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闽西客家人:翱翔在闽西土楼上空的雄鹰

闽西客家人:翱翔在闽西土楼上空的雄鹰

龙岩人认为龙岩就是闽西,三明人却颇不以为然。其实闽西既不是龙岩的 ,也不是三明的 ,而是客家人的。

客家人从秦始皇时代开始,从北向南,至少经过六次大迁徙,人口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与地区,国内19个省180多个县市,终于形成了“凡有井水之处必有中国人,有中国人之处必有客家人”的局面。

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中原人都叫客家人。客家人仅指其中迁到赣南、闽西、粤东,以及再从这些地方迁往他地的族群。而迁到闽西的这一部分,成为了客家人的重要一支。他们以宁化石壁为祖地、汀州府为首府,以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宁化、清流、明溪八县为聚居地,为福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客家人在福建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开发史,也是一部苦难的血泪史。

闽西客家人:翱翔在闽西土楼上空的雄鹰

01

那个一脸帅气的客家人

相较于东北、山东,福建的帅哥美女不算出名,但福建从来都不缺乏帅哥美女,比如打羽毛球的林丹,蹦床的何雯娜,还有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仔细一打量,突然发现福建的帅哥美女,特别是帅哥,多是客家人。

如果再把眼光放大一点,会发现客家人里的许多名人长的都很帅。叱咤风云的叶剑英是广东梅州梅县客家人,能歌善舞的哥哥张国荣父籍也是梅州梅县客家人,著名大师陈寅恪是江西修水客家人,泰国总理英拉是梅州丰顺客家人,彭于晏、钟汉良、黎明等演艺明星都是客家人。

他们的相貌,基本符合“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美,有的还是360度无缺陷的。

客家人的相貌,有人专门做过调查分析,总体情况是:双眼皮率低,但有内双的;眼睛不算大不算长,凤眼居多;鼻子山根高度中等,鼻梁直,鼻翼偏宽、丰隆;人中偏深,鼻孔不外露;耳垂圆;上唇位置中等,红唇薄。

分子遗传学研究证明,客家人最接近中原汉人的基因,他们的长相也最接近中原汉人。李辉、潘悟云在《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中指出,客家人基因结构中汉族结构占80.2%,类畲族结构13%,类侗族结构6.8%。一句话,客家人是中原汉人融合了偏向于苗瑶语族群中的畲族。

所以,客家人的相貌,颇有“南人北相”的感觉。鲁迅先生在文章《北人与南人》里说:“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说的是南人北相者,机灵而又能厚重,容易做成有益的事业。

以前我们反对以貌取人,现在许多人又讲相由心生,这并不矛盾。反对以貌取人针对的的是年轻人,相由心声说的是中年以后的人。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的:17岁时你不漂亮,可以怪罪于母亲没有遗传好的容貌;但是30岁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

客家人的帅气,不仅在于年轻时的英俊挺拔,还在于成年后的厚重沉稳。

作家梅毅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太平天国领袖们的相貌,说天王“相貌端正”,忠王有“郭富城的相貌”。传教士罗孝全描述洪秀全:“高大,体格强壮,五官端正,蓄有漂亮的经过很好修饰的黑胡须,声音悦人。”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说石达开“天日之表,龙凤之姿”。这些太平天国的领袖都是客家人,而此时他们都已是中年以后的人了。

从小就帅,长大后更帅,这样的一个族群,优秀是大概率的。


闽西客家人:翱翔在闽西土楼上空的雄鹰

林丹

02

那个一生好斗的客家人

知乎网友honors top说客家人特别能战斗,他把客家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战争都关连起来了。其实说他们能战斗还不如说他们爱造反,或者说喜欢革命。

1851年爆发于广西金田的起义,是一次客家人的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领袖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洪仁玕都是客家人。这些客家人从金田带着二万多广西客家子弟,一路向北,又新吸收了数以十万计的其他客家子弟,最终到达南京。

有人说“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打败了客家人。其实经过天京变乱和石达开西征之后,大批客家子弟兵已经死于内斗,曾国藩打败的只是后来加入太平军的非客家江南子弟兵。而且,后来桂系的李宗仁带领着广西客家子弟,又击败的湖南军阀,甚至一直打到东北,逼降了张学良。

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以及重要成员廖仲恺、胡汉民、邓仲元、何贯中、邹鲁、温靖侯等都是客家人。同盟会在海外运作时首先吸到的粉丝也是广大客籍华人。1911年黄花岗壮烈牺牲的72烈士中,有24名客家籍人士。可以说,客家人对辛亥革命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色革命年代,闽西成了全国苏维埃的大本营,一共有24000多人牺牲了生命。其中闽西籍红军21000人参加长征,到达陕北时仅剩下3000余人。幸运活下来的后来都成老革命,其中71位(2位上将、7位中将、62位少将)成为开国将军,占福建省总数的86%。

客家人就是这么血性的族群。从中原南迁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就不断遭受着磨难,他们南迁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血泪史,一部不断抗击各种不公平待遇的历史。他们从宋末抗元,明末抗清,收复台湾,再到清末抗日抗法,都如雄鹰一样,勇敢地翱翔在迁居地的上空,用生命捍卫着客家人的荣誉。

闽西客家人:翱翔在闽西土楼上空的雄鹰

张国荣

03

那个一向保守的客家人

客家人骁勇善战,但却又是一个保守、封闭的族群。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从中原南迁而来有关。因为到达粤、闽之时,肥沃的土地已经基本被当地的土著占有,他们只能迁往一些闭塞山乡,而且就算这样,为了土地、水源和各种资源,土客之间还经常爆发械斗,这就加深了他们处处小心冀冀,特立独行地生活态度。

在民风上,秉持慎终追远、不忘祖先的传统,顽强地保留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比如客家方言,目前全世界8000多万客家人里,还有三四千万人在讲客家话。

在居住方式上,为了对付迁移途中强盗、土匪,以及不太欢迎他们的土著,客家人修建了土楼和围龙屋。现在我们参观这些带有防御工事性质的建筑,其实是在重温不同族群相互争斗、冲突的苦难史。

客家人以这些工事为中心,把整个家族整成了半军事化的组织。族群里,女的没有缠小脚,要负担家务活和农活;男的则是半个战士,担负着守卫家族和女人的责任。

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客家人与其他族群好相处,但内部又无法很好合作的状态。所以客家人可以有曾宪梓、田家炳这样的优秀商人,却无法象莆田人、泉州人、潮汕人一样爱拼敢赢,可以形成拧成一股绳、共同垄断一个行业一个市场的力量。这也最终形成了客家人低调务实、和善怕事甚至因循守旧的性格了。

闽西客家人:翱翔在闽西土楼上空的雄鹰

04

那个一世飘泊的客家人

从中原来到闽粤赣后,客家人并没有停止飘泊的脚步。清朝初年,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一部分梅州和韶关的客家人又被迫迁入四川地区。后来又有更多的客家人由于土地不足、战乱等原因,被迫迁徙南洋,开始了海外之旅。

漂泊,一直是客家人的生活常态。

其实,从古至今,客家人也一直不曾把眼前居住的地方当成真正的老家,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客居”南方,幻想着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故园,回到最初居住的黄河之畔。

这样的期盼,不知道在客家人心中传承了多少代。

直到如今,由于客家人多居住于封闭落后的山区,青壮多外出打工,他们每年都要在家乡与工作地之间来回奔波。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在月光下的土楼里,客家人何曾想到过,直到今天,飘泊的命运依然如故。

只是不管到哪里,他们都依然记得黄河之畔那久远的故事,他们都永远是那盘旋在土楼上空的雄鹰。

闽西客家人:翱翔在闽西土楼上空的雄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