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父母对孩子的操心有很多是自找苦吃,应适可而止,对此你怎么看?

农在天涯


谢谢。

" 父母对孩子的操心有很多是自找苦吃,应适可而止"?我对这句话或这个观点表示"支持"和"称谓"。但是作为儿女换到父母的"角色\

喜建国


我同意这个观点,很多父母从小就对孩子不撒手,什么都包办代替,也不知道这些父母懂不懂孩子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也许有些父母明白道理,但一具体到自己的孩子就不管什么道理不道理,把孩子伺候好了心里就舒服。

我曾经帮助我妹妹替她照顾她女儿的孩子,我接替我妹妹照顾外甥女的孩子时,孩子马上三周岁了,每晚上睡觉之前必须要躺在他爸爸怀里,他爸爸拿着奶瓶喂他喝奶,大小便都由爸爸抱着支开两条小腿往小便盆拉尿,孩子的这些行为如果是一周岁左右还可以,可是孩子马上三周岁,用照顾一周岁孩子的方法来照顾三周岁的孩子,首先孩子的心理错位了,孩子的心理没有随着年龄增长,如果继续错位下去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疾病,比如孩子上初中,高中,而孩子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小学或幼儿园,这是很危险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我亲历过,就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造成孩子心理没有随着年龄长大,当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时心理问题就出来了,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然,我看到我外甥女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时,趁他出差不在家的几天和我外甥女合作把孩子的毛病都改过来了,虽然孩子哭闹了两个晚上,但没关系,等几天后孩子爸爸回来时,孩子不再躺在爸爸怀里了,自己躺下拿奶瓶喝奶了,再过几天睡觉之前奶也不喝了,大小便更是自己坐便盆。

父母疼孩子一定要有度,孩子什么年龄自己能做什么事一定让孩子去做,过份的操心包办会害了孩子,从小锻炼孩子坚强的性格,自理的能力,孩子会受益一生。


我是山东养老大姨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就是一个为儿子的终身大事出力不讨好的老太婆。儿子已经30多了,单位不错,房子买好,也装修好了,就差一个媳妇了,可就是不找。开始他说单位没有女同事,我就拖亲戚找朋友的帮他介绍,可他就是找借口不见,这不,春节回来一说这事,还给我急,说我的想法跟不上时代了,可社会再发展也不能不结婚成家啊?他不成家,我老公不在了,以后我怎么有脸去天堂见他啊!





用户wang661377


我很赞成这句话:父母对孩子的操心要适可而止。

父母需要操心的事情:

养育孩子不容易。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要操心很多事情:读书、健康和品行。不求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但求成人。所以父母要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把好中考和高考关,对孩子的升学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许一个正确的决定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个时候整个村没有一个女孩子读过高中,男孩子也就只有两个大专生。我父母生了三个女儿才有一个儿子,经常被村里人笑话。我父亲霸气地回了一句:以后我的三个女儿都开小汽车回来。”意思是以后三个女儿都会很有出息。也是为了争这一口气,爸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小学毕业,为了我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出“借读费”把我送到寄宿中学;初中毕业,我差两分考入区重点中学,我父母又一次出“借读费”把我送到重点高中。我的弟弟妹妹初中考不上好高中,只要自己愿意都可以复读。当然在这个阶段家庭经济压力是很大的,不过我父母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现在他们的三个女儿一个做医生,两个做老师,为他们争足了面子。

所以说,在孩子成长阶段,父母还是要好好为孩子操心,培养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父母需要放手的事情:

当孩子像一棵小树,能茁壮成长的时候,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如大学学什么专业、在哪里工作、找什么对象、什么时候结婚生子等等,都只能提意见而不能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我一个亲戚的孩子毕业想到佛山工作,但是她想自己的女儿留在身边,硬是逼着她回到珠海,结果现在单位不景气,孩子七月份报道到现在都没有上班,没有收入,一直埋冤父母。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丁一,虽然考上清华大学,但是他的意愿是学地质,父母却强迫他选择金融专业,导致丁一一直不开心,刚上大学就要休学,最后抑郁跳楼身亡。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操心要把握好尺度,该管的时候要好好的管,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明儿ABC


为人父母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一定记清这句话。

这种退出包括2方面。一是生理上的退出,二是心理上的退出。

生理上,我们从小要教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理能力,父母就要懂退出,适时地退出,就是题主所说的“适可而止”,这个度太重要了。比如我妈,我儿子都那么大了,还要管我一天洗几次澡;我婆婆,只要早饭没有按她要求的时间吃,就要隔10秒钟催一遍,就怕你吃不饱吃不好,吃饭时还要站在旁边问,要不要再来碗粥?要不要再给你个鸡蛋?其实子女都是奔四的人了,最不应该操心的,就是这个自理能力。这种唠叨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让子女感到压力的厌烦,可不是出力不讨好吗!

其实孩子对父母,在生活上的依赖慢慢减少了,在心理上父母也应该随时调整。像前面说的操那种没有用的心,其实说白了,你没有跟上子女成长的步伐。孩子长大了,你的角色要从保姆型家长转型成战略合作型家长,把精力放在给引导孩子学业和事业成长、成功上,最不济也要转型成朋友式家长,你没那高阶的能力,就陪伴和鼓励,别控制别阻碍,能倾听能陪伴就很不容易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剥离,你要去除内心的控制欲,不要成天从一些没有意义的琐事上控制孩子,把人家当成一个独立有自己人格的个体,给予尊重和温暖。在精神上指引他而不是牵引他,当你指引了,人家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跟随,适可而止的做法就是去跟孩子探讨,友好地达成一致。(谁退让都不重要)

有人说了,孩子知道个啥,我吃的盐比他吃的米都多,听我的肯定没错。这话可能是没错,听你的是康庄大道,不会走弯路,但是千百年来的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德行:一个就是爱管,另一个从来不听。你想想年轻你听父母话吗?人啊,该走的弯路必需得走,该吃的亏必需得吃,该叛逆的青春期不叛逆,30岁也得找补回来。这都是有科学研究的。

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古人诚不欺我。道理你都懂,就是做不到啊,还是没看开。适可而止,题主这个词说的特别好,看不开的时候试着告诫自己适可而止,适时退出吧。


小嗷嗷


父母对孩子操心是肯定的,但应该尽量放到心里,表面要尽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只要正确引导,才不会即操心又费力不讨好。

做父母的哪有不关心孩子,不为孩子操心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然就不是关系孩子,而是害了他,这绝对不会是做父母的本意吧?

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儿子从小到大学习特别优秀,朋友一家对他疼爱有加,除了学习,其它事处处都为他做好了准备,心操的不可为不细,到读高中时还要妈妈更穿衣服,正宗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考上了大学,到学校过集体生活时由于自理能力太差,居然得了营养不良,胸腔重度积液不得不休学,等他妈妈去学校接他时,看到给他带的奶粉和好多营养品根本没有吃,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后来他病情好转,后面的几年大学生活都是在他妈妈的陪读下才完成,这不是太操心给自己找苦吃么?支持我的观点给我点个赞吧![比心][比心]谢谢大家![祈祷][祈祷][送心]


记录欧大姐的点滴生活


孩子到了什么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做自己应该的事,现在的家长,总是不放手,甚至越俎代庖,包办一切,把孩子培养成了“巨婴”。这不行,孩子会走路了,不摔几个跟头怎么能走得更快更稳,怕孩子吃饭洒身上,一直要喂,我看见一个尤其是过分的,一个20多岁的人还要让他妈妈喂饭的新闻!孩子上学了,父母因为辅导作业,整天的鸡飞狗跳,气出来脑梗,应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小时候啥样?当然这也有教育方面的问题,也社会意识的问题:不是一定要人人都上大学的,要懂得不是学习好就啥啥都行了,那些个高分低能的人和事还少啊。

我们要像西方人学习学习,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能解决,能做的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干,我们做父母的终究有先走的那一天,不能陪孩子一辈子。


天天一胡胡一天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这是《增广贤文》里的一句俗话,大家几乎耳熟能详,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孙自有他们的福气,长辈不必为他们过于操劳担忧,如果有福的话,什么都会有,也能白手起家,如果没福的话,就算你家财万贯,最后也不够其挥霍,反而还害了子孙。

以前看过一部戏曲叫《状元与乞丐》,说的是父母给孩子算命后,对两个儿子采取截然不同的抚养态度,结果长大后该做状元的反而成了乞丐,乞丐命的却中了状元。

命运看似给父母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其实昭示给世人一个真理,儿孙自有他们的福气,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强逼或者放任,否则最后只能适得其反。



芳径歌者


这个话题提的很好。面对这个话题我突然想到民间流传着一句是诗而又不是诗的说法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忧;父母对孩子的操心是一种本能,天下父母谁不操心关爱自己的孩子,既使八、九十的高龄也要接己操心关心自己的孩子。这个操心啊虽是一种本能,但必须得把握好"度",就是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恰恰就中了命题的枪口。现实中听到和闻到的以及看到的大有人在,出力不讨好屡见不鲜,单纯的怪任何一方我认为都不对。关健是如何来把握住这个"度"?我认为:一是父母与孩子要勤勾通,多交流。勾通包括方方面面的,比如思想、情趣、爱好、生活等,交流要达到真正的心通心,彼此要互相了解,基本做到没有一点缝隙和隔骇,做到知己知彼;二是正确对待愛和操心关心这种做法。天下父母皆爱自己的孩子,不爱只是少数,怎么把爱和操心及关心既做到位又不烦人呢?关健是要用心管好嘴吧,说对话、说好话、有些话不该说就不说、有些话该说要考虚怎么说,或者可不可以用行动和其他来代替。爱有多种方式,操心要操在心上,或者操在事前或更长一些培养方面上,能让这种操心起到正能量作用,千万不要操一些自讨苦吃心。三是多少是个够,多少能满足。当父母一定要有心计,一定要从小培养,从小培养好了,长大少费心了,既使多操了点心也能被子女理解,不致于达到自找苦吃;从小培养没有用心,没有关心,长大了再去多啰嗦,理解父母的还好,不理解父母的,哪父母就得把船装下,或者把心态放好一点,自己生来自己养不怪孩子怪自己,子女理不理解,生气不生气,我该操心就要尽心,自讨苦吃也不生子女气,也许能把自己的孩子感动好了呢。总之,父母和孩子,其实就是一个人,不要再意哪么多,不要讲究哪么多,办了啥,说了啥,对的听,不对的过,不要纠至,父母是这样想,孩子也是这样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就对了嘛。


金帝玉仁


这句话很有道理!现实中的很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恨不得包揽一切,这是很不合理的育子方式。

父母过于操心孩子,有以下弊端:一是可能会造成对孩子的过于宠溺,导致孩子成为事事甩手的“巨婴”;二是由于时代发展,父母很多的操心可能并不一定科学合理,一旦落到实处,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三是父母操心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甚至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叛逆,正所谓好心办坏事。

其实所有的父母都要明白,你谁都不能时时、处处、事事地为孩子包揽一切,只有到位不越位,该放手时就放手,孩子才会越独立、越自强、越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