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父亲去世后,为何他会因为妻子百依百顺想要离婚

朋友求助,说与自己年岁相仿的侄儿最近遭遇了“情感危机”,面对成婚多年的妻子,感觉有话说不出,只要看到她的面容,心里就有一股无名火,想吵架,却也没有原由。最近赶上新居装修,妻子向来是随和性子,什么都依着他,装修这种大事都是他拿主意,但这本来已经延续了多年的相处模式却让他十分不满,他希望妻子能更多的发表意见,和自己争执,甚至是固执一些,让他们的生活有更多的互动感。但每次他刚一开始语调上扬,妻子就已经服下软来,“战斗”便终止于此。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但是他心里一股气却怎么也散不去。

他觉得自己抑郁了。

父亲去世后,为何他会因为妻子百依百顺想要离婚


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过去了新鲜期,两个人腻味了,婚姻之中难免有这些非和平时期,习惯就好了。

但主人公似乎自己明白背后的原由,主动找了心理医生做过咨询,效果不错,有所好转。只是因为工作繁忙实在无暇,中间断了,现在那股子无名火又有了起死回生的苗头,他想“自救”。

主人公博士学历,高校就职,个人能力强,与自己学生时期的女友一路相伴毕业后顺利步入婚姻殿堂,一切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些“别人家的故事”的感觉,但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三年之前,主人公父亲突发心血管疾病去世。

从此以后,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父亲去世后,为何他会因为妻子百依百顺想要离婚

他每天都过得不快乐,对很多事情失去了以往的兴趣。他明白自己很爱妻子,两个人也没有过大的矛盾和争执。两个人因为双方工作原因一直没有要孩子,一拖再拖,如今不知为何,连和平共处都有问题,更不用说一起制造新生命。

按常理说,亲人去世确实会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强烈的痛苦不至于延续三年之久,以至于让一个健全的青年学者婚姻破裂,丧失体会快乐的能力。

但等了解过他的成长经历,你或许会能够理解。

很多时候,一个人遭遇负性事件打击后一蹶不振或者情性大变,事件的发生往往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炸药可能是经年累月一点点被铺设在了暗处,只等一个爆发的时机。

父亲去世后,为何他会因为妻子百依百顺想要离婚

主人公自幼便是一切依照家人的安排与嘱托,考研考博,留校就职,结婚安居。父亲于他而言,是一个生活规则的制定者。在他博士毕业选择未来方向的生活,父亲希望他能够安稳,有保障的继续走下去,驳回了他希望去企业发展的诉求。这件事似乎和以往拒绝他周末出去和朋友喝酒一样正常。但是对于喜欢鲜活事物、喜欢充满竞争和未知挑战的主人公而言,留校任职,似乎意味着,他切断了通往自己憧憬生活的连线。

他能一眼看见自己未来十年的发展轨迹。就像父亲说的那样,很平稳。但就在今年职称评定的时候,因为资历原因,他无法晋升,至于以后能不能,难说。他又开始挣扎着想走回自己毕业时想选择的那条路,一是事实证明留校前途堪忧,二是,现今没有人反驳他了。

但是他迟迟没有做出决定。至今也没有。

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个性格内敛的人,不善于表达,对父亲的决策向来是支持的态度。这点他的妻子倒是和他的母亲很相像。

父亲去世后,为何他会因为妻子百依百顺想要离婚

不知道是不是工作的更换让他懊悔自己当年没有坚持己见,或者这一次的人生重要抉择没有了那个制定规则人的干预,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无处释放,最后的落脚点,成了与上述种种皆无关系的他的妻子。

在分析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名词——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或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当他每次向父亲提出自己的诉求,当不能为自己做决定时,主人公就会体验一次被拒绝的挫折感,同时也是求而不得的郁闷感,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他对“做出重要决定”这一类事件,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如今家里也支持他调换工作,不再阻拦,随他心愿,他也没办法迈出这坚实的一步。

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无力感。

所以在装修一事中,他感觉到,自己与妻子的相处模式,与自己双亲出奇的相似,他本能的想要回避,并想要改变这种模式,以避免未来自己的家庭中,再出现与自己相同无力感的人。

他对父亲的感情更是复杂的。他尊重自己的父亲,依赖自己自己的父亲,尽管他会有自己的想法,可父亲这一“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已然是他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他不想要这份“自由”,他本心里渴望父亲能够一直陪伴自己,给自己指导。

上述情况中,既想要回避自己变成父亲那样一个决策者的角色,内心深处又明白,自己离不开父亲的指导,这种排斥又依赖的状态,可以被解释为冲突。

人在有冲突的状态下,会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问题,不快乐,消沉,暴躁,易怒……哪怕是爱的人,也难让你露出笑容。好在主人公已经接受了咨询师的指导建议,进行了积极的自我调整,并且还在进一步寻求帮助。

学会和妻子沟通自己的感受,用倾诉代替沉默和欲言又止,让他感觉似乎一切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

父亲去世后,为何他会因为妻子百依百顺想要离婚


这段感情中,双方都没有错,妻子的温柔和顺从是无辜的,甚至是很多男性梦寐以求的;主人公的挣扎也是正常的,他会为逃出自己的冲突状态做出反抗和尝试,情绪来源不是人为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更清楚的分析原因,依据根源做出心理上的调适。

不过由此引出的父母教育模式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父母的指导要如何把握尺度才能更利于子女的发展与健康?孩子的性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或许这个答案只能量身定制,没有统一模板。

尊重、理解与结合实际的真诚建议作为底料,配上“适度”这个上好的炉灶,另外添加符合个人属性的特色调味品,总归不会出什么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