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上朝時沒有普通話,全都是方言,皇帝能聽懂嗎?

我是一隻可達鴨


在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話,但每個朝代都有官話,否則言語不同,必然會導致政令不暢,還怎麼治理國家。

而各個朝代的官話,一般也是由其所在政治、文化中心決定的,在明朝之前,其官話大多以中原方言為主。明朝時,其官話是以南京話為藍本,到了清朝中期,官話又變為北京話為藍本。而一般上朝都要講官話,否則是要吃虧的。比較出名的例子有清朝時期,雍正聽到閩南官員的官話鄉音濃重,而懷疑他們的能力:官話都說不好,如何傳達政令。

同時,在古代皇帝一般都是呆在帝都,接觸到的人有限,接觸的人員也比較固定。而古代也都是以皇帝為重,那些官員即使不會講官話,也要學會,否則還怎麼在朝中混。即使外臣入朝覲見,不通官語,也要接受禮部培訓講官話。

所以在古代,儘管存在很多方言,但不用擔心皇帝會聽不懂。


陸棄


聽不懂,真的聽不懂!

皇上其實也有煩惱啊。自古以來,皇帝就苦於聽不懂各種千奇百怪的方言,沒辦法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臣們交流。

例如,清代朝廷實行引見制度。

所謂引見,就是指來自全國各地的中下層官員,都有機會在高級官員的引介下能夠覲見皇帝。有些人還會藉著這個機會受到皇帝的嘉獎,進而得到重用,算是一條升職加薪的途徑吧。但問題也就來了——

引見的時候,皇帝真的聽不懂你們說的方言啊!

1728年,雍正就曾經抱怨自己聽不懂福建、廣東官員的話:

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福建、廣東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

雍正被這種上下無法溝通的情況折磨得夠嗆,於是憤而發起了一場普通話(北方官話)的推廣運動,誓要解決方言問題。

雍正推廣普通話的舉措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設立普通話的培訓機構,被稱作是“正音書館”,主要是在福建、兩廣等地的各個府州縣,成立這樣的機構,以便教導當地士子們說會官話。

不僅如此,清朝還規定——

科舉入仕,必須懂官話;不懂官話,別想考秀才!

不過嘛,這種措施自然是不能成功的。

所以很快清朝就取締了這個推廣普通話的運動,方言不通的問題依舊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戊戌變法時期,身為廣東人的梁啟超等覲見光緒皇帝時,他說的那口廣東話仍然讓皇帝聽不懂。


HuiNanHistory


到了唐朝,開始了三省六部制,各地都有節度使,巡撫衙門的政治制度。地方官不能時常見到皇上的,基本上每年原則上只有一次機會進京述職,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官先要進行一個簡單的培訓,也就是覲見皇帝的一些禮儀,說話規矩的培訓。如果地方官的口音太重,皇上聽不懂的話,基本上都會給予糾正的。


再繼續發展,每個朝代都以都城所在地的方言,作為正統的語言。而在都城裡的官幾乎都會被同化,所以上朝的時候,不存在交流障礙的問題。而地方官是沒有資格上朝的,一年只有一次機會可以見到皇上,如果進貢不夠,或是政績不夠出色,說不定還見不到,就更不用說跟皇上說話了,也不用擔心皇帝聽不聽得懂這個問題。

想起大宅門裡的一個場景,廣東的官到京城述職,因不懂北京話和規矩,被白景琦捉弄,錯失了候補的機會。這就是地方官和京官的差別,吃了交流障礙的虧。可見,交流的重要性。



同一個中國,同一種語言,雖然推廣普通話有它本身的意義,但不得不說地方方言還是很有魅力以及代表性的。


阿楚故事


在古代是沒有普通話,但是的話有官方語言。

其實也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

歷朝歷代來這種語言被稱之為雅言、通語、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說法。

當然,每個朝代的“普通話”是既有差異性也有繼承性。

但是傳承到現在,我們也肯定都聽不懂前人的語言了。

現代國語是在古中原洛陽讀書音的基礎上,隨時代演化而來。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活動地帶。

從夏商周秦時期,洛陽讀書音(洛陽雅音)一直作為標準音。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

西晉繼承漢代,東晉遷都洛陽雅音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

唐朝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

元朝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以元大都漢語——北平音為標準音。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以南京官話為標準語言。

永樂年間遷都,南京官話成為北京官話的基礎。

清朝中時期,北京官話以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為基礎,融入少量滿族詞彙,成為官話。

嗯,大致就是這樣的,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普通話”,所以皇帝還是能聽懂的。


悠然布衣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看來,我們的很多讀者為古代皇帝真是操碎了心!

那小編就給大家解答一下古代帝王是如何應對各種方言的。

中國幅員遼闊,口音雜異,村村有方言,市市不相同,遠的不說,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洲的後裔,就是東北三省那一旮沓的,如果皇帝都操著一口東北腔,那大殿之上估計天天上演二人轉,想想都酸爽。

其實,我們真的想多了,這個問題,古人早就已經完美解決了。

清朝的時候,皇子皇孫們從5歲就開始接受殘酷的宮廷教育,要接受滿、漢、蒙、藏四種御教,要掌握4種語言,而我們現在小學三年級才接觸英語,是不是有一種輸在起跑線上的感覺。

但是,全國方言千百種,光學會滿、漢、蒙、藏也不管用呀,怎麼辦呢?

很簡單,制定“官話”,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這個事兒,從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從西周一直到宋朝的兩千多年間,都是以洛陽地區的語言為官方語言,(河南人眼淚汪汪的,“臥驕傲呀”)

而到了元代,經濟中心向北京一帶發展,官話的標準就由中原音逐漸改為北京音了,到了明代,標準音就有了很重的南京音北京音特點,明清時期,朝廷官話就和現在的普通話很像了。

1867年英國駐北京公使威妥瑪在《語言自邇集》中提到:“官話作為口語媒介不只是屬於官吏和知識階層,而且屬於近五分之四的帝國民眾”。

明初朝鮮人的漢語教材《老乞大》、《樸事通》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編寫。

元末明初朝鮮漢語課本《老乞大》

皇帝怎麼才能聽懂大臣說的話呢?

首先,皇帝的交際圈其實是比較窄的,能經常和皇上說上話的人,就那麼幾個,要麼是和皇帝一個地方的人,方言相同,要麼是長久陪伴皇帝的人,這些人能完美的掌握官話,問題解決了。

其次,如果是新任職的官員或者是要覲見皇帝的外地官員,需要到六部之一的禮部參加演禮,主要內容就是基本的禮儀和官話培訓。

遇到大神級的皇帝,語言問題就不是個事兒。康熙就是一個牛人,《清實錄·康熙朝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十三省語音、朕悉通曉、觀人察言即可識辨。

再說了,要想在官場混下去,混的好,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必須學好官話,不然會被人小看的。

第三,最難懂的應該是南方的語音,雍正對閩廣官員帶著鄉音的官話上朝非常反感,還因此懷疑他們的做官能力。

“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事,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訓諭,審判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工曉乎?”

所以,雍正要求福建、兩廣建立正音書院,聘請官話教官,童生、秀才、舉人要在八年內學好官話,否則就不準參加考試,官話直接和烏紗帽掛鉤了,一聲令下,全國掀起了學習官話的熱潮。

清高宗 乾隆帝

有人就因為方言出事兒了

清朝初期,官場上頻繁出現“冒籍”現象,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高考移民”,和我們現在的出發點是一致的,清朝時,江浙地區文化程度高,直隸地區相對差一些,朝廷就在中舉人數上對直隸地區進行照顧,當時的戶籍制度相對鬆散,有的人家就鑽“易地考試”的空子。

為了遏制這種現象,乾隆專門設立了一個“審音御史”,一是聽參加考試的舉子的口音,杜絕“易地考試”,二是聽新晉官員的口音,杜絕回家鄉當官。

乾隆二十四年,浙江紹興府通判張廷泰走關係,得到了面見乾隆的機會,乾隆首先問張廷泰的籍貫,張廷泰說是順天府(今北京)人,乾隆臉色就變了,張廷泰的紹興口音被乾隆聽出來了,就把審音御史叫過來“奏對履歷,為時無幾,尚能辨其語音”,意思是,幾句話我就能聽出來他是南方人,你這個審音御史是幹什麼吃的,紹興人怎麼能當紹興通判。然後一道聖旨,將張廷泰調到福建任職,罰了審音御史三個月的俸祿。






葛大小姐


有"普通話",還有專門的韻書教別人說。

隋朝《切韻》

唐朝《唐韻》

宋朝《大宋重修廣韻》

元朝《中原音韻》

明朝——清前中期《洪武正韻》/古南京話(金陵雅音)

清1908年後——民國 北京官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官話(河北灤平音)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在古代,沒有普通話的時候,古代大臣和君王之間用什麼話來交流呢?

其實每一箇中朝代都有他們普通話,也就是所謂的官話。官話主要是以黃帝所在地的當地方言為主。在古代,你想入朝為官,你必須能和皇帝有暢談的能力,那麼你就必須掌握黃帝所在當地方言。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與君王溝通,那麼一般會被分配到外地。



歷朝歷代的普通話也是都在變化的,秦朝時期的官話就是陝西話。唐朝時期的官話也是陝西話,因為他們的都城都在長安。所以陝西話帶這兩個朝代,也就被列為了官話。在清朝時期。滿洲語被作為官話,東北話與北京話近似發音,非常相似,正是有這方面的原因。


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稱呼,在秦漢時期,我們的普通話被稱作為通語。變化不是很多,只是叫法換了一種而已,到了隋唐時期,普通話又叫做漢音,每個字的讀音也是大致是相同的。宋朝時期,我們管它叫正音。到了清朝,我們把普通話稱為了官話。


歷史的藍天空


每次看古裝劇,會發現電視劇裡的人物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如果是現代劇還發現不出什麼毛病,不知道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想過一個問題沒,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嗎? 答案是沒有的。那麼每次上朝的時候,大臣怎麼和皇帝商量國家大事的呢?各地官員講著不同的方言皇帝能聽懂嗎?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其實在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開始就已經在注意這個問題了,秦始皇頒佈了一個政策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的這樣一個法令,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績之一,從這裡就已經開始體現出統治者們瞭解語言統一性的重要性了。

而且,古代也有官話的,但是它的普及程度卻沒有那麼高,面對各地方言的轟炸,清朝雍正年間開展了一場推廣普通話(就是當時的北京官話)的運動。朝廷設立了一個機構叫“正音書館”,就是專門普及官話的。朝廷的通知下來後,福建、兩廣等地的各個府州縣,都成立了正音書院,就是專門教官話的。

但這個書院的作用效果卻不太明顯,後來漸漸就取締了。到戊戌變法的時候,梁啟超覲見光緒,皇帝仍然被這個問題困擾,光緒接見梁啟超時就因為說的話光緒聽不懂就打斷了他,結束了會面,梁啟超就是因為這件事更加努力學習中文英文發音。

可見,官話在古代是一直被推廣的,但推廣的效果卻不太理想。知道近代普通話的出現,才讓我們真正做到了語言的統一。


關河南望


古人也有官方語言。俗稱:官話(又稱雅言)。這是根據各個朝代,都城所在來修訂的。科考功名時必修的科目,不然怎麼在官場混。不會雅言,會被視為沒學問,很難考取功名。古人普通百姓說話,與現在人並無太大區別。但官員說話都文縐縐的,那就是雅言。特殊人才除外可用方言。


例如:周朝至晉朝,大致的官話(雅言)是由洛陽話,和長安話來修訂的雅言。以都城所在為準。

東晉至南北朝,分為南北方雅言。南方為建康雅言,北方為洛陽雅言。

到了隋朝以《切韻》為準。它集合兼顧了南北語音體系。唐,《唐韻》。宋,《廣韻》。元,《蒙古語》和《中原音韻》同為雅言。明,《洪武正韻》。清,雍正年間(1728年)確立北京話為雅言。民國,官話為北京話(國語)。解放後普及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準修訂的)。官話(雅言)並非直接使用都城方言,而是經過政府修訂修改而成。所以基本不存在皇帝聽不懂。

其實在古代皇上聽不懂你說什麼,也沒太大關係,地方官一般都是先上奏摺,才會召見。即使皇上聽不懂,他也大致明白,也沒人敢笑話皇上。但官員聽不懂皇上的龍言,問題可就大了,弄不好就“呵呵”了。到了清朝皇帝也很辛苦的,必修4門語言,滿,蒙,漢,藏。連皇上都會4種語言,當官的學官話也就順理成章了。


根據《辭海,雅言》記載,最早的雅言屬於上古音系,如今已無方言對照。所以最早的雅言誰也不知道怎麼說了。一個國家書同文車同軌,再有同一的官話,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的祖先非常智慧,一直沿用至今。方言有著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推廣普通話有著促進民族團結,文化,經濟融合交流等重大作用。


明辨是非123


古代沒有現在的普通話,但是古代在不同的朝代,都有屬於當時的“普通話”,用古代人的說法,叫作“正音”。如果古代一個官員不會說當時的“正音”,那麼這個官員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更不可能晉升到京城做官,得到上朝面見皇帝的機會。

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就對地方官員在上朝時,說話有口音這件事,非常惱火。



有一次,福建和兩廣官員上朝面見雍正,可是南方官員的官話水平太爛,他們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帶有嚴重的鄉音,讓雍正搞不清楚他們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會說官話,只是說的不標準)

於是雍正就怒了,下旨申飭:當官的要是講不好官話,就不要做官了!

“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事,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訓諭,審判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工曉乎?”

後來,雍正命令福建、廣東兩省督撫聘用能講標準“官話”的教官在本省從教,並要求南方各省建立正音書院,對參加科舉考試的童生、秀才、舉人進行官話陪訓,如果官話不達標,就不許這些人參加科舉考試。

可能有人會覺得,雍正太霸道了,一點都不尊重各地方言。但是其實,雍正這麼大力整頓官員的口音問題,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為,中國很早就已經採用了官員任職迴避制度。啥意思呢?比如說一個廣東的舉人中了進士,他就不能回老家做官,而是必須要回避老家,到外地做官。所以這就導致中國古代的地方官,幾乎都是外地人,不會講自己任職的當地方言。

可能又有人要說了,官員在外地任職,他難道不能學當地的方言嗎?難道要讓所有當地人都遷就他一個外地人?

理論上來說,官員確實可以通過學習當地方言來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但是中國古代還有一個特殊的制度——官員流動制度。

按照這個制度,官員都有任職期,在任職期滿後,官員就要調到外地,不能永遠待在同一個地方任職。這個任職期,長則數年,短則幾個月。

就拿大名鼎鼎的林則徐來說,他是福建省侯官縣人。從嘉慶二十一年外放江西開始,先後在江蘇、陝西、湖北、河南、廣東、雲南等省任職。期間,還被流放到新疆待過幾年時間。



如果說,林則徐每換一個地方任職,就要學習當地的方言,那麼估計他也就沒有精力做好自己本職工作了,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學習當地的方言上,都未必學的會。

既然學習方言這麼麻煩,那麼幹脆就搞簡單一點,指定一種普通話,讓大家都學習這種普通話,達到大家都會講,或會聽這種普通話,不是更簡單一點嗎?

因此,像雍正皇帝這種大力推行“正音”,讓官員都說好“普通話”,這是有道理的。

並且,雍正並沒有強迫老百姓學官話,他只是要求官員和考科舉的士子學官話。目的性非常的明確——想要當官,就要說好官話。不會說官話的人,乾脆就別當官了。

於是在雍正一聲令下,整個清朝立即掀起了大規模學習官話的熱潮。說官話不僅跟官員的烏紗帽和秀才舉人們的前程掛了鉤,就連做官無望,但是有上進心的老百姓,也都開始了學習官話的運動。

經過一百多年的官話推廣運動,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官話在中國已經相當普及了。當時英國駐北京公使威妥瑪就在日記中提到:


官話作為口語媒介不只是屬於官吏和知識階層,而且屬於近五分之四的帝國民眾。



除了清朝之外,其它朝代也差不多。比如說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在隋初,就讓陸法言編纂了一本《切韻》。

這本書,以洛陽音為基礎,綜合了金陵音成分的“中原正音”範式,成為隋唐時期,讀書人做官、吟詩作賦所用的唯一標準音。如果當時的讀書人不會洛陽音,就別指望能當官了,面聖更不可能。就連吟詩作賦,也會被其他讀書人笑話。

到了唐朝和宋朝兩代,當時的人,又分別編纂了《唐韻》和《廣韻》兩本韻書,這兩本韻書都是以《切韻》提供的標準音範式為韻音基礎的。一直到南宋定都杭州後,讀書人仍以洛陽音為正宗。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就寫道:“中原唯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這些“韻音”書,都說明了古代雖然沒有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但是歷朝歷代也都有自己的韻音標準。

讀書人和官員以當時的韻音溝通,並不是各講各的方言。


總的來說,讀書人要做官,官員要升遷,學會當時的普通話,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官員最起碼要具備的素質。老百姓可以不會講,但是官員必須要會講會說。

試想一下,一個官員想在省城、甚至京城混生活,還想混得比較有身份,能夠和皇帝直接對話。這個官員如果不能說一口讓皇帝能聽得懂的口語。皇帝又怎麼可能把這種連口語溝通都有問題的人調進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