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王朝》里八爷党胤禩提出的“八王议政”究竟是什么?

老人头侃史


谢谢,我来回答:

什么叫惊魂未定?在《雍正王朝》的第四十集就上演了这样的一场大戏!真正的历史情节应该是这样的;

雍正帝推行新政的其中一项,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最大阻力就是满人。因为满族人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只要你是满洲人就有例银,国家养着你。

这满族人就出毛病了,游手好闲,吹毛求疵,喝酒逛窑子,哪怕你是一个满洲贵族的一个奴才也要高出汉人一等,这就与雍正帝的新政相悖,因为触及到了贵族、官僚资本的利益。


怎么办?八阿哥胤禩就管着旗务,管着宗人府,雍正帝以为,旗务应该整顿一下了,入关这么久,满族人由于特权的因素,祖业都荒废了。

那时候是雍正帝登基不久的事,八阿哥胤禩,就是新进封的廉亲王,兼领着上书房大臣,让他来出头整顿一下岂不更好。

阴魂不散,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老八、老九、老十的八爷党暗藏杀机久不能释放,机会来了,这次要大干一场,竟然把雍正帝的儿子三阿哥弘时弄到他们这条船上加以利用,又由九阿哥出面说服了九门提督隆科多,隆科多还真是翻船了!


八阿哥胤禩把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爷都弄到京城,还各自带了各自旗下的兵马入京,雍正帝哪想到这个事整这么大,这是要把他搞下台的节奏。

朝堂之上,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逼宫开始了,他们是有备而来,要集体参政,要雍正帝交权,雍正帝权衡一下,他绝望了!因为八爷党志在必得,做了充分准备。

这时,老臣张廷玉出面了,他是上书房大臣,兼领着内阁大学士,只听张廷玉娓娓的讲起了已经被废止的八王议政的来龙去脉:祖制、祖制,你们天天讲祖制;难道你们要与皇上分权吗?


张廷玉的第一句话就对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爷来了一个下马威,接着又说,那是先祖努尔哈赤的时候,他召开了“不里尔泰”会议,有极少数的皇亲贵胄协议的八王议政,包括推举皇位继承人。

后期于崇德元年出现了“议政王”之名,诸贝勒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他老人家把自己的子侄任命为各旗的旗主。

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命各旗主的四大贝勒按月当值,共议国政,这就形成了早期的议政王会议。到了崇德元年,我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将原来的各旗主全部封为郡王。


张廷玉说着:“议政”代表着一定权利和地位,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同样,在必要时,皇帝也可以撤销某一个贵族及大臣的资格。到了顺治皇帝年间,军国大事都有内阁处理,逐步取代了议政王会议。

张廷玉的引经据典,从根本上否定了八王议政的歪理邪说,这期间使方寸大乱的雍正帝喘了一口粗气。

张廷玉的直言击中了八爷党的要害,特别是对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起到了震慑作用。张廷玉从侧面反驳了八爷党搞这个八王议政的目的是要削弱皇权来否定雍正帝的新政之本。

张廷玉的长篇大论为雍正帝后面的反转局面赢得了时间并从根本上反驳了八旗议政的历史纯在,那么八爷党抨击新政也只是一个借口,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与雍正帝分权,甚至是人篡位谋逆。

十三阿哥胤祥的出现,以八阿哥胤禩为代表的八爷党明白了这一次他们又失败了。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


日尧居


《雍正王朝》中,老八为了与雍正抗衡,曾提到要恢复八王议政的政治制度。在剧中,雍正生气地称八王议政是“陈年的烂抹布”。

这话没毛病!

八王议政的确够得上“陈年”,重提它的时间距离它出台的时间已经有104年了。说它是“乱抹布”也挺准确,“抹布”是擦灰用的,发挥完它的作用后就得扔掉。“乱”字说明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已经被淘汰,必须被清理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老八口中的“八王议政”的确可以制约皇权。下面,咱一起扒扒这个八王议政和它的变迁历程。



(努尔哈赤剧照)

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努尔哈赤下谕,不立嗣子,实行集体共议制,正式确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同治国的制度,即“八王共议”制。

第一,继任汗(大王)者不是太子,而是在八子中议选“有德者”为之,八贝勒(小王)掌握有立汗罢汗的大权。

第二,不得以豪强专断之人为国主,诸事须八王共议,不容许汗王一意孤行。

第三,八贝勒拥有奖惩、任免各级官员将帅的权力,有各类大案之终审权,有八旗间争执之裁处权,更换和惩治凶暴、无能的和硕贝勒,大汗不得一人操生杀之柄。

第四,八和硕贝勒享有“八分”特权以及同新汗并肩同坐共受群臣朝拜的地位。

第五,经济上保持八王之“均势”,从明朝掠得之财物,不是大汗个人私产,而应分割为八份,防止大汗独吞。

《八王共议制》很有现代气息。如果把后金看作一个家族公司,大汗是总经理。公司股份平均分成九份,大汉和八王各占一份,他们是董事会成员,拥有对总经理的任免权,群策群力,按股分红。

《八王共议制》是个时代的产物,当时的八王都是清太祖的儿子、侄子或孙辈。努尔哈赤出台它的目的,是为了宗室成员减少分歧、目标一致,做大后金这块蛋糕。

虽然它的现代感很强,但在当时,却是一项很不成熟的政治制度。

首先,它的出台人努尔哈赤就没有遵循此项制度。考据清太祖的行事,他是有凌驾于八王的特权,还拥有最终的裁决权。出台后第二年,议政成员增设八位大臣。以八大贝勒为主,八位大臣为副,共同筹划军事成败,审议军事得失,这就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皇太极即位,开始有计划地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他采用明朝制度,陆续设立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及内三院等机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一些职权。

多尔衮摄政,大权独揽,排斥、削夺诸王权势,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

顺治亲政,面对爆发新的抗清高潮,增加了议政王贝勒大臣的人数,如顺治八年至十二年,任命的议政大臣就多达30多人。史书称之为“国议”,记载说:“清朝大事,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此时,议政王大臣会议达到了其权力的巅峰。

康熙亲政,他通过设立南书房、内阁来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能。同时,削减议政王人数,减少其实力。至康熙三十六年(1679年),康亲王杰书死后,朝中已经再没有议政王。《清圣祖实录》中,改称议政王大臣会议为议政大臣会议。

依上所述,所谓的“八王议政”这种政治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过渡性的临时体制,实施时间不到一年。并且,在其实施期间,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八王议政的实质,就是分薄皇权,它和皇权互为竞争。在康熙朝中期,这种制度及其变异体制早已名存实亡。

那么,老八为何要重提“八王议政”呢?



(老八剧照)

在雍正朝,后金已由农奴社会进化为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天威赫赫!老八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但在皇权的凌迫下,忍气吞声、无可奈何。于是乎,他从历史的垃圾堆中扒出“八王议政”这块烂抹布,妄图借此侵越皇权。这等小人之心,让英明的雍正帝一眼就看穿。其后,就是雍正的个人表演时间,他挥舞皇权的神杖,以碾压之势踏平“八爷党”,开除其宗籍,赐名“阿其那”。

“阿其那”真是名符其实,老八就象一只夹在冰层里的鱼,不死不活、半死半活。老八啊!他就象一个历史的小丑,逆天般地想阻挡雍正新政,其身可怜,其行可耻!



(雍正剧照)

参考资料:《清太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满文老档》。


链天绝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个小高潮,廉亲王允禩联合关外四位旗主对雍正逼宫,其中提出“八王议政”,以限制雍正的皇权。

那么,清朝历史上真的有“八王议政”这种说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开创基业时,其由一旗而变两旗,而后三旗、四旗,后又扩张为八旗。

在四旗的基础上,努尔哈赤令子侄辈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进入中枢,即所谓“四大贝勒”,其他成年子孙辈如岳托、济尔哈朗等,也随同议政。

在建立八旗后,努尔哈赤又提出“八贝勒”共议国政的方案,其主要内容为:

一、国主继承人由八大贝勒公推,议选“有德者”为之。

二、不得以豪强专断之人为国主,奖惩、任免等大事须八王共议,国主亦不得一意孤行。

三、贝勒享有“八分”特权并与新国主并肩同坐、共受群臣朝拜的地位。

努尔哈赤开创的“八王议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八王议政”有些原始民主的意味,这在打江山时期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需要群策群力,仅靠领头人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开始削弱其他贝勒的权力而有意加强自己的势力,尤其在入关以后,象征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与皇权产生了重大矛盾。

顺治时期,清廷打着“清承明制”的旗号,将政务交由内阁处理,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到康熙时期,又设立南书房作为自己的秘书班子。

此时,所谓“八王议政”已经名存实亡。

到雍正朝后,雍正设立军机处。此后,大权主要归于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蒙古事宜等。

以此而论,《雍正王朝》里说的“八王议政”还是有些根据的,并不是完全虚构。只是,此时的“八王议政”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议政王大臣职名干脆就被取消了,所谓“八王议政”,也就此被彻底废除了。


坑爹史册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从原著小说到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好,只是八爷带着几位所谓关外来的旗主王爷对雍正新政发难的这一段可谓瑕疵,其中八爷党提出的八王议政更是说的含糊不清。

所谓八王议政是清早期八旗制度刚刚形成时努尔哈赤统御各部的一种方式,八旗最早是四旗,即黄白红蓝,由努尔哈赤、太子褚英、二子代善、三弟舒尔哈齐各统领一旗,努尔哈赤虽是总统帅,但除了黄旗,其他各旗人员首先属于那三位旗主王爷的,到后来,地盘越来越大,依附和掳掠的人口越来越多,原来四旗扩充为八旗,两黄旗仍归努尔哈赤,其它六旗还是分封给自己的子侄。

无论是四旗还是八旗,努尔哈赤都有无上的权威,不过到了皇太极时期,他虽然在众兄弟面前很有威望,但远远不及努尔哈赤,所以家国大事就有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大汗与各旗主贝勒共同商议。但由此,为了加强皇权,也开始了历任皇帝通过种种手段削弱旗主王爷权力的过程。

顺治时,通过多尔衮案,皇帝将正白旗归为己有,并从此所有王爵不在上三旗进行分封。其次,仿明制,建立内阁,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感。到康熙时,更是不断地往下五旗分封自己的皇子,在各旗主王爷的势力范围内掺沙子,旗主王爷也由原先的一旗之主,变成了在一旗当中统领人口最多的人,比如康熙将四子胤禛分封到镶白旗,旗主王爷是肃亲王,肃王统领12个佐领的人口,胤禛的雍王统领10个佐领的人口,肃王虽为旗主,但其实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到雍正时,又进一步削弱王爷与自己佐领下人口的私属关系,所谓旗主,更成为名义上的旗王,而且也只是名义上属下人口最多的王爷而已,能不能参与重大军机,就要看这位王爷是否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不过,终清一代,各旗的旗主王爷基本都是以清初分封的军功王为主,后世的皇子被封的恩封王的佐料数量总是被控制在军功王之下。


红小豆馆主


氏族长会议、部族长会议,包括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忽里台大会,从秦汉的单于到后金努尔哈赤年代的汗国,领袖推举制一直在我国几乎所有渔猎游牧部族中发挥着作用。和中原农耕文化社会不同,渔猎游牧民族需要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挑战要严酷得多。

他们必须具有一个强有力的,近乎于神的首领,摒弃那些胆小懦弱、智力和体力平常的人,从众人中挑选有才干能得众望,富有冒险精神和进取心的首领,从而领导组织他们进行军事行动,去劫掠中原城市文明的物质财富,让部族享受到远远超过通过渔猎放牧得到的利益。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也不例外,在他死之前并没有规定谁是继承人,因为他相信生前由他所定的八王议政、八贝勒推举汗王制度会将权利很好地过渡。后金天命七年,努尔哈赤曾经以《汗谕》正式文告宣布以八个和硕贝勒共治国事并以推举制传承国家最高权力的制度。

和硕贝勒就是一旗之主,对本旗内的土地、军队、财政、司法等等都有主宰权,和硕贝勒满语中就是“一方之主”的意思,是后金政权中仅次于汗王的贵族等级。努尔哈赤封八位和硕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并且规定今后汗王的继承人就在他们中间选择,被推举的汗王如果不称职,八贝勒有权弹劾找人替换他;如果八贝勒中有人吃饭不管事情没有才干,其他人可以另选优秀子弟取代他。

议政时,八位旗主贝勒必须和汗王共商国事,而且并肩坐在一起接受臣子奴才的朝拜和启奏。因此从身份礼仪上讲,汗王和八个和硕贝勒王爷是平等的,大家共同裁决军国大事,各自分管自己旗下的事务,没有十分清晰的君臣概念和主仆之分。

这就是老汗王主张的“八王议政”,在战争年代它发挥了超强的凝聚力和群策群力的巨大作用,为满清入主中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权基础。但随着满清入关逐渐被汉化,经过顺治,特别是康熙欣赏汉儒家文化,强调皇权的集中和唯一性,由八王议政演变而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康熙新成立的军政秘书机构“南书房”。

最初的“八王议政”能和皇帝平起平坐,《雍正王朝》里八爷党一伙得不到皇位就觊觎皇权,当然希望能重归旧制,再搞努尔哈赤那一套办法来制约雍正,哪怕恶心他一下也好。


看遍山川


在《雍正王朝》里,八王爷胤禩提出了“八王议政”的口号,应该说,这是一个有着一定历史渊源,但却无法实现的、满族特色的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特设的最核心的权力机构。由于后金努尔哈赤在选立汗位继承人的问题上遭受到一连串的严重挫折,又看到由此而引发的诸子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最后下决心放弃原预立嗣子的办法,而改行“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体制。八和硕贝勒包括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其中四大贝勒包括代善、莽古尔泰、阿敏和皇太极。四小贝勒包括济尔哈郎、阿济格、多铎和多尔衮。他们决定国家的所有重要政事。在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即利用议政王大臣这一制度,强迫多尔衮生母殉葬,并推皇太极上位,改变了满族的幼子守产制度。

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在皇太极去世,多尔衮与豪格争位,并让顺治胜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任用。

但无论如何,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是对皇极的一种极大制约和限制,所以皇帝一旦上位,即会对这一制度做出限制。比如皇太极上位之后,即处死阿敏,剥夺莽古尔泰旗属,打击代善,取得了南面独坐的地位。以后,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都继续这一政策,到了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因为没有王爷的参加,直接变成了议政大臣会议,最终被取消了。

所以说,到了雍正时期,八王爷胤禩提出了“八王议政”,想法是好的,但不可能实施。


倪说历史


历史上不是这样,

雍正即位初年,承袭其父遗策,选任亲信弟兄和王公管理旗务。如以康亲王崇安管理正蓝旗三旗事务,皇十七弟果郡王允礼负责镶红旗事。他在对管主的使用中,发现它和皇帝及八旗内官员的矛盾,管旗务的各个亲王因身份崇高,还是影响皇帝对旗民的直接统治。而管主都统等官员职权难分,常常互相摩擦,对于“公事,亦未免耽误”。雍正于是在六年(1728年),减少管主,取消崇安、锡保和信郡王德昭的管理旗务。七年(1729年),雍正命令庄亲王允禄管理罐白旗满洲都统,九年(1731年),改命令庄亲王允禄管理正红旗满洲都统事务,十年(1732年),用平郡王福彭负责主管镶蓝旗满洲都统事务。允禄、福彭管理都统事务,与管理旗务完全不同,管旗务是八旗都统的“太上皇”是管主,都统得唯命是从,管理都统事务,本身就同于都统,或是兼职都统。都统是所谓掌“八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减其军赋,以赞上理旗务”。是八旗的军政长官,是一种职务,由皇帝临时任命,不实行世袭,与所在旗的旗民是管民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允禄是雍正的第十六弟,而其以亲王身份管都统事,他已不是管主,被降至一旗长官了,而这不是他个人的荣辱问题,由于长期受雍正信任,后来为乾隆顾命大臣之一,他出任管理都统事务,说明皇子、亲王在八旗中地位的降低,表明管主的被取消。 到此为止,清代管理八旗事务人员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旗主——管主——宗室贵族管理都统事务,每一次的变化,都标志着旗内主从关系的削弱,旗主不再是具有原先的旗内自主权,皇帝逐步将它剥夺殆尽。这个三部曲是皇权在八旗内(主要是下五旗)强化的过程,雍正的宗室贵胃管理都统的办法,则是它的终结。这是八旗制度内皇权、旗主权消长过程的主线,根据它,雍正还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八旗都统,清文为“固山额真”,印信就以此为文,“额真”,满语译为“主”。雍正元年(1723年),给事中硕塞条奏:“额真二字,所关甚巨,非臣下所可滥用”,请与改正。雍正为正名分,崇君主,接受他的建议,命令将“固山额真”改为“固山昂邦”,意为总管,是汉文的都统,又将“依都额真”改为“伊都章京”,意思是领班。臣下不能称为“主”,只能遵奉一个主人——皇帝。“固山额真”,是努尔哈赤间旗时的旧称,后来的都统早已不再是旗主的意思,至此,雍正又在文字上作了改变,从意识形态上革除旗主的痕迹,从而也标志旗主权力的实际消失。


主要是想突出改革的艰难,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又同野心家勾结起来,差一点为了改革,皇权旁落

看过之后,是不是觉得当年国企改革领导也不容易,所以,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但是如果按历史来拍,旗务整顿虽然侵犯了旗主的既得利益,但是,摄于皇帝的权势,也没敢说啥,改就改了,皇权得到了强大,老百姓的日子还一样,你说这样的拍出来,什么意思?


书剑漂零


八王议政制度是指后金政权草创时期,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和四王共理国政,后来又命八旗旗主和固山额真参与议政。到皇太极时期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说白了就是由八旗贵族同掌政权,共理朝政,而不是由皇帝一人决断。后来,随着皇权的巩固,皇太极废除了这个制度,到雍正继位后,这一制度已经废除近百年了。八爷允禩眼睁睁地看着皇位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不甘心做个闲散亲王,于是挺而走险,利用旗务整顿的名义,召集诸位旗主进京,名为商议旗务整顿,实为抢班夺权篡位,想利用这些铁帽子王爷的势力和恢复祖制的理由迫使雍正帝接受八王议政。

八爷党召集的八旗旗主分别是睿亲王都罗、东亲王永信、果亲王诚诺和简亲王勒布托,这几位都是清朝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八爷党的意图是让各位王爷在大朝会上将旗务与政务混为一谈,趁机夺权,逼雍正就范。朝会上,八爷党亲信,东亲王永信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到:臣王有本要奏!随后,果亲王诚诺和简亲王勒布托也都声称有本要奏,所奏之事只有一件那就是恢复八王议政制度,这是八爷允禩第一次和雍正正面展开交锋。十三爷允祥密令御前侍卫图里琛调御林军至乾清宫殿外,预防不测。一切准备就绪,这场逼宫大战正式上演。先是八爷允禩大声喝斥军机大臣张廷玉,说他挟权乱政,凭什么说十四爷允禵和三爷允祉身子欠安让他们回府?最后说了一句:“充其量你不过是我们满人的一条狗罢了,跟上了一个主子就有了这副嘴脸?”

雍正在御座上怒声喝道:“廉亲王,你犯了疯病吗?张廷玉乃是先帝驾下老臣,也是从先帝至今的社稷干城!”

东亲王永信蛮声大叫:“万岁,满汉怎么就没有分别?列祖列宗的八旗议政里头有汉人吗?”

果亲王诚诺立即响应:“对!东王说得对!八旗议政有什么不好?就请皇上现在给我们说清楚了。”

简亲玉勒布托捋着大胡子连连点头:“嗯,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呀,这件事不说说清楚怎么能行呢?”

雍正气得拍案而起厉声问道:“你们就是这样和朕说话的吗?还有没有君臣名份?”朝会上皇帝与诸王剑拔弩张,兵戎相见,千钧一发之际,内务府笔帖式俞鸿图站出来发言,指责众王爷,旨意已经说过旗务择日再议,诸王却步步紧逼,不遵圣命,被八爷允禩嘲讽:“在这雍正皇帝的庙堂之上,可真是乾坤倒置了!一个六品小吏,也敢在这里跳踉行威吗?滚开!”既然这大殿里挂着‘正大光明’的牌匾,为什么不能让大家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又何必再另外去找时辰?”

俞鸿图抗声说道:“八王爷请注意,皇上并没有说诸位有罪。至于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光明正大,你们自己心里清楚,天下的臣子们也都在看着哪!”

一句话点中了允禩的心中秘事,他一拍几案厉声喝道:“你狂妄!我府里的三等奴才也比你大些,你竟敢这样地和王爷们顶嘴吗?”

俞鸿图寸步不让:“请八爷留意,这里是万岁爷的朝堂,而不是八爷的王府!我俞鸿图虽然官职微末,但我却是朝廷命官,而不是您八王府的奴才。俞鸿图又说八王议政已经废止了近百年之久,是先帝废除的,众王爷现在想恢复祖制,意思是指先帝废除该政有错吗?众王爷口口声声说要恢复祖制,可有谁能说出八王议政的来龙去脉吗?一番有理有据的讲话,说得八爷党和一干铁帽子王目瞪口呆,毫无辨驳能力。最后,允禩看到大势已去,站起身来说:“无非一死而已!皇上四哥,兄弟我等你来杀我哪!”也就是在这场朝会后,雍正帝给八爷允禩改名“阿其那”,九爷允禟改名“塞思黑”,并双双削去王爵,抄家圏禁,不久后病卒于禁所。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可以说八爷为首推出“八王议政”对新登基的雍正进行正面的施压“逼宫”,是《雍正王朝》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

正如张廷玉所言,康熙晚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吏治的腐败和国库亏空,但因为诸多阿哥为了争夺皇位而无暇顾及,所以雍正上位以后,立马雷厉风行的推行“新政”!这在朝廷内和各地方产生极大的反响,这时候以八爷廉亲王允禩为首,联和九爷,十爷,甚至雍正的儿子弘时,以及他们拉拢“九门提督”隆科多,和关外几个“八旗旗主”,而且他们还带兵马进京,一起在朝堂对雍正皇帝正面施压!


这让雍正措手不及,但他听闻隆科多已经倒向他们,直接就瘫倒,近乎绝望,感觉都没有任何可以可以依靠的人!

此时,张廷玉站了出来!以两朝老臣的身份痛斥“八王议政”,所谓的祖制是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八王议政”!因为“八王议政“”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提出,他让自己的子侄任“八旗旗主”,又设了议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加上各贝勒,远远不止八人,他们每五天召开一次会议,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这种传统就这样开始!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为了加强管理,将原来的各旗主全部封王,然后每旗下又另设三个“议政大臣”,因此,会议又叫“议政王大臣会议”!会议人选必须是上层贵族及八旗子弟组成,但不是每一个上层贵族和大臣都可以参加,人员职位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皇帝也有权利撤销资格!也就是说“八王议政”只是个名字,压根没有真正出现过,而八爷说提出来的祖制只是子虚乌有,根本不能当做惯例来进行!皇帝完全有权利撤销!


张廷玉结合事实,让几位王爷都都无话可说!打击了八爷他们嚣张的气焰,也让八爷的目的意图公开化:无非就是要让雍正分权,让他们王爷更有权力,进而瓦解雍正的新政!

最后张廷玉让八爷气急败坏,让他们的意图昭然若揭,也让雍正皇帝看到一线光明!随后,殿门打开,十三爷到了!

雍正赶紧让抬进来,十三爷和雍正对了一个眼神,十三爷点点头!雍正立马信心百倍,因为他知道外面的军队威胁已经化解,接着就直接挫败了八爷的阴谋诡计,软禁了八爷九爷十爷,让八爷再也没有实力对其产生威胁!同时,也严查隆科多,让隆科多的人生直接走到尽头!

所以,张廷玉在危难时刻据理力争,十三爷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才让雍正皇帝度过难关!而这两人,也是雍正最得力和器重的助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