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有的人不会社交?他们是什么心理?

此生似无解


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寒暄、打招呼,也没几个朋友,在外人看来,他们好像是“不会”社交。但很可能这背后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1. 有些人的快乐可能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

对有的人而言,社交是一种享受,与人的交谈、互动,丰富的外界刺激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情绪,一旦脱离人群,他们会感到孤独。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的快乐可能来自于内在世界,他们享受独处,比起喧闹,安静的氛围反倒让他们更加舒适。

(图自Pexels)

2. 有些人可能是更为敏感的人,社交环境会让他们心力交瘁

有的人生来就比其他人更为敏感,这里的“敏感”是指,当周围发生一些事情,哪怕是十分细微的变化,其他人也许很难察觉,也不会被影响,而这些却足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当处于社交情景中,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得他们疲于应付,而换做其他人,可能并不会过多地被别人的言行所牵绊。这类敏感人群,甚至常常需要离开热闹的环境,回归独处来让自己“回血”。

3. 有些人可能更喜欢深度的沟通,而不喜欢应付表面寒暄

有些人之所以不喜欢在社交场合四处和人寒暄,可能是因为在他们并不喜欢“泛泛之交”,不喜欢这种无需双方有任何信任就可以继续下去的对话。寒暄在他们看来并没有促进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比起寒暄,他们更喜欢双方在建立一定信任关系之后的有深度地沟通与交流。

4. 有些人可能因为不喜欢“自我推销”而不社交

“自我推销”其实是社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社交场合中,人们都会将自己更好的一面展露给他人,做一些自我的夸奖。但有的人却认为,如果不是被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成就,而是由自己说出来,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另外,对于这些不喜欢自我推销的人来说,在社交场合见到其他人夸夸其谈,也会让他们感到尴尬和不舒服。

以上说的四种心理解释了你的困惑吗?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3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关注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可预约国内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知我心理学


你好,所谓的社交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它最初的模板其实是一个人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与父母双亲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观摩父母双亲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然后再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去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棋式。换句话说一个人假如意识层是渴望社交,希望与他人相处融洽的,偏偏又不会社交,那么这个心理问题一定是出在他的原生家庭!

比如你提到的这种“害怕社交,不敢与人打招呼,甚至是不知道该怎么与人打招呼”这种情况在心理咨询中被称为社交恐惧。是一种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或者说是人际关系困扰吧!这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帮助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假如是希望标本兼治,或者说是长期的效果。那么,在心理咨询中建议选择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这个理论流派就是通过疏理童年经历让潜意识中的内容浮出水面来修通过往的心理创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中的客体关系理论对于社交恐惧困扰最有针对性。

比如,婴儿期母亲要对孩子全神贯注的照顾,让婴儿发展出足够的全能感与安全感和信任感,觉得这个世界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培养出希望品质。这个时期的跨度是0~1.5岁!
而到了1.5~3岁这个阶段,随着婴儿的自主意识的发展,父母应该有弹性的对待幼儿的自主性。假如这个时间段父亲对孩子太过严厉苛刻,左不行右不行前不可后不能的话…那么就会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没能建立起自主意识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不知所措,形成内向,害羞,胆小,自卑等性格特征,以至于在人际关系中感觉到深深的无力等等问题。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蒋梅玲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擅长交际,擅长沟通,擅长表达自己,能和陌生人非常快速的打成一片,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人,不会说话,在陌生场合局促且不安,甚至和认识的人在一起,也说不了几句话。社交是一种能力,可能是后天培养,也可能是先天具有。

为什么有的人不会社交?

社交能力的养成,很难说是后天的还是先天的。遗传对于人的影响始终是不可忽视的,许多家庭中如果有一方的父亲或者母亲很擅长社交,语言天赋好,有一定的概率他们的孩子也会是一个语言天赋高的人,并且遗传父母某一方自然而然的社交能力。所以,那些不擅长社交,并且终其一生也很少有几个朋友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可能是社交能力薄弱的人,从小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们不需要社交这个能力,长大了也就更难培养了。

还有一些是本身有着心理问题的社交能力薄弱,比如社交恐惧症患者,这种因为心理疾病引起的社交不适,通过治疗可以被缓解。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社交到底是不是人们的必备能力呢?可以说在一个以团队合作的社会中,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人快速适应环境,快速与他人建立联系,提升自己的效率。可是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的个人能力超群,在社交能力上薄弱,也是可被人接受的。所以不会社交的人,有的是自己无法突破自身的缺陷,有的就是能力足够在社会立足,不需要再痛苦的改变自己的性格来迎合社会的需要。




心理咨询师四四


对于每个人来说,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我们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会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并应对自如,有些人则不是。对于题主的问题,需要先排除那些有社交的能力但因为不太喜欢社交,所以减少与他人的人际往来的情况。也就是说讨论的是那些想有社会交往,但是会害怕、不知道该如何做的人,Ta们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说到这里要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即“社交焦虑”,指的是一种只是与社会交往或参加社交活动有关的焦虑。如果参加一些会议、活动,可以观察到有些人虽然有与他人交流的意愿,但真的有人和Ta交谈时,Ta的脸上会露出不太自然的微笑,看地板的时间比看对方的时间还多,而且谈话只持续了一会儿就结束了。可以看出Ta在这样的情境中显得很紧张,会给人感觉很羞怯。对于社交焦虑的人来说,可能会过于关注Ta们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以至于干扰了Ta们和别人交谈的能力。此外,社交焦虑和性格内向不同,内向的人不愿参加社交活动,这是Ta们自己的选择,而大多数社交焦虑者想克服自己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喜欢自己的羞怯。

许多研究者相信“对评价的恐惧”是社交焦虑背后的原因,也就是说担忧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者还认为,社交焦虑者真正缺少的是自信,是不相信自己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可以教给那些缺乏社交技巧的羞怯者一些方法来帮助Ta们更好地发起和维持一场谈话,但或许更关键的还是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在交朋友方面能够做得更好。因此,可以让那些不会社交的人在一些安全的场合下多尝试、多练习,以累积社交经验,增强自信。


鹈鹕心理


交朋友跟处对象一样,不喜欢的人坚决不交。吃饱了撑得去认识那么多沒用的人。比如我喜欢豪爽豁达的朋友而那些斤斤计较城府又深的人我是不会去上竿子的,我是很单纯,你再有本事也跟我没关系,反正都是靠自己本事吃饭。万一遇到人品差的故意伤害你的更是千万个不值。有那时间和精力不如陪自家狗狗去公园溜达,也比跟一些人扯些没用的强[微笑][抠鼻]


呆呆座的小宇宙


没有不会社交的人,只有不想社交的人

社交是人天生的一种本领,当一个孩子花一年的时间学会了说话、学会了用手势去表达各种意思的时候,就代表你会社交了

现实中有的人害怕社交,甚至不会打招呼,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没几个朋友?不要站在你的角度去看问题。可能你看到的没几个朋友,但是实际上可能有其他十几个好朋友

不要说人家不会社交,只是你看到的都是人家不会社交的一面而已

不想社交的人,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享受孤独

有些人就是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看书、一个人听歌、一个人与自己的内心说说话,享受一个人孤独的时光,这不是不会社交,这才是最懂得社交的人,懂得与自己说话,与自己社交一种社交,只是你看不到

2、社交疲惫

有的人白天工作已经很累了,要去与各种各样的人去交谈进行社交,你让一个拖着疲惫的身体的人去与一个他并不是很熟悉的人去打招呼,已经累得就想躺在床上,又怎么会去打招呼,这不是会不会,只是想不想与你社交

3、成本太高,价值太低

和人社交的成本太高了,要和一个不认识的人进行社交,要从“你叫什么”开始,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前面我回答过一个问题“如何掌握社交原则成为社交达人?”(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14798688824066306/),讲过社交不仅仅需要会讲述,更需要会倾听。成本太高了,又讲又听。价值太低,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社交,但带来的回报并不大,没有价值,那么就不想随便和人社交

不是不会,只是不想社交,宁愿多花一点时间给自己。

至少这些时间属于我自己,至少这段时间的我是快乐的


深度读书了吗




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因此,社会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就属于社交心理障碍。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到底中枪了多少。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论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其中有些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属于有某种持殊的怪癖,使别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社会交往

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表现为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饰起来,试图与人保持严格的距离。

自傲心理

自傲心理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从而使交往变得困难,尤其表现在两代人的关系上。

敌意心理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另一种情形是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他、陷害他,从而逃避与人交往,甚至表现为攻击心理行为。

干涉心理

表现为专门打听、传播或干预别人的私事、秘密,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厌恶情绪,影响彼此关系。


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心理一定要阳光,健康,年轻。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建立社交时的主观自信和客观自信的过程。要想让自己从惧怕到擅长社交,需要辅助心态建设和社交沟通的方法,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成长。

微博:@青春励志修身养性

内涵段子:青春励志修身养性


青春励志修身养性


顾虑重重阻碍了自己靠近他人的欲望和能力

“有的人害怕社交,”说明他在社交的时候,倍感不适、不悦、不自在;

“甚至不会打招呼,”“不知道怎么打招呼,”说明他不知道怎么对他人打招呼得体,不知道怎么打招呼让对方感觉舒服,让对方感觉舒服后回应的是自己舒服、愉悦;

“也没几个朋友,”朋友是需要心理距离不遥远、靠近的,一个连打招呼都畏惧、无法自如把控的人,是不具备与人交心,有效、良好的沟通。所以能够与他们走近的人,一定不会多,这也是他们的苦恼之一;

“他们有的也不是不想交朋友,”他们绝对需要有人与他们和谐相处,我说的是和谐,和谐的前提是相互理解,他们需要有能力理解特别的人。他们迫切希望被理解;

“就是好像不会社交,甚至模仿都不行”的的确确他们不具备自如社交的能力,他们都非常要强,急于求成,也非常好学,也常常被误解,他们非常看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位子,是否被他人尊重。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都不行”是他们心理顾忌太多,阻碍了能力的发挥。



他们不是无知无畏,是太有滋有味,顾虑重重,顾虑束缚了自己。

我们多一些理解,他们就会向我们靠近一步,是我们不理解他们,没有给他们营造一个宽容的、时刻理解的、让他们向我们靠近的心理氛围。


绘心桥心理健康联盟


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都是培养锻炼出来的,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家长,是打基础的黄金阶段,至关重要,以后还要学习工作,只要抱着虚心好学的态度,有心而为,慢慢会成熟的,不过,社交不是你适应社会的不二途径,如果从事专业性很强的行当,专业能力,专研精神才是第一位的。


忧心如焚又如何


归根结底是小时候没人教,只能自学成才,结果长歪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交问题是个大问题,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是这种人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不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1、自卑心理,他们有的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办事无胆量,什么事情都害怕,缺乏自信,随声附和,唯唯诺诺,畏首畏尾,没有自己的主见。2、多疑心理,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我估计所说的狗咬吕动宾--不识好人心,就是碰上这种人了。3、敌视心理,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觉得谁都对不起他,他就是窦娥冤,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