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那历史上的太子李亨登基后,表现如何?

Boss爆史


李玙剧照

古代中国,自秦汉时起,皇帝可谓“高危职业”之一。被权臣弑杀、废黜,被大臣蒙蔽,被民众推翻,……屡见不鲜,以至于南朝刘宋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在被逼“禅位”时,发誓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连带着历代很多储君,费尽心机博取太子之位;期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提防父皇、母后(父皇的其她妃嫔)、兄弟、权臣方方面面的明枪暗箭;稍有不慎,轻则被废,重则丧命。表面上的风光无两,暗地里却“步步惊心”!即便如此,未来“九五之尊”的耀眼光环,还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古代中国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夺嫡大戏。正在热播的古装架空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就围绕着太子的立、废,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林九郎,原型李林甫

剧中,右相林九郎意图劝诱唐玄宗废黜太子李玙,李必、张小敬等通过对一系列案件的侦破,多次挫败林九郎的阴谋,保全了太子。剧中所说的林九郎阴谋废黜太子,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为达到废黜太子目的,他都采取了哪些手段?他这样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太子经历了哪些劫难?没有剧中那些神通广大,如同开挂的主角们的扶持,他怎样避免重蹈以往兄弟们被废杀的覆辙,一步步稳健地登上皇位?下面,我们就依据相关史书的记载,对上述问题,略作解答。

一、李瑛的立、废,证明“子以母贵”确是宫廷中亘古不变的真理

创立唐朝“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一个太子,是他封临淄王,实授官职是潞州别驾期间(708年—710年),与潞州籍倡伎出身、能歌善舞的赵氏所生的儿子李嗣谦,他在唐玄宗的儿子们当中,排行第二。唐玄宗长子李琮,年轻时狩猎时,被野兽伤害毁容,丧失了被立为储君的资格。开元三年(715年)正月,李鸿(李嗣谦改名)或因排序第二,且母亲受唐玄宗宠爱,而被唐玄宗选立为皇太子,并娶唐玄宗女唐昌公主的丈夫(驸马)薛锈的妹妹为太子妃。

李瑛剧照

风流成性的李隆基即位后,宫廷美女如云,李隆基很快有了新宠,她就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武惠妃。原本受宠的太子李瑛(李鸿改名)的生母赵丽妃、鄂王李瑶的生母皇甫德仪、光王李琚的生母刘才人等嫔妃,皆被冷落。尤其当武惠妃陆续诞育几名子女,赵丽妃又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去世后,李瑛等越发感觉到父皇的冷落,和武惠妃及其亲生子女的觊觎、欺凌。

《杨贵妃秘史》武惠妃剧照(何赛飞饰演)

“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李瑛等对母亲失宠,虽多有怨愤之言,但并没有采取什么威胁武惠妃及其子女地位、生命的举措。相反,武惠妃却在积极谋划夺嫡。她先是让女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每天伺察李瑛,不断向武惠妃毁谤李瑛。武惠妃则以此为据,向唐玄宗哭诉太子意图谋害她们母子。唐玄宗震怒,不加详察,欲废太子。赖中书令张九龄援引春秋时晋国骊姬、西汉江充、西晋贾南风等以往谋害太子、动摇国本的先例,极力谏阻。唐玄宗才暂时作罢。

一计不成,武惠妃又设一计。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谎称宫禁内有盗贼,急召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与薛锈率兵入宫勤王。李瑛等情急之下,未加详察,顶盔贯甲,率兵冲入皇宫。武惠妃却对玄宗说,李瑛三兄弟发动兵变,意图废黜皇帝,杀害武惠妃母子。靠兵变登上皇位的唐玄宗深知兵变的危害,勃然大怒,立刻下诏将三兄弟逮捕。未经详审,就在武惠妃撺掇下,将兄弟三人废为庶人,不久赐死。正所谓“子以母贵”,母亲不再受宠,儿子就要被废杀了。

二、没有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李亨被立为储君的启示

李瑛被废杀后,太子之位空悬,诸位皇子都虎视眈眈,志在必得,一场储位争夺战,似乎迫在眉睫了。在众多皇子中,竞争力最强的,可能莫过于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这个名字似乎很耳熟?对,他的王妃,就是后来被老爸唐玄宗霸占去的杨贵妃杨玉环!

李瑁与杨玉环剧照

当然,我们之所以说李瑁争储优势最大,并不是因为他将杨玉环“忍痛割爱”,献给了父皇,这都是以后发生的事情。李瑁之所以颇得父皇宠爱,原因一是我们在第一节中提到的“子以母贵”问题;武惠妃集唐玄宗“三千宠爱于一身”,在后宫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是李瑁得到父亲宠爱,争储的最强有力的内援。

除武惠妃这位最强内援外,李瑁还有一位强大的外援。他就是后来以“口蜜腹剑”闻名后世的奸相李林甫(《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的原型)。

李林甫(683年—753年),小字哥奴,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李林甫踏上仕途后,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唐朝宰相之一)。

长期的宦海厮混,使他充分认识到朝中有强大靠山的重要性。思来想去,他最终选中了最受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他通过宦官,与武惠妃建立起联系。他向武惠妃表示,愿尽心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投桃报李,多次暗中提携李林甫。唐玄宗第一次在武惠妃撺掇下,意图废黜太子李瑛时,张九龄极力谏阻,表示不敢奉诏。时任礼部尚书的李林甫,却在朝堂上一言不发。退朝后,他私下对宦官说:“废立太子,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其心意,已不言而喻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权势更重的李林甫继续多次向唐玄宗进言,建议立李瑁为太子。不过,出乎李瑁、李林甫等人意料的是,唐玄宗却最终在众多皇子中,选立忠王李玙为皇太子。

李玙(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出生后起名叫李嗣升,后改名李浚、李玙。他是唐玄宗第三子。不过,他尚在母亲腹中时,正值太子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权力生死较量的紧要关头。为避免授人以柄,不利于己,李隆基竟命李玙母亲服堕胎药。只是由于事态转瞬变化,李隆基在权争中胜出,李玙侥幸得以幸存。李玙出生后,始终不显山不露水,除遥领(有名无实)过安西大都护等职外,“泯然众人”,并无突出的勋绩。或许,即使李玙本人,恐怕也不会认为自己具有争储的资本。

或许正象老子所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很多人,或许也包括李玙自己,认为自己争储的劣势,在唐玄宗看来,却恰恰都是他的优势:李玙是唐玄宗第三子,位序居前;李玙仁孝恭谨,勤奋好学。当然,唐玄宗没有说出来的理由,或许是因为李玙不象李瑁等皇子那样,与外官有盘根错节的联系。毕竟,皇子、朝臣结党,也是很多皇帝的禁忌。而李玙的“清白”,倒成了他获储位的最大优势。

三、李林甫对李亨的“阻击”,李亨如何突出重围?

李林甫旗帜鲜明地拥立李瑁,却意外落败。压错宝、站错队的李林甫担心太子日后即位,会跟他算旧账。为铲除祸患,李林甫及其党羽,对太子一次次的进行“阻击”,意图将太子拉下马来。而对太子密集“截击”的时间点,不是《长安》所说的天宝二载,而是天宝五载(746年)。

天宝五载正月,曾在李亨忠王府任职,时任陇右节度使的皇甫惟明又被授予领河西节度使的职务。他来到京师长安,觐见唐玄宗,向玄宗进献与吐蕃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并与李亨重叙旧情。觐见唐玄宗时,皇甫惟明明确提出,应将李林甫撤职查办。他还向唐玄宗举荐李亨的妻兄韦坚大才堪用。李林甫得悉皇甫惟明的密奏后,加紧布置反击。

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李亨以观灯为借口,出宫与韦坚相见。交谈一番后,太子离开。韦坚约皇甫惟明夜游观灯。观赏后,二人又一同前往位于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密谈。李林甫获悉此信息后,立即指使心腹御史中丞杨慎矜上奏,弹劾韦坚私自与边将会晤,或许密谋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阅奏后,下诏审讯。李林甫趁机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将太子牵扯进案中。

唐玄宗虽命李林甫彻查此事,但他并不想将太子牵扯进来。令李林甫等失望的是,在唐玄宗授意下,有司仅对韦坚、皇甫惟明予以惩治,将二人贬官,褫夺皇甫惟明的兵权。为避嫌疑,李亨主动提出休弃太子妃韦氏。李亨的谨慎,使他度过了这场严峻的政治危机。

十一月,李林甫趁太子良娣(皇太子妾的称号,地位仅次于太子妃)杜氏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互相告讦,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的冤狱。杜有邻、柳勣及一批亲近太子的地方官或被杖毙,或自尽身亡,杜良娣被废为庶人。只是在唐玄宗干预下,太子才再次侥幸置身事外。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死。太子与李林甫之间的权争,才宣告终结。不过,继李林甫而起为相的杨国忠,虽与李林甫有仇,且不遗余力的清算李林甫。不过,他与太子之间,依然明争暗斗。太子凭借谨慎、隐忍,才屡屡渡过危机。

文史君说

“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古代中国宫廷中,父母与子女、兄弟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屡屡明争暗斗,甚至演变为血腥屠杀。伦理、亲情、道德、规则,这一切的一切,在权争面前,脆弱的不堪一击。唐玄宗朝太子立、废风波,无疑是这一幕幕手足相残的历史悲剧中的一幕。不过,这一幕幕风波,也有值得后人借鉴、深思之处:李亨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被选立为太子,且在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既不是因为他的母亲得到父皇的专宠,也不是因为他有强大的资源和援助,更不是因为他有卓越的才能和显赫的政绩。他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笑到最后,关键原因,可能就是他的谨慎、隐忍、坚韧。

参考文献

1.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 (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赵永东:《唐玄宗立李亨为皇太子之因试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长安十二时辰》李玙的原型是李亨,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他命运凄凉, 在娘胎里时,为避免让政治对手攻击自己贪图酒色,李隆基就差点堕胎除了他,玄宗一念之差发生点悲悯、才有了后来的陕王李亨,李亨被封王后不久,李隆基就立了次子李瑛为太子。


李隆基年轻时是位奋发有为的皇帝,发动“唐隆之变”除掉了乱唐的三个女人(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当政时善用人才开创了“开元之治”;但后来疑心很重, 公元725年,李隆基在安国寺附近建了一间“十王宅”;规定 长大了的皇子,都集中住在这个大宅院中,并派监院使的宦官监督皇子们的日常活动,李亨身处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严以律己的性格,让李隆基对他平添了几分好感。

公元737年,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武则 天的侄孙女)谎称宫中进了盗贼,召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进宫捉盗,天真的李瑛与二王立刻带着卫士武装入宫了;武惠妃又对唐玄宗说太子带人进宫造反,唐玄宗派人窥探“属实”,命人将李瑛与二王逮捕,十五日后,赐死了太子及二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日杀三子”。



人们猜测现在的太子应该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杨玉环的老公)了,但唐玄 宗考虑到李瑁是李林甫拥立的,现在李林甫是红极一时的宰相,如果再与太子站在一起,皇权将受到威胁,为了政治平衡,玄宗选择李亨。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唐玄宗携杨玉环西逃,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组织平叛,李亨北上至灵武,至德元年(公元756年)7月12日,李亨在灵武宣布登基,遥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

历史上的太子李亨登基后,表现如何?

1.有一定的执政能力,知人善任。上位后他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批能征惯战的老将,封他们为讨安史,平叛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和10月收复两京,长安、洛阳的光复是安史之乱的标志性事件,意味唐 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有一定的施政手腕。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回到西京长安,李亨为防止唐玄宗复辟,将唐玄宗身边的得力宦官高力士流放,又迫使内侍陈玄礼出宫为官,唐玄宗孤零零地住在西内再也不能呼风唤雨了,而李亨实现了自己的大权独揽。


3.有幸当帝王,一生却不安逸。公元762年,命运多舛的李亨,因长期承受精神压力而过早离世了。 纵观李亨的一生,从娘胎肚子开始就饱受折腾,太子时期饱受流言蜚语,“奉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间”就饱受劳碌奔波,回京后,身为帝王无时无刻不处在担惊受怕的境地里,直到死,灵魂从没有得到过片刻的休息。


希望星晨58298869


《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那历史上的太子李亨登基后,表现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李亨,一生经历了太多事情:他还在娘胎时,经历了一场“夺宫之战”,差点被堕胎药给打下来了,上位成皇太子,又是步步惊心,做了皇太子又要面对李林甫杨国忠的压制,后来遇上安史之乱,随父亲出逃四川,再后来就是步步为营当上帝王,收复旧河山……

  李亨登基前后的表现,很是可以。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登基前,手段了得。

  他派李辅国拉拢陈玄礼,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虽然李亨手上的兵马只有2000,但有精锐飞龙禁军,所以,他命令儿子李豫和李倓“典亲兵扈从”,这个安排,发挥了相当大的威力。杨国忠被杀,其子杨暄妻韩国夫人都被杀,杨玉环被逼死,陈玄礼效忠玄宗,兵变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于玄宗而言,天下大势已去,自己也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甩锅了。李亨转道灵武,登基称帝,遵玄宗为太上皇帝,改年号至德,是为唐肃宗。

  李亨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复河山。他任命以广平王李豫为正帅,郭子仪为中军,李嗣叶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联合朔方军以及回纥西域各国之兵组成联军,凤翔起兵。此时的他,在用人之能上,还是很突出的,此后郭子仪收复两京,功在社稷。

  但是怎么说呢,李亨和他爹没得比,装怂直到登基,都还算合格,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候,能力不足就体现出来了,他任用郭子仪是神来之笔,毕竟郭子仪算是相当能打的干将,可是他耳朵根子也软,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又听了。比如说至德二年时,安庆绪杀死了他父亲安禄山,李泌建议直接出兵叛军本阵,灭了他。可惜他没听,错失良机,以致安庆绪外逃,史朝义动向不明,安史之乱未能一举平定。

  你说他完全不听人言吧,他又听信鱼朝恩的各种谗言,罢免郭子仪,贻误各种战机,让张皇后参与国务,开启了宦官摄政和外戚朝臣争权的局面,直接给唐朝灭亡埋下了炸弹。

简单说几句吧,以待高人。(文/宛如清扬 图/剧照)

PS: 原著相当精彩,紧凑真实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很好的书。


宛如清扬



李亨即唐肃宗,是大唐帝国第七代皇帝。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

唐睿宗景云二年生于长安东宫别殿的李亨,原本名为李嗣升。他的母亲是元献皇后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 。李亨在出生之前就险些面临杀身之祸,因还是皇太子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而且李隆基担心太平公主仿隋文帝开皇年间的皇太子杨勇和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皇太子李承乾故事而欲以堕胎药将李亨扼杀于杨氏腹中。因为各种原因没实行才得以降生。

元献皇后地位次于当时的太子妃王氏,因此李亨是和太子妃王氏一起生活,王氏待之如己出。

李隆基从睿宗皇帝手里接过皇权为帝后,在开元三年立李亨次兄李嗣谦(后名李瑛)为皇太子。次年正月,年仅五岁就领受安西大都护之职务。并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藩大使(全是遥领,因年幼并不出阁就职)。玄宗皇帝以贺知章、吕向、潘肃、皇甫彬等为其师,教授学业。

开元十三年十一月玄宗皇帝于泰山行封禅大典。回銮后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十王宅”,李亨被册封为忠王(年十五岁)在其中生活了十三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六月皇太子李瑛被废杀为止。

这期间的李亨迎来光辉的时刻。玄宗皇帝以忠王李亨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李祎为副帅,率领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出兵对抗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入侵。因诸将用命而大破敌军,遥率诸将的忠王李亨(此时改名李浚,后文中一律以李亨称之)因军功加封司徒。

开元二十六年起,李亨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开始。因为皇太子李瑛被废杀,东宫空位。玄宗皇帝因此召宰相李林甫进宫商议储君事宜,李林甫推荐寿王李瑁(母武惠妃,此时是玄宗皇帝宠妃)。而武惠妃母亲是郑国夫人杨氏,父亲是恒安王武攸止。因为姓武而且陷害了皇太子李瑛和皇后王氏而害了心病。群臣以她是武家之女,害怕武则天篡唐建周故事再现于天下而极力反对寿王李瑁。于是在六月,李亨被册封为皇太子。

天宝三年开始,威胁和打击轮番出现。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对李亨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打击。李亨在开元和天宝之交的七八年里艰难度日,天宝五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李亨的朋友韦坚、皇甫惟明与皇太子李亨夜游,被李林甫侦知。于是李林甫命令御史中丞杨慎制造大案,上奏玄宗皇帝弹劾韦坚和皇甫惟明。这件大案的结果是“干进不己”,皇太子李亨有惊无险,差点被构陷。

而发生于天宝十一年的“韦坚贬谪案”则迫使李亨不得不和韦妃离婚,上奏脱离与韦家的关系。这件案子牵涉面极其广泛,逼死多人,李林甫死后方才停止。

稍早时的天宝五年,因为杜有邻“妄称图谶、交东宫、指斥乘舆”而将李邕、王曾等太子好友牵涉进去,杜有邻、柳勣(李林甫同党,诬陷杜有邻等)在重杖下命丧黄泉,积尸大理寺衙门。亲族一律流放。

少时及太子生涯评价:李亨在没出生之时就险些丧命,做了皇太子又面临李林甫、杨国忠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势。他的处理方式很简单很低调也很哲学:装怂,我斗不过你我躲着你呗。于是在玄宗皇帝看来,皇太子李亨与隋文帝的太子杨勇的莽撞不同,也与唐太宗的皇太子李承乾不一样,不是那种忧郁而心理极度阴暗的人。并且在此期间,李亨一向谨言慎行并无过失。并且因为这一“示弱”之策,赢得了玄宗皇帝的心,也得到了“东宫心胸宽广,能海纳百川”之美名。也正因为他对上孝敬玄宗,对下宽以待人才保住了皇太子之地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天宝十四年,皇太子李亨因为父亲的荒政不得不经历最大的痛苦:安史之乱。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之侧,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十二月十三日打下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年号“圣武”。同年五月,安史叛军打下潼关,进逼长安。

由于唐军没能守住东都洛阳,而西京长安因为潼关陷落而不得不面临叛军兵临城下的局面。于是一直安于享乐沉迷在爱情中的玄宗皇帝再也不可能在梨园中待下去了。他带着太子李亨、贵妃杨玉环以及极其少数的近臣出逃四川。

皇太子李亨此时表现出了极大的谋略。他和自己的亲信密定,命令心腹宦官李辅国前往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李亨的部队虽然只有2000(皇帝扈从卫队有3000),但是他有唐军中的精锐兵团——飞龙禁军。命令其子广平王李豫(后来的唐代宗,此时名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典亲兵扈从”。六月十四日抵达马嵬驿,兵变开始。禁军将士以饥渴劳顿的状态不愿前行,机会来到。经过周密布置,杨国忠被禁军追杀到马嵬驿西门乱刀砍死,其子杨暄、妻韩国夫人也没幸免,亦杀之。

可是,在杀死杨国忠一家(包括逼死杨玉环)后,陈玄礼带头向唐玄宗效忠,保证了玄宗皇帝安全。因此父子不可能继续同路,李亨转道灵武,登基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帝,改年号“至德”,是为唐肃宗。

在经历这么多的坎坷磨难之后,终于荣登九五的肃宗皇帝李亨,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整河山。至德元年九月十七日,以广平王李豫为正帅、郭子仪为中军、李嗣叶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联合朔方军以及回纥、西域各国之兵组成联军,号称二十万从凤翔起兵。

积香寺之战,杀敌六万。李豫维护了大唐帝国的尊严。至德二年,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唐肃宗没有听李泌之见直接出兵叛军本营,错失良机。同时听信鱼朝恩罢免郭子仪兵权。

宦官鱼朝恩之后,大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干政,开启了唐中后期宦官摄政与外戚和朝臣争权的局面。

宝应元年,张皇后起自后宫,根基已深。他因为皇后限制而不能去探望玄宗,而张皇后又想废掉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杀李辅国、程元振。

此时肃宗皇帝病重,对于朝政无力回天。张皇后暗自召越王李系入宫,与内官朱辉光等谋废太子。程元振、李辅国等闻之,阻止皇太子李进宫。同时一面保护李豫一面出兵逮捕张皇后,处死。同时一并杀越王李系、兖王李僩。当晚五十二岁的唐肃宗李亨在政变的兵戈之声病死。

总评:唐肃宗李豫一辈子几起几落,最终在患难之时继位。他靠着极强的用人之能,任用郭子仪等收复两京,功在社稷。但是后期不明是非,居然使宦官干涉军政大权。于是为大唐帝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何况此时张皇后也开始参与国务。于是后宫、宦官导致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更加混乱,何况此时即使安禄山史思明死了,可是安庆绪外逃,史朝义动向不明。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彻底完成安史之乱的镇压使命。在我看来,他起到的作用就是没有让大唐帝国提早灭亡罢了。而对于后面,也打下了一定基础。一辈子干的最主要的事情只有兴师伐叛,镇压安史叛乱。至于后宫、宦官摄政他是不怎么管甚至听之任的。于是,宦官渐渐成为一种政治势力,插手军界,形成尾大不掉之情形。遂贻害无穷。


新娱乐扒卦


《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的原型是李亨,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李亨。

唐肃宗李亨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的见证者,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逝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送走了避乱出逃的父亲唐玄宗,又和唐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唐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安史之乱后,李亨率领一群人收复大部分失地,稳定了大部分地区,在公元756年,李亨正式登上皇位,成为了唐肃宗,改元至德,封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过了两年唐军收复了长安之后,在758年李亨便册封张良娣为张皇后。唐肃宗李亨能登上皇位,离不开三个人的帮助,分别是太监李辅国、张皇后和大将郭子仪,所以李亨也对这三人非常相信,然而在李亨在位时期,由于他体弱多病,没有精力完全管理朝中政务,而当时郭子仪又需要常年在外征战,不在朝中,无奈之下,唐肃宗李亨只能将朝堂政务交给太监李辅国和后宫的张皇后。

上元二年(761年)末,肃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监国。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张皇后趁机召见太子,要太子李豫帮她杀李辅国、程元振。太子李豫不允许杀李辅国、程元振。张皇后与内官朱辉光等人谋划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张皇后选择在唐肃宗即将病死时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准备与越王李系除掉太子。程元振得知了他们的阴谋,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国阻止了太子,出兵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率兵逮捕了张皇后与李系的党羽,将张皇后囚禁在别殿。这一晚,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擒获了与唐肃宗有矛盾的张皇后、杀越王系、兖王僴。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人人都是料理美食家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冬, 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军备废驰 百姓数代不识兵革,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官兵望风瓦解,消息传到皇宫时,唐朝已失去了潼

关以东的半壁河山。唐玄宗惊慌万状,自长安出逃到马嵬驿后,遭遇军队哗变,不得不忍痛割爱,缢死杨贵妃,史称马嵬驿兵变。

奉命在后安抚百姓的太子李亨率领的队伍中,一场有关国家安危的决策正在酝酿。父老百姓叩马进谏太子李亨:我等愿率子弟随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入蜀 谁为中原百姓之主。太子之子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及宦官李辅国亦持此议。在众人的拥护下,太子终于决定留下平定叛乱,收复失地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玄宗继续西逃,分后军 2千人及飞龙厩马给太子。756 年七月甲子日,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年号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就是李亨继位的过程。他在登基后的表现,可以分为对外和对内。

对外:力图平叛安邦,但水平有限。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宰相房琯请求带兵去收复长安,肃宗平时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请求。结果房琯在陈涛遭遇叛军,全军覆没。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乘机反攻。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与唐军展开激战,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此时,安史叛军再次发生内乱,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同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从此一蹶不振。

整体说来,肃宗既没有经略天下的本事,又无知人善任之能。好在有郭子仪和李光弼,还有他运气不错,叛军内讧不断,让他还有缓口气的余地。

对内:内宦专权,惊惧而亡

肃宗一朝,虽没有彻底消灭安史的势力,总算在危难时刻支撑起了唐朝这个破烂摊子,从安史手里收复了两京,恢复了唐朝的统治,然而在内政管理中,让宦官掌权,从此东汉之祸降临到大唐。

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任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张皇后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李隆基病逝,李亨也患病不起,张皇后先是想利用太

子李俶除掉李辅国,被太子拒绝。后又伏甲士于宫内,矫诏召太子入宫,欲杀掉太子。 李辅国之党程元振向辅国告密,李辅国遂首先发难。率甲卒截留太子,逮捕张皇后党与百余人。张皇后闻变逃入李亨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李亨受此惊吓,病势陡然转重。当天死于长生殿, 李亨只当了6年皇帝,终年52岁。

总体来说,李亨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太子之位本轮不到他,在一系列宫廷政治斗争后(一日杀三子),掉到了他的头上。他又是不幸的,老爹活得太久了,要不是一场安史之乱,他可能都耗不过他爹。不过他“自作主张”的登上皇位,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叛军虽被压制,但对外让藩镇得了势,对内让宦官得了势,自己又被吓死,皇帝当到这种程度,也确实够窝囊的。

我想,在天宝三年的太子李亨,绝没有电视剧描写的那么雄心壮志,他拥有一个绝对强势的父皇,他只能唯唯诺诺的过着生活,至于那些豪言,还是留到心理为好。


黑水布衣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周陆拉扮演的太子李玙不仅仪表堂堂,而且谈吐不凡,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李玙的原型是太子李亨。据《新唐书》记载,李亨原名李嗣升,又名李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虽然贵为皇子,但李亨的命运却很坎坷。 早在李亨尚在娘胎里时,李隆基就准备了堕胎药想要除掉李亨,以免让政治对手以此为由攻击自己贪图酒色。好在最后关头,李隆基放过了这个小生命,这才有了后来的陕王李亨。 李亨被封王后不久,李隆基就立了次子李瑛为太子。储君之位既定,看起来李亨这辈子似乎就是个闲散王爷。 可惜,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而李亨的命运,也随着这场意外发生看翻天覆地的改变。 二、太子被废 李隆基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公元725年,李隆基在安国寺附近建了一间巨大的宅院,取名“十王宅”。 所有长大了的皇子,全部被李隆基安置在十王宅中。这些皇子每人分得了一个小院子,诸王分开居住。 与这些皇子一同住在十王宅中的,还有许多担任监院使的宦官。这些宦官的职责就是每日监督皇子们的日常活动,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就立刻报告李隆基。 幼年的李亨便是在十王宅里住集体宿舍的一员,这段每日被宦官监视的岁月让李亨养成了忍耐克己的性子,同时这样完全透明的生活也增加了几分李隆基对他的信任。 当时,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做太子,于是联合李林甫一起疯狂攻击太子李瑛。然而,李隆基虽然对太子多有责怪,却一直没有废掉太子。 我们爱历史《我们爱历史》官方帐号 《长安十二时辰》里李屿的原型李亨,贵为皇子却命运坎坷 作者 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2019-07-09 20:24:17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周陆拉扮演的太子李玙不仅仪表堂堂,而且谈吐不凡,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其实,这位太子在唐代是有人物原型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玙是谁? 一、李亨其人 李玙的原型是太子李亨。据《新唐书》记载,李亨原名李嗣升,又名李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 虽然贵为皇子,但李亨的命运却很坎坷。 早在李亨尚在娘胎里时,李隆基就准备了堕胎药想要除掉李亨,以免让政治对手以此为由攻击自己贪图酒色。好在最后关头,李隆基放过了这个小生命,这才有了后来的陕王李亨。 李亨被封王后不久,李隆基就立了次子李瑛为太子。储君之位既定,看起来李亨这辈子似乎就是个闲散王爷。 可惜,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而李亨的命运,也随着这场意外发生看翻天覆地的改变。 二、太子被废 李隆基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公元725年,李隆基在安国寺附近建了一间巨大的宅院,取名“十王宅”。 所有长大了的皇子,全部被李隆基安置在十王宅中。这些皇子每人分得了一个小院子,诸王分开居住。 与这些皇子一同住在十王宅中的,还有许多担任监院使的宦官。这些宦官的职责就是每日监督皇子们的日常活动,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就立刻报告李隆基。 幼年的李亨便是在十王宅里住集体宿舍的一员,这段每日被宦官监视的岁月让李亨养成了忍耐克己的性子,同时这样完全透明的生活也增加了几分李隆基对他的信任。 当时,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做太子,于是联合李林甫一起疯狂攻击太子李瑛。然而,李隆基虽然对太子多有责怪,却一直没有废掉太子。 为了早日让寿王成为储君,武惠妃暗暗设下了一条陷害太子的毒计。 公元737年,武惠妃谎称宫中进了盗贼,召太子李瑛进宫捉盗。天真的李瑛不疑有诈,立刻带着卫士披甲入宫了。等李瑛进宫后,武惠妃又对唐玄宗说太子造反,已经杀入宫来,唐玄宗盛怒之下,命人将李瑛逮捕,随后便赐死了太子。 太子一死,储位空悬。朝堂之上,人人都猜测下任太子必定是寿王无疑了。 三、玄宗立储 就在寿王成为呼声最高的新任太子人选之际,唐玄宗突然宣布立李亨为储,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不仅让满朝文武惊呆了,更打破了寿王的太子梦。 其实,唐玄宗之所以立李亨,并非李亨本人优秀,而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 因为寿王是李林甫拥立的,如果寿王成为太子则李林甫在相权的基础上再添拥立之功,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威胁到玄宗的皇权。 这是玄宗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情况,于是,为了平衡各方权势,玄宗选择了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李亨。



李亨初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回到长安,但此刻的新皇李亨却时刻担心唐玄宗夺权。 于是,李亨将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流放,又逼得陈玄礼致仕,只留下唐玄宗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西内。 但李亨依旧不放心,又派人监视玄宗,可即便如此,李亨心中的担忧也没有减少半分。公元762年,长期承受精神压力的李亨去世。 纵观李亨的一生,无论是饱受流言蜚语的太子时期,还是艰难登基成为帝王之后,他似乎日日处于担惊受怕中,从未得过片刻的休息。


老王的Vlog日记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最近爆火,但是为了避免限古令,所以大部分人名都直接改动了,如李必原著中是李泌,何监原著中是贺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贺知章。至于李玙的原型则就是太子李亨了。且不说小说原著中,李亨是个略显懦弱的太子。单说历史之中,这位的一生也是经历了不少的坎坷。

李亨,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唐肃宗,他又名李玙,想来电视剧中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按理说,本不该成为太子,不过命运使然,终于还是让他有了这层身份,甚至到了后来更是成功成为了皇帝,不过有趣的是,他可是大唐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一直到了五十二岁,才因病而亡,不过他的一生端的算的上坎坷了。

要说起李亨,就必须先说他的父亲,唐玄宗除了留下最为知名的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一生可以说是分成了前后两段,也难怪杨贵妃常被后人称之为红颜祸水。

在位前期,唐玄宗在政治上是很有作为的,也开创了大唐的极盛时代——开元盛世。他勤于政事,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但是在位后期却逐渐怠慢朝政,有人说是因为宠爱杨贵妃的缘故,但恐怕更多的是因为宠信了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并重用了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

李亨正是处在了后期的一个阶段,因为皇子不少,李隆基为了避免内斗,所以建了一间巨大的宅院,取名“十王宅”。所有长大了的皇子,都在这里居住,并且安排了许多宦官,称之为监院使。目的就是监督这些皇子。

这时候的太子还是李瑛,不过李林甫与杨国忠为了自己的势力,就联合武惠妃打算让寿王成为太子,然后设计了一系列阴谋诡计,最终让唐玄宗大怒,并赐死了太子。

只可惜他们的算盘却没有打响,只因为监院使得存在,早让唐玄宗信任了生活透明,且性子忍耐克己的李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李亨直接被立为了太子,而这,也开启了他命运的波折之路。

李亨成了太子,不仅打破了寿王的太子梦,也让李林甫等人达到权力极致的梦想破灭了,这就导致了李亨已然在无奈之中,树立起来了一个最为强大的敌人。

从此之后,他们开始了不遗余力的攻击李亨。先有在唐玄宗面前卖弄李亨有夺位之心,试图让李亨走上李瑛的老路,另一方面,有利用李亨的各种人际交往来构陷他,这不仅导致李亨被迫与妻子韦氏离婚,还让他迅速呈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沧桑。

或许小说之中孱弱的李亨性格,就是根据这样的史实而来的。然而这并非是结束,不只是内患,更有外忧。因为并没有多久之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但是这似乎也成了李亨命运的转机。

早在动乱的前几年,李林甫和杨国忠已经因为利益与政治方面的不合导致矛头相向。李林甫失去皇帝信任,不久后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成了宰相,而也成了李亨的头号敌人。若是没有其他事情,或许李亨仍旧处于被打压的情况之中,然而这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次年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而后叛军破潼关,导致玄宗只能带着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

而这样的事实,终于让压抑了许久的李亨爆发了,隐忍是他的性格,但爆发只是需要时机,眼下就是这个时机,就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驿时,李亨发动了兵变。在当时,由于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而负责殿后的,则就是太子李亨,他的人马占据了所有人数的三分之二。

就在马嵬驿时候,禁军将士由于饥疲劳顿,已有不逊怨言。瞄准时机,李亨雷霆出手,直接被李亨布置的禁军乱刀砍死。至此,他的复仇大计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接着就是逼走他的父亲,让矛头直指玄宗,导致他必须入蜀,而后李亨就分兵灵武。并且以唐玄宗“久厌大位”为由,在灵武宣布登基,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一刻,他华丽的完成了逆转,终于在隐忍了许久之后,登上了帝王之位。

那之后,安史之乱平定,但是李亨却怕重新回来的唐玄宗重新夺权,先是将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流放,又逼得陈玄礼致仕,只留下唐玄宗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西内。

不过即便如此,先前的命运坎坷导致的精神创伤,和之后的疑心重重也让李亨一直保持高压状态,似乎总是在担惊受怕,从未得过片刻心灵的安宁,这也导致他终于还是病死。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以皇帝的名义在历史上留下了笔墨。

总体来说,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功绩不多,更多的是平定动乱,这也导致内宫朝廷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让隐患继续残留,最终导致大唐的灭亡。


井夫子


先给个结论,表现的还不如他父亲。至少李隆基在执政前期还是很有能力,把唐王朝带上了顶峰。李亨在执政以后,其实只是做一些应对性的事务,加上执政时间不长,总的来说乏善可陈。

李亨的登基,是带有逼宫性质的。当时,唐玄宗也就是李亨的父亲李隆基并没有死。只是逃往四川,不过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经不复开元时期的气势,不要说制约太子,就算是制约自己手下的部将也做不到了。否则就不会有马嵬坡之变。根据史书记载,父子两人去世的时间差不多,李隆基略早一些。如果不逼宫,可能李亨都没有继位的机会。

根据史书记载,李隆基和李亨两人的逃亡路线是不同的。李隆基往四川跑,李亨往甘肃跑。在逃亡途中,李亨自行登基,李隆基在获悉此事之后也就顺水推舟,发了一个退位诏书。并且还下令将相关的玉玺和仪仗交给李亨。在经历了多年郁闷的太子生涯之后,李亨终于大权独揽,成为了唐王朝的主人。通过收拢各地的军事力量,加上向回纥等外蕃借兵,终于收复了两京,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和洛阳。这件事是李亨在不长的执政时间里面最大的成就。由于他执政时间不长,只有6年,并没有能够真正彻底的平定安史之乱。到了他的儿子唐代宗李豫执政以后才彻底的平定了安史之乱。所以严格来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都不能说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从这段不长的执政时间来看,李亨本人的政治能力其实并不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李亨做了很多饮鸩止渴的事情。为了招抚其他的节度使,李亨扩张了节度使的权力。实际上也就使得唐代之后的蕃镇问题在安史之乱之后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引入外蕃的力量,就导致战争对于民众的劫掠又增加了一层。同时,他还宠幸宦官李辅国,让后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太监宰相。就这一点,他也不比李隆基宠信李林甫和杨国忠来得更高明。至于在与民休息方面,由于从执政开始一直到去世始终都处于安史之乱之中,这个方面也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才能。

旧史书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还是相对客观的。因为他的主要功绩就是稳定了局面,但在个人品性以及知人善任方面都有严重的缺陷。而能够稳定局面,主要还靠的不是他是底下大臣将军们的努力。总的来说,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低的,以负面评价为主。这其中当然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李亨在李隆基回到长安之后并没有善待父亲。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李亨实际上是一个不孝子。不被史官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用户4325101516


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总的来说,他无论是做太子,还是做天子,都靠的是运气,所以他一生担惊受怕,是一位悲情皇帝。


下面我们就从安史之乱来聊聊他的作为。


一、正确的战略


1、动乱中得到帝位:把握了时势


马嵬坡兵变,李亨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向四川逃跑,他却被留了下来,带着飞龙禁军殿后,北上至灵武。


这样的时刻,他有了通过政变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以“玄宗久厌大位”为由,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2、继位后收复二京:任用了良将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最初安排的是宰相房琯带兵去收复长安,可惜房琯在陈涛遭遇叛军,全军覆没。


至德元年九月,肃宗当时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借用回纥兵,收复二京。当年6月、10月,分别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在允许回纥掠夺洛阳三天后,以一万匹罗锦为代价,阻止了他们的抢掠。


二、错误的决策


1、错失平叛战机:猜忌武将


至德二年,安史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但肃宗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直捣叛军老巢,错失了良机。


乾元元年至二年(公元758-759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


然而可悲的是,由于郭子仪、李光弼战功太多,威信太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但他反而将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不明是非,立即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2、纵宠宦官和皇后,终至祸乱


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人,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同时,肃宗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


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公元761年四月中旬,肃宗患病,张皇后欲谋划政变,被李辅国得知,他阻止太子入宫,并将太子动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然后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等人抓住。张皇后刚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了进去。


这一幕将肃宗吓得不轻,一时说不过话来,病情陡然转重,又无人过问,当天就死于长生殿。


观肃宗登基后,主要精力用于平叛,收复了二京,也算是有所功劳,而宠信宦官和皇后,任由他们势力扩张,则是他不自信,也缺少能力的表现,总的来说,作为一位老大,也是可悲了。



感谢阅读,我是沂溪风,致力于将枯燥的历史讲得有趣,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