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农人李哥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其实就是“三纲五常”的具体化!

古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五常之说,始作俑者为孔子,发展理论的是孟子,把名字定下来且发扬光大者是董仲舒。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随其后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则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也就是现在世人常说的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至此,“三纲五常”成为要求大家遵守的道德规范数千年。

那么,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者,到底该不该去“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呢?确实不好选择,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不能简单地说用“有没有道理”来衡量。

且来分析一下:

从人常伦理上说,应该“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为尊者讳;

从法理上说,那就不应该“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最起码前面一句就应该多加思量,要分清楚:这个“过”有没有影响、伤害到他人;如没有,不言也罢;如触犯了法理,还是应该“言”的。


一株吊兰


这句话的理解很简单,子是没资格言父之过;同样女不道母奸;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父是天;母是地;我个人不绝对认可这话有百分之百的道理,毕竟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在大千世界里不难看出有一些父母的确不直孑女的尊重;和理解;不言不等于父母就是对的;只不过自己的父母跟別人说没任何意义,我老公的小叔就是这样的人;全家人没一人对他有好感;过年的时候每个儿子给几斤肉;小儿子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有什么资格来我家要肉吃;你的一辈子又给了我们什么呢,这还用别人言吗,


远道而来的胡妈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老话都有传承,因此也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在古代,父子,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孝来规范,如果违反了就是犯罪,孝的具体表现则是“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下面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

“子不言父过”意思是父亲说的话对于儿子来说,都是正确的,是要绝对服从的;并且,儿子是没有权利对父亲的言行进行评论。如果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即便父亲所说的话,做的事不正确,就是不孝,所谓孝,即顺,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女不道母奸”,这里的奸,是奸诈,投机,取巧的意思;都是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一位母亲,再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即便耍心机,欺骗别人,占人的便宜,或者教导女儿,女儿也不能说这是不正确的,更不能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母亲的不是;这同样是孝的表现。

所谓的“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具体表现;这种孝的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尤其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这种观点更是要不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经历,有不同的知识储备,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看法;并不见得父母的看法就比子女高明。同样,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就那么一无是处,说不定更实际,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再用老话来规范,也不能完全的抛弃,认为荒谬至极;正确的做法是相互沟通,正确的,有理的,符合道义的,不论是谁的决定,都应该认同。这样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应提倡的。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俗语说的意思,作为儿子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父亲的过失,作为女儿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

这句话体现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孝道文化和君子的为人处世。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人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即为孝。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大人包括上级、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

无论对于父亲的过失,还是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作为子女也不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要选择方式方法,善意提醒。正如《三字经》中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说父母有过失,子女劝其改正,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父母不听其劝告,子女也要再次和颜悦色劝告。就算哭喊着劝告,被父母打骂也无怨无悔。

这句农村俗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家庭和睦,对于父母身心健康,对于子女为人处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英子1164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这是个涉及到人伦纲常的问题,考验着为人子女如何与父母正确相处的情商。

虽说时过境迁,这句话的本意多少带些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但是从社会的伦理常情来讲,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据查阅相关史料,这句话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一书。原句为“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意思是作父母的不能向别人夸耀子女的功德,作子女的也不能向外面揭露父母的过错。

至于什么时候,这句话演变成了“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真还不好考证,不过意思基本还是一致的。

在封建社会中,讲究的是百善孝当先,什么事情唯父母之命是从也,子女在父母面前不可有丝毫的违拗,更没有申诉辩解的权利。

如果胆敢大庭广众之下揭示父母的过错,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韪了,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历史上有关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烛光斧影迷案中的宋太宗赵光义,他与儿子赵元佐的关系处的就非常僵恃。

赵元佐看到自己的父亲为了夺得皇位,先后除掉了自己的叔伯赵匡胤和赵廷美,还把堂兄赵德昭逼死了,为此内心纠痛无比,不能理解父亲这种骨肉相残的杀戮。

虽然父亲把自己立为太子,却没有多少减轻他对内心的不满。

后来因为一件小事,父子二人反目成仇,赵元佐竟然一把火将皇宫后院给烧了,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怒气,惹得赵光义大为恼怒,不顾文武百官的阻拦,将赵元佐的太子这位废除了,以致赵元佐终日以酒为伴,放浪形骸,郁郁而终。


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也挺意思,说的也是三纲五常的道理,只不过已上升为“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的高度了。

封神演义中说西歧伐纣时,为阻挡讨伐暴君的正义之师,当时的所谓天下义士伯夷、叔齐以犯上作乱予以声讨,他们的理论依据是:

臣闻:“子不言父过,臣不彰君恶。故父有诤子,君有诤臣。只闻以德感君,未闻以下伐上者。今纣王,君也,虽有不德,何不倾城尽谏,以尽臣节,亦不失为忠耳。…..臣又闻至德无不感通,至仁无不宾服。苟至德至仁在我,何凶残不化为淳良乎!”

尽管伯夷、叔齐承认纣王“不德”的事实,但他们还是要求姜子牙等“尽臣节”。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以德报怨,以德感君。


由此可见,封建的纲常是维护旧秩序的法理,他们对旧秩序的腐朽堕落视而不见,极力鼓吹君父纲常的尊严,不论过去和现在,怎么看都是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是多么的荒谬和可笑。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作子女的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天经地义,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的二十四孝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然而,提倡孝道并不是一味地盲从,不加任何的辨别,而是有原则地尽孝,更不能为了尽孝而突破社会的法纪道德,这是子女思想意识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如果父母做了错事,我们应该如何劝谏呢?纵容虽说不对,但直截了当的横加指责也不可取,我认为要讲究方式方法才好。

在此,我想引用《论语》中的故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简单的解释一下。


话说孔子出游到了某地,有人告诉他,我们这里的百姓性格耿直,是非分明,即使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也会出来指证的,您看我们这里可以算得上首善之地吗?

孔子听了却不以为然道,我们那里与你们这有所不同,子女做了错事,父母为了亲情会为子女隐瞒一点;父母做了错事呢,也是一样的。

这样做并不是没有底线原则,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讲究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处理,力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这样岂不是更好一点呢?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话没有任何道理,完全是封建社会“子为父隐”那套思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亲和儿子要互相为对方隐瞒错误或罪过,这在孔子看来是“直道”的最高体现。

在古代的儒家社会中,家族伦理关系是高于法治精神的。自汉朝以来,“亲亲相隐”就是法律的原则之一。

官方规定,除了谋反这样的大罪,亲属之间轻易不得互相告讦,官府也不宜传唤亲属做证。

人们可以帮助亲属隐匿犯罪,并且为对方通风报信。并且,直系子孙不能告发自己的尊长,也就是禁止卑幼告尊长,哪怕是犯罪属实。

可见,这话是非常荒谬的。

不是说什么古代言论,就有道理可言。古代禁止儿子告父亲,可是没有禁止儿子告母亲和别人的奸情,这是男女歧视的特征。

更不用说,古代讲究“子不言父过”,只能“父言子过”,也就是说儿子不能告父亲,父亲可以告儿子,这是彻头彻尾的不平等。

总而言之,这句话没什么道理可言。


HuiNanHistory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当儿子的不要直言父亲的过错,当女儿的不要说母亲奸诈。(我觉得不是指母亲和人通奸,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不守妇道打死勿论)

这句话在古代没任何毛病,放到现代有待商榷。

我国古代讲究的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这个词儿出自于西汉大儒董仲舒之口,他是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总结而来的。

无论孔子还是董仲舒,都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一种尊卑、高低、贵贱之别。也就是说当皇帝的要有一个皇帝样,当臣子要有臣子样……

即便皇帝犯了错,当臣子的要口下留情,要给皇上一个面子。

比如杀岳飞明明是高宗的旨意,秦桧奉命执行,最后秦桧却为高宗背了黑锅,至今秦桧的铸像依然跪在岳飞面前赎罪,高宗是皇帝,当然不会受到任何指责。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清朝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他为慈禧背了一辈子“卖国贼”的黑锅,你见过李鸿章说过慈禧的不是啊?

涉及到父子、母女也是这样。

相传舜的父亲不喜欢他,舜的母亲死的早,父亲续弦娶了后老伴,生了一个儿子,即舜的异母弟。

父亲喜欢弟弟不喜欢舜,父亲和弟弟想法百计想害死舜。显然父亲有错,舜却没有怨恨父亲,而是以德报怨,数次死里逃生,最后因德高望重成了一国之君(三皇:尧、舜、禹)。

古语云“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当初秦始皇猝死后,宦官赵高和次子胡亥阴谋夺权,赵高冒充秦始皇的笔迹,传诏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

扶苏虽然感到蹊跷,但还是自尽而亡,扶苏连辩解都不敢,他哪有勇气指责父亲有过呢?

由于尊卑和家庭伦理思想的熏陶,古代家庭秩序由一家之长确立,父子之间的关系犹如君臣关系,父亲说了算。

即便父亲有过错,当儿子的不可以直言父过,同样女儿也如此,母亲再奸诈也不能指责。

这句俗语放到现代有点不妥,父亲有错,当儿子的不能沉默不语,而是要耐心相劝,比如父亲偷了人家的东西,当儿子的应该劝父亲收手,这是为父亲好,避免父亲滑向深渊。

如果女儿发现母亲有外心,不要置若罔闻,应该单独规劝母亲珍惜安定的家庭生活。总之晚辈规劝长辈要好言好语,千万不要激化父子、母女之间的矛盾,尊老是古今永远不变的基调。


秉烛读春秋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有些道理,但不应全盘收纳,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对。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有其精华,也含有糟粕,而应有取有弃。

《礼记》有这么一句: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这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应是据此而来。这话在现在看来,用辨证思维去看,是对了一半,有一半不太对的。对的要继承,不对的也应敢于抛弃,不要固守,不分对错而全盘接纳也是不对。

从孝敬孝顺的角度说,父母有生养之大恩,要终生不忘,要悉心尽责去赡养孝敬,感激感谢父母之大恩,要维护父母利益名声。但人无完人,父母也会有过错,一般之下,作为儿女晚辈的不可轻言父母的过失,但不能一点不关心父母的过错,不然,也是大逆不道,适当婉转的帮助父母纠错改错,也是做儿女应该做的,也是一种更孝顺尊重父母的行为。只是父母有错时,为父母改过纠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考虑到父母的心理脸面与接受程度,不要不分场合环境,就开门见山,直来直言其过错,那样会弄巧反拙,起不到作用,还被误解,说成对父母不尊不敬不孝不顺是大逆不道的。

子不言父过,作为儿子是不应该说父亲大人的过错的,特别不宜在对外场合时,更不要轻言父过,要会维护父之名声,言父过,也等于间接言己过。有过要说,有过要改,但要分场合,要讲策略方法,不可随便胡来,懂礼数,讲品德。女不道母奸,其理一样,做女儿的不可轻言母之不是,家丑不外扬,女要护母,不应毁损母。那怕母有过错,有丑,也不要随便说母,说要场合,劝母改过也要讲究策略方法,这样才可做好,不可嫌弃母,不孝母。背后言父母过失,在大众面前说父母,不是做儿女应该有的行为,特别不应发生在有品德儿女的身上。做人处事,要会思有前想后,对待父母更应小心谨慎,多些感恩孝敬。





树德汉硕


上梁不正下梁歪。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子不教,父之过。这些言论都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深远的,如果父母行为不端,那么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仿效父母长大后,也往往会染上不良品德。因而一个有见识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是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努力给孩子做出一个做人的正确榜样。

但世间总有行为不端之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虽然也会染上不良品德,但经社会上教育和历练,有的人还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并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还做出了一番伟岸的事业。

那么,对待自己父母原来的行为不端应持什么态度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外扬者是那些继承了父母行为不端的人,俗称其为“二百五”,外扬人家在小看你父母的同时,同样也小看了自己。而变为品德好,有出息的那部分人,采取的态度是“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

何为“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这句话是说,有出息的儿子是不说父亲这辈子的行为不端之事的,行为端正的女儿是不说母亲当年与人同奸之事的。说了,只会对自己的生活不利而无一点益处。比如一个女人出嫁后,向人说当年母亲的出轨之事,人家就会觉得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女儿,是不是你也爱红杏出墙呢。更何况,旧时的农村,每个村子里总有几个年轻就守寡的寡妇,过去的农村妇女没文化也无能耕田,有姿色的年轻寡妇为养孩子生活所迫,就只能招野汉子,做了暗娼,女儿长大后把母亲当年的事拿来说,即不理解母亲的凄苦,人家还会骂你是婊子养的。

还有一层意思,万事孝为先,对父母说三道四,是不孝顺行为,就是对父母过去的过失也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切不可张扬出去。




春日之虎


“子不言父过”意思是父亲说的话对于儿子来说,都是正确的,是要绝对服从的;并且,儿子是没有权利对父亲的言行进行评论。如果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即便父亲所说的话,做的事不正确,就是不孝,所谓孝,即顺,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女不道母奸”,这里的奸,是奸诈,投机,取巧的意思;都是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一位母亲,再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即便耍心机,欺骗别人,占人的便宜,或者教导女儿,女儿也不能说这是不正确的,更不能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母亲的不是;这同样是孝的表现。

所谓的“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具体表现;这种孝的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尤其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这种观点更是要不得。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经历,有不同的知识储备,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看法;并不见得父母的看法就比子女高明。同样,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就那么一无是处,说不定更实际,更能解决问题。所以,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再用老话来规范,也不能完全的抛弃,认为荒谬至极;正确的做法是相互沟通,正确的,有理的,符合道义的,不论是谁的决定,都应该认同。这样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应提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