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喜欢按照传统习俗过春节吗?如:打扫卫生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

矿业青山


我喜欢传统习俗过春节,但不喜欢放鞭炮烟花,我喜欢安静,在说污染环境。


凌云志841


如果回老家过年就是传统习俗过年,可惜在城里没有那种气氛。而且父母不在了,找不回那种温暖的年气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童年的回忆!


我家是满族人,虽在河北北部,却保留着东北的习俗,毕竟都是从那边过来的!一个村庄百十来户都是一个宗族,有什么事几乎都是共享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每天都是吃着棒子饽饽,高粱米饭。只有过年或来客了,《东北客字读三声qie》才吃细粮!


腊月要准备一个正月的食物!首先是做黏面的饽饽,和年豆包差不多,只是个头比较大。里面分两种馅,一种是爬豆的,一种是萝卜丝肉渣的。婶子大娘都来帮忙,包一天整整两大缸。大家轮流包,家家户户都准备。

然后用石磨磨豆腐,弄好几桶,磨半天。烧豆浆挑豆皮喝豆腐脑,村里谁来谁喝。最后用大圆扁压豆腐,留一半,剩一半放外面冻豆腐,天气冷,一夜就好。


年根就杀猪,男的杀,女的帮忙做杀猪菜。村里人都来吃,很是热闹。连着买年货,贴对联,祭祖,吃年夜饭,一件件进行着。


春节早上起来,放鞭炮吃饺子,全家一起去拜年,看秧歌,做游戏,热热闹闹过新年。一切都是快乐的源泉,想念而不能忘!有相同经历的家人们,欢迎留言!


锦绣影视


传统习俗过春节才有年味

不知道是我骨子里住着一个老人还是生在小地方或者是被爸妈感染的,从小我就是听着这样的歌谣长大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所以你让我旅行过年也许经济条件还不允许吧,觉得那样离开父母身边和老公孩子去旅行好对不住父母,忙活一年,就想团团圆圆的,一家人在一起。

新年新气象,打扫卫生,必不可少,就算不过年你也要保持家里干净不是吗!守岁不就是看春晚过了十二点才能睡觉吗,怎么你平常都一两点睡觉,过年了你突然想睡觉了,脑子怎么了吗,我有药你要吗?大城市的人过年都得找个地方放鞭炮,我这一小乡镇的随便放,我为啥不放,给自己填填彩,贴上对联红红火火的多好,在我们当地有个说法是家里有人去世了才不能贴对联,所以为了证明你们家没人去世你也得把对联贴上,我要过最传统的中国年!


逸淇的胖胖妈


謝邀:我还是喜欢按老传统过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爷,灶奶奶,腊月二十四除尘,把家中里里外外彻底大扫一遍,窗子擦得窗明寂静,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亲朋好友团拜,二十七,购年货买鸡,买鱼,买羊肉,猪肉,牛肉,二十八去买菜,二十九去煮肉,大年三十去祭祖,给祖宗送钱送年货,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过一个丰盛的年,然后贴窗花,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给小孩换新衣服,除夕晚上给孩子压岁钱,初一早上吃饺子,一切都按老传统办。









张风琰


从主观愿望还是很喜欢按照传统习俗过年的,例如备好年货有利于过年全家吃和春节期间探亲访友用。

尤其是腊鸭腊肠更加要准备多一些,因为同事朋友来访,就算等不到吃饭时候都可以提前先蒸个腊味喝酒送酒用,做到一边聊天一边吃腊味一边喝酒多惬意啊!

到了年三十晚饭后守岁点“长明灯”还是继续进行下去的,而年初一和新春期间还是照样给小孩子红包以图个“利是大吉”。

年前打扫卫生这是不变的定律一定要做的,搞干净一些不但对自己看到舒服,亲戚朋友来到也都给人一种礼貌一一觉得新春的舒服。

至于提到放鞭炮贴春联方面就免了,因为政府有要求不准燃放以防出现火警,贴春联是过去农村儿时的年味,现在住进城市了也就少了这方面的延续。

不管怎样,每当过年时候过来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起童年时的年味,即使今非昔比,想想也是一种甜蜜快乐的!


溪叔夜话


小时候很喜欢,每年腊月中旬左右,村里就会有杀猪的,我们小孩子就会在边上看,大人就会把猪尿泡还是什么东西打上气给小孩们玩。还有做豆腐的,记得每年我爷爷就会拿黄豆去做豆腐,一篦子一篦子的做,炸豆腐丸子,炸豆腐泡;腊月底还会去赶大集,买春联,福字,买灯笼,那时候人会非常的多,特别热闹!腊月三十,一早就会糊上浆糊,拿着不用的椿箸,抹上浆糊贴春联,各个院里的大门上都会贴。煮熟饺子后要放鞭炮,放完后才吃饺子!大年初一早上就会穿着新衣服到各家去拜年,晚上会有放烟花的,特别漂亮!

现在年味儿感觉越来越淡了,街上也没人,不像原来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出来溜达,热闹了!


韩小果视界


我喜欢按传统过春节,打扫卫生买年货。若北京准许在城区放爆竹时,也买来放。这时放的看的都高兴。我还保护着腊月二十三灶君升天的做法。把灶君请下来烧了(实际上是换新的贴上),让他升天,说烧,实际是撕掉。但还买麦芽糖给家里人吃。


Yuelaifa


是啊!传统的过年,有喜庆和人文教育蕴涵在内,不单单是吃的文化。小时候可能条件不允许,多数人都是一样的缺吃少穿,特别容易满足,所以遇到了高兴的事,别人看见了也跟着高兴,而且会说:看把你嘚瑟的跟过年一样。那时候过年,就是有什么不痛快,大家也会有仪式感似得,让自己尽量高兴一些,特别是大人们,为了孩子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一再节俭,但看着孩子们叽叽喳喳高兴的样子,也非常高兴。年三十首先要祭祖,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一项项传统美德礼毕,吃团圆饭,一家人吃着笑着,的确是其乐融融。正月天吃什么饭,出门拜年都有说法。人人见面打招呼,都是满脸的喜悦。看灯,送灯,看社火庆年真的是热闹非凡。而现在的人没有了那种感觉,过年就是三十吃顿团圆饭,而且还是饭店里,年轻人都是旅游,孩子们都是电子游戏,祝福都是千篇一律微信群发。当然,社会在进步,思想观点不一样了,也许以后我们的后代,可能天天都在过年,传统的年在他们眼里,只是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


博70159587


农历365天的最后一天和来年的第一天,我们的祖先把它叫春节,春节是老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例如:三十晚上守岁,一家人坐在一起总结一年的成绩,一年的收入,还存在那些问题,制定来年的规划和措施,给小孩压岁钱,祝福小孩岁岁平安,又长大了一岁,这是大人对小孩的希望,也是对家庭的希望。养成一个良好的家风。打扫卫生由于平时工作忙,顾不上利用春节期间全面干净清理干净,也叫扫尘,扫除一切不好的东西,迎接新年的到来。爆竹声声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年年都有新的气象,新的好收成,所以我最喜欢传统的春节模式。


慈善老兵


《锦绣影视》等说的很好了,同感。其实,传统习俗也是有区别的,地域不同,家境差异,造成了人们心中迥异的传统观。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文明进程中,‘传统习俗’也趋于同味同化,但是始终不能统一,这也说明植根于山川沃野的文化是多么坚强,烙印在人们心底的传统是多么任性。

千百年来,在统一的汉文化引领下,具有明显地域色彩民族风格的传统被不断演进传承,形成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

中华传统是丰富深情的,又是相互融通的,这就使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初情,很快转换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

人类文明所有的具体形态,都应该是促进社会前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且只有适应历史前进的文明,才有生命力。中华传统也是一样,必须在不断更新形式,丰富内涵,才能延续下去。具体说,中国年,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节日,但是,具体形式,早就开始变化了,交通的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几乎颠覆了‘’接闺女,送女婿,老家门口唱大戏‘’的传统年观,而基于安全环保考虑的鞭炮禁放,又使相当一部分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只能无奈接受。我怀念曾经的‘过年’,也欣然接受不以我的意志转移的今天的‘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