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爱风斯基


对于清朝的正式名,历史上有着不同的演化,从清朝廷向外国宣称的国号及外国对清朝所承认的国号,有过不同的叫法。但统一来讲,清朝的正式名称是:大清国。

清初时,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改国号为“大清”,即国家名为“大清国”,世祖顺治皇帝登基时,在《清世祖实录》中记载,皇帝自称“大清国皇帝臣”。

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观念里,自己所统治的国家就叫大清国,但在某些时候,也会用中国来代指这个国家。

在中俄两个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有满汉俄三文界碑,满文用“中国”表示;汉文也用“中国”;俄文的翻译为“中国的”,这里翻译不指任何的王朝,只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国家,即清朝,翻译中文便是“中华帝国”。

  • 1842年的《南京条约》与1843年的《虎门条约》中,英方使用的称呼是“Empire of China”,即中华帝国,简称为“China”,清朝则使用“大清”代表。后来的《虎门条约》也依照以上的称呼使用。

  •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清朝改称为“中华大清国”,而美国称清朝为“大清帝国”,简称还是“China”。

  •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清朝自称“大清国”,法国称其“Chine”(中国)。之后的《中法新约》,清朝仍称“大清国”,而法国改全称“中华帝国”。

  • 1861年,《中德通商条约》,德国对清朝称呼为“中国”。

  • 1898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也改对清朝的全称,为“中华帝国”。

  •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因为要一下子跟11个国家签订,语言皆不相同,因此最终以汉文和法问作为两种语言制定。清朝仍自称“大清国”,法文仍坚持称“中华帝国”。

条约的汉文开头:

“今日。
会同声明,核定大清国按西历一钱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内各款,当经大清国大皇帝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降旨全行照允,足适诸国之意妥办。”

原书现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这些条约厚的就像一本书,一条条屈辱。1905年,光绪向英国、法国、比利时等送去了这些国书,这些国书皆为满汉双语。汉文部分为“大清国”。

1908年,清政府被迫定制了《钦定宪法大纲》,在此大纲中的官方名称则为“大清帝国”,但这个称呼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综合以上,清代在近代开始,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使用不同的称呼,而各国对清朝的称呼也不相同,甚至在清朝的前、中、晚期的称呼也不一样。在各国的条约、国书以及清代定制的一些法律文书中,有不同的叫法,如:“大清”、“中国”、“清国”等简称。

以下列举各国对清朝使用过的称呼:

  1. 俄国:中华帝国

  2. 英国:中华帝国

  3. 美国:大清帝国

  4. 法国:早期称中国,后期称中华帝国

  5. 葡萄牙:中国

  6. 日本:大清国

  7. 韩国:大清国

因此,从鸦片战争刀宣统退位,在这段时间中清朝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清朝对外的称呼也一直在变化,但使用“大清国”次数比较多,如果说哪个才是清朝的正式全称,那应该是“大清国”,毕竟这个称呼已经写在国书或条约里面了。

而外国对清朝的称呼也并不统一,但以“中华帝国”这个称呼的版本最多。


大国布衣


清朝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我们平常听到的关于清朝的称呼大概就是“大清”“清”“清国”,那么清朝的正式名字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其实清朝的名字正式名字一开始就叫“大清”,就像以前历朝历代的“大宋”“大明”一样,但是这个称呼到清朝末年却不一样了,因为那时候清政府天天要和别的国家签订条约,今天和这个国家签字,明天和另外一个国家签,每一个条约上清朝的正式名字都是在变化的。

清太宗皇太极在登基之初就确定了大清的国号“大清”,世祖顺治皇帝继承皇位的时候也称自己“大清国皇帝”,但后来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候,清朝用了“中国”二字,这是第一次发生了变化,以后清朝和俄罗斯签订条约都用了“中国”这个称呼。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又要签订《南京条约》,在《南京条约》中清廷使用的仍然是“大清”,1844年,中美两国签订《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清朝第一次自称为“中华大清国”,同年,中法两国签订《黄埔条约》,清朝自称“大清国”。


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这份条约中清朝又自称自己是“大清帝国”(大概为了在日本蕞尔小邦面前霸气一点),但日本称清廷为“大清国”,并没有加“帝”字。1901年,清廷又和十一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在这个条约里面,清廷乖乖的又称自己“大清国”。

综上,清朝在近代史上是对待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号的,但基本上就“大清国”“中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帝国”几个,至于哪一个是正式的称呼,我觉得应该都能算吧,毕竟外交本身就是一个正式的场合。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我的看法呢?各位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意见哦,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是阿维啊


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政权国号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国号,往往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形式——比如汉、唐,或者大元、大明,而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后,其国号,时常出现不断更替现象甚至混乱现象——比如辽朝,有时候的国号是契丹,有时候又是辽,就这样不断交替,以至于后世辽金史专家都不能断言辽代历史上改过多少次国号?


此外还有西夏。西夏正式国号是大夏国,但有时候又自称邦泥定国。而蒙古人则称西夏为唐兀。

距离当下最近的封建王朝是清朝,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清朝的正式国号到底叫什么。

清朝的国号演变

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为明朝边将。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西历1616年),起兵反明,建立“金”朝,历史上将这个金朝称之为后金王朝。

努尔哈赤的汉化程度有限,但从其知道仿照中原王朝的政权形式,定国号为“金”,不难看出,努尔哈赤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后金的汗位,并且进一步改革后金的体系制度——将后金的国号改为大清,并改大汗称号为皇帝。

关于皇太极为何将国号定为大清,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小编倾向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当时皇太极政权主要的对手是明朝,而大明的明,具有火焰的属性,因此,从水克火角度来说,用清来克明,算是皇太极的一种心愿。


很多人印象中大清帝国是一个腐朽、不具备改革动力的王朝,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在近代的遭遇,其实是很多封建帝国共同的宿命。这一切,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注定了——比如说1640年,当英国已经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大明朝国内还在闹农民起义,这就展现了东西方发展进程的不同。

大清帝国的不幸在于其统治期间,遭逢了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殖民运动,这就迫使大清帝国不得不主动接受来自西方的观念,并逐步将华夏原有的观念。

古代华夏奉行天下观。所谓天下观,既中华天子为天下的共主,而中原则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并无世界近代史意义上的国号概念。而随着清朝康熙朝廷和沙皇俄国就东北地区发生的冲突进行一番交涉以后,康熙朝廷也隐隐约约意识到,不能单独以大清的名义和沙俄签约,因此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以“中国”的名义签订条约。


当时康熙时代对世界的认知,还十分不成熟。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原有的华夏天下观被彻底打破,近现代意义上的世界观开始形成。大清皇帝也意识到,大清只是世界上普通的国家,大清皇帝也并非什么天下共主。为了方便和列强打交道,因此,大清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国号方面也进行了一番改良——比如在洋务运动后,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以“中华大清国”的名义自居——国号中,先是中华(代表地域),后是大清(代表政权),这也反映出晚清统治者对近代世界体系的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藤树先生


清朝的国号发生过好几次变化,要说他的正式名称,不同时期不一样,而且同一时期,还应该不止一个。清朝最初是由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核心,整合女真各部建立起来的边疆民族政权,这个政权通常被后世称为“后金”,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或者可以说是“朝鲜人”故意误导“明朝”。

事实上,只要想一想就明白,国号上加个“后”字,明显自我矮化嘛,事实上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时的国号就是“金”,只不过当时的朝鲜为了不刺激明朝,同时也为了与“完颜氏”建立的金朝相区别,自己添了一个“后”字,于是成了“后金”,后金这个国号通过朝鲜传到了明朝,于是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然而清朝最初的正式国名,就是“金国”,这一点在近代陆续发现的满文印章中得到证实。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前期,使用的印章上篆刻的满文是“abkai fulingga aisin gurun han I doron”,其中的“aisin gurun han”直译就是“金国汗”。而且,这时与金国相配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不是“皇帝”,而是“汗”。表明他不是“天下之主”,只是女真人的首领。

因此“金国”这个国号,并不是传统中原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意义上的那种“有天下之号”,它只是一个民族政权的“标记”,代表的是一个与“大明”相抗衡的女真人的新政权。这个国号行用了大约二十年,到1635年时,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得“清朝”的国号变得有点复杂了。1635年10月,皇太极下令改国名为“满洲”(manju),禁止使用“诸申”(女真)的旧称,自然“金国”这样的名称也不再使用了。皇太极的原话是:

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满洲”在这时,可以说既是“国名”,又是“族名”,跟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一样,表明这时皇太极等清朝统治集团所要做的事,仍然是一个边疆民族政权的事情。但一年后,“清朝”正式诞生了,这件事情发生在1636年4,《清实录》记载,当月初,多尔衮代表满洲人“捧满字表文一道”,科尔沁蒙古首领土谢图济农巴达礼代表蒙古人“捧蒙古字表文一道”,孔有德代表汉人“捧汉字表文一道”,三份“劝进表文”,共同尊奉皇太极为“皇帝”。

这个仪式很清楚的表明,皇太极不再是女真人或者满洲人的首领,而是包括了满、蒙、汉三方在内的“天下”人“皇帝”。而劝进表中,大臣认为皇太极已经“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说的也是,上天给人们的启示是,皇太极已不再是女真人的首领,而是天下人的皇帝了。

1636年4月11日,皇太极正式接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建国号为“大清”。从这时起,“清朝”的正式国号就是“大清”了。而从这时起,皇太极要做的事情,也不再是女真人的首领,而是天下人的皇帝。那么从这时起,清朝的“国号”自然是“大清”无疑了,不过要注意的是,皇太极称帝后,《清实录》的记载是“建国号为大清”,不是改国号为大清,事实上,他之前在1635年10月,已经改“金国”为“满洲”了,建国号为大清之后,“满洲”这个国名仍然存在。这就是清朝国号的复杂性。

皇太极这个称帝建国的仪式中,满、蒙、汉三方都参加了进来,但“大清”这个国号,显然是“汉式”国号,而不是当时的满人、蒙古人能理解的,因为《满文老档》记载的1636年4月11日的事情时,只记载了皇太极接受群臣上尊号的事,而没有建国号为“大清”的记载。甚至到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后,在满人观念中,“大清”的国号仍然等同于之前“满洲”的国号。事实上,清朝皇帝的性质也很复杂,一方面他要做“天下人的皇帝”,另一方面,他仍然是“满洲人的大汗”,所以清朝一方面讲“天下一家”,一方面又要“首崇满洲”,可以说,大清这个汉式国号,与满洲国名,在清朝一直是长期并存的,只不过,越到后来,满文运用的地方越少,大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罢了,比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官方主持编写的《御制清文鉴》一书,对应的满文名称是“han i araha manju gisunm i buleku bithe”,其中“清”对译的就是满洲“manju”。

所以,1636年以后,清朝的正式名称,从“汉文化”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大清”,从满人的角度来说,仍然是满洲。


只爱潘多拉


如果说清朝的国号,根据《清实录》,皇太极称帝,正式建国号大清,你可以理解为清朝的正式国号为大清国。

至于为什么要叫大清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大清国是传统形式的国号。这个传统形式,正如潘多拉教授所说,是一个汉式国号,采用这个国号的原因,就是为了凸显他皇太极不是满洲的首领,而是天下人,即满洲人、蒙古人、汉人的皇帝,是天下共主。而这个天下人当中,汉人占了绝大多数,所以皇太极必然要采用这种汉式国号,毕竟皇太极要的不是辽东,而是天下。

第二,遵循五德终始说。所谓五德终始说,即根据五行相克的说法,用来解释王朝更替。明朝在五行中属于火德,根据五行相克的说法,水克火,所以皇太极自然要往水上靠。大清国这个国号,清的偏旁为三点水,以凸显他大清国属于水德,为自己取代明朝增加法理依据。而且,结合皇太极之前改族名满洲,两个三点水,这个水德够充分了。

不过,清朝君主并非传统意义的皇帝,具有汉人皇帝、满洲大汗、蒙古博格达彻辰汗、西藏活佛等多重身份,所以整个清朝更类似一个共主联邦,只不过满汉越往后越重合罢了。

不过现代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误以为清朝国号到了清末变成了大清帝国。其实大清帝国这个说法不算错,但是并不标志着大清帝国取代大清国成为国号,毕竟在清朝国书上依然是大清国。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清朝中期开始,中国一词就逐渐具备同大清国等同的含义,也就是说上升到了国号的高度,但是并没有彻底取代大清国这个国号。但是在外交上,China以及Chinese这两个英文单词确实见诸史册的,比如说下面这个致远舰遗物。


打捞出水的致远舰瓷盘,有可能为接舰时候的英方赠品
,中间是致远舰舰名,四周环绕着一圈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Chih Yuen,翻译过来就是中华帝国海军致远舰,可见中国已经完全等同于大清国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很多在看到这个问题肯定会很惊讶,这个问题只要稍微懂点历史的不就知道吗?清朝的正式名称不就是清朝吗?那么这答案是对的吗?应该意义来说是错的,清朝只是后来的史学家的俗称。它并不是清朝的正式名称,那么清朝的正式名称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对外上清朝的正式名称一直都在变化着,比如大清、大清国、清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国等等。可以说终清二百余年它对外的正式名称都在一直变换着。这里澳古君我就为大家一一说明。



大清

《清史稿.本纪三》载“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的正式名称就是“大清”。后在康熙年间,清朝与沙俄在签订《尼布楚条约》的时候,也是自称“大清”。条约中说到“大清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可以说清朝第一个对外的正式名称就是“大清”。



当然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还自称为“中国”,条约中有这么一段话“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当时清朝在对外的国书上是“大清”和“中国”混合使用的。在当时大清等于中国,而中国也等于大清。



而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用的正式名称都是“大清”。在清朝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清朝用的也都是“大清”。比如条约中说到“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



不过在这个时候列强对于清朝的称呼大多使用“中国”。在清朝与英国所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中就写到“凡应严防偷漏之法,悉听中国各口收税官从便办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列强对于清朝大多都采用了“中国”的名称。



中华大清国

“中华大清国”曾经短暂的出现在清朝的对外称呼上。在1844年清朝与美国签订的《望厦条约》中,就有写到“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当然在这份条约中也还出现了大清、中国的称呼。比如“嗣后大清与大合众国及两国民人,无论在何地方,均应互相友爱,真诚和好,共保万万年太平无事”。又比如“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



而再比如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也出现了“大清国”的称号。条约中说到“兹中华大清国与大亚美理驾合众国因欲固存坚久真诚友谊,明定公正确实规法”。当然这份条约也跟望厦条约一样,也同时先后出现了大清、中国等名称。可以说在当时中华大清国、大清和中国都是混合使用的,三者之间都是代表着清朝,且各国也都认可。



大清国

大清国的名称最早也是出现在1844年,这一年清朝除了跟美国签订条约外,还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而在这份条约中就出现了“大清国”。条约中说到“今大清国与大佛兰西国以所历久贸易、船只情事等之往来,大清国大皇帝、大佛兰西国大皇帝兴念及妥为处置”。




而后在光绪年间,清朝预备派往各国考场宪政的大臣们准备携带的送与各国君主的国书中也都是写着“大清国”,比如准备送往法国的国书就写到“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法国”。


大清帝国

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1895年清朝与日本所签订的《马关条约》当中。条约中说到“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不过也同样在条约中也都相继出现大清和中国两个称呼。其实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明确的是在当时清国对外的名号并不固定,甚至很杂乱,很随意,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号。



当然以上的名称只是对外而言,对内清朝几乎不会用到什么国号。在当时清朝只是明确了“大清”这一国号,其余的大清国、大清帝国、中华大清国等等这些国号都是在与西方等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才开始出现的,可以这么说这些国号在当时就是中国的耻辱,它们一个个都是出现在一份又一份的不平等条约上,这些国号的出现都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将失去大量的土地和权力。


澳古说历史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部落后,将国号定为“大金”,后来又改成“后金”。在爱新觉罗·皇太极掌权时,皇太极在天聪10年(1636年)将清朝国号才定为“大清”。所以清朝正式名称应为“大清”。

一、清朝国号更迭

1、满族祖先本来是金代的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后,为了区别历史上的金代,才将国号由刚开始的“大金”改为“后金”。

2、等到皇太极入关后,统一了蒙古人、汉人,皇太极觉得若是再用“后金”作为国号就不适应了,并且汉人受历史影响,对金人大多怀有敌意,“后金”在汉人眼里就是罪恶的代表,“后金”已经不适合招揽当时的汉人,皇太极于是在天聪10年(1636年)将国号正式定为“大清”。(皇太极狩猎图)

二、清代国号的来源

皇太极以“清”作为国号有两种说法:

1、在改国号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经废除了女真族号,改为满洲。而满洲在满语里面音近曼殊,曼殊是佛的名字,意思是“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皇太极觉得用“清”代替“金”,对笼络各族人心有巨大的作用。

2、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在满语里就是“金”的谐音,“金”改为“清”,是该汉名而不是改满名,目的就是让汉人更容易接受其统治。

皇太极为什么要改国号?

好多人认为皇太极改国号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因素,主要就是笼络被统治的汉人,进而为取代明王朝做准备。等到清朝稳定局面之后的很多年,皇太极的后代皇帝都忌讳用“女真”和“大金”称呼清朝,更喜欢用“清”称呼这个帝国。



搞史人


满清政权的发展与成熟!

清朝这个朝代是由满族统治者统治并建立的,它的国号大致经历过两次大的更改。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也是后金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从二十五岁时开始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后来随着满清势力的逐渐扩大,努尔哈赤的名号亦逐步从当初的“聪睿贝勒”发展到了“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到被称为“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称号“昆都伦汗”。而此时的明朝显然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知。到了万历四十四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定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也就成为了后金大汗,年号天命。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金”其实就是清朝最初的国号。

在明朝崇祯九年的时候,也就是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将国号有原来的“大金”正式改为“大清”,改元为崇德,将族名女真正式改为了满洲。之后皇太极就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的战争。在满族统治者建立了大一统封建王朝之后也就继续延续了“大清”的这个国号,之后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进行修改国号。

同过以上对于清朝时期国号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的国号就是“大清”,在皇太极以后就没有进行过大的变化了!

以上为本文的全部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围观讨论交流!


BM大嘴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满清入主中原,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原王朝。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中华民国取代清朝成为新的中央政府。

(中美《望厦条约》)

因此,“大清”是正式的国号,类似于明朝的“大明”、元朝的“大元”和民国的“中华民国”、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在对外交往时,清廷则往往使用不同的名字,如中国、大清、大清国、中华、中华大清国、大清帝国。

(中日《马关条约》)

康熙年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里面,“大清”与“中国”混用,“大清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大清与外国交往频繁,进入了条约外交体制,在各个条约中,以上几个名称混用,并且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老照片


常用的名称是大清国。但是对外的称呼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在清朝前期对外一般直接宣称“中国”。比如在1689年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尼布楚条约》中就明确用了中国这一称呼。


直到乾隆年间与俄国签订《恰克图市约》时,还是用的“中国”这一称呼。


到了鸦片战争后,清朝在国际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从鸦片战争后与英国签订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中,可以看到称号已经变成“大清”,即大清国。

之后几乎所有签订条约都是以“大清”作为称呼,但是条约其中还是会出现“中国”字眼,比如在下面1844年与美国所签订的《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即有“大清国”称呼,又有“中国”称呼。

在1895年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已经称为“大清帝国”。

所以说,清朝对外有“中国”,“大清国”,“大清帝国”这几种称呼,以“大清国”为主要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