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武汉,不只是江湖

全文首发于公众号:二刀流的武汉(erdaoliu-city),关注二刀流,带你了解更有温度的武汉。


写在前面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3月的武汉,一如过去的热闹。

武大早樱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东湖绿道上挤满踏春的年轻人。开往城市各处的地铁依旧熙熙攘攘,入夜的江滩,码头边的游轮,泡沫般的浪花裹挟亲切的人声鼎沸。

城市里的多数人,也将抓紧时间享受这个本就短暂的季节。去东湖露营,去江边吹风,去中山公园坐趟摩天轮,或者潜入夜色找一家好吃的老馆子,烟火缭绕、生猛热烈,感受平凡而快意的日子。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但有人再也走不出这个冬天。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但这个春天依然延续着寒意。

不能出门的日子里,街道安宁,人流消失,气氛紧张,城市从未如此陌生。

想回头再看看熟悉的武汉。

武汉,不只是江湖


还有一个月,我来这座城市正好四年。

当初未经深思熟虑的决定,如今想起,似乎再合适不过。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走过这座城市很多地方,也试图去定格那些琐碎里的动人光影,它们承载着一个外地人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日夜交替之下,武汉那些或大或小的变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长提街/东湖夕阳

江城明珠豪生,摄影@玩摄堂

这是一座气场强大,素面朝天的城市,生来就是九省通衢,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它不像北方城市的阔气粗犷,也不像南方城市的精致优雅,比偏隅西南的成都多了点莽劲,比同饮一条江的南京胜在些许包容。

长江、汉水澎湃不息,裹挟泥土的芳香,也湮灭工业的粉尘。

这里码头聚集,工厂林立,工人和挑夫共同筑成城市过去的肌理。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无论过客还是在此安居,都浸润了一丝楚人不信邪的脾性,不讲规矩,就是最大的规矩。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钢,摄影@北寨视觉

汉正街,摄影@FleetingBlank

从刚下车的新鲜到现在大街小巷的亲切,从过去的迷茫到如今的踏实,走过的地方越多,待的时间越久,我对这里的感情也就越深厚,甚至找到离家之后的归属感。

它不是很强烈,以至于提起,泪湿眼眶。

而是潜移默化地渗进每个生活日常,市井气,烟火气,江湖气互相交织,令人沉沦其中,却又不觉得感受太过。

如果说过去的记录,都是关于这座城市的碎片,那么,我想也许可以把它们串联成“关于武汉的记忆”。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黎黄陂路/轻轨一号线/汉口江滩

摄影@狼来了OKEN

这是一个相对平缓的主题,对我而言,却再合适不过,事实上,武汉所令我感动的地方,不是那些活跃在宣传片里的高楼大厦、绮丽灯火,而是每个平淡的日子里,恰好击中内心的平常事。

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讲述:

① 江湖儿女

② 消失的城市

③ 食在武汉

它们构成我对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主观认知,同时,也带有一点点攻略性,适合刚来武汉或者想来武汉的读者。

每个走过的地方,都是记忆里不灭的风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是久别重逢的缘分。希望可以真实地描绘出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武汉,不只是江湖


打开武汉卫星地图,纵横交错的环线如同一张巨大的蛛网,从最西边的汉南区到最东边的新洲区,坦途平原,赏心悦目。

最显眼的当属长江和汉水以及无数散落在城市各地的湖泊塘堰,它们构成“江湖武汉”令人羡慕的底色。

“江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因为到了武汉,我对江湖有了更多的理解,江湖之中,波澜开阖,更多是源于人的存在。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青山江滩,摄影@地铁补胎孙师傅/长江垂钓

东湖凌波门,摄影@孤岛发微博

东湖磨山,摄影@瘦兽

“武汉人”这个叫法,时间并不长。

它始于1927年,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之时。不足100年的历史,由短暂的缓和、偶尔的内斗以及长久的暧昧构成,最终留下强烈的城市认同感。

这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也是一个外地人容易被同化的地方,包括生活习惯,腔调脾气,甚至饮食爱好,在此生活久了,总会不知不觉带有一丝武汉味。

我认识一个杭州人,曾经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来武汉两年后,就养成了一个怎么都戒不掉(不想戒)的习惯:

每天晚上10点之后,要吃个宵夜才能睡得着。

武汉,不只是江湖


○司门口,摄影@玩摄堂

南北交汇,冬冷夏热,码头城市,相比其它地方,武汉人的性格要剽悍不少,不过,这种剽悍更多是体现在嘴皮上,尤其是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人」来自张源老师

摄于1989年汉正街一带

年轻人,更多是一种天生的自性和圆滑。

既敢于兼济天下,也擅长独善其身。

武汉的男人,应该算是我接触过最乐观的群体。不像成都人小圈子的知趣好耍,他们的幽默,共鸣性更强。比起工作挣钱,武汉男人似乎更关心粮食和蔬菜,嘴皮子利落,尤其是聊到吃什么的话题。

言语间,往往流露出吃遍大街小巷之后的不屑,又对自己的推荐爆棚的自信。所以,和他们约饭,一般都可以避免选择困难。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司门口,摄影@杨杨阿杨杨

本地朋友阿Z还告诉我一个他自己的感受:

似乎很少有武汉男人想去外地上班。

他们很知足,知足常乐,他们喜欢安逸,不太愿意挑战,因为这座不断生长的都市里,几乎就可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一切需求,外面的世界,再滋润,也不过熟悉的家乡。

我更想聊聊武汉的女人。

池莉老师曾经说过“很遗憾,我没有标签给武汉女人,我的武汉女人都是血肉丰满,有自己个性的完整形象”。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万箭穿心》《生活秀》

《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截图

武汉的女人要比男人厉害些。

不像重庆女人的火爆泼辣,南京女人脂粉浸染,武汉女人介乎两者之间,内心强悍,既心直口快也懂得隐忍;豁得出去,敢素面朝天也愿为悦己者容,事实上,武汉女人的一大辨识度,便是她们的装着打扮。

穿好看的裙子,戴可爱的帽子,画精致的妆容,从衣服搭配到头面首饰都是复杂繁琐,满意之后,才会出门。

武汉,不只是江湖


○楚河汉街街拍

摄影@武汉街拍show

我曾经以为春熙路是最销魂的一条街,直到周末走在江汉路和楚河汉街后,才深有感触,春熙路更像一场乱花迷人眼的时装秀,就给人的舒适感而言,武汉的女人要恰到好处。

然而,就是这样精致的女人,过早却是性情随意,不管是热干面还是汤包豆皮,穿街过巷,一碗端平。

暗香残留的脂粉里透散着生活的麻辣鲜香。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以上街拍图片

来自@武汉街拍show

江城武汉,人与水的关系亲密无间。

爱水,是不加掩饰的真情。

每年夏天傍晚,只要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去汉口江滩边散步,掬几捧水,打几个水漂,算是自己迎接夏天的仪式,然后坐在绿荫下,目睹一群群赤身的老杆奋力游向远方,浅浅的冒个头。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江滩,摄影@狼来了OKEN

几乎同时,两岸楼宇的灯火也相继亮起,那一刻,所有的燥热、疲惫、焦虑、烦心事都随着水里的斑斓以及扑上岸的浪花消逝。

有人还把水玩出了花样。

不用说每年锣鼓喧天的渡江节、跳东湖,晚饭过后的傍晚,走在晴川桥、中华路码头、南岸嘴附近,你都能轻易瞥见不少人从桥墩或者高处纵身跳下,水面波光粼粼,夕阳拉长身影,人如一条剑鱼腾空。

有点江湖,有点朋克。

武汉,不只是江湖


○跳东湖,摄影@酒一口干了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大于热闹的人,也可以说比较中规中矩,所以对一些看似“夸张”的事物还是会很好奇。

2017年夏天,我认识一位家乡的朋友,他在武汉待了10多年,最热爱的不是这座城市的美食,而是包容之下,自由生长的朋克和蓬勃繁荣的亚文化。

所以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朋克,打耳钉,大花臂,忠诚的信仰,显而易见。

武汉素有“朋克之城”的说法,它和江湖儿女完美契合,最原始的叛逆主义,翻来覆去的折腾。无论任何时候,喜欢朋克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同行者,也都能找到专属的归处。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街球,来源@路人王姜姜不吃姜

武汉铁马/棋盘街/武汉九头鸟舌音@陈智明Bboysun

文身、街球、滑板、跑酷、街舞;BMX、VOX、棋盘街、VAC甚至每年秋冬在沌口引擎轰鸣的赛车以及暖春开跑的汉马,都淋漓尽致的呈现武汉最自由、最洒脱、最躁动的一面。

成为一群人共同的城市记忆。

武汉,不只是江湖


我居住的地方在汉阳七里庙,武汉最老的一部分。

之所以这样取名,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老汉阳以前湖多、水多、打鱼的人多,为了方便记忆,就按照某个地方到长江距离来算。

比如五里墩距离长江有五里,而七里庙距离长江就是七里。

还有一种说法更靠谱些,因为一座名为“七里”的寺庙而得名。百年之前,这座庙也有过辉煌,规模最大的时候超过1000多平方米,香火鼎盛、信徒如云,仅次于钟家村的归元寺。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归元寺,摄影@站酷设计师HickeyYU

去年夏天,我去找过这座庙的遗址,大范围在庙山湾路,听附近的老人说,那扇狭窄的石门背后,就是曾经的七里庙。

现在,这里已经改成民居,拥挤着5、6户人家,石阶的文字和雕花被风雨侵蚀,大概还能看出一点人文痕迹,只是青灯古佛,早已随云烟飘过。

回来的时候,路过钟家村,感叹过去一成不变的地方,终于还是在轰鸣的机器下开始坍塌。

我看过一个数据,武汉每天大概有一万多个工地开建,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老地方的消失。

武汉,不只是江湖


○三义街,摄影Dark Knight

这种感觉有点突兀,也许前几天你还路过那里,没过多久,熟悉的风景就变成了砖瓦碎砾,连同烟火扑面的生活,一起黯然离开。

过去四年,应该是武汉城建变化最大的四年。城市化改造的浪潮下,我见过无数老地方在不算长的时间内变成废墟。

长堤街、得胜桥、斗级营、楚宝片区、花楼街、统一街、风光村、西大街、小何西村……也目睹一栋栋高楼从原地拔起,挤压着城市的天空。

从远处看,新旧的城市界线更加明晰。

武汉,不只是江湖


○佳丽广场后面的小巷,摄影@AKaMonsoon

很难去为这股浪潮叫好或者叫坏,事实上,我还比较享受现在这座城市的发展阶段,长远来看,一切变化似乎都是予人便利的前提。

它有过冲突,但不激烈,它没有大多的遗憾,但少不了怀念,毕竟,那些是武汉烟火气质最浓缩的精华,却成为看不见的城市的一部分。

我喜欢武汉,很大原因在于那些老地方,尤其是得胜桥。

武汉,不只是江湖


○得胜桥,摄影Dark Knight

北起中山路积玉桥,南接粮道街,不到800米的长巷子,串联起昙华林、戈甲营、火炬路、侯补街,集全武昌烟火气于一身。过去,这里是人们去北城门的唯一街道,相传军队出征必走武胜门,得胜桥一名由此而来。

这里是老武昌最市井、最素颜、最粗粝的一片土壤,它属于自然生长,野性发育,与之对比明显的,便是中华路那边,距离很近,总是熙熙攘攘,十分油腻的户部巷。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得胜桥,摄影@狼来了OKEN

白天的得胜桥,最早起的一定是爹爹婆婆们。

当这座城市多数人还在酣睡的时候,他们早已梳洗完毕,烧好开水,跟长街两边的菜贩大战三百回合,杀完价,提着生鲜和过早,心满意足往家走。

菜场是老街的新闻中心,家长里短,花边八卦,在这里口耳相传,心领神会。

这里的菜价或许也是武昌最便宜的,每年冬天,我都会去得胜桥买几袋菜薹,来回走几趟,顺便学习下那种地道、有意思的讨价还价。

武汉,不只是江湖


○得胜桥,摄影@狼来了OKEN

傍晚,喧嚣褪去,老街渐趋平静,踏上岁月留痕的石板路,整个人轻松不少。麻将是这儿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一张桌子、三五麻友,烟雾缭绕间消磨大半个深夜。

得胜桥那一头,是眺望黄鹤楼最好的位置之一。

它和近处的老街相映成趣,三三两两的行人被照成了剪影,另一端的金都汉宫、凤凰城,万家灯火,车水马龙,空中俯视,眼前的一切,新老共生,互不打扰。

武汉,不只是江湖


○得胜桥,摄影@狼来了OKEN

2016年3月,因为地铁5号线,得胜桥被纳入城市拆迁改造的范畴。

去年我路过的时候,发现靠近昙华林那部分已经拆成了废墟,想起那边的麻花店、水果摊、路牌以及营业近30年的妹子烧烤,内心还是失落不少。

从得胜桥拐个弯,便到了粮道街。

老武昌的诸多回忆藏在这里,它曾是过去的粮道署,至今依然云集着诸多名校。

武汉,不只是江湖


○粮道街,摄影@未来合子

因为黄鹤楼的原因,包括粮道街在内的司门口,周围的建筑都有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里的生长,不过,却形成一片在武汉独有的城市腹地。

站在长江大桥南端俯视下方,新老交替,摩登市井,东西交融。

因为抑制,却造就了新的魅力。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司门口溜冰城,摄影@玩摄堂

大成路夜市,摄影@杨杨阿杨杨

花楼街,我心里最美的武汉地名之一,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第一站。

我在这里走过无数次,刚来武汉的时候,甚至还在此地迷了路。

早上、夜晚的花楼街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从老街尽头向上张望,四周的高楼近在咫尺却又似乎远在天边,只有平行视角的景象才是老汉口散漫的节奏和自然朴素的生活。

武汉,不只是江湖


○花楼街,摄影@柏木的光与影

规模很大的花楼街,拆迁持续了10多年,2018年冬天,最后一片地方也开始了妥协,告别,进入倒计时。

内心非常希望它还能多留一些时间,我喜欢从朝向江汉路的位置穿进来,沿途有卖柑橘的老板,还有一位炸春卷的嫂子,味道不是很好吃,但人很敞亮,可以听到老街每天最新鲜的故事。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花楼街,摄影@圆朗视觉

花楼街旁边,便是统一街。

北起民生路,中间穿插诸多蛇形小街,蜿蜒约千米,南至大兴路相汇。

打开汉口地图,统一街要比想象的长很多。沿线两边密集分布有旅馆、面馆、超市、理发店、菜市场、房产中介、五金批发城,还有同周围反差强烈的写字楼、商场、高档小区。

2016年3月,我和朋友第一次走进统一街,她把这里形容是“汉口最贵的贫民窟”,民房密集,住户庞大,拆迁成本很高。

武汉,不只是江湖


○统一街,摄影@玩摄堂

摄影师玩摄堂拍过不少花楼街和统一街的照片,两条街近在咫尺,平行延伸,通过打铜街相连,感觉却有些不同。

他说,拍摄两条街的菜摊就能察觉得出。

花楼街的商贩对镜头抗拒,有些甚至抱起菜篮子飞跑,统一街要顺利很多,生意人还会给蔬菜洒些水,帮忙配合找最好的拍摄角度。

这样的差别,或许跟两条街的历史有些渊源。前者曾是汉口繁华片区,三教九流,富商云集,精明机警。后者曾是汉口图书市场,文人墨客的浸染,更加豁达坦然。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统一街,摄影@章章很坏

2019年夏天,我再去统一街的时候,这里已经改头换面。

2800户原住民签约搬走,人流渐少,街道安静,水泥墙围住的老街,再没有过去的温度。据说拆迁后,这里将盖起一座大型综合体,寸土存金的地方,终究还是回归到利益的最大化。

长堤街,晚上去的最多。

4000米的长街,最早是一道河堤,1635年,汉口通判袁焻主持修筑,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直至长江边,时称后湖堤。

这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高围墙、木屋檐、石板路,多年的岁月和雨水侵袭,却磨灭不了它的风光。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长堤街,摄影@章章很坏

夜晚的长堤街,通常是被桂萍牛杂的香味唤醒。大块卤牛肉从沸汁中捞起,铺在砧板上,等待细分成块以及炉火的煎熬。

老板桂萍,武汉嫂子,永远游刃有余,一如老硚口的岁月缩影。

有一年冬天,我和一位本地朋友在长提街宵夜,聊起武汉最有意思的地方,他夹起一块厚实的牛腩,灌口啤酒,“说来说去,还是美食文化”。

武汉,不只是江湖


如今,我的观点和他不完全相同。

不过当时细数的长提街美食,最终还是消失了不少,比如长堤街西侧入口,因为拆迁,有几家牛羊肉馆子可能再也吃不到了,原来的地方,包括宏锦公寓大概都成为新建的月湖桥的一部分。

站在桂萍牛杂门口,朝远方望去,无论是近处的热气还是远方模糊的的灯火,都呈现出一个亲切又有点距离感的画面。

都市巨兽,财米油盐,用力佐证着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武汉,不只是江湖


来武汉之后,我的胃口变得比较“中庸”,总感觉吃什么都好,什么都行。也许,这也间接说明这座城市的味道足够包容,具备足够多的可能性,不需要费心选择。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炒爆炖煮八大菜系,都能找到合适的去处。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吃,只要是好吃,基本不排斥。

他们对美食的爱好,往往属于马斯洛需求的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武汉,不只是江湖


○春吃藕节、夏吃小龙虾

秋喝藕汤,冬吃菜薹

一天四季嗦鸭脖

食物带来的记忆,也一定具有治愈功能。

人情冷暖完好无缺的储存在味道里,保质期N年。无论世间如何沧海桑田,当独自走在街头巷尾,身处饭馆小肆,食物的味道定能将自己从现实里抽出,像乘坐时光机,传至熨帖的过去。

武汉生活四年,我相信自己挖掘的美食不过总数的十分之一,主要在于这座城市的规模实在太大,大到每条老街,每个角落都散落着一批人忽视,一批人牵挂的味道。

武汉,不只是江湖


○大成路煎包

然而,就是这十分之一,归纳起来也可以说个三天三夜,我挑选一部分记录下来,简单分为过早、吃饭、下午茶、宵夜四个篇章。

有些地方你或许去过,有些或许还留在计划里,无论任何,希望它能够成为你认识武汉美食有用的信息碎片。

过早

九省通衢,大江大湖,东西南北的风味在这座城市交融聚合,落地生根。

夏天燥热,黑汗直流,逼仄的早点摊透不过气,坐在外面才叫凉快。

很多人,只有在武汉,才会找到过早的惬意和随性。春夏秋冬,朝六晚五,过早的兜兜转转,将人的味蕾撩拨的活力四射。热闹繁华、烟火市井的城市,一切,都因它而火热。

武汉,不只是江湖


○天声街汽水包

没有有人统计过武汉过早的种类,但都心神领会,这座城市的早餐可以每天不重样。

如果你喜欢吃甜,这里有豆腐脑、蛋酒、酥饺、欢喜坨、桂花糊米酒、发糕、米粑、剁馍、糯米包油条。

武汉,不只是江湖


○严老幺豆皮

如果你喜欢油炸的酥脆,面窝、油条、油饼、汽水包、烧饼、生煎包、糯米鸡、油香、豆皮、豆丝、煎饺、油酥饼、鸡冠饺,都是不错的选择。

过早江湖里,武汉的竞争要比其它城市激烈,所以能够留下来的都经过了时间考验,它们拥趸众多,不少更是过早里的KOL。

热干面

罗氏热干面:汉阳玫瑰街279号

长子热干面:汉口车站路49号

赵师傅红油热干面:粮道街139号

三镇民生甜食馆:胜利街86号

蔡明纬:全城连锁

牛肉面/粉

骏骏牛肉粉:汉口中山大道16号

金焱牛肉粉大王:万松园小区雪松路30号

刘记三狗牛肉面馆:汉口兰陵路

余记精粉世家:汉口马长角横路

鹿鸣春:青山工业三路

川妹牛杂:汉阳麒麟路

花子牛肉粉:江岸区西马街联合村

武汉,不只是江湖


○骏骏牛肉粉

豆皮

周记豆皮大王:麒麟路与桃花街交叉口

老通城豆皮:吉庆街176号

阿斌三鲜豆皮:水陆街与复兴路交叉口

味美香豆皮:广八路轻音社旁

鲜鱼糊汤粉

徐嫂糊汤粉:户部巷内

徐记鲜鱼糊粉:天声街4号

李记鲜鱼糊汤粉:大成路19号

烧麦

严老幺烧麦:前进四路240号

德润福严氏烧麦:双洞正街48号

武昌重油烧梅:民主路432号

赵师傅油饼包烧麦:粮道街139号

武汉,不只是江湖


○严老幺烧麦

面窝

丽华早点:大成路12号

罗氏老味面窝:宝丰一路5号

蔡明纬:全城连锁

汤包

四季美汤包:吉庆街06-102

集美汤包:解放大道374附1号

曾记水货汤包:长堤街188号

成记汤包店:汇通路15附3号

馄饨/抄手

蒋婆抄手:兰陵路94号

熊太婆原汤水饺:粮道街与胭脂路交汇处

六也抄手:江汉村巷内

武汉,不只是江湖


○丽华早点

吃饭

吃饭,一般都有两类选择。

生意应酬或者正式场合,通常会选择一些连锁经营的湖北菜馆,其中,太子、湖锦名气最大,生意最旺。

如果只是好友间的聚会或者单纯的吃饭,更多人还是会喜欢那些经营多年、以味道取胜的苍蝇馆子。卸下生活的疲惫,回归率性的自由,在酸甜苦辣和烟雾缭绕里,尤其尽兴。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大水煮鱼/恩施电网汉办/

双喜铁板烧,摄影@束也

汉阳火车站附近的天天湘菜馆,我的朋友@猫得解非常喜欢的老馆子,卤水拼盘、爆炒腰花和脆肚卖得很俏,一般要来很早才能吃到。

武汉,不只是江湖


○天天湘菜馆,摄影@何威

某年夏天,我们还去过大兴一路附近的“全刀子家常菜”,它具有所有老菜馆的特性,人多,座少,以至于把店外的花坛都当成了餐桌。

好在味道可以,分量也足,尤其是一道红烧猪脚,就着几两白酒喝到微醺。走出菜馆,已是凌晨,半睡半醒的武汉素颜般跳进视野,久别家乡的牵挂和生活的烦躁也都随着迷幻的路灯渐渐降至分毫。

所以说,武汉的苍蝇馆子,有时候比心理医生作用还大。

武汉,不只是江湖


○全刀子家常菜

摄影@一片猫饼

至于妙墩横路的赤浪川菜馆,知道的人就太多,名气很大,甚至有点过于夸大。我曾经满怀期待的找过去,等了一个多小时,吃完后,还是失望而归。堆满灯笼椒的牙签肉味道还行,不过,好像也仅仅于此。

(另附几家我觉得不错的苍蝇馆子)


下午茶

表面上看,武汉似乎和下午茶没有多大的联系,然而,不少地方都能够找到适合午后歇脚喝茶,吃点甜品的地方。

相比高大上的汉街、天地甚至CBD,我觉得小地方更有意思。它们装修也许不豪华,却足够用心,它们属于城市发展的产物,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武汉的认知。

武汉,不只是江湖


黎黄陂路,我更喜欢它改造前的样子。

有点老旧,有点苍桑,岁月感更强。花草更盛,风格更多,杂乱之中又透着浅浅的温度,更像这座城市最根本的气质。

每个晴天,这里的空气都弥漫着甜香味。老板们把椅子摆出来放在路边,供到此溜达的路人歇息。随意坐下,点杯咖啡,分一盘甜点,听隔壁老街的车水马龙,风吻叶芽,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武汉,不只是江湖


○2016年的黎黄陂路摄影

@shanfeng811104

改造之后,我也常去。

路面垫高,扇形石砖,景观花坛,公园座椅,复古路灯,英伦电话亭……相比过去精致不少。熟悉的小角落、咖啡馆也都还在,老时光、魔界、甲一糖水。

并且还新增一些兼具颜值和味道店铺,比如,“我的甜心”“福福”“梦游少女”“里山”。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摄影@宝妈乐趣厨房

@KateEastsWhat

@粒子老板

喝完下午茶,如果有心情,你还可以多走几步,溜进巴公房子。一栋建于1901年的老公寓,如今成了民居,红砖墙,木地板,三角形布局,廊檐露台、曲栏拱券,纯正的俄罗斯风格。

对了,电影《人在囧途》也曾在此取景。

与黎黄陂路相隔不远的泰兴里,显得更低调些。

它原是1907年上海商人叶澄衷投资所建,粉刷外墙,红瓦屋顶,半拱圆窗,即使秋冬,巷子两边的墙上也常有绿叶鲜花覆盖,生机盎然。

武汉,不只是江湖


○泰兴里,摄影@光的反面

不长的巷子里拥簇着几家咖啡馆和小酒吧,处身都市的灯红酒绿间,各自演绎别样的小曲,傍晚从外面的胜利街经过,也总能窥见一巷温暖的灯火。

武汉,不只是江湖


○泰兴里,摄影@捉鸡二橙子

上海邨,闹市取静的地方也扎推着不少有意思的店,比如,托勒咖啡、MEOWKA。这里适合下雨天,吸口潮湿的空气,坐在门口,不远处,人流如织的江汉路便是城市繁忙与悠闲的分界线。

隔壁的汉阳,晴川假日酒店和锦绣长江写字楼里面的小店值得一去。前者只在春季供应,每天从2:30到16:00,限量10份,好在,赏樱不限。

后者,于我看来,应该是汉阳眺望长江最好的位置之一。

26楼,坐在小店里,还能近距离看见鹦鹉洲长江大桥,赤裸的江景和橘红色的钢架,不加任何滤镜扑面而来。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至于江对面,武昌的昙华林,除了再次营业的“Dream City ”以及“大水的店”,个人感觉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意思.

不过,如果你喜欢撸猫除外。


宵夜

武汉的宵夜,星罗棋布,既有一条条成型的老街,也有一家家分散在各处的深夜食堂,它们在都市化的进程中,摇摇欲坠却又稳如泰山。

我尤其喜欢武汉的夜晚,路灯温柔,烟火猛烈。老街排档,巷口居酒屋,不打烊的面馆,烤串、汤包、抄手、拉面、卤味、炒饭、火锅……简单的食物,足以慰藉每个不甘平凡的日子。

武汉,不只是江湖


○摄影@捉狼来了OKEN

汉阳拦江路,因为盼盼烧烤和蟹神的存在变得热闹。它们是我和朋友宵夜的首选,方便,距离近,还有足够好吃的味道。

玫瑰街,生意火热的猪弯弯兴趣不大,隔壁的七七饺子和对面的黄毛鸭脖倒是必买。西大街,烤一绝以及小两口是这里的绝代双骄,两家店友好相处10多年,共同见证了老街的热闹和落幕。

武汉,不只是江湖


武汉,不只是江湖


○蟹神,摄影@束也

十里铺鱿鱼

江汉二路,大概是武汉占道经营规模最大的夜市。夏天,吃虾的人乌泱泱一片,各自在酒杯和欢声笑语里消磨漫长的夏夜。辅之百感交集的情绪佐料,它们勾兑、混合,亲密碰撞,然后溢出平淡生活的幸福。

江湖之大,处处都是烟火。

这座城市还有太多宵夜的好去处,有一些我想去却最终错过,比如武昌的杨园以及光谷的婆婆烧烤,待武汉恢复如初后,就当成下一站吧。(另附几家我觉得不错的宵夜)


/

接近1万的字数,断断续续写了两周,有些碎片过去曾经发过,再次整理时,又有些别样的感受。

考虑篇幅原因,最后还是决定将“四季去处”删掉。因为我没有想到不太属于“旅游城市”范畴的武汉,会有那么多温暖有趣的地方。

也好,留些神秘给生活在此或者还没来过这里的朋友,疫情之后,愿我们都带着期待走进武汉。

四年生活的碎片,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可能不完美,甚至只是千万个侧面之一。不过,也许因为不够完美,才正是真真实实的武汉,“这个鬼地方,总让人热泪盈眶”。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但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寒冬,记住那些无法触碰的至暗时刻。它将随着时间愈发的引人深思,反复提醒我们痛快地呼吸,自在的生活是平淡日子里的珍贵。

城市是母体,安放你我的身心和有趣或乏味的灵魂。2020年春天比以往来的更晚一些,愿我们热爱的武汉能够坚强的挺过,多多保重。

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在一起的日子。

武汉,不只是江湖


○东湖,摄影@玩摄堂

今日就不开赏了

喜欢的朋友点个“在看”吧

特别鸣谢

武汉这些很棒的摄影师

玩摄堂 / 北寨视觉 / FleetingBlank /

地铁补胎孙师傅/孤岛发微博 / 瘦兽 / 张源 /

杨杨杨杨 / /武汉街拍SHOW/ /狼来了OKEN/

酒一口干了/路人王姜姜不吃姜/陈智明Bboysun/

/Hickey YU/ Dark Knight/KateEastsWhat/

AKaMonsoon/未来盒子/ 柏木的光与影/

圆朗视觉/章章很坏/束也/何威/粒子老板

一篇猫饼/shangfeng811104/

宝妈乐趣厨房/光的反面/捉鸡二橙子/

武汉,不只是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