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操为什么是魏王?

大相无形


曹操为何要称魏公?从196年挟持汉献帝到213年以丞相身份晋为魏公,曹操已经扫平了除张鲁、刘璋、刘备、孙权之外的大部分军阀,个人威望、集团实力达到了新的高峰。

以中军师荀攸、丞相长史董昭为代表的死忠领衔上表汉献帝,逼宫领导的“领导”,公然要求加封曹操公爵,极其嚣张。你能说这里没有曹操的意思?他得逞了,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可用天子旌旗。

曹操的公国国号为何是魏?我认为荀攸这帮人上表时可能连国号都写上去了,汉献帝只是行使了人肉图章的智能。曹操于204年彻底打垮袁氏势力自领冀州牧,就抛弃了原来的政治中心许都,搬迁到了邺城。邺城不但是当时魏郡治所,还是整个冀州的行政中心,而冀州自古以来就是九州的大州。

曹操曾想恢复古九州旧制而放大自己老巢冀州的范围,可惜在荀彧的反对下没能实现。荀彧的这件事与后来反对曹操称公一起,深为曹操所恶。

另外,我认为曹操将魏作为公国、王国的名号,还与先秦强大的魏国有一定关系。魏国迁都大梁(开封),要知道曹操189年起兵、发迹的地方陈留,也就是开封附近,这是曹操梦开始的地方。加之魏国是周天子合法册封的姬姓诸侯国,曹操再用也有天命所归的含义在里面。

总之,曹操的魏王只是魏公的升级迭代,从魏公国到魏王国,一切都那么自然。


——END——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关注,更多精彩等着您


司马砸光


先看看《说文解字》里”魏”字怎么解的:魏——嵬部,从委声,古写作巍。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后人省山作魏。


魏:高也,高者必大。

看诸侯国魏国的来历。《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高与周同姓,武王伐,纣之时封高于毕,是为毕姓。其后皆为庶人。其苗裔毕万,事晋献公。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名。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毕万封十四年,晋献公卒,四子争立,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魏国始!



再说曹操在许都,威福日长,长史董昭进曰: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岂可与诸侯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荀彧进言阻之,曹操赐食毒死之。建安二十五年,群臣表奏献帝颂魏公之功,宜进爵魏王,献帝遂册立曹操为魏王。


寻桂子


曹操为什么不是齐王、不是秦王、不是燕王?为什么偏偏是魏王?

其实很简单,公元213年,在曹操打败袁绍后就搬离了许都,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了邺城,汉献帝也顺水推舟,封曹操为魏公,开府仪同三司。


曹操的治所邺城正处于魏郡,魏郡周边的其它9个郡国是河东郡、河内郡、魏郡、赵国、中山国、常山国、钜鹿国、安平国、甘陵国和平原国,这些都是曹操的封地。

邺城不仅仅是魏郡的治所,更是古魏国的重地,也在大梁周围,所以曹操的魏公也就合情合理了。


后来加封,曹操自然就是魏王,曹丕继位的也是魏王,称帝后就是大魏了。

曹操在赤壁打败仗后,回到北方就开始守住了自己的雄心,把重心放在了休养生息上,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继位后的曹丕对整个国家更是进行了更深度的改革,曹丕也因此万众归心一举称帝,建立了大魏。


七夜解说游戏


这个问题分两步来回答:一是曹操为什么称王?二是曹操所称的王为什么是魏王?

曹操为什么称王?

东汉的爵位里虽然有王,却不是给异姓大臣准备的,只有刘氏皇族出身的人才能有这个爵位,这个规矩自刘邦在世时就定下来了,刘邦与诸臣“白马盟誓”,相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对异姓大臣来说,不管你多么劳苦功高,也不管你实力多么强大,爵位到侯爵也就到头了,侯爵的最高一等是列侯,又分三等:亭侯、乡侯、县侯,也就是说,异姓大臣的最高爵位是县侯。

曹操开始也是侯爵,虽然升到了县侯,但手下的将领、文臣们的爵位也很快上来了,跟曹操逐渐看齐,这就有些不合适了,汉献帝本来的想法是增加曹操的食邑数,万户侯不够就再增加到四五万户,但曹操不接受。

曹操在董昭等一些大臣的建议下搞政治改革,先是准备恢复九州制,将天下13个州的行政区划改为9个州,但遭到荀彧、孔融等人反对而作罢,后来又提出五等爵制,打破王、侯这样的爵位结构,在侯爵之上设置了王、公的爵位,曹操先称魏公,之后又称魏王,在爵位上与手下的将领、文臣们这才拉开了距离。

曹操为什么称的是魏王?

曹操恢复古时的五等爵制,这是称魏公、魏王的基础,在此之前他先恢复了九州制,主要内容是:撤销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的建制,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冀州刺史部;撤销司隶校尉部、凉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刚刚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销交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并分别并入荆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东汉的13个州刺史部经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只剩下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冀州、益州、雍州等9个州刺史部,与“禹贡九州”相比差别只在益州刺史部一地,“禹贡九州”没有益州而有梁州,而这两个州指的是一个地方。

按照新的行政区划,曹操的统治区范围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荆州、扬州的一小部,孙权拥有扬州的大部以及荆州的一小部,刘备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璋拥有益州,另外现属于冀州刺史部的辽东一带有公孙氏的割据势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割据状态。

建安十八年(213年)5月,汉献帝派御史中丞郗虑代表自己前往曹操的大本营邺县,授予曹操公爵。与侯爵一样,公爵也有封地,只是不可能再是县,更不可能是乡,甚至也不是1个郡,而是10个郡国,其核心区是邺县所在的魏郡,魏郡周边的其它9个郡国是河东郡、河内郡、魏郡、赵国、中山国、常山国、钜鹿国、安平国、甘陵国和平原国,当时幽州和并州已被撤销,这10个郡国都隶属于冀州刺史部。

作为曹操封地的这10个郡其实就是东汉的国中之国,由于以魏郡为核心,所以称为“魏公国”,曹操也就是魏公。

几年后,曹操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建立了“魏王国”,封地的核心区仍是魏郡,曹操升格为魏王。


南门太守


“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魏王曹操”一位“位极人臣”的绝世之人!

曹操一生文治武功,将濒临灭亡的东汉维持了二十多年!可是却遭受后人的诽谤!骂他是“曹贼”!

按我看来曹操是旷古南寻的忠臣!刘备才是汉贼!孙权是汉匪!

回到问题,为什么曹操叫“魏王”呢?

第一、这个魏王不是自封的!

1、在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这时的曹操就实际掌握了东汉皇朝的政治军事大权!

开始了所谓的“挟天子已令诸侯”!

2、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这时候同时期的那些诸侯逆贼们,尤其是真正的汉贼刘备,汉匪孙权开始有了新称呼“曹魏”,并把这个曹魏凌驾于东汉皇权之上了!其实不是曹操自己愿意把自己凌驾于汉献帝刘协之上的,一个弱弱无能的刘协成就了一个文武兼备的曹操,这也成了刘备、孙权污蔑曹操的最大的口实!

3、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

这时候的曹操是汉朝诸多诸侯中地位最高的王了!事实上曹操还是继续接受东汉皇权管理的!只是其他诸侯因为“羡慕嫉妒恨”的原因污蔑曹操是大逆不道!给了曹操一个名义上的“二号皇帝”的职!

其实那些诸侯哪一个不是想自己真正的当皇帝啊!因为个“传国玉玺”群殴的你残我伤的!

4、再看看刘备,自出世以来始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四处游击,没有给他真正的汉室交过一毛钱的税!这哪里还是个臣子!曹丕篡汉后刘备赶快趁机称帝!结果没有两年就翘辫子了!

孙权折腾了一辈子,开始时还是号称是汉家臣子,结果后来居然投降了曹操的儿子,被赐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号称是东汉忠臣的孙权,结果是做了人家魏朝的奴才,虽然也给了副国级待遇,但是后来还是叛变了,自己又在黄龙元年(229年)自己当了皇帝!

★反复无常的刘备和孙权,后人不骂!却骂曹操,曹操得罪写书的人了!★

第二、为啥叫“魏王”!

1、在战国时代的魏国,在被秦朝灭亡前的领土范围就是当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这也是冀州的基础范围!

2、东汉末年时,以前是战国魏国的那块地盘归了袁绍!袁绍盘踞很久,建设的还不错!

3、在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叫曹操给以少胜多的打败于官渡!过了两年袁绍死了,曹操远征乌桓基本平定的北方,包括以前不是袁绍统治区的辽东辽西地区!

4、建安十八年(213年)受封魏公时就把自己的老窝建在了邺城!之所以汉献帝刘协给曹操封“魏”这个字,可能就是考虑到了,曹操当时的势力范围就是在战国魏国的地盘上,所以就给曹操叫“魏公”了!

或者也是懦弱的刘协也是给曹操下了一个“蛊”!希望曹操也像“魏王假”一样看着自己的国家完蛋!哈哈结果也还真是曹姓的天下叫司马家给颠覆了!

第三、曹操是历史上最为有能力的大臣!

1、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出身。

2、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3、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4、曹操在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陈寿!


杜陵闲人


曹操的魏王是汉献帝封的。曹操在世的时候,他是不会废汉献帝而自己称帝的,虽然也曾有过想法,但是正因为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听得进别人的谏言,所以在称帝这件事情上他自己还是不会去做的。


下面来有可能的其中的四点原因。第一点,曹操不论在起兵之初,还是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打的都是匡扶汉室的旗号。翻看《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有一段曹操自己说的话,其中一句为:“举义兵以诛暴乱”。意思就是说,曹操举的是义兵,所有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汉室,如果到最后,曹操自己称皇帝了,那百姓会怎么想?有一部分忠于自己的将兵是否也会心生不满呢?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枭雄,在这种大事大非上,还是能保持克制的。(虽然实际上是为自己打天下。) ; 第二点、实际上,曹操已经是真正掌握汉室江山了,而且也已经是帝王规格了。还是在《魏书·武帝纪》记载:“夏四月,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天子都下令曹操所用规格可以同皇帝一样了。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实际上已经拥有,何必再挂上一个虚名呢。第三点,虽然自己不称帝,但是曹操已经铺好了他自己儿子当帝王的道路。自己老年了,心态也放平了,也是不想折腾了;第四点,其实天下还未统一,曹操就算称帝了,身心也会不安,反倒有可能给那些所谓正义之师有更多讨伐自己的理由。
不折腾喽


历史回来了


曹操于公元前216年被封为魏王,至于为什么会封其为魏王,且听我细细道来!

公元211年-212年,曹操率兵先后击败了马超的关中军以及攻占阳平关,并且降服了汉中张鲁。因此,在公元213年,汉献帝便册封曹操为“魏公”。此时,曹操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权倾朝野,享有至高的权利!
“魏公”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公爵名号,亦代表曹操的爵位。而“王”则相比于“公”要更高一级,也是最高地位的象征。随着后期,曹操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他权利、地位的提高,在公元216年,曹操被晋封为“魏王”。但是遗憾的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不久便建立了魏国,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曹魏”。


上历史课的小学生


曹操封魏王是《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献帝,歌颂魏公曹操功德,应当进 爵为王。汉献帝让钟繇拟诏书,册立曹操为魏王。曹操假意上书三次推辞。献帝三次不许,操乃拜命 受魏王。于邺郡盖魏王 宫,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 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 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那为什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呢?这是因为曹操占领的一个叫“魏郡”的地方,这个魏郡的治所在邺城,而邺城原来是袁绍的幕府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魏郡是曹操的福地,于是曹操便把“魏”当成了他的政治代码了。后来,汉献帝策封曹操为魏公、魏王,都是曹操这个想法的反映。最后,曹丕代汉帝,“魏”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个国家的国号。


穿越历史的电工


这个问题很简单啊!

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

“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有好的寓意与美名。

二:

汉末谶纬曰“代汉者,当涂高”,指的就是“魏阙”,所以魏是“顺应天意”。

三:

曹操把邺城当作了自己的统治中心,而邺城在魏郡。

四:

战国时期七雄之一魏国出自姬姓,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依据。

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与时间成长


汉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列候和诸侯王都是以自己的封国为名的。比如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就直接叫吴国了,还有司马家也是,封晋王,后来直接就是晋朝了。

曹操的封国是魏国,一开始是叫魏国公的,后来所以他就直接称为魏王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