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曹丕这个人物?

聶先森


魏文帝曹丕、文学家、政治家,曹魏的开国皇帝。

作为一名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典论》、《燕歌行》、《寡妇诗》等五十多首诗篇。

他是曹操的二子,他建立了曹魏,大破羌胡,复通西域,繁荣了建安文化,开创了文学批评风气。

曹丕本人,文学广博,是个才子。“朝夕孜孜,不违子道”是对他最好的概论。

他也有他自己的追求,用四句话来概括之:戳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之功。

其实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都希望自己的时代繁荣昌顺。 都希望自己的基业万古传承! 更希望自己能流芳百世!

曹丕,文武双全,文采出众,巩固了魏国的基业。 君临天下时,亲率百万雄兵伐吴、伐蜀。 就连孙权和诸葛亮,都不敢小看他。 但始终是因为他的父亲曹操,一代奸雄,曹丕生活在他的影子里。完全被他父亲的光芒遮盖。

他能与孙权、诸葛亮,一代英雄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繁荣和发展了魏国,让魏国立于不败之地。曹丕、也可谓是一代明君!

他的故事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他身上的光芒,被他的父亲曹操遮盖。 曹操的故事可谓 家喻户晓, 就连京剧上的戏曲,都经常唱道:“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更不用说三国的故事。

曹丕能驾驭他父亲的那些老部下,对他俯首称臣,也可谓说是有手段,有铁的手腕。 曹丕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就连他的父亲曹操也不敢称帝,只是能做到狭天子而令诸侯。 可见曹丕,心中充满了霸气,他亲率大军讨伐东吴讨伐蜀国,也证明了这一切。

他想要做的事就是通过战争统一整个国家。他面对诸葛亮,和孙权,这两位成名英雄霸主。仍然向他们挑战。 这是有着何等的雄才伟略才做的到。

曹丕,不亏为智勇双全,能文能武的才子皇帝。尽管在他最后没有灭了吴国和蜀国,但他为以后魏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TT君是新手不是新人


曹丕,(187~226) 即魏文帝,字子恒。曹操次子,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后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

曹丕爱好文学,其诗作内容主要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感情,在形式上则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也较细致。且博文强识,下笔成章。与其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曹丕常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徐干、应玚、刘桢及陈琳等交游赋诗,其诗多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缠绵悱恻,深切动人。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吸取了乐府的许多长处,《燕歌行》则是其代表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文以给吴质的两封信名世,文笔清新流畅。另有《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强调文章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功能和价值,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文气问题和文学风格问题,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多有公允的评论,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颇有影响。

曹丕称帝后,曾对其胞弟多有猜忌迫害,令其七步成诗,其弟曹植无奈下作七步诗曰: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有一个名词,指的就是曹操曹丕父子两个。谓——奸臣贼子!曹操固然是社稷之奸臣,但好在一辈子也没有篡汉。以汉臣的身份埋到了土里,曹丕一上位就篡汉,是为汉之贼子。为世所不齿!古人以忠治国,惟曹操之后,开始以孝之国,魏晋皆是!是因为他们自己也觉得,以他们的狼行狗径,忠已经骗不了即使愚钝的老百姓了!只有改成孝!反正曹操的老爹干的湿的都已经死个精光。孝与不孝无关他屁事!以这个理由制定个国本,既无伤大雅,也多少能在道德上辖制百姓!曹操的一身本事精准的遗传给了他三个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奸诈而发扬光大,曹彰继承了他的勇武而犹更上一层。曹植则继承了他的智慧并举世无双!

可惜的是当天下者既不需要勇武,也不需要智慧!所以奸诈无比,有和他老爹一样同好爱奸人少妇(连他小妈都不放过)的曹丕成功上位了!

至于曹丕之为人,实在是不想多说,仅以上言,旁敲侧击而答之罢,

此我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敬请指教!!







国风1974


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自幼天资聪颖,后天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给矛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功底。他博览广学,“少诵诗.论.四书五经.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文滔武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描写曹丕逼迫最有可能被父亲曹操确立为太子的兄弟曹植放弃做太子的真实阴谋写照。



曹植虽然饶幸躲过一劫,后来被遣送做藩国王时,劫形同囚徒,连自己的兄长曹彰死了都无法来看一眼。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赶至洛阳继承丞相位,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称魏王,成为魏国君主魏文帝执政七年,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曹丕享年40岁。

曹丕从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迅速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将权力集中在手,稳定正权局势。曹丕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

曹丕很浪漫,作为当时的大文学家,不仅有绝世美女甄宓相伴,还有江南美人薛灵云,还有善于揣计谋的郭女王,再加上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和其他嫔妃,每日里偎红倚翠,好不潇洒。

曹丕很大胆,父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连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每日还要东挡西杀,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想都不敢想要当皇帝,晚年孙权要让他当皇帝,曹操居然说这小子是要我放在炉子上烤呀,说什么也不答应。曹操一死,曹丕利用自己的手下,逼迫刘协交岀玉玺,然后代魏自立。成为大魏国第一位皇帝。

曹丕也非常擅长兵法,当年刘备打孙权,孙权派陆逊迎战,刘备熬不过,在山上扎营,曹丕接到战败消息,居然看岀来刘备失败的最终结局,曹丕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连营七百里抵抗敌人的”这是用兵的忌讳,没多久,孙权打败刘备的战报就到了。

曹丕作为一个文学家,才能岀众,他写了大量的诗歌、典论论文传世。作为一个皇帝,曹丕玩的很老练,虽然不能和自己的父亲曹操相比,但是他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了很多年来宦官干政的根源。

我认为曹丕应该还是一位很好的君主皇帝。


杨郭赖廖曾黄风水研究


中国皇帝很多,不过文人做皇帝并不算多。其实要是文人兼政治家,曹丕倒算上一个。



曹丕(187—226)最为人熟知的,是他限曹植(192—232)七步为诗、不成则行大法的故事,这故事并非《三国志》所写,而是出现在二百年后的《世说新语》里,然而流传很广,不知不觉变成真的历史。



宋代江公望在给宋徽宗的上疏里就写道:“至魏文帝褊忿疑忌,一陈思王且不能容,故有‘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之语,为天下后笑。”(《上徽宗乞不根治蔡王之狱》)而在民间,给它添枝加叶的自然也不少,如元代的南戏《杀狗记》就说是曹丕将曹植赶到御马监边,逼他以“马料”为题作诗,《三国演义》又说是曹丕以“兄弟”命题,却绝不许曹植在诗里夹带“兄弟”两个字。



从第一个角度的叙述里,我们很难看出曹丕个人的特点,这是由角度来决定的,和大多数政治人物一样,曹丕在政治网络中只不过是特殊的一个节点,甚至并非最重要的节点。以下的第二个角度则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作为建安时期文学家的曹丕。我们可以完全不假思索地说,三曹的文学地位还要比他们的政治地位重要得多得多。



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能并无其父与其弟那样炫目,但是有几点创举则是不可忽视的。应该说,作为一个诗人,他生在了好时代,因为当时诗歌还处于一片荒原的时代,有的是领域等待着人们去开垦。曹丕至少在下面这些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曹丕很浪漫。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文学家,又是一国的君主,曹丕曾经很浪漫,不仅有绝世美女甄宓相伴,而且还有江南美眉薛灵芸,当然还有善于揣计谋的郭女王。



再加上汉献帝的两个女儿,还有其他嫔妃,每日里偎红倚翠,好不潇洒。尤其是江南美女薛灵芸,想起了曹丕的那首情意缠绵的诗歌:



乘辇夜行游,

巡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

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

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

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

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彩,

五色一何鲜。

遨游快心意,

保已终百年。

佳人在侧,诗句翩翩,惬意得很呀。



曹丕胆子很大。曹操经营曹魏基业,成天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连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每日里还要东挡西杀,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哪里想着要称皇帝,晚年孙权要让他当皇帝,曹操居然说这小子是要我放在炉子上烤呀。



说什么也不答应。曹丕倒好,父亲一死,居然利用自己的手下,逼迫刘协交出玉玺,然后代魏自立,成了大魏国第一代皇帝。



曹丕也很擅长兵法。当年刘备攻打孙权,孙权派陆逊迎敌。刘备苦熬不过,居然在山上扎营。曹丕接到战败,居然看出来刘备失败的最终结局,曹丕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连营七百里抵抗敌人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这是用兵的忌讳。



曹丕很洒脱。作为文人,曹丕很有一股文人的天性,当年曹操手下有很多饱学之士,比如王粲陈琳杨修吴质应旸等人,曹丕和他们关系都处的不错。



王粲年轻的时候喜欢听驴叫,这个曹丕心里一直惦记这件事。后来王粲死活,曹丕居然带着一般文人在王粲坟前学驴叫,一时传为佳话。



可见,曹丕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才能很出众,不仅写了大量的诗歌,而且还有典论论文传世;作为一个皇帝,曹丕玩的很老辣,尽管不能和自己的父亲曹操相比,但是他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很多年来宦官干政的根源。


那么,曹丕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怎样的独特生命样本?我想,他始终是是一个才子,而且是一个当皇帝的才子,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他身上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才子气。



因为是才子,他精通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能用甘蔗和邓展对打,也能认真地玩上一天弹棋,这就好像他在文学领域上的表现一样——什么都能做到高手,但似乎离绝顶高手还总是差一点。



因为是才子,他很有幽默感,但这种幽默感往往是令人苦笑的。吃过人肉的将军王忠来投降,他命令部下把死人骨头挂在他的马前,孟达从蜀国来奔,曹丕一见到他就拍拍他的背说:“你就是蜀国派来的间谍嘛?”对于禁开的死亡玩笑就不用多提了。但这种幽默感也有让人流泪的时候,比如王粲墓前此起彼伏的驴鸣声。



只要被他认定是自己的朋友,曹丕从不惮于掏心置肺,这也是可贵的一点。无论是邺下一起写诗的王粲、徐干们,还是太子府里一起议事的吴质、司马懿,甚至是不怎么出息,为一个小妾寻死觅活的夏侯尚。曹丕从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甚至,他有一次让甄氏出来见吴质,这意思就是:“老子就是有这么漂亮的老婆,有本事你来咬我啊哈哈哈!”说实话,这些事做的不够圆滑,但是很可爱。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为了立储动心忍性了那么多年,想到这一点,我们对他的认识也许会更深一分。在曹操面前,他“矫情自饰”,并因此反过来更加得到了儒家世族的支持,按照贾诩的说法,“朝夕孜孜,不违子道”。试想,这对于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才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确实想当太子,当皇帝。这背后是建安精神的核心:对个人价值与功业的追求,曹丕如此,曹植也同样如此。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云龙256013933


要评价曹丕,得先说一说其父曹孟德:曹孟德乃我国历史上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之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曹丕的成就,比起曹操,略为逊色,但是,在政治上,他子承父志,建立了曹魏政权;在文学上,是“邺下文人集团”三大人物之一,有《典论论文》等作品传世;在军事上,他率领军队打仗,击败对手,为建立和巩固曹魏政权立下功勋。作为历史上的帝王,他也有无毒不丈夫的一面。


讴歌胜利


明末代皇帝崇祯杀光女儿,看到延庆公主在血泊中挣扎,叹出一句千古绝唱:奈何生在帝王家!

普通百姓,又如何体会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曹丕,历史上看到他的文功武略:承父志建立曹魏;魏汉风骨开一代诗风;政治上铁腕治国…

武治、文学、军事……很多领域的建树都可圈可点。

但是他躲不过帝王家的冷血、决绝!

就像大多数帝王家一样,骨肉相残是何等的惨绝人寰!

曹植一首《七步诗》,离开了腥风血雨,逃过一劫,但也暴露了兄弟俩内心的挣扎、徬徨与撕裂!

曹丕,奈何生在帝王家!


天涯坐看


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创者,同时也结束了汉朝的实际统治。他是曹操的二子,他建立了曹魏,大破羌胡,复通西域,繁荣了建安文化,开创了文学批评风气。


中国皇帝很多,不过文人做皇帝并不算多。至于李后主陈叔宝不过是末代皇帝之流,不懂得治理国家,只晓得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之类。其实要是文人兼有政治家,曹丕倒算上一个。

首先,曹丕很阴损。当年曹操在两个儿子之间确立太子犹疑不定,最后选了曹丕,作为当年最大的政敌,曹丕很不客气。曾经逼着老弟在七步内赋诗一首,而且说完不成任务,就要死了死了地。把曹植吓得大吃一惊,可以看曹丕的那个劲,只好念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念完后,摸摸自己的头颅,还好。不过,曹植虽然侥幸躲过一劫,后来被遣送做藩国的国王时,却形同囚徒,连自己的兄长曹彰死了都无法来看一眼。



曹丕,文武双全,文采出众,巩固了魏国的基业。 君临天下时,亲率百万雄兵伐吴、伐蜀。 就连孙权和诸葛亮,都不敢小看他。 但始终是因为他的父亲曹操,一代奸雄,曹丕生活在他的影子里。完全被他父亲的光芒遮盖。

他能与孙权、诸葛亮,一代英雄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繁荣和发展了魏国,让魏国立于不败之地。曹丕、也可谓是一代明君!


独秀文苑


陈寿: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21] 曹植:
“祥惟圣贤,歧嶷幼龄。
研几六典,学不过庭;
潜心无妄,抗志清冥。
才秀藻朗,如玉之莹。
”[38] 曹丕像卞兰:
“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於无外。


是以武夫怀恩,文士归德。
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
”[40] 葛洪:
“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 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墨子之道, 有可行矣。
”[41] 刘勰: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
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
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
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42] 垣荣祖:
“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
”[43] 《全隋文》:
“魏高祖文皇帝,绍即四海,光泽五都,负彰魈茫朝宗万国,允文允武,庶绩咸熙,正践升平,时称宁晏。
”[44] 王勃:
“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郝处俊:

“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
”[45] 曹丕画像 (6张)张说:
“周文王之为太子也,崇礼不倦;
魏文帝之在青宫也,好古无怠,博览史籍,激扬令闻,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46] 王锴:
“文帝八岁能属文,博览古今,贯穿经史。
及居帝位,益尚谦和。
坐不废书,手不释卷。
”[47] 陈亮:
“至于欲使当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未尝不为之三复也,于是时吴蜀争帝,中国庶几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谥曰文也。

”[48] 张溥:
“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胡应麟:
“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
然白马名存钟《品》,则彪当亦能诗。
又任城武力绝人,仓舒智慧出众。
阿瞒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孙仲谋辈讵足道哉!
”[49] 王世贞:
“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
”[50] 毛泽东:
”曹丕也是他儿子,也有些才华,但远不如曹操。
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来做了皇帝,是魏文帝。
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於他们父子的周围。
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哪!
“[51] 郭沫若:
“曹丕在政治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是胜过他的父亲。
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纠其实,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诏营寿陵力求俭朴等等,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

”[52] 马植杰:
“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
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24] 叶嘉莹:
“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
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
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区区一杯酒水


曹丕文武双全,文采出众,政绩不凡,因之巩固了魏国的基业。他君临天下,亲统百万大军征伐吴、蜀,一时震惊四海,连诸葛亮、孙权都不敢小觑。然而曹丕为人无情无义,残酷迫害同室宗族。不尊汉室,自大无比。因此孙权称臣不能识别其计谋,曹操临终嘱咐之言(不可重用司马懿)未曾入耳。曹丕淫乱无度,对女子喜新厌旧,杀害结发妻子甄皇后,由于房事过甚身体早衰,因此被孙权所败一病不起。但曹丕的政绩、文采,是历史说肯定的。

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魏文帝的天赋是文学方面,有下笔成章的绝技,博闻强记,德才兼备。只是他的气度不大,如果他能深度的用公平和真诚的心来激励自己的话,勉行心志、胸怀道义,能够广施仁义之心,那么他和古代的圣明君主又有什么差别呢!

魏文帝不是没有德,而独在喜欢射猎方面太顽固了,所以才表现出不仁不德的样子,他知道如何为君,当世三国,帝王之象的莫过于曹操、孙权,再加上魏文帝曹丕了。

我认为曹丕在政治上篡改了他父亲的政治理想,曹操的政治理想是法家寒族的政治,而曹丕称帝后,听从陈群的建议,设九品中正制。

在文学上,它的成就虽然没有曹操的高,不过正如楼主所说曹丕写下了《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以及他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也是不容否定的。

曹丕奠定了魏国的统治,也可算是明君了。

所以我觉得曹丕还是个不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