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对于世间万物没有对与错,你如何理解?

徐徳惠


世间万物没有对错,这个观点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而得出来的结论。但从人类社会管理角度看,要建立一种是非对错的价值体系,否则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上的一切物种都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在运行,土地上长出植物,动物又吃植物,高级一的肉食动物又吃低级动物,动物死后又回归到泥土,是一种循环运行体系,这些东西相互依存,形成一个食物链,"狼吃羊"这种行为不存在是非对错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世间万物不存在对错问题。

但从人类社会的管理角度来看,必须建立一种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义利等价值体系,否则,人群社会就无法有序生存和发展,只有建立起一套能保护和规范每个人的价值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体系才能让众多的人,有组织,有系统地生存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偏重人的自然属性,主张一个按天生的天性来生存和生活。儒家思想偏重讲人的社会属性,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价值体系来规范众人的言行。


飞飞猫说话


世间万物没有对与错。

范围论认为,对与错仅仅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

这是因为,对与错与观察有关。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而我们观察的仅仅只是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我们人类的眼睛,观察的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眼睛的这一特征,范围论称做观察的范围性。

观察的范围性,使我们得出的结论仅仅只是就一定范围而言的。在甲范围是对的,在乙范围可能就是错的。也就是说,所谓对,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对的,所谓错,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错的。

秦桧是历史上早已定论的大奸臣,现在却有人为他鸣冤叫屈。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现在却成了忠臣和爱国贼。黄世仁成了大善人,杨白劳成了欠帐不还的老赖。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昨天是对的,今天可能是错的。昨天是错的,今天可能是对的。对与错仅仅只是就一定范围而言的。

范围不同,对与错的标准不同。

孔子儒学,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转基因,有人反对,有人力挺。

崔永远,有人赞之为民族英雄,有人辱之为大骗子。

为什么同一事物同一个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这就是因为,人们站在不同的范围,判断对与错的标准不同的缘故。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问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甲认为是对的,乙可能认为就是错。对与错仅仅只是就一定范围而言的。


天使之翼22143


云禅•慧明 —— 悟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怎么做人?问自心。

世本俗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如何处世?如做人。

红尘一切事、人、相遇、发生,皆所为何?累世因缘皆在心。

轮回即是辗转重复,往世所有相,一切皆在你心,这是上天给你的明白,只是见与不见、悟与不悟——皆在自心。

千千大千,芸芸众生,一切有相皆虚妄。“量子之父”——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博士,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的结果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物质,一切的本质就是能量,只是能量振动的频率和级别不同,而决定能量的是背后的意识和心智,所以,心识决定一切。故而一切本就无有分别、无有疆界……

在红尘中执着的人们,你拼尽全生的气力想在七彩的泡沫里抓住什么?又能抓住什么呢?……

红尘之中,坐亦禅,行亦禅,春来花自开,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自然来。

“觉”与“悟”就在一念间

一念心清静,

心中莲自开。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如来。

🙏🙏🙏

云禅•慧明





生命文化慧信


世界上的万物万事本身无所谓对或者错,因为往往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即存在即合理之说。

就如“黄赌毒”一样,虽然丑陋,人们也都知道它是错的,但古已有之、世界皆有之,证明它有需求、有市场,便有产生的土壤。除非像建国初期,毛主席一声令下采取雷霆手段,让“黄赌毒”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又如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全球都是殖民地,地处掠夺、收租,富甲全球,看似好事(对的);但英国却从此失去了技术革命和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原来的老设备、老技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资本家们更不愿自掏腰包进行技术革新和更换新设备、新厂房,这看起来又是坏事(错的);而德国和美国却奋发图强,全部采用新技术、新厂房、新标准,不断创新,很快把老牌强国英国甩在了身后,这又当然是好事(对的);但富起来、强起来的德国穷兵黩武,连续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最后被揍趴下、元气大伤!这转眼又变成了坏事(错的);而跟着德国一起强大起来的美国,近100多年来到处侵略,杀人放火,大发了两次战争财,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无恶不作,祸害全球!这当然也是坏事(错的)。但国虽大,好战必亡,到处树敌的美国迟早也逃不出当年大秦帝国覆灭的命运轮回,随之又是好事(对的)。

再如很多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一下子让祖祖辈辈种田的农民失去土地、无田可耕,这看起来好像是坏事(错的),可巨额的拆迁补贴款转眼又让农民们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这使他们瞬间脱贫,这说起来又变成了好事(对的);但紧接着一夜致富的农民们从此不用干活,只管收租和分红就衣食无忧,但也从此产生了惰性、失去了进取心,整日里游手好闲、甚至吃喝嫖赌,成了食利阶层,他们的子女从小到大衣食无忧,自然没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大部分人能混到高中毕业或技院毕业都不错了,不少子女甚至从此堕落、沉沦!这么一看,好像又是坏事(错的)。但究竟对错还是好坏,还是要站在长远的眼光看城市发展,看政策的引导和执行。

又比如当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和汉武帝几十年如一日地打击匈奴,造成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千村万落生荆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秦始皇和汉武帝肯定都是错的(坏事),因为不得民心,老百姓反对;但时至今日来看,如果没有当年秦始皇执着的修成万里长城,我们如今的国徽、军徽上放什么呢?万里长城又怎么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呢?又如何成为亿万中华儿女心中的图腾和骄傲呢?再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击垮匈奴,我们今天还叫汉族、写汉字、说汉语吗?如此看来,秦始皇和汉武帝当年的作为都是对的(好事),万分正确的!👍

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曾失恋,这说起来肯定是坏事(错的);但别忘了,失去和放下往往才可以更好的得到,我们后来新找的恋人基本上都比原来的更好,这又转眼变成了好事(对的)。

所以,综上所述,衡量事情的对错,不能简单下结论,应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它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或空间里来评说才算客观,也许它在某一个时间或空间里是错的(坏事),但在另外一个时间或空间里,它又是对的(好事)。🙏🍵



竹林御史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自然规律,没有对与错之分。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意思是,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应该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应该被认可了一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世间万物或对,或错,想必大家都有各自的判定,但只能说仅代表其人的所站立场,及其判定也是只是存在于某个时间节点上的论证。



我举个例子,一对男女20年前如果相遇,彼此绝对不会想到会恋爱结婚,因为那时有一方还小,甚至还在襁褓中吃奶,现在他(她)长大了,彼此相遇了,而且互相都产生好感,可是有一方现在已经成家,也已经有了家小了,甚至已经年纪一大把了。试问:这段感情的纠葛是对还是错?我说:这就是错位的爱。错就错在了,在错的时间节点上遇到了倾心的人,难道说今天的倾心能代表以后还能倾心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今天的对不能代表明天还对,事物总是存在于变幻转化之中,是玄亦难测的。


也因此,大家都对世间万物对与错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其实有什么好争论的,我们的视角与视距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什么是视角与视距?视角,即个人所站的立场;视距,即时间的某个节点。视角与视距的不同,所得的结果肯定就会不同。今天的对,也许某一天就会变成了错;今天的错,也许某一天就会变成了对。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幻转换之中,变化是永不停歇的。

所以说,今天判定的对与错,也只是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的对与错,决定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判定结果,并不代表将来某一天的判定结果。

(好,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诗蓦诗书画


世界万物不但有对错,而且对错之间差之毫厘就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说世界万物没有对错是糊涂的。

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争夺生存权和对世界的支配权。譬如人生,在学业竞争和职业竞争中稍有懈怠就会造成人生的失败。譬如动物,在生命的竞争舞台上稍有落后,就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甚至导致整个生物种群退出生命的繁衍舞台。

最现实的就如走路,现在的路上都有各种行人和车辆,无论是开车还是步行,只有稍有一丁点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我们的生活,就是每天生活在谨小慎微、不犯错误的轨道上。

不知道题主说的没有对错是什么含义?也许是指生命的善恶没有对错吧?比较高等的动物的确是以别的生命为食物的,但是为了自我的生存,捕食别的生物是自然法则,但你捕食它、它捕食你也是一种公平的、能够促使生命不息进取的竞争关系。人类能够超脱于被捕食的对象而高居于食物链的顶端,并不是因为人类能够战胜所有动物,而是人类能够从事劳动生产。因此,生命要想获得最终的自由,必须要放弃捕食和杀戮。生命的终极出路就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和生活的自由;如果依靠掠夺,则自己最终逃不过被掠夺的命运。


周庆和1178559755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对与错,这就牵扯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通俗的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黑与白,正与反,上与下等等都是相对而言。所以世上也就没有了绝对的对,也没有了绝对的错。

立场的不同,观点的不同,站在的角度不同,所看的问题也就不一样。

有的东西,你看来是对的,那是相对于对立面来说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你站在对立面来看,那你又是错误的。

简单的拿日本侵略中国来说,站在我们的立场,是要不得的,是法西斯行径。侵占我领土,屠杀我同胞,掠夺我资源,无恶不及。但日本是怎么认为的呢?他们认为是正当合法的,一直拒不承认罪过。靖国神社,一直在招遥他们的亡魂。

所以什么事都是相对而言。






大风斗


我记得小时读书的时候,政治科堂上老师讲过,人要树立好人生观与世界观。世界观咱暂切不论,说说人生观吧。

人处的环境不一样,高度不一样,人的境界就不一样,所树立的人生观也不一样。

政治家以世界和平,国家发展为观点。

经济学家以发展经济为观点。

商者以盈利为观点。

劳动者以勤劳为观点。

政治家为了世界和平,为了的国家发展,有时会采取一些一系列的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你说是错是对?

经济学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采取的措施与手段,你说是对是错?

商者为了盈利所采取得手段,你说是对是错?

错对该怎样用观点去区分呢?


一帘幽梦一缕愁


这个问题的完整表达应该是,为什么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没有对错之分?因为,世间万物本身不存在对错,它们只是存在着,是自在世界;而我们的认识,只有是对自在世界的客观反映,才会产生是否正确反映的问题。

既然自然界是由大千万物构成的,而且自然界最为基本的特征是变化,所以自然界一定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而人类仅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作为局部的人类是不可能绝对地认识整个自然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就是井底之蛙。

所幸的是,人类产生了抽象思维,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举一反三,即借助于归纳法来获得局部的认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发挥想象力做到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即借助于演绎法获得比较确定的认识。

所以,虽然人类无法绝对地认识自然界,但是人类可以借助于抽象思维来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相对认识,从而使人类的认识既是有效的又是不完备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来实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因此,自然界就好比是一个无法打开的黑箱子,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该箱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根据控制论,我们只能通过给予黑箱子的输入信号以及接收该箱子的反馈信号,来构建一个逻辑系统(理论),使该系统具有相同的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

于是,相对于这些信号,我们构建的逻辑系统与自然界是不可分辨的。于是,这两个系统相对于这些信号而言,可以被视为是两个同构系统。

同构系统的特点,就是虽然结构不同,但是相对于一定的现象,两者却是可以相互等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的认识具有相对性的形象比喻。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认识的核心部分,科学并不是对自然界的一维反映(量变),而是人与自然界的二维相互作用(质变)。因此,科学理论是自然界中所诞生的新事物,不存在是否等于自然界的问题,即不存在对错的问题。

此外,即便是人类的认识存在着对错问题,我们也无法知道理论是否对错。因为,实验的验证性也是相对的,其只能在多个不同的理论中做出倾向性的判断。

如果只有一个理论,那么实验总是会做出肯定的结论;然而,相对于无数的理论,实验又会对任何一个具体的理论,得出否定的结果。

因为,同一个实验,可以有多个理论来给予解释;而且,实验是现实的,理论是理想的,实验所涉及到的因素总大于理论所考虑到的因素,两者在逻辑上是不等价的。

总之,由于人类的认识只具有相对性,因而人类的认识没有对错,只具有效率高低的问题。所以,理论的选择与淘汰,并不是根据该理论的对错,而是比较两者的认识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论只是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工具🔧,只存在是否好用,是否使用得当的问题。不同的认识主体,不同的认识阶段,理论的认识效率是会发生变化的,也只具有相对性。


淡漠乾坤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段话据传是宋代吉州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

这是一则人们比较熟知的禅宗公案。

当我看到本文前面的问题时,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则公案。

这里面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和本文要回答的题目直接相关。能把这则公案说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答得差不多了。

世间万物没有对错,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两句话想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按我们的常规思维,这两句话是无法理解的。

我们的常规思维是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我们主观上对客观同一事物的判断,所做出的结论,是一种非此即彼、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

对同一种颜色,你说它即是白的又是黑的,听你说话的人就会发蒙,不知你在说什么。

那么,这则公案中那个老僧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怎样理解呢?

首先要知道,上堂说法语的是参禅三十年的老僧,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老僧禅悟后的境界!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在了解什么是禅悟后的境界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参禅。

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风禅骨》书中写到:

“禅学的精髓在于对生活和一般的事物,获得一种新的观点。也就是说,想了解禅的内在生命,需要抛弃支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思想习惯,同时要看看是否有其他判断事物的方法。

换句话说,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是否足以使我们的精神渴望得到最后满足。如果我们对这种生活感到不满,甚至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有某种驳夺我们精神自由的东西,我们就要力求一种,使我们得到究竟和满足的方式。

禅,正是替我们完成这一目的,并使我们得到一种新观点的东西。”

参禅的目的,是超越世俗物欲的枷锁,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获得究竟和满足的方式。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他是以常规的思维方式作出的判断,山的名子和水的名子,都是人类为了识别不同形式的自然现象贴上去的标签,标签就是符号,符号就是人类的语言概念,概念被赋予独立的含义,山就山,山不是水。否则概念混乱,无法分别。因此,所有的语言都是二元性的语言。

人类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给客观事物命名,并以人类赋予语言符号的特定含义来解释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作为自然的存在,其真实意义,是人类语言所无法全面涵盖的。即使没有人类语言符号的标记,大自然仍然会以无名的状态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了山的名、水的名之后,山和水这两样东西才有,山和水在没有名子之前一直在那里。

未参禅时,老僧所见之山水是人类加以命名后的山水,这时山和水的含义,仅限于人类给它们命名时,赋予这两个名子的含义,与没有名子之前就已存在的自然本身的意义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这是未参禅之前的那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老僧参禅三十年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老僧参禅三十年,参到了什么呢?

三十年后,老僧已经超越了主观与客观二元思维的局限。

经过禅修禅师感悟到,宇宙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和整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

人类思维所依赖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把自然割裂成无数的碎片,把人和宇宙自然万物割裂开来,形成了主观客观二元对立,把自然界作为满足无止境贪婪欲望的对象,成为人类冲突、矛盾、纷争的根源。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自己和他人也变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使人们在为满足私欲的竞争中丧失了慈悲与友善,在物欲的枷锁中极大的限制了精神和心灵上的自由。

禅修者感悟到,只有在透过人类语言文字所编织的认识自然的幕墙后,人类才能洞悉宇宙自然的真谛,只有在无念、无相、无住的清静状态中才能感悟到自然的本质、宇宙的奥妙。

自有人类以来,无数的圣贤大德,对宇宙自然的真实、真相和真理,从来没有停止追求和探索的脚步。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理论、学说、论著和经典。这些经典,昭示后人,通过生命的修炼去探索生命奥秘、感悟大道之理。

这则公案中老僧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段是说,参禅三十年中,得到了开悟师父的接引和教诲,也开悟了,进入了没有思维干扰的意识状态,不再需要通过给事物贴标签的方式去理解宇宙自然天地万物,而是在自我与宇宙自然天地万物融和中去感知,此时此刻,已沒有了主客、物我、自他的分别,也就是在天人合一的状态里。

当然,这时在老僧的意识里,也就没有了山与水的分别。见山不再是山,见水不再是水。

那么,老僧最后又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又是什么意思呢?

开悟后,老僧已挣脱了自我世界囚禁的牢笼,解脱了束缚精神自由的枷锁。在意识中己无人我差别,已无有执著妄想,己是消遥自在,无忧无虑。

但是,开悟的人,虽然获得了解脱自由,不等于说他就活在真空里了,不再需要穿衣吃饭,不再需要和任何人往来,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因此,他还要和一切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还必须在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使用语言文字。

但区别是,他已不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活着,他就活在每一个当下时刻,他已经回到了真正的家园,得到了休歇处,就是到家了,不再为身外之物所累。面对无常变化的大千世界,守着内心不变的清静。在人世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身在物质世界里,当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了。

这个公案解完了。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也就算答完了。

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人,对事物就不做对与错的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