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MinRinDa-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朝哪代的官员,上年纪后总会“乞骸骨”,什么是“乞骸骨”呢?就是今天说的“退休”,在当时要想退休,必须要征求皇帝的同意,要是皇帝耍起无赖,就不让你退休,还真没办法正常流程退休——皇帝总喜欢说江山社稷离不开爱卿。所以,必须要皇帝同意之后,这个官员才能正常合理退休。

退休之后的官员往往是一个老臣了,皇帝肯定会对这种老臣非常优待,在老臣准备回家乡养老的时候大概率还会厚加赏赐一番,正所谓“衣锦还乡”。

但这就有人大惑不解了,这是什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个老臣好不容易退休后,不就地养老,还要车马劳顿的穿山越岭回到自己的那个老家呢,明明古代车马那么缓慢,道路上又有可能遇到危险,碰到个老家在云贵陕甘乃至伊犁海南的,如之奈何,难道这些老头子都得了老年痴呆,放着现成的好日子不过,偏偏要回什么劳什子老家?

当然不是这些糟老头子得了老年痴呆,事实上,能活到安全合理的退休的糟老头子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这些人绝对是当时帝国最优秀的那批精英了,之所以让现代人认为,古代人可能得了痴呆症,这完全是因为现代人不了解古代。

在古代,有许多事情和现代不同,例如对故乡的感情以及对于田产的看重程度,这里首先着重说一下对故乡的感情,田产的事情放后面再说。

古人云:“狐死必首丘”,古人又云:“安土重迁”,现代人总喜欢这儿飘、那儿游,例如今天的所谓“北漂”,飘来飘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可以挣更多的钱;可是古代人却对游历这件事看得非常重,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古代人为了科举考试,一个个的泪眼婆娑的背井离乡,等到自己被授官后,又开始在异地为官,往往十几年不能归乡,所谓“人在异乡为异客”,对于向来对故乡抱有深情的古人,这简直无法接受。

这还没完呢,等到好不容易可以回家看看的时候,就又会发现,所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当中的悲情真的是恨不得溢出纸面了,若真的就地退休,一辈子不落叶归根,等到垂垂老矣,看着身边故人一个个的老去,除了感慨“知交半零落,衣冠无旧识”也没别的办法了。

“落叶归根”,这是写在古代人基因里面的东西,轻易无法更改,就连一代英豪汉高祖刘邦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还是特地抽时间回了趟沛县,收集曾经的故交,再唤来小儿辈们共作共舞《大风歌》嘛。

接着再说一说古代人对田产的看重,在古代,田产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现代人对房产的看重程度,“乞骸骨”的糟老头子们也不例外,并且由于他们或多或少曾经权倾朝野、位高权重,回乡之后,往往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大量“投效”过来的田地,在远离京城这种中枢的地方,熟悉朝廷律法的衮衮诸公们,往往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土地兼并。

当地官府的长官往往对于“乞骸骨”的老臣会非常尊敬,轻易不会对这些糟老头子怎么样,加之其自身家族早就成为当地豪门,往往会有许多“托庇”的恶棍们替这个家族做谋夺别人地产的“好事”,就算有一天真的东窗事发,朝廷往往在收到来自当地官府偷工减料后的报道后,也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如果在异地退休或者在京城退休,都不会如此顺利的完成这样的土地兼并,异地往往豪族势力盘根错杂、京城是天子脚下,很难将情况偷工减料。


无笔


古代官员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还乡,衣锦还乡,乡愁等等,其实,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个: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围绕皇族服务的内亲外戚们居住的地方。你为官时,为了服务皇族方便,或赐或买一家宅子,当官做事。你辞官了,再占着,不合适。因为,人满为患。这就相当于现在,领导退休了,办公室,也就没了。

第二,退休下来的官员,实际上,还是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人活着,不知不觉,就想使用这种影响力。一旦使用,皇帝就会顾忌,因此,还是离开吧,免得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想怎么作为了,起码,能够安享晚年,同时培养后人。说不定,家里再出一个大官,就能再繁荣几代。

出于这三点的考虑,古时候官员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观的讲,古时候官员,生于京城长于京城的,不多。因为,京城是皇族和皇亲国戚们住的地方。


董江波


清廷三朝老臣张廷玉在给乾隆帝的最后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颓唐笔调这样写道:“愿祈骸骨,告老还乡!”

结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个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称其为一老而无用的老匹夫。无君无徒,自私之至。

显然,像张廷玉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汉臣首魁,门生故吏满天下的人来说。乾隆把他放到哪都总归有点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担心他灯下黑。把他赶出京城,又担心他天高皇帝远不好控制。


(张廷玉)

彼时,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张廷玉是因病告老还乡,而不是年老昏聩告老还乡。

年老昏聩这种托辞,有点演技都能忽悠过去。但病这种东西,像张廷玉这等级别,乾隆不可能不派太医去看的。一番望闻问切下来,什么病,能不能治,还能活多久都一目了然。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什么都选择告老还乡,张廷玉就是一个特别具有象征性的例子,也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远离京城政治漩涡。

几乎所有退休后的官员第一时间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还乡。

京城这个政治漩涡不是一般大,随便几个诱因便能把你卷进去弄得一身黄泥身败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职的官都不会小,退休后不离京,皇帝会以为你有所图。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伤。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门生部下让你出面去斡旋计划某些事情。去则乱政,不去则不义。就是知情不报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连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谓人走茶凉,既然离职了,就应该干干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别让后面的人做事左右为难。

综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点,武则天就屡次在狄仁杰办完差事后把他实权搂了,给个虚衔,更主动给他选个修养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杰)

为什么呢?

武则天很清楚,狄仁杰门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给那些想恢复李唐神器的人机会。狄仁杰能力通天,所幸志虑忠纯。

与其让陷入两难,倒不如顺水人情,让他远离朝堂不问政事养老去。

当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素来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圆满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话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虚荣心,这是每一个古代士大夫都无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点的就是埋在我华夏瘠土里的乡土情节了。不管是谁,一辈子到老只要不在故乡,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乡。这种民族血脉里的品质,不好解释。

只有回了老家,一辈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生于斯,止于斯,与祖祖辈辈同居一方瘠土,这是中国人的传承。


不书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以张廷玉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传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每个游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员在外为官多年,很少返乡,在家的时间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离家与拼搏其实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衣锦还乡”。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辈子,积累了“巨额财富”就应该在家乡置办田产,优享清福,含饴弄孙了。

而且传统“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很多官员考虑身后都要进祖坟、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就回老家,那么一单年岁日老,就很难再回家乡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乡,就可能成为孤魂野鬼了,这在古人的眼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张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来稀,张廷玉已经70多了,因此必须在走得动的时候回乡,回的早还能多享受两年清福,回得晚就什么都没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涡,容易再次卷入是非,导致“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多年朝堂尔虞我诈,最大的胜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败叫“身败名裂”、“客死他乡”。有些人离了职,就是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为了让别人好办事,也为自己心里不膈应,离开是两全其美之举。但是在古代人情社会,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声望仍在。

即便如张廷玉这类人没有留恋之心,接班的人则会认为张廷玉是退而不离,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有些门生故旧自己仍然还未有作为,仍然需要榨干张廷玉这类人的剩余价值,打着张廷玉这类人的旗号,做着满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谓锅你背,肉我吃。

而张廷玉的真实遭遇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远离了京城,至少不会再闹出个“军机处泄密”的大案来。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乾隆甚至认为汪由敦就是张廷玉不死心朝政,专门埋下的一颗棋子呢。不然专门会出现谕旨还未出宫门,你就知道了的情况呢?要不是张廷玉是两朝重臣,换了别人这就是杀头的罪了。所以此间凶险,只要一个不注意,轻则受牵连牢狱之灾,重则人头落地。



炒米视角


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况下是七十岁以后,或者是老病昏聩无法处理政务时才会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后,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会返回故乡,然后在老家终老余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都会返回老家,难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吗?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经济利益、自身安全问题、以及中国人传统观念。

经济利益原因

首先说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趋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非常显著。而我们现代人之所以喜欢定居繁华都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资源,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更好。而古代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差无几,因此提升生活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众所周知,古代为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资源谁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亲国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间,皇帝的皇庄拥有土地37500顷,古代一顷地等于50亩,这也就是说皇帝拥有187.5万亩土地。

清朝时,皇庄规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两地有896处皇庄,占地337万亩。

既然皇族占据了京城周围的土地,这些官员根本无法从他们手中购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乡购田置产。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汉朝凿壁偷光的匡衡飞黄腾达后占据了家乡31万亩的良田,并且还非法侵占了4万多亩。清朝时期李鸿章的房产和田产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据统计,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产竟然达到了60多万亩。



有人问,既然京官无法留在京城,那么外放的官员,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购买大量产业呢?这个也不行。

原因在于每一个地区都有地主豪强,比如清朝时期山西乔家大院的乔氏家族、山东牟氏庄园的牟氏家族。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一个普通的退休官员根本无法抗衡当地豪强,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问题

京城是政治斗争的漩涡,退休官员也希望告老还乡远离危险。

以唐朝李靖为例,他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诬告谋反。虽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这也让李靖害怕到了极点。这件事之后李靖选择了告老还乡,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最终这一方法也让李靖获得了善终。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两人分属不同派系,一个属于淮西集团,一个属于浙东集团,因此斗争不断。



朱元璋大封功臣后,刘伯温和浙东集团率先发动攻击,依法杀了李善长的亲信,结果两派因此结仇。后来淮西集团发动全体成员弹劾刘伯温,最终刘伯温为了躲避政治斗争选择了告老还乡。

后来李善长失宠,也同样采取了刘伯温的方法告老还乡。但李善长却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团中仍有巨大影响力,最终被朱元璋打入胡党,判处了死刑。

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来看,古代中央官员告老还乡确实是一种向皇帝展示退出权力斗争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国人传统观念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中国人有很深的故乡情节,即便是强如霸王项羽也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回到家乡。

再者,家族祠堂、祖坟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后返回老家是必须的。在传统观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时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运回家乡入祖坟。


我是越关


先说明一点,古代官员和现代不一样。古代官员一般没有退休年龄限制。做到身体支撑不住,干不了活了,跟皇帝通报一声,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了



古代官员一旦退休,除了那些超品的王公贵胄,其他官位都会散失权利,正所谓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甚至为避嫌,不敢明面相见。为了让继任官员好办差,也让原来的下属好做事,避免相见尴尬,很多官员都会很自觉地离开就任地,这样大家一拍两散,皆大欢喜。

其次京城也是政治漩涡,容易卷入是非。多年朝堂的尔虞我诈,也有一些死对头,早日离开是非之地的好,避免落的身败名裂,客死他乡。年轻的时候外出闯荡,年老了也要落叶归根。去世以后也要埋葬在祖坟里,如果是在外地,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怎么把遗体运会家乡呢?这显然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再说了,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个人去世后,他的遗体是不能随便动的。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后才被运回故乡,显然是不合适的。

古代为官实属不易,要经得起繁华,又要忍得住寂寞,一生宦海沉浮,回首已是百年身,恐怕只有踏上了久违的故土,才能找回内心真正的安宁!


小生聊历史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就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好几个方面,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落叶归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思想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在外面如何风光,老了以后,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

古代的交通远不如现代方便,可以说在古代,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最远可能就在县城,甚至有的人活动范围终其一生也只是在自己的村子生活,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村子的人口组成,都是以宗族为主,比如小说《白鹿原》中,白鹿村就有白姓和鹿姓两大家,而宗族血脉亲情要高于其他感情,正所谓“血浓于水”,所以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年之后,繁华过后也想回到自己的宗族安安生生尽享晚年,因为这里远没有外面世界的尔虞我诈。

同时,客死异乡是大忌,一个人如果客死他乡,那么他的灵魂就成了孤魂野鬼,这被认为是非常凄惨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衣锦还乡

在古代,早期人才选拔采取推荐制度,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很年轻的时候就被“举孝廉”,从隋朝开始举行科举制,人才选拔通过科考选举,但是古代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远不如现代,普通人家里连像样的书都没有,更遑论读书识字了,这就注定了,能够接触到文字教育的只有极少数人,而在这些人中间,再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人,才会进入政坛。

所以说,在古代,读书首先非常难,而做官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人能够做官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是地方大员或者京官首领,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一个人发达后如果不回自己的家乡,就好像“锦衣夜行”一样,漆黑的夜穿的再漂亮有什么用?因此“衣锦还乡”是很多人的追求,这也是很多官员退休后,返回家乡的重要原因。



京官的苦恼和担心

京官顾名思义,就是在京城做官的人,这类人如果官做的大,那么他的权势和人脉肯定也非常大,假如这个人退休后依然待在京城,毫无疑问他即便是退休了,依然会有很多人找他办事,不管是看重他的人脉还是地位,如此一来,朝廷还有什么用?什么大事都被这些退休人员连同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安排妥当了,下面官员勾结到一起,皇帝还怎么管理国家?

所以说,避免这些退休人员发挥不必要的余热,皇帝首先就不愿意留他们在京城。

其次,对于这些退休京官而言,京城就是名利场,即便是退休了,也逃不出名利场,如果在任内,有些事情还好办,但是退休后,以前好办的事情可能就变得非常棘手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明哲保身还是追求清静自由,远离京城是非之地才是首要大事。

结合这两点,京官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也在情理之中。



地方大员的苦恼

地方大员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内容,他们和京官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他们的任地,可能没有任何亲戚,有的京官可以扯关系结识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朋好友,但是地方官则做不到,所以这类官员退休后,如果任内受当地人敬重,那么在任地养老也还勉强可以,但是大部分官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退休后,与其留在异地孤苦无依,不如回到老家,至少那里有真正的亲朋好友。


官员的家眷在故乡

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有些人在外面当官,但是他的家眷都在老家生活,比如大宋提刑官中,宋慈的父亲在京城当官,宋慈和母亲等人则在老家居住。再比如清乾隆皇帝时期的大臣纪晓岚和刘墉,他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是他们的家眷都在老家,有一年过年两人都回老家了,过完年给乾隆带特产,刘墉带了枣子率先献宝,纪晓岚无奈拿萝卜诉苦,后来还因此减免了老家当年的税收。

面对家眷在老家的情况,官员们退休后肯定要回老家养老了。




京城消费高,相对而言老家消费低

说到这里小哥也忍不住要感叹,几千年过去了,繁华城市的消费高于偏远城市,这个现象从来未曾改变过。

官员退休后,俸禄首先要比上任期间低很多,其次手中无权,财路自然有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在京城养一群仆人的花费,和在二线三线甚至乡镇养一群仆人的花费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回老家养老才是最为明智的举措,如同现代网络口号“逃离北上广深”是同样的道理。



小哥总结了以上六点原因,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朋友们不辞吝教,评论区开放,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宝贵看法。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第一个,真的是落叶归根,在外去哪里都是游子,因为当官的仅仅是自己出去了,撑死了再带上妻子和孩子,剩下的父辈,兄辈都是搁老家待着呢,整个家族在一个地方没变啊,所以古代经常有的叫做回家奔丧;

第二个,当官的,要真有好处都对的是家人,尤其是家乡,所以,后期经常有的官员,两袖清风的,但是在家乡可不是了,当官总有特权嘛,所以生活水平要高好多好多;

第三个,远离政治中心,可能你是个五品官,在京城,六品官员,可上面一大堆顶头上司呢,玩不转,但回到家乡就不一样了,京官啊,这叫衣锦还乡,虽然可能在外面很菜,但回去谁知道呢,地方官肯定不敢为难,京城当官的,关系肯定比地方官的关系要硬实,这就可以活的自在;

第四个,谁屁股都不干净,谁都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回到家,这些关系慢慢都会淡的,只要不是特别恨的对手,都不会老揪着不放,当然前提是后人不要撤进什么纠纷,那基本意味着可以安安心心养老。


许愿的泥菩


古代当官退休的法定年龄在七十岁,相当于七十岁才告老还乡,落叶归根。自西周时期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的说法,致事也叫“致仕”,退休的意思,到后来的朝代,一直沿用七十岁的法定致仕年龄。


面临退休就一定要回老家的原因:

一是“落叶归根”。 古人考中科举,入朝为官,是他们一辈子都在追求的事情。当了官就离开了故乡,从此成为“游子”,远走赴任。仕途几十年,在外风雨飘摇的,其实心中最想念的还是自己的故乡,古诗有云:“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没有人喜欢客死他乡,只有人期盼着落叶归根,因此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着在古人的心里,无论是为官、为商都是这样,年老就想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二是“衣锦还乡”。对于乡下地方,如果有人能当上朝廷的官员,那必定是整个家族出人头地的人物,所以在迟暮之年,他们会带上自己的荣誉称号和成就回到家乡,受当地乡邻的敬仰,有的德高望重的会被认为是楷模般的人物,所以在官员们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时,便是他们一生到头最想做的事情。

三是“财富所在”。在古代,经济不够发达,做官后的俸禄长年累月的积累着,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在家乡购置土地,是很多官员都会做的事,因为他们已经在想好,在告老还乡后没有退休工资的日子怎么生活。乌纱帽丢下,而后人做官的前途也不够给力的情况下,退休官员们也就靠着这些积攒下来的土地去发家致富了。



四是“避世求安”。古代的官场看似不如战场凶险,但其实暗地里,官员不是选边站势力,就是看眼色行事,小心翼翼的做着官,生怕一句话说错就遭遇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回乡安享晚年,而不是留在就任地或者京城,更大的原因是想要远离朝唐上的纷争,做个明哲保身,进退自如的人。

那退休了就一定要回老家?也有人说留在靠近天子的地方或者很熟悉的地方,不是也很好吗? 是的,虽然古人确实大多会选择回老家养老,落叶归根,但也有选择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养老的,目的自然是为儿孙仕途发展考虑。


狂热历史


古代官员退休后,绝大部分回了老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例外。如,苏轼、苏澈并没有回四川眉山。退休后回老家与否,因人而异,境遇不同选择有别。

回老家的退休官员,大概都秉持叶落归根、服务乡里的固有观念,因为亲朋故旧在家乡居多,因为故乡的山水更显亲切,也可能因为高堂仍在需要侍奉。当然,仕途多舛归隐家乡的也大有人在。归根理由不一而足。

以今天的角度看,退休官员回老家,优点很多。一者作为乡绅名流,能为家乡做很多贡献,发挥不小的作用。二来缓解为官之地的保障压力,现如今退休官员都挤在一线城市,虽然是政策制度规定的待遇,但的确是一大问题。三是促进家乡经济发展,退休官员经济上相对宽馀,消费本身就是经济的一大动力。

古代户籍管理不像现在这么精准和严格,人口流动似乎有不少自由,对官员而言选择更随意一些。

想像一下,如果现在退休官员都回原籍,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又会产生哪些社会效应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