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前几天,我代表公司参加了一个营销会议,某知名企业的一个经理上台讲了自己对营销的理解。

不出意外的,他用了很多高级而又生僻的词汇,比如说“直复”和“STP”等,并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玄的“不利好营销”概念,花了三十分钟,最后他也没有解释明白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会后,有一个同行过来跟我说他没听懂,问我报告人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笑了笑,实话实说:“我也没听懂,估计整个屋子里,没一个人懂,包括那个发言的经理。”

同行心有戚戚,点燃一根烟,抱怨道:“是啊,要讲就讲点实用的干货嘛,为什么非要弄得这么复杂呢?”

是啊,明明可以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弄得这么复杂呢?

其实,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职场中类似这样的“复杂”现象屡见不鲜:

  • 给同事的邮件,你总是写得满满当当,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做到事无巨细;
  • 客户要求你写一个PPT来介绍产品,你洋洋洒洒的写了200多页,客户越看越迷茫,搞不懂你想表达什么;
  • 老板让你出个项目计划,你觉得只写两张A4纸太没诚意,于是在网上找了一堆素材往里面套,最后自己都不知所云。

在我看来,这样复杂的工作方式也就看起来显得“高级”些,但根本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只能增加对象的理解难度以及耗费自己的时间。

我刚毕业时,跟过一个能力很强的领导,他理念就与之相反,他崇尚简单。不管是做事,还是管理,他都要求尽量简单:邮件不能超过500个字,PPT最多15页;项目计划只能用一张纸来完成。

他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简单的!”

工作这么多年后,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与高手之间的真正差距,就是“简单”!

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的创始人杰克·特劳特一直推崇简单的营销理念,为此专门写过一本书,叫作《简单的力量》,来阐述职场中“简单理念”的重要性。

书中,特劳特写道:“人们害怕简单,但是我们的所思所言应该保持简单,未来属于思维简单的人。”

那么,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简单理念”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这个问题:

  • 人们总是把事情复杂化的三大原因——遗漏偏执,权威背书,害怕批评
  • 职场中,简单理念的三大利好——定位,效率,专注
  •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简单,成为职场高手的两大利器——避免信息尘,断舍离工作术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简单的力量》

01,人们总是把事情复杂化的三大原因——遗漏偏执、权威背书和害怕批评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有一种“有备无患”的固定思维:我们要应对每一个变数,寻找每一种可能,分析每一个角度,不要遗漏任何信息,这样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在我看来,这是人生中最大的认知误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是“刻意复杂”,早已经忘了简单的魅力。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把事情弄复杂,原因有三:

1,遗漏偏执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作“遗漏偏执”。

遗漏偏执:人们觉得自己必须记住所有的选择和知识,因为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受到攻击,不能遗漏任何东西,否则的话,它可能会对你的事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总是希望能有多个选择,这样一来,当他们的某一个想法失败了,还有别的退路可以走,还有别的理由可以推卸责任。

这就好比咱们上学时备战考试一样,总觉得要把所有的模拟试题都先做一遍,否则的话,总会不安心,担心考的某道题刚好是自己没做过的。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只有一个简单的概念,人们总觉得漏了些什么,失败似乎已经注定,而多种复杂概念的组合则给人一种“万无一失”的错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会偏向于刻意的复杂,其根源无非就是害怕失败。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刻意复杂,其实是害怕失败

2,权威背书

就像本文最开始的那个在营销会议上发言的经理一样,很多职场人士总爱说一些他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更好的让听者明白,而是想给人一种“权威”的感觉。

去年,我们公司招来一个新员工阿峰,是个博士生,成绩优异,还得过各种专业奖项,公司领导一致认为这孩子不错。可是呢,阿峰入职没多久,大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阿峰聊天的时候,总喜欢扯出一些讳莫如深的专业名词,常常弄得大家无话可说。有一次,一个老员工实在忍不住了,问他其中一个专业名词的意思,谁知道他吞吞吐吐,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这种人在职场中比比皆是。他们这样做,只是想用这些专业名词的权威性来为自己“背书”,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行为,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卑。他们如此复杂化的引经据典,不过是一种隐藏自己的手段,想通过权威背书的方式,来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职场中真正有实力的高手呢,从来都不会故弄玄虚,他们有足够的自信用浅显的话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懂。

而这,就是简单的力量!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晦涩的名词其实是为了权威背书的虚荣

3,害怕批评

本杰明曾经说过:“挑剔比做到简单容易得多。”

自古以来,“简单”一词从来没有表扬的意思。比如说“头脑简单”,它的意义就是绝对的负面,意思是你笨,低能,不聪明等等不好的含义。

也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才会排斥简单,刻意复杂化。

因为,一旦你简单了,就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

①你会被批评“过分单纯”

他们会说你过于天真,我们需要一个更深奥的答案。而你之所以简单,无非是因为你太过单纯,想得太过浅显。

②你会被批评“不理解”

他们会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所以必然需要一个复杂的答案。而你之所以简单,完全是因为你不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和问题症结罢了。

③你会被批评“用得着你说吗”

他们会说“用得着你说吗”,你的答案太过简单,所以浅显而没有意义,我们需要更加“有意义”的方法,绝对不可能像你说的那么简单。

④你会被批评“不用心”

他们会说你不用心,根本没有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只是给出一个“简单到白痴都能想到”的答案来敷衍。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这三大原因,职场上的大多数人才会刻意将事情搞得无比复杂。然而,复杂并不是必要的,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寻求更加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职场中的问题。

那么,职场中,较之复杂,简单的工作理念又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拒绝复杂

02,职场中,简单理念的三大利好——定位,效率,专注。

爱默生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都不及‘伟大’那样简单,事实上,能够简单便是伟大。”

在职场中,简单的理念同样伟大,不仅比传统复杂方式更加直接快捷,而且还有工作上的三大利好:

1,因为简单,所以定位

定位理论,最先是由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来的。

其思路是:在顾客心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简单专注,并且长期坚持。

关于定位,特劳特在《简单的力量》一书中作过这样解释:“在这个同质化竞争的时代,你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买你的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产品的理由……你把那个理由包装成一个简单的词或是词组,放在终极战场上——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心智 ,我们把它称之为‘定位’。它必须简单,因为心智厌恶混乱。

定位想要直达人心,就务必简单!

  • 沃尔沃的定位是什么?安全——够简单!
  • 哈根达斯的定位是什么?高价——够简单!
  • 王老吉的定位是什么?预防上火——够简单!

在我看来,现在是一个定位的时代,不仅品牌需要定位,职场中的个人也需要定位。而好的定位,必须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并不是简约、单调,而是清楚明白、突出要点,直达心理。

我认识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学历不高,也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是老板却给他开了顶薪,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位——作海报。以前的他曾经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工,但他某一天突然开窍,决定一心学海报设计。不管是色彩搭配,还是元素建模,只要跟海报有关,他都学。不出意外,一年时间而已,他设计的海报就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拿到顶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千行会,不如一行精”。职场中的你,如果想要成功定位自己,就不能想得太复杂——既想在A上擅长,又不想在B上输于别人,那是很难做到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简单的思维,全力发展自身的特长,通过差异化的定位来区别于别人,增强自己职场上的不可代替性。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用简单的理念来定位自己

2,因为简单,所以效率

有一个商界大佬曾经说过:“效率,是和利润同等重要的东西!”

现代职场中,效率一词被提及的越来越多,所有公司都在追求高效高能。

而要做到高效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尽量简单,减少中间环节,才能提高效率。

说回喜欢“权威背书”的博士生阿峰,他每次提交工作进度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加入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他配合工作的同事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有时候甚至还需要跑去问他才能搞明白。

职场中,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只有彼此协作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应该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对方,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成本,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说的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换句各方面解释就是“切勿浪费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我们应该舍弃繁多的目标,聚焦最重要的目标,才能取得最有效的结果。

但是,在职场中,很多人,特别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经常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仅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而且大大拖累了自己甚至是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应该化繁为简,抓住根本,解决实质,提升效率。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简化工作,提升效率,不浪费时间

3,因为简单,所以专注

乔布斯曾经说过:“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成功的秘诀。”

早期的苹果手机,就是简单和专注的结晶。无论是产品设计外观,还是功能APP,早期的苹果无不述说着“简单”二字。

专注,是指专心注意、精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

这里的重点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或者“多件事”。

当一个人一次性关注过多的事情,大脑就会被这种复杂的任务所干扰,陷入混乱之中,根本无法做到专注。

所以,我们只能一次性关注一件事,无法复杂,只能简单——只有简单,才能专注。

近几年来,“匠人”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它指的就是那些只专精于某一行甚至是某一件事情的人。

在职场中,我们也要有“匠人精神”,每一个时刻都要保持专注,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尽可能的简单,不给大脑混乱的机会。

当你持续的保持着专注于简单的习惯,你就会形成利好的“路径依赖”,慢慢养成习惯,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强定位,持续高效。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三种简单理念的利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推进,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而这,也正是简单的力量!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简单比复杂更利好

03,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简单,成为职场高手呢?

达·芬奇曾经说过:“简单是终极的复杂。”

很多人认为简单很容易,其实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误解。

简单是最难的,因为你要熟悉每一个环节的所有流程,然后再进行取舍。而每一次取舍,都是对本质的求索,是对海量信息的判断,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

而这,就是你和高手之间真正的差距!

要做到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既要考虑外在因素信息量的干扰,又要简化自身内在因素思考习惯的繁复。

今天,我们就从内外两种因素来分析,同时给出工作简单化的两个有效方法:

1,外在因素——简化信息,避免信息尘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传递到我们面前。

信息无穷无尽,浩瀚如海,没人能够记住所有的信息和无数的可能性,最终只能被信息所淹没。现在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信息太多,太过泛滥。

面对汹涌如潮的信息,很多人都选择了通通接受——即使他们明知道自己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信息——而这种对信息来者不拒的接纳方式,也正是造成人生和职场复杂化的根源。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高手,简单化职场上的工作方式,就必须避免这种信息冗余的现象。

特劳特在《简单的力量》中这样写道:“你要承认你无法记住你认为自己必须知道的所有东西,你一旦承认了这一点,事情就简单了。”

当你意识到你只能记住有限的信息时,你就能够分清轻重缓急,以此为标准来的分析信息,从而杀出一条血路,只留下最最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是简单理念的前提。

请记住,你应该是一个信息的决策者,而不是收集信息的专家。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竭力避免信息烟尘,《简单的力量》一书给出以下六点建议:

  1. 数据和信息是有区别的,要学会辨明
  2. 不要沉溺于沟通设备中,比如手机、电脑、聊天软件APP等
  3. 不要成为信息囤物癖,你能随时通过互联网找回任何东西
  4. 大多数人的请求或者要求并不像他们说得那样紧急
  5. 始终把紧急的信息和不紧争的信息区分开来
  6. 工作回复时要简短和切中要点,不要添加信号之外的其他噪音。

总之,要培养简单的职场工作方式,我们首先就要学会避免无效的信息,提取有效的信息,消除外部因素的复杂性,理清思路,更清晰的思考。

很多人总是把工作搞得很复杂?掌握“简单理念”,晋阶职场高手

简化信息,避免信息尘

2, 内在因素——简化思考,断舍离工作术

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职场中,除了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外,大部分工作的完成都离不了思考的过程。

思考,说白了,就是整合有用信息,根据已有经验判断问题关键,而后制定行动计划的过程。

只是,就连这么简单的思考,很多人都把它搞复杂了,总是“想太多”,以至于那些无用的思考总是出现在脑海中,成为工作中的绊脚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做出任何成果。

关于职场层面的思考,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里给出过这样一个建议:“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

说到简化思考,就不得不提及《断舍离工作术》,即是让我们将“断舍离”的思维模式用在工作中,学会舍弃无用的思考,让日常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更加轻松。

  • 断:是指断裂冗余的思索;
  • 舍:是指舍弃掉多余的想法;
  • 离,是指脱离对思考的执念。

只有舍弃你的一些想法,才能判断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那么,“断舍离工作术”要如何落地,帮助我们简化思考,让日常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三个步骤:

①回归原点,抓住本质

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到原点,依据单纯的原则做出决断。在这个阶段,只关注问题的本质,除此之外的任何思考都是冗余的,都是要舍弃的。

②分清紧急与重要,确定主次

时间管理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四象限法则,其观念是指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便可以参考这个法则,不过要作一些微小的改变,将重心放在与当前工作有关的紧急信息和重要信息上,运用已有经验去整合,制定初步的行动计划。

③舍弃不必要,化繁为简

人都有损失厌恶心理,讨厌舍弃已有的东西和思想。他们什么都想留下,生怕错过漏过。

其实,这些思想并不重要——在上面第二步已经通过四象限法则校验过了——这种无用思想的存留,只会造成工作的复杂化,甚至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所以,该舍弃就要舍弃,一切不必要的思考都要大刀阔斧的删除个干净,我们才能轻装上阵,直达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结语:

《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中,作者埃米尼亚·伊贝拉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改变的矛盾在于,改变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做一些之产有没有做过的事,而这些事正是之前的想法所不认同的的事。”

一直以来,大多数职场人士都是用复杂的观念和行为在做事,不仅累,而且效率不高。今天,就是你需要改变想法的时候了,你与高手之间的差距就是“简单”二字。本文最重要的第三部分,就从外在和内在的两种因素来讨论了职场中简单理念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工作简单化的两大方法:一是简化信息,避免信息尘;二是简化思考,断舍离工作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