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gdp總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哪個更能反應出人民的生活水平?

大懶魔瞎白話


先把結論寫在這裡,後面的內容慢慢解釋。總體來說,反映人民生活水平,不是一個單一指標可以完成的,應該是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支出水平共同決定的。在解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幾個概念,第一、什麼是GDP,GDP中是否包含了人民生活的相關數據;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怎麼來的;第三、人均日常消費有哪些;第四、除去日常消費的錢都去哪裡了?

為了不喧賓奪主,關於GDP的解釋放在了回答後面的附錄中,供有興趣看完回答的讀者參考。GDP除以總人口,就業人均GDP。人均GDP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動水平,中國的GDP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而人均GDP則排名比較靠後,大概和國家男足在國際足壇的排名差不多。不過,作為世界上經濟增長較快的經濟體,中國的人均產值在世界的排名在逐步提升。

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收入減去稅收之後的剩餘部分,人均收入包括工資、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經營淨收入是經營者的經營收入減去經營支出後的剩餘(農民的收入都被計入經營性收入,私人業主、個體商販的收入也是經營淨收入)。資產性收入包括存款、股票、理財等收入,但是收入佔比最大的是自有住房的租金折算(也稱虛擬租金)。資產性支出包括貸款等支出,資產淨收入是資產性收入減去資產性支出的剩餘。轉移淨收入是轉移性收入減去人均轉移性支出後的剩餘部分。轉移性收入主要來自退休金、養老金和醫保報銷。對於農村居民而言,轉移性收入還包括政府補貼、外出務工人員寄回家中的收入。轉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保、醫保等(三險一金的中三險)和外出務工人員寄回家中的轉移性支出。

從上面的解釋可以看出,可支配收入在不同居民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農村和城鎮、就業和退休、有房和無房之間都是存在巨大差異的。比如就業人口要支付養老和退休保險的轉移性支出,而退休人員只有養老金和退休金的轉移性收入,而沒有轉移性支出。關於住房的虛擬租金問題,在下面再解釋。結論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的反映,不反映個體的收入差異。

可支配收入用於食品、生活用品(服裝、鞋帽、傢俱等)、居住、交通、通信、教育、健康、娛樂的消費被稱為消費支出,除去消費支出外,購買汽車、奢侈品等消費被稱為非經常性支出。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支出、非經常性支出的部分,被稱為財產性支出,這其中包括存款、股票、理財產品、投資等,買房也是財產性支出。

財產性支出能夠帶來資產性收益(利息、股息、分紅等,房屋租金也是資產性收益的一部分)在居住消費中,住房租金是佔比最大的部分,這部分租金包括了租房的租金和自有住房的租金折算。

房產是一種資產,而不是商品,居住是一種消費(服務)。擁有住房資產的人,相當於把自己的資產出租給自己,為自己提供了居住服務。租金的收入計入了資產性收入,房租支出計入了居住消費。只不過這裡面只是賬面收支的變化,而沒有產生實際的現金流動。沒有房產的人,需要租住別人提供的房屋,需要支付房屋租金,這部分費用是居住消費。這一點對貸款買房的人就比較複雜,貸款買房的人,與擁有自有住房的人一樣,相當於自己為自己提供居住服務,虛擬租金只有賬面的變化,沒有實際的交易。但是,還貸的部分,也是資產性支出的一部分。

從全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可以看出,工資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50%以上,是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同地區之間經營淨收入、資產淨收入和轉移淨收入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較大。這一方面是各個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不同,另一方面是產業結構不同造成的。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廣東、福建、遼寧、山東、內蒙古等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國水平,城鎮人口比例也基本都高於全國水平。

在不同的行業中,就業人口的勞動報酬佔比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來看第二產業的產值中,勞動者報酬佔比相對較低。

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產值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差距。天津與北京、上海是城鎮化水平最高的三個直轄市。天津的地區生產總值中,工業佔比還在50%左右,雖然人均產值與北京、上海的水平差不多,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差距較大。內蒙古、山東、山西,都有一些資源性行業(鄂爾多斯、東營油田、長慶油田),這些行業的人均產值較高,而勞動者報酬佔產值的比例較低,所以,山東、陝西、內蒙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產值的比例也較低。

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的地區,人均消費支出也相對較高。而且,不同地區的消費結構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北京和上海,雖然日常消費佔比較低,但是居住消費佔比較高。

可支配收入中,消費支出的結餘部分,部分用於非經常性支出和財產性支出。雖然,統計局沒有提供正方面的統計數據,但是從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可以看出一個地區居民消費結餘的水平。山東是消費/收入比例較低的地區,北京、上海、浙江等東部地帶省份的消費/收入比也相對較低。而天津、廣東的消費收入比就相對較高。

關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的數據,統計局都是抽樣調查的結果,不是地區收入總量除以人口總量的結果,因此,統計的誤差總是存在的,上面的數據也只能作定性的參考,不能作定量的分析。

另外,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收入結構、消費結構不同,個體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一個清華的畢業生留在北京工作,可能會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收入(工資),但是,基本沒有資產性收入。按照工資收入交掉個人所得稅後,還要支付三險一金(轉移性支出)、寄給家裡一部分(轉移性支出。基本上是隻有工資收入,資產淨收入為零,轉移淨收入為負。而與此同時,除了要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外,還要支付房租(居住消費)。消費支出的剩餘部分,還要儲備下來買房、買車。如果結婚,還要承擔子女撫養的費用(如果只生一胎,兩個人的收入就被平均到3個人),撫養子女要到18歲,甚至大學畢業,這個期間,會大量增加教育支出,如果居住條件改善,居住支出也會增加。這種生活壓力和生活水平,可能在北京只能屬於中等偏下。而對於北京的有房居民(沒有貸款)家庭來說,主要的現金支出是日常消費,其次是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健康。居住消費的絕大部分,只是賬面的上的支出,因為相應的房租收入又進入了資產性收入,相當於左手進右手。因此,可能只有幾千元的月收入,沒有孩子負擔(沒孩子,孩子獨立)的情況下,日子過得也很不錯。

總結一下上面的數據,人均產值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都是反映一個地區人民生活的數據。由於存在地區、行業、居民(本地/外來,就業/退休)的差異,人均產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之間並不存在線性的關係。衡量一個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僅靠其中一項數據,會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三個數據結合起來看可以更客觀一些。但是,由於收入來源與居民年齡結構、家庭結構、就業狀況、財產狀況都有很大的關係,個體的感受與人均的水平依然會有很大的出入。特別是城市外來人口中,工資水平較高的高學歷人才,在完成個人的財富積累(還清房貸之前)之前,實際的生活水平可能低於城市有房居民的生活水平。

附錄:下面是對GDP的一些解釋


GDP作為一個指標體系,統計的是以貨幣為單位的經濟活動總量,包括了當前賬戶的交易和資產變動情況。隨著工業化帶來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居民的增長,城鎮及周邊土地被改造成工業或城市用地,土地的價格隨著城鎮化發展而逐漸增值,投資於土地的資本(包括工廠、住宅)也會隨著升值,而城鎮居民的增長,也會帶來日常消費的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增長,既帶來當前賬戶交易量的增長,也會帶來資產的增長。而GDP就是反應這種增長的一個總量。

GDP主要有幾種劃分維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我們常見的按照產業劃分GDP的一種方式。每個產業又分為不同的行業。GDP是各個行業的產值(去掉中間過程),也就是在最終消費端的產值總量。

按照產業劃分的GDP構成又被稱為生產法,其實際意義是指各個產業創造了多少社會財富。最終消費、資本形成、貨物和服務勞動淨流出是消費法劃分GDP的一種方式。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一部分被消費掉了,一部分形成了資產,還有一部分去與別的地區進行交換了(如果賣出的多,買入的少就是貿易順差,否則就是貿易逆差)。

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是收入法GDP劃分的方式。收入法實際上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形式,勞動者報酬主要是就業人口的工資,生產稅淨額是政府的收入,而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包含了原材料的費用)是投資者的收益。


明眼看數


當然是收入更能反應生活水平。

各個城市規模、人口規模不同、即使同等收入水平,GDP總量差異也很大。

比如武漢和成都分別為中西部中心,GDP總量長期難分伯仲,但是成都的GDP總量是在人口比武漢多500萬的情況實現的,那麼人均GDP自然也就差距甚大。那麼究竟哪座城市人均GDP更強?哪個城市的經濟實力更為雄厚?

但如果只看人均,也未必能體現實情。比如重慶名為市,實際卻是省級規模。人口三千萬之眾,其中主城區人口只有千萬。而下邊山區縣市很多還處於貧困階段,那麼市區經濟的強勁在人均數據方面自然被拉低,所以重慶的人均GDP是遠遠低於其他經濟強市的。

因此只有看收入,才能感受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成都、重慶的人均數據都不強,但是收入在中西部卻屬於最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