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神马添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的清明时节,在这一天,我们扫墓、祭祖、吃青团,缅怀先人。清明节也是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成为一项习俗。下面我们就简要了解一下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的由来

清明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大致也就是相当于四五月左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同立春、春分一样,清明也是标志着农业活动的节气。在汉代文献《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又有"万物至此皆洁清明。"后人也常用"万物至此皆洁清明。"来解释清明的含义。

清明时节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万物,也洗涤一切尘埃。清明节前后开始进行农事活动,在南方地区,常常有这样的谚语:"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一到,天气回暖,人们脱下厚重的冬衣,标志着一年的农忙再次开始了。朴素的中国人信奉神灵,在农耕开始之前,往往祈求上天或是先祖,保佑这一年顺顺利利,灾害莫扰。因而,清明也慢慢演化成为民俗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主要活动是祭祀鬼神,所以民间又有鬼节的称呼。同时,由于清明时节,草木回春,万物滋润,人们享受春日大好时光,踏青郊游的习俗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喜好。清明的习俗主要有祭祖扫墓、踏青赏春等等

祭祖扫墓

清明时节的祭祖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家祭,也就是在家中设供祖先,或是在祠堂太庙中供奉祭祀祖先。另外一种就是墓祭,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常见的祭祀方式,去往墓地祭祀先祖或者已故的长辈,称为"扫墓"、或者是"上坟"。在清明时节祭祀祖先,往往是墓祭。

在古代,墓祭大致需要除草和填土,这和我们现代社会去到公共墓地上供、献花略有不同。古时,人们把墓地看作为身后之所,对此十分重视,不仅是历代帝王精心为自己修建陵墓,平常百姓也对自己的墓穴看的很重要。

每当清明时节,后辈缅怀先人,去往先祖的墓地除去杂草、平整新土。在清代顾録的《清嘉录》中记载到:"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间有婿拜外父母墓者"。"道远则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之旧俗也。"墓祭除了除杂草之外,还需要上供。上供也就是在坟墓前摆设贡品,烧香祭拜。有时也为死者烧去纸钱,意思是想要先祖有钱花,即"烧楮钱"。"奠坟邻"就是在给自己的先祖上香上供之时,也要给相邻的坟墓的死者上香和上供,可能是想要安抚好先祖的"邻居"。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往往是敬畏先人,以祈求平安。

踏青赏春

踏青赏春,是清明时节的又一大习俗。清明时期,春天真正到来,不再有乍暖还寒的气温起伏,远离了冬天寒冷的阴霾,春暖花开,万物生长。人们在清明时节去郊外扫墓,在结束了沉重的祭祖扫墓之后,留给年轻人们的享乐时光到来。在文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到:"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人们在春天的大好时光中,享受和煦的春光,温柔的春风,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分享喜悦和轻松。

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北宋时期汴京城,清明时节人们游乐的场景。画中的人物多大五六百人,车马繁华,人来人往。这幅传世名画,描绘的是当时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也体现出清明时节人们生活的场景,生活气息浓厚。

清明时节,除了祭祖扫墓、踏青赏春之外,古代还有其他的习俗,例如赐新火,这是唐宋时期,在清明节皇帝赐给身边的近臣。因为在清明节前的几天,人们断火吃冷食。朝廷赐新火,也是对臣子和百姓的恩赐。在民间,伴随着踏青赏春,人们还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比如放风筝、斗鸡、蹴鞠,也就是踢球等有趣的活动。

清明时节,人们或许去扫墓祭祖,缅怀已经逝去的先人;或许去踏青赏春,感受春日的美好和清新;又或许是其他的娱乐活动,再或是现代社会繁重压力下,年轻人选择休息在家,但不管是哪一种,清明假期带给我们的短暂休息,也是对春天的一个奖励吧。


煮酒君


为纪念介子推而定,这也是我上老年大学扌知道的唐代韩翃提诗把他来纪念,每年清明老师都要讲一段给老学生听,今年的清明作业就是春城無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煙散入五候家,历史上古书我没看过,只听老师讲片段,他割自身之肉救了皇帝,皇帝封官忘了他,皇帝想起介子推時,他已帶母进了山,皇帝为让他出山把山燒,谁知母子宁死不出山,大火熄后却显出了一个母親抱着兔兔的画面,老师讲完我泪滿面,几年来我一直在想,介子推为何宁死再不把皇帝保。想到今天仍没答案



用户8342801740


作为一个爱中国文化的小姑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明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四个节日,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清明节的由来呀,还是有这个寒食节而形成的。清明节已经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

寒食节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感谢我们祖先。让我们有了火,而在寒食节的时候,人们在那一天,禁止生火,要吃生的食物。然后过了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在最先开始的时候清明节是没有扫墓的这个传统的。但是后来人们越来越在乎这一个扫墓这个东西。后来,人们都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然后就有了扫墓这个传统。


一直到了宋元那个时候。在那个时候,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把这个清明节看的重要一些,比那个寒食节的重要性要看得更重。在那个时候,古代的人们在清明节那天,不仅会扫墓,还会荡秋千,玩蹴鞠很多活动,


但是现在清明节传到我们现代这里。原来只有扫墓这个传统了。但是说实话(在我们农村,在这一天还真没没有人扫墓,不知道扫什么)在这一天,在我们这里,我也没见过有扫墓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清明节都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节日,而且国家也会帮我们记住,因为在这个节日里,是国家规定的放假日🌹

好了,天太晚了,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想要说的,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我是寒色之城,一个爱中国文化的姑娘)🌹


寒色之城


感谢题主:关于清明节的来源有好几种说法,但是流传最广的当属晋文公公子重耳与大臣介子推的来源说。

公子重耳是还是太子的时候被人迫害,带领一些文武重臣四处流亡。在弹尽粮绝之时,是介子推用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而避免了公子重耳饿死途中。深受感动的公子重耳立下誓言:将来会富贵,必将重赏介子推。

后来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了国君,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在以后的论功行赏的过程中,居然遗忘了介子推所做的贡献,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介子推从此带母亲去深山隐居了。后来朝中重臣纷纷在国君面前提醒晋文公,甚至有人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



晋文公对这件事十分羞愧,数次派人寻找介子推下落,皆无功而返。直到听信赵衰、狐偃的谗言,焚烧山林逼其出山。结果却将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下面,在柳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信: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收下血书,将介子推母子葬在了烧焦的大柳树下。从此下令以后每年寻找介子推的这几天定为寒食节也称清明节,因为介子推是被烧死的,所以全国禁火。在第二年,晋文公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烧焦的柳树居然起死回生。因此以后清明节就有了踏青折柳的说法。

这当中还诞生了几个成语: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忘恩负义等。

明清书画鉴赏


谢谢题主的提问。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随臣介子推曾在一次危难之际割肉奉主。后重耳做了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文公),重赏当年伴他流亡的功臣,但不慎将介子推遗忘。介子推原本就淡泊名利,于是隐居绵山。

晋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羞愧,亲往绵山相请。因绵山山高路险难以寻觅,晋文公采纳了随臣的建议,三面放火烧山,以引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死于一棵老柳树下。后发现一封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不得用火)。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重回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老柳树重新焕发了生机。于是晋文公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上,即为清明节的由来。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中国人过清明节有2500年了,来历无非“介子推“说云云。

相比怎么来的,我更关心怎么过的。过清明最有意思的,还是是宋朝。

首先是假期长,它和寒食连在一起,加起来有八天假,是个“超级黄金周”,如果赶上和当月的旬假接在一起,最长能放十一天。你说爽不爽!

其次是讲究多,寒食要禁火清明要扫墓,从皇宫到民间都有很多说法。最有趣的是皇上送新火。寒食最后一天,皇上招呼几个小太监,一人抱一根木头,钻木取火,谁先钻出来重重有赏。钻出来的火点上蜡烛,派小太监分送到王公大臣家里去。当然,这个唐朝就有了。有诗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三是活动多。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等等,个个富有特色,充满欢乐。最普及的是蹴鞠,也就是踢足球。“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天旗下一春忙”,这应是宋超联赛;“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这估计算小城乙级联赛;“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这是乡村青少年足球赛;“舞馀燕玉锦缠头,又着红靴踢绣球”,这是女子足球赛。

看看那时足球氛围多浓!如果一直保持至今,中国足球何至如此惨不忍睹。估计梅西、C罗应该叫阿根廷的高俅、葡萄牙的高俅。


滨海明诚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唯一一个以二十四节命名的法定节假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第一次明文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百姓大多叫做扫墓节,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每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规定相关节日放假事宜,明确清明节时间和放假天数,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时年八节”之一。


春幕归去,丝丝惬意,迎初夏清芳之韵,清明时节,细雨绵绵,春意盎然,青春的步伐漫步春天,踏着梦想高歌一曲,还有草原那匹驰骋的马,嘴里叼着玉露侵泡的芳草……王侯将相“墓祭”之礼,平明百姓祭祖扫墓,历代相传,沿袭几千年,约定而成的风俗,抹不去的记忆。

几代人的结,汇聚在这一节, 清明节是缅怀祖先、祭祀扫墓的节日,源自自然,且兼具人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源远流长,蔓延于祖国大江南北,缅怀一代又一代的逝者、列祖、先烈,感化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命,这种根的情结,家国情结永远在每一个人心中徘徊,愁肠、离别、内疚、感动、思念……不一样的思绪,不一样的欲断魂,敬一束鲜花、烧一些纸钱,使孝道亲情之传承、唤醒家族之记忆。欣赏和领略大自然的同时,感悟缅怀过去以及逝去的人。问酒家之道旁,牧童短笛遥指,饮一杯酒水,多少记忆思念……

(更多文化类原创回答期待你的鉴赏,记得关注我哦!)


黑白文章泽渊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的古老的节日,是一个合天人之意的日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晋文公名重耳,在他41岁那年,因为王位之争,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陪同的随从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当他看到重耳满脸憔悴时,偷偷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碗肉汤给重耳喝。后来重耳登上了王位,此时介子推已和母亲隐居到绵山深处。为了找到介子推,重耳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烧山欲将其逼出,结果没想到却烧死了身背老母亲的介子推。

装殓时发现一血书,上写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君长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以期望五谷丰登;在每年的4月4一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候,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按照习俗清明节时人们将为祖先祭奠扫墓,以示对先人的哀敬。所以人们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习俗。

重温清明节的由来,更是一个感恩的来源:感恩大自然的恩赐,礼敬先辈的祖德。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答“清明节的由来”这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触景生情,想到了离世多年的父亲,心中顿感凄清哀婉,在此,口占一首七言古诗,以寄春光,不忘故人。

《七古·清明》

                   -----念慈父

何时多愁感春雨,

燕子归期择寒食。

执壶酾酒无新火,

声声唤父收纸钱。

久病床前殷孝子,

负土成丘鉴女心。

弱柳泛青风有影,

虫鸣鸟飞水无痕。

       



用户102978640219歌兮


清明节的性质是这样的。它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又是汉族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阳历4月5日前后(夏历在三月内),今天民间习惯在这一天踏青,或者扫墓。

扫墓本不是清明的属性,扫墓活动和清明联系在一起,和寒食节有关。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两个节令相距甚近,古人常将它们连结一起,后来就不加区分。从汉代到南朝,不少著作载有一些地区寒食禁火的情况,但未提到祭墓,一般认为可能与当时祭墓习俗还不十分盛行有关。

前面说过了,寒食节一般在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传是春秋时晋文公功成名就奖励功臣的时候遗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与母亲愤而隐于绵山。后来文公幡然悔悟,但知道他性格特别,使出了烧山逼令出仕的馊主意。结果,介之推抱树焚死。人们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在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纪念,以后相沿成俗。

不过《周礼·秋官·司烜氏》就有“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记载,所以禁火是周的旧制。汉刘向《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和介之推的故事没有关系。晋陆翽《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开始附会为介之推事。寒食的时间过去有在春、在冬、在夏等各种说法说,只不过在春天的说法被后世所沿袭了下来,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就记载了“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到了唐代,宋敏求《唐大诏令集》载: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曾下诏禁止在“寒食”上墓时为欢作乐。唐杜佑的《通典》也有“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的说法,可见在唐代“寒食”(或清明)扫墓习俗虽然于古无征,但已普遍流行民间。

宋代以后,寒食禁火习俗就逐渐消失了,扫墓则成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当然,不少地区的人们还沿袭了在清明节或裁插柳树,或折新柳枝佩戴,或斗百草、打秋千,或放风筝等踏青活动。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就是:

一、清明节一开始(隋唐以前)跟扫墓没关系;

二、清明节扫墓是“夺”了后来寒食节的习惯;

三、寒食节跟介之推没关系;

四、除了扫墓,今人在清明节里踏青游玩是正常的。


八砖学士


关于清明节由来,有一个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晋文公重耳为了躲避灾祸,无奈流亡。流亡途中饥饿难耐,他的部下介子推不忍见主公挨饿,遂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王,论功行赏时唯独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重名利,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派人去绵山寻找,无果。于是,火烧绵山。最终在绵山一棵枯死的柳树下找到了背着老母的介子推,并发现了介子推留下的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惟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悲痛欲绝,为了纪念介子推,于是把介子推死亡的当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公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枯萎的柳树竟奇迹般复活。遂赐枯柳为清明柳。寒食节后一天则定为清明节。

这便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演变,各地关于清明节发展出许多不同的习俗来。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以祭祖扫墓,踏青游玩为主。

清明节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通过祭祀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缅怀跟崇敬;另一个是希望通过建立这样一种祭祀仪式,保佑子孙后代无灾无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