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心理学家指出,生活中,那些越是“不要脸”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原因是为什么呢?

曹晖


心理学家指出,生活中,那些越是“不要脸”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原因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在这里说的“不要脸”,并不是做哪些可耻,见不得人的坏事,损人利己,而是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做自己的事,不看别人的脸色。

这里说的“不要脸”,实际就是内心强大,比如马云,王健林这些商界大咖,每天都有人在网络攻击他们,说他们是骗子,但他们不理会这些,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并且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如果敏感,在意别人的评价那什么都不敢做了,更不会有成功。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那些骂我,攻击我的人,都是闲着没事的人,比我强的人,每天都忙的要命,都懒得搭理我。君子坦荡荡,要修炼自己,做内心强大的人。

做什么事,做都好,都会有人不满意,不怀好意的人还可能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你,做人,做事有底线,遵守法律,遵守道德,问心无愧,就不会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霍体清


朋友讲起她婆婆。

年轻时就爱漂亮。爱买买买。老公收入挺高。结果有次问她要钱。她说没有。老公说家里钱都给你了怎么没有呢。她说花了呀。怎么花的呢。谁知道怎么花的。后来老公问急了。给了老公一张1块钱的存折。

后来老公受不了离了。改成吃儿子。有次出去旅游。让儿子带着钱来接她。原来是旅游中买的东西太多了,老太太就借团友的钱买买买。儿子就在机场,给人家挨个还钱。这个五千那个一万。

不过她这婆婆,心理是真健康。天天可开心了。

因为人要跟他人互动,就需要提出需求做交换。

我们讲的好人,要脸的人,他说不出口。要请他人帮助难的死,别说被拒绝,就是别人晚点回复都为难的要死,觉得跟人添了麻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攻击性都向内攻击了。

不要脸的人呢,自我需要理直气壮的表达。被拒绝也不会难过。再找别的办法实现就是了。攻击性不留在自己 身体里,能不健康么?

所以啊,有想要的就说。被拒也不要难过。别压抑自己。



的确,生活中越不要脸的,心理越健康。

我娘家旧院里的一个婆姨,就是典型的不要脸,但是她心理非常健康。

早晨起来后,先在院里泼水,然后叫鸡骂狗,扰乱的四邻不安;中午休息时候,骂孩子,打孩子;晚上了出去,找想好的。

她老公知道后偷情后,往死里打她。但是,她依旧我行我素,把给男人活活气死。

她依旧每天乐呵呵地上街,吃喝玩乐,现在活了80多了,身体还非常好。

不要脸的人,她能够随心所欲,满足自身的欲望,所以心理健康。


健康育儿心理


那些“不要脸”的人,往往是善于自我调节,什么是都不在乎,不存气的人,当然心里健康,身体也容易健康。

我的一个亲戚就属于这种人。只要他心里有气,他是要想办法出出去的。年轻时,只要跟他媳妇有气,就直接在吃饭时摔筷子打碗,把他媳妇骂一顿或打一通,孩子也都吓的哇哇大哭,他没气了,他才不管别人怎么样,他知道老婆孩子过几天就没事了。

这个亲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媳妇。儿子老不结婚,不听他的,他骂他媳妇;女儿找对象不听家里的,他也骂他媳妇,他骂他媳妇不听他的,闹得孩子们也都不听他的。他说他媳妇一辈子净找事,他从来不会找事。他一骂,能骂半夜,骂到自然睡着,第二天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他不打人骂人的时候,尤其在外人面前,可文明了,话说得那个好听。他媳妇在他面前一贯是面无表情的样子,一般不拉家长里短的闲话,以免刺痛了他哪根神经,闹得鸡犬不宁。他不出来气是不会完的,留给别人的只有忍气吞声。

大道理他懂得多着哩,一天到晚看新闻,跟着电视又唱又跳。年纪大了也是那样,发脾气翻脸的几率虽然降低了,可也是一言不合就翻脸的。他也天天锻炼身体,文体结合,又有他媳妇照顾着,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一根筷子不给他拿他也是要上话的。

反过来正过去,错都是别人的,他从来不会有错,想说什么就口无遮拦的说出来,全然不顾及他人感受,遇到跟他冲突时就死抱着歪理,知道大家对他无可奈何,能吃能喝,心理健康,身体倍棒,这就是我的这个亲戚。这就是你口中的“不要脸”的人吧!

有心事,看👉陈大大新语,我们一起聊一聊吧!


陈大大新语


“不要脸”,应该是“要脸”的人给出的定义或者说标签。

“不要脸”的人,活得自在

我们往往认为那些不要脸的行为是我们做不出来的,这些事不一定是不光彩的,可能只是我们做不出来的。

说个我的经历:

我有两张星巴克的券,可以免费兑换两杯咖啡,我叫另一个关系不错的同事跟我去了,但是部门里的一个姑娘说要和我们一起去,我本来是不太想的,但她说了,去就去吧。

我就只好兑换处两杯咖啡,又给她单独买了一杯。

这个女孩,其实平时经常会蹭点部门内的吃的,喝的。

在我们眼中,其实她的这些行为就是“不要脸”的。

但是,人家活得自在。

“不要脸”的人,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人心里怎么想就去怎么做,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是身心一致性的人。

即便他所做所想,不太被其他人所接纳,但是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相反,另有一些人心里想的和做的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上面举的例子,我本不希望女孩和我们一起去咖啡店,但是她说了我又不好意思拒绝,我想如果换做身心一致的人就会直接表达出这种想法。

为什么“不要脸”的人,心里更健康?

  • “要脸”——向内攻击

“要脸”的人,有时做一件事会犹豫,思考这样做好不好,会不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做了的话,别人怎么看我?

我们会预想别人的看法,并预想为别人在批判、讨厌我们,因而不敢去做。

当然也因为社会道德以及社会良心存在,我们不好去违背。

这两种原因,都是在向内攻击自己——如果我这样做,别人会认为我不好。

因为难以承受这份攻击,所以不会去做。

但内心并不舒服,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 “不要脸”——向外攻击

“不要脸”的人,想什么就去做什么,他无论开心或不开心,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示出来,也不管别人能否接受他及他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在内心产生纠结。

他把自己的能量直接向外释放了,不需要转化为向内攻击的这种能量。

成全了自己。

这样,我们就不难想象,一个人总在打自己,一个人总在打别人,谁的压力释放得更多?心里更舒服呢?

当然,这样的人会有个问题,别人可能因为他的行为而远离他,但是前面也说了,他们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所以是否远离,他们觉得无所谓,并且会认为那些人和他不是一类人,不会理解他。

总之一句话,他们活得自在,所以更开心。


王蘑菇Fairy


有承受能力和化解的力量,以前我和父亲下棋我下棋水平很差,他比我还差,但他棋品好,从不急躁或懊恼。输多少盘也无动于衷,羸了就高兴,这是他的人生哲学。

他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愁什么,愁有啥用?现在他八十多了,身体不太能自理,眼也看不见了,脑子也不好了,但心情仍平常少急躁,知行合一是很难的。一旦做到,则烦恼断。


拜石明贞


我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看了一点心理学的书籍,应该能对题主的问题作出回答。

答案确实是这样,“不要脸”的人活得非常自在而,善良的人倒是活得非常累。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为什么我那么聪明?因为我从来不把精力浪费在无关的事情上。”

其实人的精力是一项有限的资源,就像游戏里人物角色的魔法值一样,用一点少一点,也可以通过冥想来回复,也可以通过运动来增加魔法值上限,精力就是在损耗和恢复之间来维持人的运动。

那么生活中消耗精力的行为是什么呢?

工作、维持人际关系、闲暇时的娱乐等。

能回复精力的行为又是什么?

摄入食物、运动、睡眠、冥想等。

如果你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你会发现:

在一天的精力消耗中,人的精力至少有5成浪费在维持人际关系上。

在一天的工作中,你不仅得想如何把工作做得漂亮,你还得想如何与同事与上司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说服喋喋不休的客户、如何带那个刚入职一个月的新人走上正道~~~~总而言之,你得维持人们心中职场精英的形象,维护公司在客户心目中的正面评价。

善良的人为什么活得很累?

因为他们的重心都放在讨好他人的需求而过分压抑自己的需求,太过于在乎外在的评价会忽视自身潜在的需求。

“不要脸”的人为什么逍遥自在?

因为他们不在乎他人的评价,而将精力用于自我的提升。


广西巴马寿乡旅游


生活中那些越是“不要脸”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首先要理解这里的“不要脸”具体指的是什么,“要脸”指的又是什么。

从日常生活经验和一些社会新闻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门道。在这里,“要脸”指的有两种,一种是讨好型人格,一种是死要面子。

相信大家对“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句话很熟悉。而一个人之所以死要面子,可以用一个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即焦点效应。也叫社会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高估了周围的人对自己外表和言行的关注度的一种表现。就是说,人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这个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这种体验,由于过分在意旁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不自觉地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别人会怎么说,只要别人表达了不同意见,或是不满意,内心就会非常焦虑,从而表现出情绪上的明显波动,死要面子的人经常死不认错,但内心其实极度想得到肯定,所以他们的内心是冲突的。由于死要面子,他们有时候会道德绑架。

而讨好型人格又是另一种类型的“要脸”了。说他们“要脸”,其实是没有自我。讨好型人格由于从小被忽视,没有得到肯定,会不自觉的想尽各种去讨好周围的人,以期获得肯定,不自信,很自卑,而且有的时候会过度付出,以至于迷失了自我。和他们相处的人,时间久了也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怎么看都好像他们道德高尚,自己却负罪感很强的样子(认为他们付出是理所当然的那一类人除外),有的甚至想逃离。所以,讨好型人格其实一直在渴求肯定,很容易被道德绑架或道德绑架别人。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我有一次在讲免费公益网课的时候,进来一个没有道德底线,故意捣乱的学员(看表现有点像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然后我就在群里指出这个学员这种行为是故意影响其他人的,并将课暂停了下来,在群里表示要群主和管理员处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群主不在,然后那个管理员就非常有意思了。由于那个捣乱学员在群里提出要加微信沟通,她要我加那个捣乱的学员为好友,我拒绝了,然后她就一直要我加那个学员,并且是用的是“我求你加他吧,沟通一下。”这实在太可笑了,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有道理可言吗?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让他在精神和言语上羞辱我,给自己增加负面情绪呢?直接把他踢出去不就好了,大家也清静。而且这次不踢出去,下次他还会捣乱,那是不是每个上课的老师都要被他羞辱?然后我直接不理那个管理员了,找那个群主说话,后来那个学员就被踢出去了。我也没再理那个管理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自己被道德绑架,也道德绑架别人。而我在这个事件中所做的,正是题主所说的“不要脸”。不在乎要求踢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良评价,因为我在捍卫群里其他学员和自己的正当权益。

什么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不要脸”?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我们要善良,但我们也要有底线,不能一味的退让,让恶人有机会作恶,甚至更加猖狂。所谓的“不要脸”,指的就是要懂得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口中的自己。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需要不断成长,其实就一种寻找自我,活出自我的过程。任正非曾说过,“只有不要脸的人,才能会成为成功的人。”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角度讲,“不要脸”的人的确往往心理比较健康,因为没有压抑自己。这和日常生活中那种没有道德感的不要脸是两个概念。


里外雅堂


今天我学习到一个内容,与您的问题刚好匹配。

有研究指出:“选择”越多的人,越健康。1967年,教授迈克尔、马蒙特做了一个长达10年之久的实验,对这个实验选取了10000名各大公司的老板、二把手或中层干部做的实验。实验结果得出,老板的健康情况比中层干部要好很多。原因在于老板的选择比二把手、中层干部的选择多。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当你感受到“选择权”时,你的大脑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而这些信号会抵消一部分的压力。但是二把手和中层干部就没那么多选择权了。


我相信,没有真正不要脸的人,只有情商高不太计较的人。


在心理学的角度:所谓“不要脸”的人基本倾向外向型人格,他们会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相比那些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更加畅所欲言,然而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不会与人主动沟通,什么事情都会放在心里不说出来,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在意旁人的眼光,所以心理上的负担也是非常重的。


所以说,在面对负性事件的时候产生的负面情绪若是不及时表达,那么将会一直压抑在自己的内心,而且这些感受也不会随之消失,会不断的消耗在自己的身上


最后,与上面那个实验一样,有方法(选择)去释放心里的压力或负能量,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帮助身体带来健康。


Pako


学会不要脸以后,生活轻松多了。

佳佳与相亲对象不咸不淡地聊了一段时间,男生问佳佳借钱。佳佳虽然心里不舒服,还是给他转了过去。

之后,相亲对象只字不提还钱的事,佳佳感觉委屈但不好意思开口要钱。后来在大家的鼓励下,佳佳撕破脸皮,把钱要了回来。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多缺钱,只是骨子里喜欢占人便宜。遇到脸皮薄的人,就可以轻松达到目的。

吃亏是福,其实是为不好意思找理由。如果不能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被算计了也不反击,那就不是福气,而是蠢。

圆桌派有句话:你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人陪着你,你唯一一条就是你脸皮得厚,你不脸皮厚你就是等死。

活得没皮没脸一点也没什么,毕竟活着最重要的是迎合自己的感受。

任正非也认为,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不要脸”的人,往往都有强大的内心。能折腾和脸皮厚,未尝不是一种天赋。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