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祥瑞災異”理論——這一存在數千年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在相當多的史料記載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每當帝國有大事發生,必然有異像發生在其前後,二者幾乎是形影不離的

。且在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在出生之時必有異像,史書對於漢高祖身世的記載:劉邦的父親深夜發現一條蛟龍在湖邊趴在妻子身上,之後便懷上了劉邦。之後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有類似的記載,只不過區別於劉邦的是,後世的帝王們基本都是龍之類的"祥瑞"託夢給自己的母親,並沒有劉邦的那麼露骨。

這種異像,在古代時期被稱為"祥瑞"降臨,而解釋這種異像的"祥瑞災異"理論更是伴隨了整個中華民族史。


“祥瑞災異”理論——這一存在數千年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被視為大瑞的龍

“祥瑞災異”的內涵


"祥瑞"是好事即將發生,國家興盛、天下太平的徵兆,也成為"符瑞"。其中包含了大瑞、上瑞、中瑞、下瑞三種,對於改朝換代的帝王出生時所出現的"龍",屬於大瑞的一種,其餘的大瑞還有白虎、朱雀、麒麟等等。

"災異"則是與"祥瑞"相反的,是一種即將發生壞事的徵兆。"災異"具體分為兩種不同的現象,即"災"和"異","災"是指自然災害,例如洪水、乾旱、冰雹等。"異"則是指一些古人難以理解的出現頻率較少的自然現象,日食和月食皆屬於"異"。

“祥瑞災異”理論——這一存在數千年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被古人認為是“災異”的日食

"祥瑞災異"的整個理論之中包含了四百多種不同的自然現象,並將這些現象進行分類,對應統治者不同的行為,這一理論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它自殷商時期出現,到漢朝時董仲舒將之前的眾多理論加以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祥瑞災異"理論。


"祥瑞災異"理論的發展


1.先秦時期

"祥瑞災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在《左傳》之中引用的《夏書》:

"凡日食,天子伐鼓於社,奏上公"。

日食的時候天子就要祭祀上天,夏朝之後的之後的商朝也有對於日食類似的記載。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此理論的雛形了,在面對當時難以理解的日食時,人們普遍認為這是災禍的徵兆,因此必須進行祭祀以求"天"的保佑。

在這一時期,人們只是將類似於日食這種難以理解且極少出現的現象與災禍相聯繫,並以祭天的形式乞求化解可能發生的災禍,是民族的整體行為,並沒有具體到統治者個人身上。

“祥瑞災異”理論——這一存在數千年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殷商·祭祀狩獵圖

到了西周時期,這一理論進一步發展,將異像與最高統治者個人相聯繫:

"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民神無怨,故神明降至,觀其政而均布福焉。國之將亡,其君貪昌、辟邪、淫逸、荒怠、粗穢、暴虐,民神怨痛,無所依懷,故神亦往焉,觀其苛而降之禍"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統治者與"祥瑞災異"的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如果統治者賢明道德,"天"會降下"祥瑞";反之,如果統治者殘暴無德,則會降下"災異"。

這種理論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維護周天子最高統治地位的合法性,是配合"禮樂制度"確定統治地位的需要。因為在西周之前的商時期,認為統治者是"天"派下來代替"天"來進行統治的,且"天子"具有唯一性。但周滅商之後,這一理論難以支撐周天子統治的合法性,因此周公創造了"禮樂制度",表示統治者雖然是"天"派下來的,但是作為"天"的道德的化身,即統治者就是世間最為高尚的道德。商紂王因為暴虐無度,已經沒有道德,所以"天"派周天子來到人間代替商紂王,藉此充分證明了周天子地位的合法性。且西周時期的"祥瑞災異"已經直接和最高統治者產生了聯繫。

“祥瑞災異”理論——這一存在數千年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禮樂制度”天子可以使用最高等級的九鼎八簋

到了春秋戰國後期,鄒衍在承續西周"祥瑞災異"理論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出了"祥瑞災異"的五行理論。認為每一個統治者都有與之匹配與五行所對應的"五德",而每個統治者的"五德"是不同的,統治者的更替正是因為"五德"的不同導致,其更替規律與五行相剋理論保持一致。

如在鄒衍的理論中,黃帝是土德,因此降下了大蚯大螻;大禹是木德,因此降下了草木茂盛;商湯是金德,降下了銀山自溢的祥瑞,周王為火德,降下了赤烏這一祥瑞。依據五行相剋理論後者會代替前者。因此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根據這一理論自稱獲得了水德,以依據鄒衍的理論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祥瑞災異”理論——這一存在數千年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五德對應的帝王及顏色

同一時期的《呂氏春秋》則將祥瑞災異與季節相對應,將全年分為十二個紀,規定了每個紀帝王應該做到的事,稱之為《帝王行事律》,如果做不到就會降下每個紀相對應的災禍。

且在《呂氏春秋》提出的理論之中,已經產生了"祥瑞災異"與帝王統治行為的互動理論,即:皇帝無德會導致上天降下災異,但降下災異之後如果皇帝能夠悔改,那麼災異就能夠消除。

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將"祥瑞災異"這一理論徹底與統治者個人相聯繫並與統治行為互相影響,統治者必須按照《呂氏春秋》之中所規定的《帝王行事律》所要求的來做,否則便會降下災異。

截至春秋戰國時期,"祥瑞災異"理論的所有關鍵內核均已經產生。

“祥瑞災異”理論——這一存在數千年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帝王行事律

漢朝時董仲舒通過"天人感應"理論將之前各家提出的繁雜的"祥瑞災異"理論進行了重組,使其成為了一套系統性的理論,董仲舒也因此成為了"祥瑞災異"理論的集大成者。漢朝之後的祥瑞災異理論基本都沿襲了董仲舒的說法。


"祥瑞災異"理論的影響


1.對於統治者來講,祥瑞災異理論有利於增加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開篇時我們已經提到,在史書之中,每個改朝換代的統治者身上都會被記述一些祥瑞的出現。以期對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進行加強。但同時這個理論也會加速每個朝代末代統治者的滅亡,因為在民間同樣會有人利用這一理論來鼓動平民進行造反,例如秦朝末期所記載的從天上掉落的一顆記有"始皇帝死而天下分"內容的隕石,利用天降"災異"來暗示秦朝滅亡,推動了秦末各地農民的起義。


2.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一方面通過種種與暴政相關的災異來規範統治者的行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統治者的胡作非為;一方面通過把有利於人民的政策和祥瑞聯繫起來,對統治者施行仁政增添驅動力。整體來說,祥瑞災異理論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對於整個社會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3."祥瑞災異"理論也導致了相當多的悲劇。主要發生於殷商時期,在這一時期,巫蠱文化盛行,殷商時期的統治者對於很多異像以及自然災害的發生都會以祭天的方式求得安寧,祭天的方式除了常見的牛羊等動物之外。還有人殉、人祭等方式,顧名思義,即用人的生命來進行祭祀,導致很多無辜的人冤死。


"祥瑞災異"理論雖然在漫長的封建王朝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上限制統治者權力的作用,但其負面影響更加不可忽視。這一理論長期的將人民置於"天"這種封建思想的統治之下,對我國科技發展和思想文化的落後造成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