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集邮人群越来越少?

魏晋美人


集邮在世界历史上,很悠久,最早开始于17世纪末,这也是大几百年的爱好了。而中国真正广泛意义上的集邮,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盛于2008年左右。然后,从2008年开始,急剧衰落,到今天,终于成为了冷门。当然,世界集邮到今天,也不行了,沦为了小众爱好。

这些产生的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邮票起印量太大了,最近十年来,基本上2000万起,虽然最近三五年,起印下降了不少,但依然是1000万以上的量,相当的大。

第二,起印量大,但使用消耗年,基本上是零,信件人们不再使用了,快递包裹也不能用邮票,完全无用武之地。没有消耗,就不珍贵了。

第三,原来邮票宣传的变现功能,在2009年开始,逐渐不灵光。主要表现为,邮票有价无市,你说很值钱,可就是没人买;或者说,变现,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完全靠运气在等接你盘的人。

这种无法变现,越来越困难,这导致,2009年到现在10年多,集邮人群,出场的多,进场的几乎没有,变成了小圈子玩儿的事情。

第四,因为我集邮,很多50岁以上的人,经常私问我,要不要他邮票,问题是,我都有,我还想卖呢。集邮,现在排除了功利,真正回到了自己买一本年册,欣赏完了拉倒。自己死了,这些邮票,爱干吗干吗?

邮友们,你们发现没有,你们跟我同年龄(我36岁)的儿女,根本喜欢集邮和邮票的,稀少啊。

我们的下一代,就基本没有了。

所以,就抱着自己欣赏的态度吧。现在国内真正集邮的人群,由原来的三四千万,甚至初期时上亿人集邮的兴盛,市场已经锐减到了六七百万集邮的(而起印量,现在依旧1000万起),而且,几乎全部是50岁及以上的老头老太太;并且,每年都是几万十几万的出场,不集邮了。

明确的说,2020年,也是我定邮票的最后一年,2021年开始,也不再集了。当一种东西,只剩下欣赏价值时,也就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了,邮票,快了,最多十年。


董江波


市场决定的,一切向钱看。现在是物质的社会,还有多少人会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裕呢?邮政年年天量发行邮票,纯粹集邮爱好者人群断层,邮票收藏投资者失望离场,邮市持续低迷,一年不如一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集邮爱好者越来越少的原因。


邮政部门在明知道邮票已无实际使用价值(即信件邮资凭证)的情况下,还仍然在竭泽而渔的每年天量发行邮票。先是高价销售,然后打折销售,还卖不完就装帧各种邮票册子做礼品卖,最后还剩下的再销毁,反正本钱便宜,最多面值印大一点而已。一本万利,还带国家承认的法定面值,除了印钞,也就是印邮票了。


明明现在基本上没什么人还会寄信(寄信要贴邮票作为邮资凭证)了,还每年发行那么多邮票,就是冲着集邮人士口袋里的人民币来的。现在的邮票发行量基本就是存世量,发行量那么大,在邮票收藏市场邮商都炒不起来价格,时间久了,邮商失望,邮票投资者失望,撤资离场是难以避免的。

邮商撤了,投资者撤了,邮市自然也就开始持续低迷了,只剩下一群纯粹的集邮爱好者还在只撑着邮市。现在的社会现实就是一切向钱看,如果邮市火爆,那么年轻人进入邮市也就理所当然了,但现在邮市持续低迷,拿什么去吸引年轻人群呢?传统和历史文化?越来越西方化的年轻人谁还在意传统和历史?现在过七夕节的年轻人远远没有过情人节的年轻人多吧?年轻人喜欢过圣诞的和喜欢过春节的差不多了吧?



这就是现实,老一辈集邮爱好者很多都力不从心了,中年一代集邮者已不多见了,年青一代集邮者更是少见。等到00后10后这一带人成长起来,还会有多少集邮爱好者呢?有人说未来百年内邮票会消失,这个观点不敢苟同,但是百年后不再发行邮票还是有可能的,如果以后邮票发行还是这样子的话。


醉梦残秋


集邮者越来越少有几个原因,分析给大家。

1)集邮的乐趣在于“集”。过去获取邮票并不容易,通常是通过亲友间的邮件来收集。从剪信封,浸水,取邮票,平整,晒干再收藏到集邮册里。颇费功夫,得来不易,格外珍惜。有时会收到难得一见的邮票,或者独缺一张的邮票,就特别快乐兴奋,像过年一样。但珍贵的邮票有时也会遭遇不测,比如邮票被人剪了,就特别气愤。无论快乐与悲愤,这就是集邮的乐趣。但如今获得邮票实在是太容易了,只要想要,就可以在邮政公司的天猫店里买到。“集”的欲望、冲动、寻觅、遗憾,这些情感也随之消失。

2)邮票失去了稀缺性。邮票被称之为方寸之间的世界,是记录历史的载体。翻阅集邮册就像在阅读一本历史书。以前邮票发型题材可谓屈指可数,每发型一个纪念题材的邮票,都会成为社会焦点。这触使集邮者越来越多,邮品也趋之若鹜。如今随着邮票题材的泛滥,个性化邮票,企业定制邮票,一年能出上百种,收集的门槛越来越高,新一代集邮者入门难,存量集邮者又大量流失。

3)邮票失去了使用价值。邮票是伴随着书信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书信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少,逐步被替代。邮票的主要价值也就失去了。以收藏为目的的发型,使得邮票成为了“金融”产品。投资,收益。当一个物品成为无实际作用的投资品后,它的价值就只有估值了。


变色龙博物馆研学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聊聊集邮吧。我很小就集邮,一开始都是和别人要信封上的邮票,集邮的乐趣也是从那里才体验到的。邮票一套几张,当时集起来可是不易,费尽心机也不见得收集全了,到现在有些还是缺的。这样的时光一度几年,后来,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可以整套整套的买,兴趣索然,觉得没有了曾经的味道,再后来,一年发行的邮票可以成册出卖的时候,就从那时开始就不买了,原来为了集个邮在原有的老的交易市场,大家一起交换,彼此乐趣无穷,如今这样的地方也没有了,买邮票的地方倒是高大上了,却终是少了些意思。所以就放弃集邮了,集邮集邮,意思变了,味道也变了。这么多年了只买过一套猴票,真得是不爱集了。




寄居蟹的鸡毛蒜皮


多年前缺张小型张去集邮市场一小贩问我要多少,我好奇问对方有多少,谁知他打开一个大纸箱(装集邮册的那种)里面整整一箱子,当时可以说我是兴趣全无,心情复杂的回家,可见发行量之大,已经成手纸了哪里还有集邮的乐趣,就是现在只要你有钱什么票搞不到,时常听到我的这个票值多少钱多少钱,这哪里还是集邮啊,买邮罢了


在雨中108342731


现在邮多大的包裹,也不用贴邮票了!写信电传,由一部手机全部搞定,邮票已经成为历史!看画片网上应有尽有,比邮票多的是,喜看今朝网页更新图,忆往昔当年老纪特票。



锐钧


记得是在一九八三年,我单位同事的丈夫在邮电所工作,一次到她家里玩,我同事拿出她丈夫的几本邮集,让我一一欣赏,这下使我过足了邮票瘾,我这才知道,邮票世界竟会如此的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从此后我一发而不可收,竟爱上了集邮,刚开始时得来的邮票,就是来自那位单位同事,那个同事丈夫特慷慨,竟一下子给我上百套的邮票,还给我办了一张集邮卡,我过意不去,故卖了几条香烟送给了他,以此作为回报。后来又得知,在我们国家有一本专门性的《集邮》刊物,故而每期必看,从此我的视野更加开宽了,还向中国集邮公司订购了邮票首日封,那一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邮票、首日封,还有什么纪念封,明星片等,有时竟还不满足于此,经常到设在外滩的上海集邮公司,去购卖邮票,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几年,我的邮册竟有几十本子。

我的集邮品越多,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同时也给我造成了无尽的烦恼,每年的四、五月份,恰是我们上海的黄梅天,天气多雨,气温潮湿,这使得邮票的背胶极容易会与邮册相沾连,从而使其邮票的品相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象给了我当头一棒,就从那时起,我对集邮再也提不起兴趣来了。

一天,我翻开订阅的《集邮》杂志,里面有一条征集邮品的广告,而且其地点就在我们上海,我立即感到这正是抛售邮品的好机会,故立即前往,兑换成数千元的人民币,回到家里,将这些钱卖了几万块造房子的砖,从此后,我对集邮再无兴趣了。



5643346295358


何止集邮!很多过去有趣的活动都要销声匿迹了,关键是时代的变化年轻人不感兴趣 所以慢慢的被淘汰是趋势。我记得我集邮过一轮四方联大概是是八几年从鼠票至猪🐷票,经历过暴涨暴跌后来发现社会发展太快这些纸质东西将来不会有好结果就退出了。放在家里的邮票孩子们根本就没有看过一眼这就是事实。我也多年没有看了放在哪里很安静,等老了拿出来再看吧!


喝一杯红酒脸就红


我大学同学就是玩邮票的,我认识他已经快20年了,他也玩了20多年邮票。家里有一间屋子全部都是邮票,现在还玩什么首日封,家里小人书都有1万多册。在当地的邮票圈里小有名气。但是他在那个邮票上真没赚多少钱,我比较清楚,他是纯粹的喜欢。


Aniu爱生活


我90后,小学开始集邮,原因是当时补课老师把它作为激励送给我们。

我2006年开始在邮局订年票。

2019年决定放弃续订2020年邮票,并没有太多伤感,因为很多年前,就已经感受不到当初的味道了。

身边同龄人几乎没有喜欢集邮的,时过境迁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