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引力越大时间越慢,时间不应该是客观而不是主观的吗?

豪车简测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客观村子并不代表时间就是绝对不变的。



我们处于不同的参考系中,感受到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就像苏轼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不同的角度下,我们看到的山却是个不相同的。时间也是一样,如果两个人分处不同的时空,那么他们经历的时间速度将会个不相同。



时间和空间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被认为是独立存在,且互不影响的,这样的思想直到现在还深入人心,很多人无法理解时间为何会忽快忽慢,无法理解一个本比自己年轻的人,在乘坐近光速飞行的飞船飞行一年回到地球后,竟然比自己年轻了许多。经典时空观虽然更符合人们的直观感受,然而却并不匹配客观规律。光速不变这一反直观规律,直接带来了相对论。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



时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引力不仅改变了空间的几何构型,也改变了时间的快慢。可以说,引力改变的是整个时空,包括时间和空间。


科学探秘频道


当你说,引力越大时间越慢时,首先要弄清楚,一,时间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二,时间的变化又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时间测量,还不简单,不就是用时钟来测量吗?我再补充一句,物理学上的标准时钟,被物理学家们规定为一个特定的铯原子的周期性振动(辐射),这个铯原子在给定的次数内的振动所持续的时间,就是1秒。

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请问,时间变慢是指这个标准时钟的走时变慢了吗?如果这个标准时钟的走时变慢了,请问,怎么测量?你有一个比这个标准时钟更精确的时钟?谁承认你这个时钟更标准?假设你说服了大家,所有人都承认你手上这个时钟是世界上最标准的时钟,只有你这个时钟测量出的时间才是世界上最标准的时间,那么请问,原来的那个时钟,那个原来作为标准,现在大家又不承认是标准的铯原子钟,所测量出的时间,还能是标准的时间吗?它的变慢,还能被说成是时间变慢了吗?对于这个现在大家新公认的标准时钟,它会变慢吗?如果会,又是以谁为标准测量出来的?如果会,它还能是标准时钟吗?它的变慢还能是时间变慢吗?

你说,引力场中的时间变慢,是相对于无引力场中的时间而言的。这实际上是说,你用一个无引力场中的标准时钟,作为你测量的标准,去测量位于引力场中的另一个标准时钟,发现引力场中的那个标准时钟变慢了。不讨论你具体是怎么进行测量的,假设你确实有办法不用把A钟拿到引力场中,就能测量出引力场中的B钟变慢了,也就是说,A钟也能用于引力场中的时间测量,你为什么不把A钟也作为引力场中的标准时钟,不把A钟的走时,作为引力场中的标准时间呢?这样,引力场的区域和非引力场的区域,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这不更方便吗?

你可能会这样说,尽管引力场和非引力场可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但引力场中的所有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都变慢了,我们把它说成是引力场中的时间变慢了,有何不可?且慢,我们现在能够肯定的只是,也就是我们现在实际测量到的只是,引力场中的那个时钟B,它的走时过程,它的运动过程变慢了,至于其它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是不是也变慢了,也与时钟B同步的变慢了,还不能肯定,这需要对所有其它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实际测量才能确定。

即使引力场中的所有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与时钟B同步的变慢了,那也只是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变慢,不是标准时间的变慢,而且,引力场中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变慢,是以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时钟,在引力场中也恒定不变的标准时钟,即A钟,为测量的标准,所测量出来的。如果把引力场中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变慢说成是时间变慢,那就等于混淆了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测量结果,和测量时所依据的标准,就会产生严重的逻辑混乱,例如,时间就可以弯曲,你就可以回到从前,杀死从前的你。

引力场使物质运动变化过程变慢,如同引力场使运动的物体加速或减速一样,是引力场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影响,不是时间变慢,而且,引力场中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变慢,正是以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时钟,在引力场中也恒定不变的标准时钟,为测量的标准,所测量出来的。


董加耕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回答。一个是为什么引力越大时间越慢?另外一个是时间到底是客观还是主观的?

先说时间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严格来说,人类所有的客观认知都是主观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一切认知无非是立场不同。

你或许认为身边的桌子总该是实实在在的吧,但桌子的概念也因人而异。如果继续问这个桌子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可以层层推进得出它是原子构成的结论,甚至是一堆夸克与电子,但夸克与电子又是什么构成?目前的科学就没办法回答了。

弦理论认为是一根根的弦,但这种无法被检验的描述。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更像一种主观认知。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要追根溯源,我们对于它的主客观的界定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或者说,客观认知可能只存在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我们无法经验也就无法界定。

时间的概念很难界定主观和客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时间为何物?”是探究宇宙的一个根源问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简洁有力的客观定义。

从日常角度来理解,为何我们需要时间?

我们知道,要定位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三个空间坐标,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描述的不仅是物体的位置,而是要描述或者记录许许多多的事件。为了描述一个整体的事件就必须要引入第4个坐标,也就是时间坐标。

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完整叙事、计划人生、安排工作……在爱因斯坦之前,我们一直认为时间这把尺是绝对刚性的、不变的,它与空间可以分割、独立。

然而有运动变化,时间才有实际应用的意义,而运动又需要空间这个舞台,所以时间就不可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时间与空间必然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时空的客体。

单独谈时间没有意义,时间与空间组合在一起才能描述这个宇宙。时间只是时空的一面,而时空也不能独立于物质单独存在,物质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需要时间来描述。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难以溯源的依存关系。

如何判定,决定于你以何为源点,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一个人的立场一定比别人更优越。

闵可夫斯基时空图

爱因斯坦的老师闵可夫斯基提出了一种时空图概念来描述这个世界,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做成一个时空光锥。

上图为池塘表面上散开涟漪的时空图,扩展的水波在空间与时间方向上运动画出一个圆锥。

以任何一个事件P点出发的光画出的光锥。上方是未来光锥,光锥内是以事件P点为原点可能引发的所有未来;下方是过去光锥,光锥内的所有事件集合就是P的过去。


因为相对论限定了任何物质的速度无法超过光速,所以最大光锥面代表了光的运行轨迹。可以说一切命运尽在光锥之内。物理学研究的也不过光锥内的世界,而光锥外则是人类的不可知及不可测。

不过这些概念与时间概念一样,只是我们用来认知世界的一种思想工具而已。

所以客观的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但时间概念是存在的,而爱因斯坦把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合并成为了时空概念。

再说引力越大时间越慢,是怎么回事?

爱因斯坦革命性的思想,表明引力不像其他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并不平坦这一事实的结果。

时空扭曲的原因正是时空中的质能分布,天体并非是由于引力导致它们在弯曲的轨道上运动,它们实则一直在以直线运动,只是时空被弯曲而已,而为了区别我们日常认知中的直线,我们将这种在扭曲时空中的直线轨迹称为测地线。

也就是说,在广义相对论中,天体总是沿着四维时空的直线运动,但在三维空间中,我们看见它们是在转圈。这就像飞机的飞行航线一样,飞机在三维空间中沿直线飞行,但在地面上投影的航线却是弯曲的。

时空的形变导致了时间流速的变化。如果非要把时间拎出来说,在像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物体附近,时间之所以流速更慢,是因为光的能量和它的频率有一种关系:能量越大,频率越高。

当光从地球引力场经过,它会失去一部分能量,而使得频率下降,这表明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变大了。在高空的人会看见,地面上发生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变得迟缓了一点。

1962年,人们就曾在一个水塔顶端和底部分别放了两个非常准确的钟来验证这个预言,发现底部的钟确实走得更慢。而且现在以卫星信号为基础的GPS导航系统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无视广义相对论,那我们的定位系统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总结

说到时间,有时大家还喜欢谈论其起源与终结,这涉及宇宙的诞生与末日。事实上,没有空间与时间概念就不能谈论宇宙的事件,在宇宙之外讲时间与空间也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的时间与空间被认为是每个目标物体的动力量,万物根据它的位置与运动状态而具有自己唯一的时间流速。

欢迎关注@想法捕手,读科学,聊宇宙。

想法捕手


从日月交替到秒针跳动,时间一直都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时间之河的流速却并不恒定


我们的的宇宙在爱因斯坦看来,就是一个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的“四维时空”,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广义相对论认为的,“引力扭曲空间”的同时,其实也在扭曲着时间,具体表现就是“引力越强的天体周围,时间流逝速度越慢”

看过《星际穿越》的朋友想必记得,主角一行人穿越虫洞后,在前往目标星球探索前曾计算出了目标星球的时间膨胀速率,用主角的话说就是“一小时七年,省着点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目标星球待一小时,地球上就会过去七年”呢?

答案就是星球附近的超级黑洞,“卡冈图雅”的引力。这个超级黑洞严重扭曲了,目标星球所在的时空,但这种“时间膨胀”效应只针对地球人,因为地球周围的时空并没有被剧烈扭曲,所以对目标星球上的主角一行人来说,自己只待了几个小时,但地球上已经过去了若干年,这便是相对论效应。



在过去想当长一段时间内,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们,都相信“时间在宇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流逝速度都是恒定不变的”,这便是经典物理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念。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出现了,这两个理论证明了光速不变,且不可被超越,以及引力的本质,是“质量扭曲时空产生产生的几何跌落”

由此打破了存在于人类脑海中数个世纪的绝对时空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相对时空”观念

虽然时至今日,仍有人对“时间膨胀”效应嗤之以鼻,但早在上个世纪,物理学家们就用安放在塔顶和塔基的两个原子钟,证明了时间流逝速度是会改变的。


现代社会的基石分别是人造卫星和计算机,前者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就是用到了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公式。

按照狭义相对论,“速度越快,时间越慢”的推论,高速运动的人造卫星上的时间,要比地球上的时间稍微慢一点,如果不用时间膨胀效公式消除误差的话,近地轨道的卫星就会因为和地球时间不同步,而丧失功能。

举例来说,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无视高速运动,带来的时间膨胀效应的话,它的导航和实际地点的误差就会越来越大,最终丧失导航功能。




正如蚂蚁因为体积太小,而无法感觉到地球曲率一样,身处低速运动,且弱引力状态的地球人类,同样也无法感觉到近光速运动,以及强引力场下的时间膨胀效应。

在科幻小说想象的未来,近光速飞船运动时的时间膨胀效应,会让里面的乘客在短时间内跨越千万光年的距离,但和这个“短时间”相对的,是地球世界的沧海桑田。


选择拥抱星辰大海,就得舍弃地球上的一切


宇宙观察记录


引力大时间走得越慢,按照广义相对论来解释的话比较形象,因为引力是时空的几何。引力大小本质上就是说时空的扭曲度(曲率、密度)的大小。时空的曲率和密度如何影响时间的流逝,我们后面详细来说。

至于时间是否应该是客观的或者主观的,我必须说,不要犯二元对立主义的认识错误。不要认为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只能非黑即白,因为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主观和客观的混合物。



为什么引力越大时间越慢?

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几何,广义相对论的这种理解形象地解释了引力的一些性质(但请注意理论只是一种认识方式,永远不能替代真相),这简化了理解的难度,让引力这种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简而言之,引力是时空“形变”的结果。这种形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类比我们日常可见的一些物体形变的现象,但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时空是四维的,而我们看到的物体是三维的。


四维的时空是个什么情况呢,个人总结了一下关于此问题的认知供大家参考:

  1. 运动是时间流逝的本质体现和度量,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或者,

  2. 反过来说,没有时间也就没有运动,但是,

  3. 没有绝对的运动,只有相对运动,因此,

  4. 时间的流逝也是相对的,但是,

  5. 即便你相对某物体不动,你的时间还是在流逝,而且

  6. 时间轴的方向指向质量因引力“塌缩”的方向(黑洞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因为,

  7. 你实际上仍然在以光速在时间轴的方向上运动,这或许是我们宇宙的本质,或者因为,

  8. 宇宙中一定有某物体(或物质)与你的相对速度趋近但不大于光速(例如光子),所以你相对任何物体的速度不会超过光速。


相对性很可能是运动的基本属性,没有相对,也就没有运动,这是定义运动绕不过的特征。而时间是由运动来表征的,到现在为止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无法割裂运动与时间的关系。因此时间似乎与运动的本质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时间的相对性与运动相对性实际上是一个东西,甚至时间跟运动都源自同一个物理事实。于是,我们的时空当中的现象就是在彼此参照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的。

上图:“难懂的”时空间隔不变性提出,运动实际上是时空的跨度(虽然教科书上说运动是空间距离与时间之比)。如果宇宙真的是四维时空,那么一切物体运动初末状态相同时,无论是采取何种运动方式,经历的时空间隔应该是相同的。一对双胞胎同时出发不管他们怎么运动,最后回到原地,他们的“时空间隔”是相同的,但是可能一个双胞胎走的空间距离多一些,相对另一个走的时间距离就会必然多一些,所以一个老得快一些,因为它运动的空间距离少。


任何物体跟光也可以做同样的思考。一秒之内,光运动了三十万公里,而我们可能只走了三公里,那显然我们就只有比光老得快才能确保我们的时空间隔是一样的(我们和光都在时空中走过了相同的时空间隔)。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光与运动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光认为是静止的,即光实际上是固定在时空的网格上的,那么我们可发现实际上发现我们和一切物质是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时空中朝着时空的中心“塌缩”的:宇宙并没有膨胀,而是宇宙中的物质在无止境地塌缩——这种情况和黑洞内部的情况有多么相似!我们会觉得整个宇宙都被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向一个“奇点”塌缩。

上图:宇宙就像是一张皱巴巴的布料。我们地球所在的区域太小,看起来就像是很平坦的,但放到全宇宙的大尺度上,宇宙非常地扭曲。扭曲得厉害的地方就是物质聚集得多的地方。


所以实际上,引力与时空的运动模式密切相关,下面举几个象征性的例子:

  • 黑洞附近所谓强大的引力,不过是黑洞附近时空在向黑洞中心“塌缩”,让我们感觉像是某种力,但时空只是在黑洞当中更“顺畅”地流淌着而已。

  • 同样太阳附近的引力(牵引着八大行星和无数其它小天体),不过是太阳附近的时空在向太阳的中心“塌缩”,只是由于各个行星向外运动与塌缩的速度相平衡所以导致了行星具备了相对稳定的轨道。动能与时空势能(引力)的平衡是形成天体轨道的基本原理。而传统物理学用“离(向)心力”来解释轨道的稳定性并不恰当。

  • 地球的质量导致的引力(或者时空扭曲)无法破坏构成岩石、海洋和大气这些物质之间相互的电磁斥力,因此使得这些物质相互挤压堆积构成了地球的实体。否则所有这些物质(如果没有反向的运动速度的话)都将继续像黑洞一样塌缩着“运动”下去,直到永远。

  • 任何相对运动,都会对抗上述“塌缩”的趋势,从而使时间的流逝“相对”于“没有运动的那个物体”减慢。这是狭义相对论中所述的事件膨胀效应的根本原因。

  • 而在“引力场”强的地方,就是时空“塌缩”更厉害的地方,也就是说时空更密集。因此在时空密集的地方呆1天,实际上就相当于在时空稀疏的地方呆

    1.x

    天,我们随身带的度量时间的工具和我们自己一样对这种时空密度的差异并不知晓,也无法知晓,如果不通过运动跟参照对象进行“比较”的话(不管是用发出的光来对比还是亲自跑过去比较)。这就是广义相对论所述的引力时间膨胀的根本原因。
  • 引力场中时间随引力变大而变慢,这是时空度规密度增加的一种表象,当然也跟我们度量时间的方式有关系。作为物质构成的我们,在时空密度增加的时候并不会相应缩小,所以导致我们所占的时空相对时空刻度变大了,同理我们度量时间的工具也变大了,于是我们自身无法发现时空膨胀了。但远处的人则不然,他们用他们的度量工具来度量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应该变大。在空间上的变大只能体现为“引力红移”现象,在时间上则体现为“引力时间膨胀”。

时间是客观还是主观?

前面已经说了,这并非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且这种“说不清楚”也并不局限于人类主观心理认知和宇宙物理客观存在这两个领域之一,无论从物理还是心理,都无法简单用客观还是主观来给时间定性。二元论是人类给自己加上的一种思维陷阱。难道就不能存在某种既主观又客观的东西吗?难怪很多人都很难理解“波粒二象性”或者量子的不确定性。


  • 从物理客观来说:

在闵可夫斯基时空中,时间也是“主观”的,或更确切地说,每个物质粒子/参考系的时间都不同。时间总是以观察者的坐标来度量的。在闵可夫斯基之前,人们以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观察者的最轻微的运动都会破坏其他观察者的同步性。每个公共汽车司机的时间都过得比监狱里面的囚犯慢,因为司机不时在移动,即使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察觉的。这种时间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会直接导致双胞胎在不同的时空当中旅行之后年纪不同。运动的历史是时间不同的根本原因。除非两个物体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也就是说相对静止,那么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时间都不可能绝对同步。(相对)静止等同于(相对)时间的静止,这完全符合时间的原理和哲学。

  • 从主观心理来说:

时间是我们的神经系统通过各种感知推断出来的一种认知。人类大脑对于时间的认知会随着神经系统的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而改变,诸如年纪、情绪等等,诸如:

  • 小孩子会觉得时间过慢,而成年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快。这实际上跟小孩子与成年人大脑的运作方式不同有关。小孩子对世界的体验的很多细节都记忆犹新,而成年人会忽略掉很多不必要的信息,专注于个别的记忆,因此记忆丰度成为了支撑时间感知的素材。


  • 人专注的时候,时间过得快;三心二意的时候时间过得慢。人的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时候时间就会被感觉得过得快,而人无聊的时候总是抱怨时间为什么不快点走。这个估计大家都有体会吧!

  • 记忆可能是决定时间感知的重要因素,而人类的记忆也有很多层,大体有瞬时的,短期的,长期的,三种。这三种记忆给人的时间感是不同的,因而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困扰。大量瞬时的、短期的记忆会仍然觉得事件过得慢,而大量的长期记忆则会让人觉得事件过得“太快”(回忆往事的时候总要加一句“时间过得真快”云云)。

总结

  • 时间在时空扭曲厉害的地方相对于时空扭曲不厉害的地方会变慢。

  • 二元论会阻碍我们的思考,世界并非非黑即白。

  • 时间无论从物理还是心理,都是既主观又客观的。


小宇堂


个人理解:

不应该纠结时间存不存在,如果将存在理解为物质或有形的东西,那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我们是人,是会抽象思考的,如果时间不存在那什么是运动和变化?

所以,时间是我们理解“动”而抽象出来的概念,但如果因此就将时间故意说得玄乎甚至也人云亦云说“没有时间”就有故弄玄虚甚至哗众取宠的嫌疑。

另外,老爱说的是相对论,比如,从地球以光速飞到百光年外另外一个星系(假设可行),地球观察者观察到的时间是一百年,而里面的人观察到的时间是他们一瞬间就到了(所以我甚至怀疑,我们真的是在黑洞外吗,黑洞内时间流速比我们看到的慢,正如飞船里的人看我们一样,我们过了百年在飞船里不过是瞬间,就像我们吸入了黑洞)

所以,钢性时间是我们自己想象中才在的,宇宙中不存在钢性时间。

假如(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地球/太阳/银河系的运动速度变化(怎么知道不是加速的呢),即,历史上古人的时间可能跟我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史书记载的某人A活了百年和今人B活了百年,A=B,再假如在宇宙中还存在一处相对静止的地方观察,A≠B的,也许A是五百年,而B是千年。

总之

时间是存在的,但不是钢性的。


虚实难证主客唯心


这个可以利用时空曲率来理解这个问题,引力越大,时空曲率就越大,a---->b点的距离就越远,根据 ,v是是光速是定量,s越大=>t就越大,因此时间就变慢了。如果引力无穷大,就演变成黑洞了,那么a--->b就趋向于无穷长,那个时间就会取向于无穷慢。在奇点那里,时间停止。


喵语绘车


在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之前,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深入人心,即使到现在也依然如此。但实际上时间是相对的,运动速度的不同和所处引力场的不同都能导致时间流逝速度发生变化。

而引力越大时间越慢指得是广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引力越大时间的流逝速度越慢。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发生的一个小时等于地球上七年的情节的原理就是如此。

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内容是时空弯曲,质量越大体积越集中导致时空弯曲的曲率越大。我们知道一个前提光速是不变的,但是光速在弯曲的时空中行进的距离自然就长一些。如果想要光速一直不变,那么就意味着其他的参数要变化,这个参数就是时间。


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效应也是如此都是要让光速不变,那么时间就需要变化了。



科学黑洞


题目的意思可能是将“时间客观”理解为了绝对时间,那是一个全宇宙通用的时间,具有唯一性,任何地点任何事物所共有的时间(比方说你在不同事物身上都安上一块表,这个事物在经历不同过程后,这些表的读数始终相同),可惜这样的绝对时间并不存在。

除了绝对时间,还有绝对空间的概念,这二者组成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力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日常生活中,牛顿力学是广泛适用的,因为周围的事物都是处于一种低速率、弱引力的环境下。(什么是低速率呢?就是远低于光速;那么弱引力呢?比如地球、太阳这些天体所产生的引力场都可以看作弱引力场)

但从光速不变原理被爱因斯坦提出之后,再到后来的等效原理,先后导致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出世。简单来说,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这一属性与物体运动速度联系到了一起;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与引力联系到了一起(如果不用引力一词,那就应该说时空弯曲)

需要注意的一点,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测量,我们暂且不论什么时间的客观还是主观,对于实际运用中,如果你发现当自己身处某种环境下(比如亚光速、强引力等环境),自己手中的表总是比那些身处正常环境下的人慢半拍,而且无论你事后如何校对或者是重新换个表,只要所处环境发生变化,表上的时间总是有差异,那么你就必须承认时间不能通用了(这里的手表仅仅是打个比方,你可以换做其它一切计时工具)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首先,时间是客观的没错,但是客观的值不表示就是恒定的,比如水的沸点,不以人类的主观想法而改变,但是在不同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不同的。


所谓的“引力”,在广义相对论中就是指空间的弯曲度,引力越大,即空间的扭曲越厉害。

时间变慢,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来看的,对被观察者来说,他自身不管是以什么速度在运动,或者处在多大的引力场中,他的时间都是没变化的,该怎么流逝就怎么流逝。


可以这么通俗的来思考:假设空间没有扭曲,被观察者发出来的光线很舒服的在空间里前进,经过一段时间t到达观察者,假如这时候被观察者所处的空间被扭曲了,即引力场变大了,那么光线就没那么“舒服”的前进,需要经过扭曲的空间最后再到达观察者,这时候经过同样的时间t,光线是没法到达观察者的,即时间变慢了,这种变慢是真实的变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例子。

比如GPS卫星,距离地球的引力场比较远,所以时间比我们在地球表面的要快,经过计算,大概每天快了38微秒,所以需要进行微调才能正常的定位.


扩展阅读:可以去搜下爱因斯坦的几个著名的思维实验,还有"等效原理"的解释,更好的理解这个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