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這首《憶江南》是白居易六十七歲在洛陽回憶年輕時在蘇杭一帶生活、做官的三首組詩之一,雖然他一生漂泊,宦海浮沉,但在他的心中,對江南特別是他生活過的杭州,總有著一份割不斷的情愫。他還有一首《憶江南》更為膾炙人口:“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杭州

白居易與杭州的結緣始於少年時期。他的父親白季庚曾任過浙江蕭山縣尉,我們知道今天的蕭山是杭州的一個區,離杭州不遠,所以白季庚將少年白居易送到杭州,在這裡斷斷續續住了七年之久。

作為一個山西人,從北方來到風光秀麗的江南,白居易對這裡的一景一物都充滿了好奇。江南的好山好水與西北地區完全不同,這裡人文薈萃,文風濃厚,連刺史房孺復都是渾身散發文藝細胞的詩人,經常與一般文友放情山水之間,詩酒唱和。白居易雖然年輕,但因為是官宦之後,算是圈內人士,所以也有幸被邀請過幾次。特別是有一次蘇州刺史、大詩人韋應物也欣然與會,他的文才和瀟灑的舉止讓白居易羨慕不已。因此,有朝一日成為像韋應物和房孺復這樣滿腹才華、在秀美的蘇杭做官,成為了少年白居易的理想。他後來回憶這段時光時說:“以當時心言,異日蘇杭苟獲一郡,足矣”。也就是說,從少年時起,白居易就和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白居易

老天爺還是很眷顧白居易的。長慶二年七月,白居易實現了少年時的夢想,如願以償成為杭州刺史。這一年的白居易剛好五十歲。前一年的他,剛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職,達到了著緋服上朝的標準,進入了中高級官員序列。可是在第二年,剛轉為中書舍人的白居易上書議論軍事不當,雖然沒有受到貶謫,但在當年七月便被任命為杭州刺史,離開了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雖然用品秩上來說,擔任杭州刺史不算是貶官,但被踢出朝堂是不爭的事實。

政治上的不如意,讓白居易意識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他在《鄧州路上作》中寫道:“不歸渭北村,又作江南客。去鄉徒自苦,濟世終無益”,所以在無法兼濟天下之時,能到少年時的天堂裡獨善其身,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白居易

從白居易赴杭州途中的詩歌中可以看到,雖然事隔多年,但少年時對這座城市的記憶仍然讓他魂牽夢縈。他彷彿想起了當年的詩酒會,想起了風度翩翩的韋應物和房孺復,所以有些迫不及待了。長安到杭州,山重水遠,“煙波三十宿,猶未到錢塘”,白居易著急的心情已呼之欲出。他想早點到達杭州,在那裡“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閒醉二三年”,過上舒適閒散的生活。

白居易到杭州後,確實過了一段逍遙快活的日子。他在詩中寫道:“何言符竹貴,未免州縣勞。賴是餘杭郡,臺榭繞官曹。凌晨親政事,向晚恣遊遨。”

區區一個州郡的政務對白居易來說是小意思,所以他早上打理一下工作,下午就開始在杭州附近四處遊山玩水,的確逍遙快活。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白居易

杭州西湖是杭州的標誌,也是白居易常去的地方。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用極盡妍美的語言來歌頌她,蘇東坡還將西湖比喻成美麗的西施,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千古名句。可是在當時,西湖水患是杭州地方官最為頭疼的。因為當時西湖並沒有現在這麼深,蓄水能力不足,大旱之年蓄不了多少水,不能為老百姓提供灌溉水源;而一到汛期,由於湖淺,水很容易漫出湖堤,對周圍老百姓的財產造成威脅。

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前,也有些地方官對西湖進行過治理,但都是流於形式,不過是為西湖築了幾個口子,可以在汛期放水而已。這種類似分洪似的措施既不治標,也對湖邊老百姓的房屋財產會造成威脅,所以白居易決心建一個能永遠惠及百姓,“利於茭菱稻梁”的永久性堤壩,徹底解決西湖水患。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西湖

經過努力,一條橫亙西湖之上,全長一千多米,東起斷橋,經錦帶橋而止於平湖秋月的長堤順利完工。這條白堤白居易帶領群眾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又寬闊又敞亮。白居易又讓人在堤上密植楊柳,岸邊種滿桃樹,形成了“春桃夏柳,秋桂冬雪”的美麗景觀,既解決了水患,又為西湖平添了幾分秀麗。自此,“瀕湖千餘傾田無凶年矣”。杭州百姓為了感謝這位刺史大人,將此堤命名為“白堤”,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白居易的功績。

白堤建成後,白居易經常在公事之餘,到堤上欣賞西湖美景。在這裡,他寫下了傳誦千古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白堤

美好的日子是短暫的。兩年後,白居易任滿,不得不離開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這兩年,他在杭州創作了兩百多首詩歌,是歷史上中詠西湖最多的詩人。杭州這座江南名城,經過白居易詩歌的宣傳,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和了解了這座城市。

白居易是帶著不捨離開杭州的,在他之後的詩文中,杭州是他忘不掉的第二故鄉。他在《杭州回舫》裡寫道:“自別錢唐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欲將此意憑回棹,與報西湖風月知”。在他的心裡,杭州就是他鐘愛的酒,是他鐘愛的詩,是他一生的情人。離開這裡後,他的創作靈感彷彿被掏空了,再也沒有洶湧而出的靈感,所以他時刻想著回到杭州的懷抱。

元稹是白居易的老友,對白居易總是對杭州戀戀不捨非常不理解。元稹在越州新買了一座大宅子,想邀請白居易去做客,並在邀請信裡表示了越州風景不比杭州差,希望白居易來看看他的新宅子,看看越州的山水。可是白居易對老友的看法絲毫不認同,他在回信中寫道:

“知君暗數江南郡,除卻餘杭盡不如”,幾乎是用質問的口氣挪喻老友:其他地方再好,能比過杭州嗎?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白居易

白居易在杭州當刺史,連頭帶尾只有三年。可就在這三年中,白居易將自己當做了杭州人。他並不為自己執政為民而自豪,也不因為百姓的愛戴而飄飄然,在他看來,這只是做官的本分。但是他非常自豪自己在杭州創作了許多精品詩歌,一有機會便拿出來欣賞,並不時向一些文友炫耀,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白居易有一首總結自己在杭州三年的《三年為刺史》,裡面寫道:“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

在詩中,白居易以自謙的口氣,表示了自己在杭州並沒有為老百姓做多少事,但是在杭州做了十幾首得意之做作,才是值得自己驕傲的事。可見杭州是白居易的創作靈感之城,讓白居易永遠不能忘懷。

那麼三年刺史,白居易認為自己有什麼貢獻呢?那就是在這裡三年,他用自己的詩歌,潛移默化,教化百姓,讓杭州許多人加入到學詩、寫詩的隊伍裡來,提高了杭州人民的素質,也提高了杭州的素質,杭州已成為東南詩城。這才是他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與杭州人民在一起的白居易

“吟山歌水嘲風月,便是三年官滿時。春為醉眠多閉合,秋因晴望暫褰帷。更無一事移風俗,唯化州民解詠詩。”

這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前夕所作,是他自己的一份工作總結。他對自己在杭州的生活十分滿意,在政績上並沒有說具體的事例,只是把“唯化州民解詠詩”當作自己三年裡留給杭州人民的最大遺產,因為大家都學詩了,素質和文化自然會升高了,社會自然安寧了。

白居易在杭州的詩歌,多以與杭州的山山水水的互動為特點,表達詩人對杭州這座城市和這裡的人民的熱愛。在白居易的詩中,杭州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地名,而是一個風光秀麗,人民謙和的名勝之地,是他的第二故鄉。

杭州之美,美在哪裡?在白居易的詩中,杭州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美的。“餘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夢兒亭古傳名謝,教妓樓新道姓蘇。獨有使君年太老,風光不稱白髭鬚。”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在白居易的心中,杭州依山傍水,荷花遍地,有鬱鬱蔥蔥的松林,有亭臺樓閣,無處不美。如果說非得雞蛋裡挑骨頭,那也就是自己這個刺史年齡大了,頭髮白了,與這裡的青山綠水和江南美女們不相稱而已。當然,白居易這是幽了杭州一默,對杭州來說,白居易也是一道最美的風景。

杭州刺史府衙有一座小花園,裡面種滿了木蘭花,極得白居易的喜愛。他公幹之餘,也常常留連忘返,對著木蘭花寫下了“紫房日照煙脂坼,素豔風吹膩粉開。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的詩句。在詩中,他將木蘭花比做杭州的美女,“饒脂粉態”,讓人讀來彷彿看到夕陽之下,一位老者漫步花園,被美麗的木蘭花迷住,甚至在花叢中迷了路的趣景。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錢墉潮

錢塘潮是杭州著名的特色風景,白居易怎麼會錯過這人間難得一見的美景?他寫過不少以錢墉潮水為主要內容的詩歌,裡面有“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的驚歎,也有寫潮水“月明何所見,潮水白茫茫”的氣勢,還有描寫自己觀潮時的等待和潮來時的壯觀的“枕上酒容和睡醒,樓前海月伴潮生”。

白居易是在宦海浮沉時來到杭州的,但是杭州三年,並沒有讓他消沉。他認為自己是因禍得福,在杭州他創作了大量詩歌,裡面絕少有對世事的感嘆,而多的是在人生低谷中不消沉頹廢,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正如他在杭州創作的《二月五日花下作》一樣“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頭似霜。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羲和趁日沉西海,鬼伯驅人葬北邙。只有且來花下醉,從人笑道老癲狂”。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五十二歲的白居易,頭髮雖然白了,但是他有花,有酒,有詩,有愛他的杭州人民,所以他在詩中能揮斥方遒,將豪情化作“癲狂”,這是白居易在杭州的收穫,也是他以後人生的一種樂觀的態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杭州,也許後來的白居易不再是那個我們熟悉的白居易。

無獨有偶,白居易離開杭州之後二百年,又一位中國大詩人蘇軾也來到杭州,擔任與白居易幾乎一樣的官職。兩個人來杭州的原因相近,都是遭受排擠;心境也相仿,都是人生不得意時;更難得的是,兩人都在杭州創作了大量不朽的詩歌。但是從詩歌的感情和內容上,兩人還是有著一些區別的。

蘇軾來杭州,是帶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心態來的。蘇軾在人生觀和處世態度上,與白居易有頗多相近之處,但是蘇軾對自己的人生態度要悲觀一些,或者說他對自己政治上已經不再抱有什麼希望,完全將是一幅“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遊”的心態。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蘇軾

在杭州的日子裡,蘇軾完全將自己融入了這座城市。他也曾將自己與白居易這位前輩比較過,寫下過“樂天名位聊相似,卻是初無富貴心”,指出自己和白居易雖然情況相近,位置也差不多,但自己早已斷絕了求富貴之心,只求能在杭州為老百姓做點事,然後就可以“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了。

蘇軾到杭州之後,原先白居易建造的白堤經過風雨滄桑洗禮,已不能勝任為杭州百姓排澇的任務了。深受白居易影響的蘇軾,便也帶領杭州人民疏浚西湖,同樣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這就是今天的“蘇堤”。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為政與詩歌創作

蘇堤

蘇堤建好後,蘇軾在詩中說:“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從此西湖有雙堤環繞,春日煙柳籠紗,幾聲鶯啼,使得西湖更加嫵媚動人。

對比白蘇二人在杭州的詩歌,雖然有退隱之意,但還是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心願,還有對自己將來複出的盼望之心。而蘇軾則是徹底拋棄了富貴,更加超然物外。而不管是怎樣的心境,來到杭州後,他們都被杭州的美景所征服,杭州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杭州的山水撫慰他們心靈的同時,也滋養了他們的詩歌靈感。所以他們能在這裡創作出大量優美的作品,在杭州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他們愛杭州,杭州也愛他們,直到今天,他們的詩,他們的名字,仍是杭州的一個標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