您的點贊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鋼鐵娛男為您解答娛樂圈大小事!


鋼鐵娛男


香港的魯警。

早在英屬時代,英國佬發現維持治安的警察不能用別的地方的,山東的上佳,最佳是威海衛一帶,就專招魯警。

紀律性強,能打,吃苦耐勞,人多,便宜,人高馬大有排面。

聞名天下的灣仔碼頭,最早就是給魯警包山東水餃的小攤子。

劉愷威他祖父好像,也是威海籍的魯警大佬。

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祖籍也是威海,他的父親當年就是“威海衛警察”,曾駐守港督府及山頂。

所以你看港片裡那些西裝革履,一口一個阿sir,很洋務的人們。

其實和煎餅卷大蔥的山東人是一個模子出來的。


雲歌工作室


港片電影在最初發展時,是在45年左右,當時中國還未規定北京話為普通話,而當時中國香港地區的人大部分是從山東地區過去的 ,自然說話會帶有山東口音。

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也隨之興起,電影行業的萌芽也在漸漸成長,同時又有更多的廣東地區的人們過去,香港本地人其實是沒有很多的,人們文化的融合,語言上也就大多數都說成廣東話。人們再拍電影的時候,不論是拍電影的投資人還是影視演員和導演都是一口廣東話。所以在最初拍電影時,會聽到很多人講的都是山東話。

再後來香港與大陸文化相互交融,中國的電影事業的進一步,內地一個龐大的市場的吸引,香港電影也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開始說普通話,和用一些大陸演員,但是由於長期說廣東話的原因,所以中國電影也在很長時間有廣東話和普通話兩種,而且也有很多知名的導演也是香港的,說的也是廣東話,語言是溝通的基礎,所以就出現很多電影講山東話。


雪落靜候花開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總有一些需要說方言的角色,而這些角色大多講的都是山東話。


到底是因為導演或配音演員的個人喜好、語言侷限,還是因為山東口音作為電影人心中一種特別的存在,增加了電影的人文趣味性,還是另有淵源呢?


我們先來看一些例子。


《家有喜事》中一港姐要把吳君如趕出家門,著急時脫口而出山東話。


《國產凌凌漆》周星馳吃飯時偶遇三個大漢,大漢對周星馳打招呼。實際情節中這是個湖南人,可說出口的就是山東口音。

《東成西就》裡的張學友,大家更熟悉了。


其實不僅是喜劇片,在很多警匪劇裡也有山東話的影子。


如果說山東話增加的是喜劇電影的人文趣味性,警匪片裡出現山東口音就要追溯一段歷史了。


山東威海和香港有一段共患難的歲月


清政府的衰敗時期,英國和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包括《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訂租威海衛專條》,佔領香港新界,並將山東威海變為英國的租界地。


繼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英國五人招聘小組去威海招募警員,要求身高達標、體格健碩。他們先在威海當地訓練。後從兩千多公里外的山東,坐英國船隻漂洋過海去往香港。


警員階級分化很明晰,華人警員尤其山東警員的地位最低,工作也最累。再加上山東人粵語和英語都聽不懂,交流困難,很難有出頭之日。


但他們未就此認命,拿起英文書從零開始學英文,有機會就找洋人警察用英語攀談,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勤勤懇懇,韌勁十足。


那些英國長官發現,這群魯籍警察無論做什麼都做得很好,而且一段時間過後,都能操著一口標準的英文腔。


以致有位英國長官提到:“中國人身上的優點,比蔑視他們的那些人都要優秀。”


香港中環的警察宿舍裡,70%的警察都來自山東。


後來招募工作停止,魯警成了稀缺資源。他們的子女,更容易融入香港,在警察隊伍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90年代的電影工作者,他們印象中有一批人穿著警服巡邏,這些警察會說著一口有地方特色的山東口音。


喝汽水兒的桃子


總之一句話起點大神多,多讀書是有好處的。至於香港警察為什麼喜歡突出山東人是因為,山東人不是本地人沒有那麼多的利益關係用起來很順手,而且山東人不止英國人喜歡,大頭哥袁世凱也喜歡。



清道夫孟波


▂ ▄ ▅ ▆ ▇ █ 精彩的回答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港片電影在最初發展時,是在45年左右,當時中國還未規定北京話為普通話,而當時中國香港地區的人大部分是從山東地區過去的 ,自然說話會帶有山東口音。

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也隨之興起,電影行業的萌芽也在漸漸成長,同時又有更多的廣東地區的人們過去,香港本地人其實是沒有很多的,人們文化的融合,語言上也就大多數都說成廣東話。人們再拍電影的時候,不論是拍電影的投資人還是影視演員和導演都是一口山東話。所以在最初拍電影時,會聽到很多人講的都是山東話。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各個地區的文化大融合,香港電影傳入中國,但由於山東話中國內地都聽不懂,就又進行了配音。但其實在很長的的一段時間內,香港電影都是用山東話的,香港人都是從山東過去的,要不祖籍都是山東的,山東話自然說的很順口的。我們再看老式的香港電影,其實他們都說的是山東話,我們聽到的都是配音。

再後來香港與大陸文化相互交融,中國的電影事業的進一步,內地一個龐大的市場的吸引,香港電影也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開始說普通話,和用一些大陸演員,但是由於長期說山東話的原因,所以中國電影也在很長時間有山東話和普通話兩種,而且也有很多知名的導演也是香港的,說的也是山東話,語言是溝通的基礎,所以就出現很多電影講山東話。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大家關注█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