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馆阁体是中国书法的精华吗?

千千千里马


馆阁体是中国书法的精华吗?是的,馆阁体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份子,它追求僵硬严肃划一为最高之艺术修为,这是馆阁体服务民生社稷的最高境界,没有任何书法形式能与之并肩。任谁也不可以要求馆阁体改变字型,去追求兰亭书体的正统。书法园地只能百花竟放,才是健康的生態。可悲的是,现下不少书艺评说者,既不知也不懂,只懂开骂。我前曾在某艺术交流群,就曾遭遇如此开骂:"林庆逢,你狗屁不懂,大字不是书法!”真服了这帮学院派的书画家。








林庆逢358


馆阁体,是明清时期考试专用书体。又叫应试书。 严格的说,馆阁体只能算正体字。与文人墨客所崇尚的楷书不可等同相看。别说精华,书法都还算不上。

这么说吧,馆阁体就好比对着报纸上的印刷字练习,用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经历来讲,馆阁体就是和现在学校学生入学学习识字所写的字是一样的,谈不上书法的层次。仅仅是识字学习的开端。我们现在填写表格,学生考试,都会被告知,要求用工整的字体书写。没有任何人会把这个要求当书法。当然,有人也有写的达到了书法观赏的高度。同样,写馆阁体的人也有人写的达到了楷书书法的高度,但不能因个别人突出的表现代表广泛的馆阁体。



在古代,名人名家的字迹,沒有图片,没有复印机,没有印刷机,独此一份。不是藏在皇宫,便是在王公大臣,巨商富贾的家中。普通不要说学习,见到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在古代经典作品的题跋中看到,能见名迹一眼的人,那种无胜荣幸的心情。能在上题字或留下一枚印章,与名迹万古长存,那可是非同一般的幸事!普通学子所写的字,就是工整而已,谈不上书法。馆阁体就是楷书,更是无稽之谈。


现在许多不明究里的人,把赵孟頫,文征明,沈度等名家的书法当成了馆阁体,就更不挨边了。馆阁体,实际就是工匠雕刻制版的印刷体字。信不信,翻开历史去查阅。


子衿书法


于艺术性,仍然能够在书法历史上站一席之地,不过有些反面教材的意味。

仍然是有其存在价值的,规范,严谨易于识别。这些虽然也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但过于规范,严谨,也就失去了鲜活生动的魅力。不可作为临摹学习取法的对象。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馆阁体,都算不上是经典或精髓,学习书法走向如此境地,似乎有些误入歧途的意味。实际上也就是把字写死了而已。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书法的法度造成,被传统或经典的法约束至此,也有学习方向的问题,和审美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可能也和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的科技发展有关,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局限性。要保证印刷或公务公文的意识,形成了一种规范之际的书体。

就现代书法的现状来说,特别是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几乎打砸碎传统,形成了一种丑书风气。馆阁体似乎也能够给我们一些有易的东西。














翰墨书道


说到馆阁体,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束缚、死板、不懂变通、影响书法的发展”这些标签,因为馆阁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过于死板,写出来的字看上去千篇一律,初看还觉得可以,时间一长,就厌倦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馆阁体也可以称作是我们中国古代书法精华的。

馆阁体,虽说是一种体,但是他并不是独立于隶书楷书这种字体形式之外的,馆阁体是属于楷书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由于重文轻武,所以科举制特别发达,故在当时,年轻人都渴望着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升官发财,但科举考试是很严格的,从“八股取士”、文章布局、甚至字体的书写,都是有一定要求的,于是催生出了"馆阁体“,端正、美观大方、缺少变化,当时只要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只能练习馆阁体,所以馆阁体在宋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官方字体。

到了明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到达巅峰,统治阶级对于人们思想的的束缚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明清的科举考试,严格要求,书写必须以馆阁体为标准,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论你愿不愿意,都必须练习这种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时书法的发展。所以才造成了我们现代人一听到馆阁体三个字,就弃之以鼻,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仔细的了解过这种字体,甚至见也没见过。

馆阁体现代拍卖最高的,是清张照的,拍了九千多万,是不是很高了,这也代表着这种字体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哪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明清时期留存的馆阁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工整、漂亮、美观、大方这些词,用在它身上毫无为过,那种沉稳、大气的风格,与现代书法家所追求的”时风、今楷、个性“等等绝对是相悖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今天的书法家,在古代书法的基础上,已经创无可创了,所以只能在行书、美术书、草书等方面另求捷径?我们可以说馆阁体不好看吗?如果让现代书法家来写某种怪状字体,某个旁枝末节进行”创新“,那必然是可以的,如果规规矩矩,工工整整的写一幅工楷,又有几个可以哪。

这里绝对不是贬低当代书法家,太高馆阁体,只是通过某个角度来论述。古人云:某某某,善史书。这里的意思是指善于官方书写,官方书写的要求,必然是清晰易辨识,书法最基本的意义便于此。馆阁体被人所诟病的,就在这里,艺术性有,但上限很低,最好的也就那样,最差也差不到那里去,工工整整,规规矩矩就可以,书法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馆阁体更多的倒向了实用性,这是时代背景、书写用途等等诸多因素所催生出来的。想一想下面的大臣洋洋洒洒写一封草书奏折上去给皇上看,太不现实了。

如果再深究,追本溯源下去,从科举制最初诞生开始,科举制的诞生要求想要通过这一途径,进入仕途,跨越阶层的人,都必须交上一幅美观的试卷,所谓美观,就必须有一个参照物,馆阁体,就是脱胎于欧阳询赵孟頫的欧体赵体。大家仔细看上面的几幅图,就会发现每一张其中,都有着欧体赵体的痕迹,这二位太过于强大,强大到后来人只能走他们走过的路,不能再另辟捷径。尤其到了明代,可以说写一笔欧赵体,是混迹官场所必须的技能,有所区别的,只是青涩与老辣,入门与精通。

欧体

这就造成了在当时,每个人写出的字,不是细微观察,轻扫一眼过去,谁是谁写根本分辨不出来,于是一些批判馆阁体的声音出现了,我们现代人对于馆阁体的”痛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清初,由于经历战争,国破家亡,一些爱国书法家对于赵孟頫一些人的书法产生了痛恨,因为他们投降了,对董其昌也抱着敌视的态度,原因是当时的皇帝喜欢董其昌的书法,于是开始批判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一些人。这些人书法的特点是笔法精妙、布局巧妙周到,所以相对于这些人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勿”原则。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大家品一品其中的含义,就能理解现代人为什么这么痛恨馆阁体了。这四点历来都很受争议,但后来也有一些书法家通过这种崭新的审美方式,走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路。虽然馆阁体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不能一昧的叫好,也不能一昧的丢弃,对于初学者,馆阁体是很不错的打基础方式,对于一些境界高深的人,也是有吸取效果的,我们取其精华就好。

说到馆阁体是不是中国书法的精华,我们可以说:是!不管是那种艺术,可以持续发展几百甚至上千年,其本身必然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不管后世的政治文化、民俗审美怎样变化,核心的东西是不会变的,馆阁体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现代印刷体,就是取自馆阁体,你能说它不好吗,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阅微书法,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缘分,每天带来不一样的书法知识。


阅微书法日讲


这辩题有两层。①馆阁体是书法吗?②馆阁体是精华吗?我觉得都是。所谓法指道法,显浅来讲:这书写方法的作品会长久存世并被认同。以被指为馆阁体代表的梁诗正作品,林则徐作品会长久存世。而丑书及试验性作品必将淹没于历史尘烟中,而许多还自视甚高真插根葱装象。二:馆阁体是精华吗??是的真是精华。整齐划一大小也是一个修练的门坎。我看来馆阁体外面整齐冷莫,内里阴阳变化其趣无穷。而且以梁书正为代表把这类书体推向顶峰,他有传承,我觉得梁书正的运笔承袭二王而有所创新。群花争艳,众山拱赏,馆阁体屹立书法丛林中,并异常光辉闪耀,不可多得。



天龍星红木大板茶台


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早在宋代即已出现,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官场用书体,以明清两代为盛。

 

明永乐时之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至清康熙时,圣祖酷爱董其昌书法;至乾隆时,高宗又推崇赵孟頫书法,因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主流书体尊奉赵、董为典范,而二人书法又皆以规整、圆融为特点,使馆阁体风格更趋圆润秀美。

 

清代科举考试,比明代更重馆阁体,要求乌、方、光、大。一方面可体现出气象博大、笔势恢弘之美,而另一方面,亦难避千篇一律、陈陈相因之弊。当时士人,馆阁体仅为安身立命之入门功夫,书法则是毕生追求,故书法在馆阁体基础上不断融入自身特色,是传统士人之惯法通则。

 

清洪亮吉《江北诗话》一书记载:"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沈括《梦溪笔谈》亦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也。"

 

馆阁体讲究黑、密、方、紧,[2] 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在科举试场上,使用这种书体会令作品加分不少,后来由于用此种书体太多遂成必学书体。

 

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

 

馆阁体的个性,倘若细观细查,并不难发现。同样是小楷,同样秀丽,但是黄自元的楷书结体严谨,用笔刚健有力,就像精力充沛的白衣秀士;董诰小楷舒朗自然,更见灵气;沈度小楷舒展放达,又风姿绰约。这些差异,只要认真地观察和玩味,不难发现。那些不分青红皂白,把馆阁体说成“千人一面”的人,是不是太粗心,没有细观细察呢?还是简单粗暴,过于武断,故意贬低馆阁体?


段華為


馆阁体是中国古代的人, 在当时印刷技术落后,只能通过手抄本的形式,或者先石刻后印制的形式,清朝多为石刻印制的书籍很清楚质量很好。

馆阁体就是在当时情况下,综合古代各体毛笔字,为全国统一字体,规范标准化的一种毛笔字体,其特点:一是,楷书字体,书写速度快,对于抄书工匠来说,每天抄写二万字,这个数字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二是,能保证书写的是楷书,并不潦草。

所以,当时,馆阁体是其他毛笔书体,无法比拟的书体。而且书写者需要深厚的毛笔字功底,并不是当代所谓书家说的那样,又是很呆板了,很平庸了,等等。

其实拆穿他们吧,说这种话的人他们根本练不出也写不出这种水平的字来,更无法快速写出馆阁体的字来。

所以说,馆阁体是古代把各体毛笔字,综合为一体的精华字体,别的字体不但功能上比不了,书写速度上比不了,字体即标准化,又继承包含了古代书法艺术中的高深的笔法,心法,章法,等文化传统。

古代明清时代的碑文,绝大部分是馆阁体写的,刻制的。

当今,为继承流传中华文化传统,也应在学校中推广学习馆阁体毛笔字。


没了尖的球安全头盔


🌸🌸馆阁体始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两代。馆阁体是一种笔画较实,结构匀整,字的重心隐定,字的大小反差较小的书体。馆阁体更象是用毛笔写的美术字。馆阁体是现代美术字的前身。馆阁体是旧时官场和科举考试的通用字体。馆阁体脱胎于欧体、赵体,是没有创新只求工整的普及性的便于通用的字体。

用书法中的点、线表现万物本质。书法是不仅借助文字,更是借助点、线的“书以载道”。书法需要的个性必须符合书法的共性。书法是有原则的个性表达。阴阳的高级表现或艺术准则是:阴阳若等,不异而异,尽其变化,相生有序。馆阁体缺少多样的变比和书者的自由表达。

为提倡写馆阁体,书法大家受命写过馆阁体。因此馆阁体中也有较好的字。又因馆阁体限制了书写者的个性,所以书法大家写的馆阁体,不如他的其它字写得好。

馆阁体应该是楷书的一个分支。书史证明:馆阁体中最优秀的作品未能超过楷书中的四大家。如能超过,那早就定为学习书法的字帖了。

馆阁体顺眼好看,因此能夠传世。古人的馆阁体能在今世卖出天价。秦侩创造的宋体字也能隐名“去”姓地流传下来,变成了印刷体。尽管如此,馆阁体仍然逊于其它书体。

对馆阁体真迹,未深入接触过,以上所言难免有不当之处。总的感觉:馆阁体是一个较为简单、技艺较低的书体,不是中国书法的精华。


认朴明心


关于馆阁体书法,有的人追捧,有的人批判,追捧的人说有功夫,批判的人所没有艺术。

在此不想做评价,只想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说明人的品味问题。就像人吃饭,小孩喜欢吃香的,甜的;而大人喜欢吃,味道比较重的,酸的,辣的,闲的,甚至苦的。小孩受不了大人的重口味,大人对小孩的口味感到腻烦。

将它类比于书法。初学书法的人,更喜欢楷书,方方正正,或漂亮的行书。凡是自己欣赏不了的,一概归为丑书。却从来不怀疑,自己的鉴赏能力是个什么水平。

自己的鉴赏力究竟怎么样?可以看看古代公认大家的真迹,你都能欣赏得了吗?如果理解不了,还是好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吧。

有些人,为了展示自己的鉴赏力,非要把一些乱臣贼子,如蔡京,秦桧,严嵩,康生等人的书法无限拔高。只能暴露自己的无知。

还有一句话,非临帖十年不足以论书。自己基本上没有临过帖,就不要在网上整天指东道西。


小重山人


馆阁体是不是中国书法的精华,看一下沈括在《笔谈》🀄️的评论,即能回答这个问题,沈括说: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馆阁体最早出现在宋代,这种书体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齐平的书体,以规整圆融为特点,大多应用于官场,流行于明清两代。这种书体横平竖直,十分拘谨,没有生气,完全按这个书体的标准去书写,会使作品变的僵硬刻板,毫无生命力;会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更谈不上🈶️什么个人风格了。

话又说回来,当初的馆阁体本是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报刊书籍上的仿宋、黑体、楷体等字体,这是🈚️可厚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