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肺炎疫情过后,中国病毒学研究会不会从此走向世界领先,将来有人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呢?

D达D


科学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很重视,通过这次疫情的洗礼,今后我国对科研领域的投入绝对是更大,因为科学技术才是最大的生产力!


竹林八贤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但是疫情过后,中国病毒研究所走向世界前列的可能性不大,至于有人是否活的诺贝尔奖,更加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中国专家多!我们国家搞科研的人数和日本比较起来,占比很大,但是日本人获得诺奖的我记得一组数据是五十多人,但是中国的诺奖得主,两把手指头可以数过来!

屠呦呦获得诺奖在意料之中,她几乎耗费了一辈子都在研究青蒿素,最终取得成果。你看看中国的搞科研的专家,除了真正的科研工作者,那些什么头衔靓丽,光环加身的,有真正实干的有多少?就这次疫情当中暴露了多少这种人?研究出来了什么东西?得出来了什么结论?

至于病毒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可能性很小,本来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而且这些研究人员除了发表发布学术论文,给自己加冕之外,没有人像屠呦呦一样逮着一个东西往死里研究,非要搞出来个一二三!当然真正的实干者除外!其他都是发现一点新线索赶快发表意见论文,甚至于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抄袭借鉴别人的观点思想,这个记得以前有新闻报道过这种事情!并且国内只要有专家的头衔,干啥事都好使,说话有人听有人信,为什么还要劳神劳力的去干活?不是埋汰这些人,从这几年出来的好多什么建议农民不养猪,不养牛,不烧柴火,到这次疫情中的可防可控,人不传人就可见一斑!前几天头条还有人问为什么现在公路都封闭了,车都不跑了雾霾还那么大?也没见说个一二三出来!所以病毒研究所要走在前列,必须要有那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但是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如果可能的话,国家把各行各业专家的数量统计一下,估计绝对客观!

当然我们对于国家基于真正搞研究,做出行业重大贡献的真正专家,为国为民,为了国家发展鞠躬尽瘁的专家致敬,这些人才是值得可敬可爱的专家!但是他们的科研结果都是实用性的,也没有太大太多的精力去专门奔着诺奖去。所以病毒研究所走前列或者诺奖什么的,可能性很小!


猥琐也要有味道


此次由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波及全国,来势凶猛,危害极大,对国人无疑是一个重大惊醒。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已有全国各地病毒研究机构正在进行紧锣密鼓地攻关。

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是中国最大的病毒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同时拥有我国唯一一个p4(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生物实验室。该研究所设有5个研究中心,共设有34个研究学科组;共有在职职工266人,其中科研岗位189人;在读研究生253人,其中博士生124人,硕士生129人;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点1个。

目前,在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为龙头,以钟南山院士等众多病毒研究团队为骨干的全国所有病毒研究机构正在对此次疫情病毒进行全力攻关,并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对新冠病毒攻关的最终彻底胜利。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毫无疑问,经过这次肺炎疫情后,中国病毒学研究一定会从此走向世界领先;如果没有发生意外情况的话,也一定会有中国的医学精英为此而获得诺贝尔奖。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拭目以待!





老刘





独空100276630


历史已经证明,新中国自成立的那一天起,一直在与困扰人民的各种"瘟神"作斗争。是毛主席构建了新中国"全民动员防疫"的一套强大机制,和一直以来战胜各种瘟疫的决心。除了新中国,哪个做到了?这种从最高级别部署,一直到村头大喇叭喊话的动员力量,仅中国一家。全民抗疫,全民送瘟神的局面,从这个国家成立那一天起,就注定是胜利的结局。

"瘟神"逃走的那一天,会是中国人民不断同瘟疫斗争的又一次胜利。

每一个同瘟疫斗争的中国人,都是这段艰难而光辉历史的成就者。


青松51990801


要说“肺炎疫情过后,中国病毒学研究走向世界领先“,这有可能。但要说“将来有人为此获得诺贝尔奖“,我认为很难。即便水平达到或超越诺贝尔奖,也不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因为这几年的诺贝尔奖,已被某个大国所操纵和利用,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有很多发明成果得不到应得的奖项。诺贝尔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初衷。




甲午金秋


由于国家有越来越多科研经费的支持,以及科技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国包括病毒学在内的生命科学研究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是迟早的事情。不过由此就说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我则认为这没有必然的关系。

诺贝尔奖奖励的是有突破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及成果绝不是浮躁的、以团队人数多少、论文数量多少来决定的。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佩鲁兹所说的:“科学创造如同艺术创造一样,都不可能通过精心组织而产生”。

这里举几例与病毒学有关而获得或无缘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科学研究,便可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不容易:

1. M. 泰勒(Theiler):通过在非洲对黄热病12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黄热病的致病机制,并利用组织培养法制备了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方法,获1951年奖。

2. J. 恩德斯(Enders):

恩德斯被称为“现代疫苗之父”,他发明了用组织细胞培养各种病毒的技术方法,加速了病毒学的研究,他还带领团队成功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获1954年奖。而研制出了注射型和口服型小儿麻痹疫苗的Salk和Sabin却无缘诺奖。

恩德斯一生经历传奇,他先上了两年大学,又去当了一年飞行员参加一战,战争结束后又去复读,大学毕业后做了六年房地产商,又去读英文研究生,因对生物学兴趣不断,又考生物学博士,从事微生物学研究。

3. D.盖杜瑟克(Gajdusek):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由于好奇心使然,1957年深入非洲食人族部落十余年,发现了库鲁病的慢病毒(后来证明是一种没有核酸的朊蛋白)致病机制及防治方法,获得1976年奖。

盖杜瑟克博士曾两次专门到我的实验室交流指导,获益匪浅。他后期又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复杂的营养学。

4. H.特明(Temin)M.毕晓普(Bishop):因在RS病毒的研究中发现RNA逆转录酶的作用机制,与巴尔迪摩(D. Baltimore)和杜尔贝科(R. Dulbecco)同获1975年奖。

早在1910年,劳斯(Rous)就发现鸡的肉瘤病毒能引发癌症(1966年因此获诺奖)。1964年,在读博士的特明发现,作为RNA病毒的劳斯病毒(RSV),不同的亚型能引发不同症状的癌症,但是按照传统的遗传学“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只能由DNA“转录”为RNA,然后由RNA“翻译”成蛋白质的,因此他的学说完全不为科学家们所接受,受到的只有冷嘲热讽。但特明坚持认为不应该让事实屈从于理论,因此在此后的10年中他坚持不懈地用实验来证明,最终发现了RNA逆转录酶,可以让RNA逆转录成DNA,然后再转录更多的RNA。他的理论修正了遗传的“中心法则”,开辟了生物学的新领域。

但获悉特明获得诺贝尔奖的毕晓普却懊恼不已,因为他在1969年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但由于受到嘲笑而放弃了研究。不过,他没有消沉,而是进而研究了癌变的机制,终于发现了是控制分化、增殖的体细胞基因受到病毒等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导致产生不受控制的癌细胞的“癌变理论”。并因此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奖。

5. M. 希勒曼(Hilleman):

希勒曼是疫苗研发历史上最成功、二十世纪挽救人类生命最多的科学家,他一生研发了超过40种疫苗,在现代免疫医学常用的14种疫苗里,他研制出了8种,包括麻疹、腮腺炎、甲肝、乙肝、水痘、流脑等,他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无与伦比,但至死(2005年)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既要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想,还要有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毅力,当然,还要有一点运气。


WILLSON39


肺炎疫情过后,中国的科学家会继续努力研究肺炎病毒,说不定会制造出有关疫苗,或特效药,也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切皆有可能。因为中国是此次疫情受害罪严重的国家,对肺炎疫情一直在研究中。所以要找出病毒的前因后果,为未来人类预防此类病毒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努力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拭目以待吧


fh情感领域作者


我国经过这场肺炎疫情考验,科学家更会继续努力研究肺炎病毒,一定会研制出有关疫苗,或特效药,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世界第一,因为中国经过这场疫情严重性,使我们的科学撑握了很多经验,所以对肺炎病毒研究一定会成功的,为我们未来人类预防此类病毒做出他们的贡献。我们拭目以待吧!为祖国加油,为科研人员加油。






岳占兵


这个观点有点偏乐观,一项事业的发展需要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果。这次灾难能在一线指导抗击病毒的只有个别年迈的专家,中青年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要从三方面来分析解释:

一、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现在社会很浮躁,年轻人不愿意选原因可能要默默奉献一生的职业;

二:在中国选择从事科学研究收入低,成名难,明星们一个晚上的收入超过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辈子的收入。若不是这两次席卷全球的瘟疫,有几个人知道地球上还有钟南山这个人;

三:体制问题,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本应是国家科学界精英组成,代表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遗憾的是一些在科研上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的人成了工程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因为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青蒿素研究,没有去做其它工作,无法成为中科院工程院士。前车之鉴让更多年青人放弃选择从事科学研究这个职业。

因此,疫情过后中国病毒研究走向世界前列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出现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可以对病毒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我们才可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个局面的出现离不开政策的引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