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客觀的評價蔡元培?

萌小貓的娛樂日記


100年前,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

風雨如晦的近代中國,他幾乎以完美形象矗立潮頭

然而少有人知道,左右時代之人的苦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916年,教育總長範源濂的急電

驚破了蔡元培在法國的寧靜時光

袁世凱病逝,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範源濂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

“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

尤賴大賢主宰”

這不是美差,而是挑戰

在他之前,北大已走馬燈似的換了四任校長

個個是俊傑英才,包括嚴復這樣的大家

▲ 1916年12月26日,大總統黎元洪親自頒佈委任狀,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

當時的北大烏煙瘴氣,歪風橫行,

被戲稱為“官僚養成所”

學生不務正業,整天打牌喝酒逛窯子,混文憑撈官位

老師不學無術,講課敷衍、無心學術、師德敗壞

有錢的老師學生經常流連於花街柳巷“八大胡同”

很多朋友紛紛上門勸蔡元培不要趟這個渾水:

“北大太腐敗,整頓得不好,反而影響名聲”

蔡元培撂下一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十幾天後,他寫信告知妻子:

“船票已買得,十月初二日午後開”

這個燙手山芋,蔡元培似乎沒猶豫便接過了手

他在歸國途中給汪精衛寫的信透露了他的心聲:

“如果能夠培養出一批傑出的人才,中國就有希望”

▲ 在中國,蔡元培最早提出並實踐“教授治校”。信奉學術至上,提倡思想自由,開創了中國教育新紀元,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圖為1921年8月蔡元培率中國教育代表團在檀香山。

大學者,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如何將這所在軍閥盤踞下的衙門式舊學堂

改造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

在就職演講上,他一開口就說: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

不再以升官發財為目的,而以學術研究為天職

一舉拉開了中國現代大學的序幕

一接到委任狀

蔡元培就直奔北京西河沿的小酒館

找到從上海到北京出差的老友陳獨秀

蔡元培直截了當對他說:

“來北京吧,我請你當北大文科系長”

▲ 蔡元培與陳獨秀。

陳獨秀在上海辦《新青年》辦得風生水起

自然看不上北大這個“臭蟲窠”

然而蔡元培求才若渴,不願放棄,天天往小酒館跑

有時候來得很早,陳獨秀還在睡覺

他就吩咐門房不要叫醒,自己搬了把凳子坐在房門口

經三番五次造訪,陳獨秀才被他的誠意感動

但陳獨秀說:“我沒有學位頭銜”

於是蔡元培為他編造了東京大學畢業和曾任安徽高校校長的履歷

公函才呈上去不到三天,教育部就批了下來

➊《新青年》於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初名《青年雜誌》。該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並宣傳倡導民主、科學和新文學。蔡元培聘請陳獨秀為北大文科系長後,《新青年》編輯部亦隨之遷至京城西側北池子箭桿衚衕9號的陳家。

➋ 蔡元培的北大時代,大師雲集,各種思想刊物、研究學會、社會團體迭出。

為了貫徹“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蔡元培對教授的選聘可謂是不拘一格

只要有真才實學,不在乎政治立場、資歷和年齡

破格聘請還沒上大學的梁漱溟為印度哲學講師

只因為賞識他發表的一篇關於佛學的論文

所以當時的北大可謂群星璀璨、百家爭鳴

有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思想激進的分子

有留著辮子的前清遺老辜鴻銘、國學大師劉師培

亦有“除了替釋迦、孔子發揮外,不做旁事”的梁漱溟

▲ 1918年,民國七年北大文科哲學門第二次畢業攝影。前排左二起分別為辜鴻銘、劉半農、馬敘倫、蔡元培、陳獨秀、梁漱溟,第二排左四為馮友蘭。

古今中外派,只此一人

一群思想主張各異之人湊在一起自然會有“爭端”

卻在北大奇異地兼容

同為章太炎門下的錢玄同與黃侃分屬新舊兩派

黃侃講著講著會大罵起對面教室的錢玄同來

錢玄同則每每裝作沒聽見,繼續講自己的課

在各派思想學說的激盪下

北大學子的眼界和頭腦都被打開了

在蔡元培的推動、鼓勵和資助下

各種思想刊物、研究學會、社團迭出

除了激進的《新青年》和提倡傳統的《國故月刊》

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人還創辦了《新潮》雜誌

蔡元培甚至批給他們3000元的印刷經費

他用“道並行不悖”為中西、新舊之爭正名

北大師生由此笑稱他為“古今中外派”

▲ 1919年1月1日,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等北大學生創辦了《新潮》雜誌,刊名由蔡元培題寫。《新潮》旨在介紹西洋近代思潮、批評中國現代學術上、社會上各問題。雜誌社於1920年10月結集出版了《蔡孑民先生言行錄》。

這位知識界的“好好先生”,如同一塊磁鐵

把一幫個性、氣質和思想主張各異的人聚攏起來

然而蔡元培身上書生氣頗重,自謂“不宜於政治”

身處此位,不得不打理好各方關係,自有為難

➊ 蔡元培設計的北大校旗,其中的“北大”篆體校徽由魯迅設計。

➋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為中國培養出眾多優秀留學生,其中就有成為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得力助手蔣夢麟、胡適,以及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三人後來都擔任了北大校長。圖為蔡元培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北大的校友合影。

請辭人生

總覽蔡元培一生,辭職就不下24次

24歲中進士,26歲成為翰林院編修

蔡元培卻辭官而去,回紹興辦起了學堂

1912年,他受孫中山之邀出任教育總長

後來因不滿袁世凱的獨裁而辭職

袁世凱以“我代四萬萬人堅留總長”相留

蔡元培脫口而出:“元培亦以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

如此膽大!

他執掌北大十年,期間就請辭了八次

在理想與現實無法調和時,他便以此明志

五四運動爆發,事態不斷激化

出現了罷課遊行、痛毆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等事件

蔡元培一邊與政府周旋,緩和局面

一邊安撫學生,勸其復課

經過多次交涉,32名被捕學生被釋放

▲ 1919年5月4日,來自北京十幾所高校的大約三千多名學生上街遊行,高喊“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懲辦賣國賊”、“誓死不承認和約”等口號,奔向使館區。

學生出獄後,全體師生歡慶勝利

蔡元培卻在此時向教育部提交辭呈

他悲痛的是,大學裡本應以求學為最大目的

他支持學生的愛國熱情,但學生被捕不能坐視不管

為此,北京教育界發起了“挽蔡”運動請回了蔡元培

然而返京復任的他卻對未來充滿擔憂:

“今後將不易維持紀律,學生們很可能為勝利而陶醉”

果不其然,校園裡出現了許多令人憂心的現象

一些學生無心向學,臨考時集體提出“免考”

更令人傷腦筋的是,學生或教師稍有不滿

動則以罷課、請願等極端方式作對抗

▲ 1919年6月3日,北京基督教青年教會門前,北京大學講演團的學生與騎警。攝影:西德尼 · 戴維德 · 甘博。

還有一次,是因為幾毛錢的講義費

國家動盪,教育經費被一再拖欠

北大校方只好向學生徵收少量講義費

沒想到數十個學生衝到校會計室恫嚇、謾罵教職員

蔡元培挺身而出,挽起袖子,揮舞拳頭喊道:

“你們這班懦夫!有膽的站出來與我決鬥!”

學生們大吃一驚,紛紛作鳥獸散

蔡元培痛心疾首,當天就辭職離開北大

經胡適調停,歷時一週的“風潮”才告平息

一邊是學生們的政治訴求

一邊是他所堅持的大學真義

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於激烈的紛爭中

1926年他請辭校長後再不願回到北大

因為那早已不是他理想中的北大

▲ 1919年5月4日當天,蔡元培沒有參加遊行,但他同情學生。他反對學生沉溺於政治運動,但仍以北大校長的名義營救被捕者。圖為1919年6月,參加遊行的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學生。攝影:西德尼·戴維德·甘博。

世間再無蔡元培

1916年被任命為北大校長時

蔡元培就對外界說:“我不涉政界”

實際上他卻不得不橫跨政、學兩界

在紛繁複雜的政局中,他的聲望和影響力

令他成為各政治勢力延攬和利用的對象

“九一八”爆發瞭如火如荼的學生遊行

享有威望的蔡元培被委任為“救火軍”

然而他還沒說上兩句話,即被學生拖下毆打

▲ 1934年國民黨四中全會期間學生包圍中央黨部要求對日宣戰,被委任為“救火軍”的蔡元培正在安撫學生。(圖片來源:《秦風老照片》)

1927年,擔任中國民國大學院院長的他

決定推行“教育獨立”,避免官員插手學界

然而當時南京政府政治根基未穩,經費不足

歷時一年的大學區制試驗以失敗告終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養和醫院病逝

死後無一間屋、一寸土,還欠下了千餘元醫藥費

入殮時的衣衾棺木還是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代籌的

不愧屋漏,不避刀俎,清貧得叫人落淚

▲ 年輕時的蔡元培留德照。

蔡元培的一生傳奇,也佈滿艱辛

身居無數要職,卻從不得安穩

寬容雅量、領袖群倫,卻淪陷在時代的洪流

崇尚自然、追求個性,卻行走於歷史的夾縫

諾大的中國,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世間也再無蔡元培

▲ 蔡元培北大辦公桌。


物道


未名湖畔

蔡元培塑像謙和地獨守一片淨土,

無論歲月的塵埃如何起落飛揚,

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

無論時間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

動搖了多少權威的根基,

既非權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卻魅力不減,

風采依舊。

蔡元培先生便是中國近代史上最令國人敬重的教育家之一。

如何客觀地評價蔡元培?題主加上“客觀”二字,不知道是幾個意思。蔡元培先生作為一名人格完善、人品高尚者,後人均評價他德操、氣量、才學、智慧完備。

他乾淨完美得被世人推崇至完人和聖人的地位,而他當此美譽乃實至名歸。

1、蔡元培開啟了中國的新文化

光緒帝時代成立的京師大學堂,1912年才更名為北京大學。

當時清王朝的風雨飄搖,加上北大的生源都是有來頭的京官,所以偌大的北大幾乎無人能夠靜心做學問,堂堂的中國第一大學幾乎完全包裹在一片烏煙瘴氣中。

蔡元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任命為北大的校長。

蔡元培整頓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招募一批與他有共同教育理想的人才。為了能夠邀請到當時新文化的風雲人物陳獨秀來北大任教,蔡元培真正做到了“三顧茅廬”,陳獨秀原本看不上名聲糟糕透頂的北大,但架不住蔡元培的三請四邀,擔任了北大文科學長。北大因為陳獨秀的到來,才使得更多的精英相聚北大。此後,胡適、梁漱溟等人以及留歐歸來的李四光、王世傑、丁燮林等各個學科的學者也相繼被請進北大(僅有中學學歷的梁漱溟因為一篇《究元決疑論》打動了蔡元培,從而走上了北大的講臺)。

陳獨秀是帶著《新青年》來到北大的,這對北大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北大此後成為《新青年》的重要思想陣地。從此,北大氣象煥然一新。北大因為蔡元培對其進行了革命性的改變,使之從此成為教育永遠的先鋒者。

作為北大的第一任校長,先生不辱使命,把北大最終建設成為當時及以後都具有深遠影響的高級學府,實屬不易。

北大在蔡元培的領導下,不僅在學術研究上,且在精神引領上也是獨有建樹。可以這樣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北大。

林語堂曾經說過:論啟發中國新文化的功勞,蔡元培比任何人大。

2、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發展的影響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家,尤其重視美育,並親自授課教授美育;

蔡元培堅持主張學術和思想自由,兼容幷包,聚集人才,以求學術的發展;

蔡元培是堅決反對尊孔迷信的先驅者之一,他反對“定孔教為國教”的荒謬主張,認為它與思想和信仰自由根本相背離……

蔡元培五育並舉的思想,是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思想,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創的。

反觀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竟把本應開設的藝體課偷偷改成語數外。

我們學校(小學)領導也曾在會議上明確指出,為了迎接省測試,語數外老師完全可以跟藝體科老師要課。這些學校領導竟然目光短淺至此。

蔡元培先生強調吸收國外文化時,他要求人們遵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原則,不要被束縛於某一學說的思想,在當時具有打破幾千年思想專制統治的解放作用。

3、蔡元培對大學教育思想的引領

蔡元培在教育上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大學教育。蔡元培大學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徵是民主和科學,目的是要把大學辦成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中心。在他出任北大校長後曾強烈呼籲:“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這兩句呼籲至今仍讓人振聾發聵。想起前幾年有個教授曾經對學生說什麼如果年薪達不到多少多少就愧對這所學校。1916年的蔡元培先生就把大學教育定性為“研究學術”而非“升官發財”,可惜的是,百年後的今天,已經無人再把先生的這句話當成大學之己任了。

為了使大學能承擔起教學,科研雙重任務,蔡元培先生極力主張在大學要建立各種科學的研究所。並且列了三點理由:

一是“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

二是設立研究所,為大學畢業生深造創造條件。

三是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

蔡元培一貫認為,教育應當脫離政黨的控制和宗教的影響而獨立,這是他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在當時那個時代非常難能可貴的主張;他當時不拘一格招收教員的做法,真正使得北大能夠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美國教育家杜威也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甚為讚歎,杜威認為,蔡元培作為一名校長,他所領導的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都起到了轉折作用。這是絕無僅有的。

蔡元培是古風猶存的君子,一輩子書生本性,是至誠至善的先生,是北大精神的先鋒者和凝聚者。

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是為教育盡力,絕不是貪“校長”之名而當這個北大校長。為了維護自身的政治“潔癖”,他曾五次請辭北大校長之職。

徐志摩曾讚美他不忍同流合汙的“不合作主義”,推許他“拿人格透露去撞開地獄門的精神”!

從他的三不主義——“一不做官,二不納妾,三不打麻將”則可以充分說明蔡元培先生為教育的奉獻精神,別無他求。

可以說,先生一生與教育結緣,是教育界深孚眾望、絕無爭議的當然領袖。

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長眠於香港。先生的弟子蔣夢麟送上“大德垂後世,中國一完人”的旗幟,毛澤東主席發來“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唁電。

後人的評價蔡元培:他是新文化運動之父,他通過改變一所大學進而改變了一個民族!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蔡元培先生(1868~1940)中國民主革命家、愛國教育家、科學家,中國知識界的卓越前驅。先生生前編有《蔡元培選集》。

先生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省紹興府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1898年棄官南下,投身於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同章炳麟等發起創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並創辦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次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留學,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回國。

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反對清末欽定教育宗旨,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主張教育應是造成現世幸福的教育,世界觀教育是追求實體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則為達到實體世界之手段。這種教育觀點後來成為政府制定教育方針的依據。

先生任職期間,曾提出修改學制、小學男女同校、廢除“讀經”等改革措施。同年7月,因不滿袁世凱專制,退出內閣。1913年赴法國考察教育。1915年,與吳玉章等倡辦留法勤工儉學會。1916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

先生在北大任職時,提倡學術研究與學術民主,主張對新舊思想兼容幷包,實行民主管理與教授治校,並提出諸多措施整頓校風,使經過改造的“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教育中心。

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先生則積極支持廣大學生的示威遊行、總罷課等愛國行動,不遺餘力營救北京各大專院校被捕學生。由於軍閥政府的打壓,後被迫辭職,先生又赴歐美考察教育。

1927年後,先生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監察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長等要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先生主張抗日,曾於宋慶齡、楊杏佛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

1940年3月5日。先生在香港病逝。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去了唁電慰問。

要問蔡元培先生他是怎樣的人?他是:“學術界的泰斗,人世間的楷模”!





國粹繁榮絢麗日


蔡元培,出身於進士,歷練於新學,傾心於教育,通過教育貢獻國家民族,是民國最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卓然於時代。

也可以說,蔡元培是民國最有名的校長,他一生曾經多次辭職,有明文記載的,他一生辭職達24次。1919年6月,這個北大校長髮布《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又一次宣佈辭職,並且非常不客氣對任命他的北洋政府說:“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風氣,請了幾個有點兒新思想的人,提倡點兒新的學理,發佈點兒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現在教育部來干涉了,國務院來干涉了,甚而什麼參議院也來干涉了,世界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嗎?還要我去充當這種大學的校長嗎?!”

蔡元培完全是舊式教育出來的學人,做過舉人、當過進士、點過翰林。但這個清朝的翰林,最後成了革清朝命的革命家,自隋唐興科舉以來,在一千多年的歷史裡,點過翰林的何止千或萬,但革自己王朝命的翰林,唯獨蔡元培一人而已。他是新時代的舊學者,更是舊時代的革命家。

蔡元培從紹興山陰縣走出來,舉進士、做翰林,清政府的懦弱與腐敗,讓他無意再吊在清朝這棵即將枯死的樹下,他辭官不幹,自己辦教育,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組織愛國學社,開辦女學,希望教育興國。但他辦的愛國學社,引起清政府註定,受到監視。

1903年前後,他看到俄國人對東三省有覬覦之意,創辦了《俄事警聞》報,提醒國人防範俄國的侵略。不久,他參加楊篤生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還與陶成章等人一起創立了光復會,任中國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從此,他由清王朝的翰林,徹底轉變成了一個革命黨。

關於這段歷史,蔡元培曾經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一文中回憶說:“自三十六歲以後,我已決意參加革命工作。覺得革命只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在愛國學社會中竭力助成軍事訓練,算是預備下暴力的種子。”然而,蔡元培畢竟是舊學深厚、思想開放的知識分子,有革命之心,也有冷靜的理智,所以,後來他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教育家。

在蔡元培的教育經歷中,任過唐紹儀內閣的教育部長,任過北洋政府的北大校長,他任北大校長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這句話至今給人警醒,令人振聾發聵。

北大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當時,生源很雜,有學生,也有大人,有老爺,還有不少紈絝子弟,學習者有之,嫖娼賭錢者也有之,為糾正學風,蔡元培發起進德會,要求會員恪守不嫖、不賭、不納妾的基本戒條;又設立評議會,實行教授治校。蔡元培一輩子都在從事教育,一輩子都在為國家培養人才,一輩子都在為國家強大做堅實的基礎工作,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有些至今還給人啟迪。


帝國的臉譜


蔡元培,



北大的開拓者,國民黨時期,任國民黨扏委,監察院院長,1916-1927任北京大學校長。1920-1930兼任中法大學校長,是國民黨中少有的愛國人士,蔡元培以民族大義為己任,厲志中華民族教育復興而奮鬥終身。1940.3.5逝世於香港,



運河陶山


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毛澤東


民國史上一個最著名的校長,他一生曾辭職無數,其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二十四次之多。1919年6月15日,這個校長再次宣佈辭職,併發布《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宣言》,毫不客氣地質問北洋政府:


我絕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兒風氣,請了幾個有點兒新思想的人,提倡點新的常理,發佈點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現在教育部來干涉了,國務院來干涉了,甚而什麼參議院也來干涉了,世界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嗎?還要我去充當這種大學的校長嗎?


敢於這樣氣勢洶洶質問的不是別人,他就是民國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


思想轉變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1868年1月11日生於浙江紹興山陰縣。蔡家相當富裕,蔡元培的祖父蔡嘉謨是當地著名的商人,他的長子也就是蔡元培的父親蔡光普是錢莊的經理。


蔡光普有七個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6歲即入私塾接受傳統國學教育,11歲時,蔡父不幸去世,好在蔡氏家族龐大,多得族中長輩關照,其中六叔蔡銘恩負責指導他學習,蔡元培很快就熟讀四書五經,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基礎。


1883年,15歲的蔡元培考取了清朝的秀才。第二年,蔡元培開館收徒教書,同時準備繼續進學。1889年,21歲的蔡元培趕赴杭州參加鄉試,考中舉人。這一年,蔡元培大小登科,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第二年,他前往北京參加會試,再中進入,順利進入翰林院擔任了庶吉士的官職。身居清要的職位,名聲又響徹京城,按說新任翰林應該對生活感到愜意,可身處一個無能的朝廷之中,滿腔愛國熱情的蔡元培深感報國無門的苦惱。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腐敗的清王朝戰敗,於當年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蔡元培對此悲憤交加,他逐漸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開始接觸西方的民主思想。之後,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開始鼓動光緒帝變法維新,蔡元培對此也非常支持。


可百日維新很快失敗,清政府還殘忍殺害了蔡元培非常欽佩的維新志士譚嗣同。蔡元培看透了外強中乾的清政府,他毅然辭官南下,回到紹興老家,擔任紹興中西學堂的校長,創辦新式教育。然而該所學校中守舊派勢力不小,他們對蔡元培的改革妄加干涉,蔡元培對此無法忍受,憤然辭職。


再婚與留學


1901年7月,蔡元培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的教師。這時蔡元培的妻子王昭已因病去世,很多人都勸才33歲的蔡元培續絃,以照顧他的起居生活。


不知為何,這個事情傳了出去,大批的媒人跑上門來,都想為聲名在外的蔡元培保媒。不堪其擾的蔡元培就在門口貼了一個娶妻標準。


這個標準一共包括五點:第一是不纏足的女性;第二是識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麼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


這五點在當時來說有些驚世駭俗,說媒的人幾乎全部嚇跑了。可上海畢竟不是一般的地方,最不缺乏有常識的女子,其中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黃仲玉就為這五點標準所吸引,兩人在朋友撮合下很快結婚。


婚後不久,蔡元培去日本遊歷。目睹日本在新式教育以後,全國已經出現銳意進取的勢頭,蔡元培大感震驚,認為中日最大的差距就是在教育上,更深感清政府愚民政策的毒害之大。他回國後開始公開談論革命,並和陶成章一起在上海建立了光復會,被推為會長,密謀發動武裝起義,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蔡元培經人介紹又加入了同盟會。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蔡元培剪掉了辮子,脫下了長袍,與年輕學生一起搞起了軍事訓練,甚至傳授給學生們暗殺的知識,希望用起義和暗殺來摧毀腐敗的政權。


1907年5月,在駐德公使孫寶琦的幫助下,蔡元培前往德國留學,就讀於著名的萊比錫大學,前後學習了四年之久。蔡元培此次留德是完全自費的行為,再加上上海的妻兒也靠他養活,所以他留學期間打了多份零工,不但給人當家庭教師,還為商務印書館編寫教材,翻譯德文著作,日子過得相當艱苦。


但就是這段緊張而忙碌的歲月,使他從一個只讀四書五經的舊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個通曉西方教育精髓的教育者。


為教育而努力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應同盟會同志、上海都督陳其美的邀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亞返回上海。1912年1月,45歲的蔡元培被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



此時蔡元培主張改變傳統儒家教育,實行新式教育改革、將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作為基本內容。可以說,當時蔡元培是雄心勃勃的,他準備了一整套改革計劃,可遺憾的是,他沒有施展拳腳的機會,南京臨時政府很快就宣佈解散,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為了粉飾民主,北洋政府仍然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在任期間,蔡元培精簡人員,消除陋習,讓整個教育部成了政府中最具生氣的部門。


然而隨著袁世凱獨攬大權,內閣中的國民黨籍人員日益受到排擠,蔡元培就主動辭去了教育總長的職務。袁世凱為了籠絡人心當面挽留他,還假惺惺地說:“我代表四萬萬人堅留總長。”蔡元培則堅定地回應:“元培也向四萬萬人之代表辭職。”袁世凱見其去意已決,只好同意。


1912年,蔡元培帶著家眷再次前往德國留學。第二年3月,袁世凱暗殺了國民黨領袖人物宋教仁,蔡元培非常憤怒,全力支持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袁。


“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蔡元培又前往法國考察。在法國期間,蔡元培和法國的進步人士組織了華法教育會,組織國內的有志青年前往法國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留學。


這個活動對後來的中國歷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很多青年正是通過這個活動才得以前往法國,在那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回國後又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之中,周恩來、鄧小平、陳毅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改組北大

1916年袁世凱病死,稱帝鬧劇結束,蔡元培接受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範源濂的邀請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當時他已經49歲了。


北京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隨後改名為京師大學堂。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堂又改稱北京大學,學生數量增加到一千五百人。


在京師大學堂時代,受清王朝教育腐敗的影響,學校教育水平極差,很多老師是開後門進來的,就為拿一份國家給的薪水,上課時先給學生一些鯽的材料,然後照著讀一遍就宣佈下課,學生們根本學不到有用的知識。


這還不算,學校風氣也很不堪,每當放學後,都有大量學校老師直接“殺向”八大胡同,在裡面喝酒鬧事,經常大打出手,這些都成為一時的笑談。


當時妓女們都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這裡的兩院指的就是北洋政府的參、眾兩院,“一堂”指的就是京師大學堂。由於學校官僚習氣太重,腐敗問題難以解決,只能連續更換校長,蔡元培是作為“扛炸藥包的勇士”被派去的。


蔡元培赴任之前,一些友人認為北大的問題難以解決,如赴任有礙名望,都勸其不要去,而孫中山卻勸蔡元培迎難而上,將民主思想帶到北洋軍閥的心臟。蔡元培聽從了孫中山的建議,毅然前往北大上任。


蔡元培到任的第一天,就用實際行動給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當時全校所有的校工們都在學校門口向新校長表示歡迎,蔡元培當場脫帽,鞠躬向校工們還禮,這一舉動震驚了在場的師生,大家這才明白平等待人原來要從小事做起。


此後,蔡元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改變了北大領導體制和學科、學制設置,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


蔡元培認為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學生的求學觀念和老師的教育觀念。他讀過四書五經,知道傳統儒家讀書人求學就是為了做官,做官以後好貪汙腐敗,名利雙收。而民國初年大部分學生讀書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做官。他努力改變學生們的這種舊觀念,教育學生應當以學術研究為重,不能將神聖的大學視為升官發財的階梯。他還要求學生們要努力提高道德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個對國家、社會、家庭都有益的人,不能成為金錢和權力的奴隸。


引進人才


進行完思想道德方面的“軟件升級”後,蔡元培又開始提升北大的“硬件”。他認為學校水平如何,絕大部分取決於老師的水平,因此必須將國內最好的老師引入北大。可問題來了,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劇變的時代,各種思想、理論層出不窮,老師中既有傾向民主革命的新派人物,也有抱殘守缺的舊式文人,到底引進什麼傾向的人才在北大高層形成了爭論。


最後還是蔡元培拍板,北大一切以學術為主,政治傾向沒有關係,不影響教學。只要是具有真才實學,教學熱心,有研究學問的興趣和能力的學者,則不管國籍、資歷、年齡、思想傾向,全部加以聘任。


這樣,諸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劉半家、馬寅初、梁漱溟、辜鴻銘等人紛紛加入北大。其中梁漱溟進入北大,更能體現蔡元培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


梁漱溟最初想考入北大學習,卻因為成績原因而未被錄取,他在上海的《東方雜誌》發表了一篇討論佛教哲學的文章《究元決疑論》,蔡元培看完後認為雖是一家之言,但水平非常高,於是決定聘請梁漱溟來北大任教,主講印度哲學。


這一年,梁漱溟年僅24歲。後來,梁漱溟在北大這個舞臺上盡情施展,終成了舉世聞名的大哲學家。梁漱溟欲當北大學生而不得,卻一下子成了北大的老師。如此用人的魄力和慧眼,除蔡元培外,恐怕全中國也沒有第二人。


經過蔡元培的大力整頓,北大教師團隊成為全國最年輕,也最具進取精神的隊伍。當時的報紙就曾做過統計,北大九十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齡僅為30多歲,其中50歲以上者僅有六人,35歲以下者居然高達四十三人,像胡適、劉半家、梁漱溟等人被聘為教授時僅有二十餘歲。


蔡元培在北大期間,還成立了各科研究所,包括文科、理科、法科、地質學、國學等等。這些研究所都被給予相當的經費,以全國學術水平最高的人領導,所以獲得很豐厚的學術成果,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


別的不說,北大圖書館也大大有名,在李大釗的精心經營下,北大圖書館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迅速擴展,特別購買了國外大量書籍,成為全國最有名的圖書館。連毛澤東也曾經在北大擔任過圖書管理員,在圖書館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食糧。毛澤東晚年說,在北大圖書館那段時間,對他一生有著極大的意義。


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學在短短几年內成為中國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當時很多的西方記者也認為北大是最接近西方模式的大學,也是中國最有活力的大學。而正是這種活力,讓北大的青年學生更加嚮往民主和科學,為後來五四運動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五四浪潮


1919年5月2日,時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錢能訓密電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令其在承認日本掠奪中國山東權益的《巴黎和約》上簽字。


當時任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的汪大燮得知後十分著急。5月3日凌晨,他乘馬車專程到東堂子衚衕75號的蔡元培住處告知消息並向他救援,蔡元培聽完後大為震驚。


當日上午,蔡元培急招部分學生代表在東堂子衚衕75號通告情況,之後各校學生召開了緊急會議,一致認為必須馬上採取行動,決定第二天舉行示威遊行。當晚蔡元培家中燈火通明,人流不斷。蔡元培竭盡全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力促第二天的行動。


5月4日下午,數千名學生在天安門舉行示威大會,就此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就在學生們上街遊行之時,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傅增湘打電話給蔡元培,讓其召回遊行的北大學生,蔡元培斷然回答說:“我不會制止這種愛國行為!”


很快,學生火燒趙家樓的消息傳來,北洋政府決定出動軍警鎮壓學生,將三十二名學生逮捕入獄。為了營救學生,蔡元培邀集北京十三所大專院校的校長在北大開會,並當場表示:為使學生出獄,他願意“以一人抵罪”。


隨後,他便帶著校長代表團前往警察廳、教育部等部門請願,要求立即釋放被捕學生。在連續奔波了兩日拍,被捕學生終於得到釋放。事後,北洋政府決定撤銷蔡元培的校長職務,但在北大師生的強烈抗議聲和社會賢達的反對之下,又被迫收回命令,蔡元培得以返回北大任教。


病逝香港


1923年1月,擔任北大校長七年之久的蔡元培因抗議教育總長彭允彝提出辭職。在三年之前,蔡元培的妻子黃仲玉在婚後第十三年因病去世,蔡元培再次成為獨身,當時他已經54歲了。


在友人的勸說下,他和33歲的周峻結婚。婚後不久,兩人前往歐洲學習。1926年,廣東革命政府開始北伐,蔡元培緊急回國參加革命運動。


1927年,蔡元培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當年11月,蔡元培和蕭友梅於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即現上海音樂學院),這也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音樂院校。


“九一八”事變後,蔡元培奔走呼籲,譴責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主張槍口一致對外,共赴國難。1932年,蔡元培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還曾試圖營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為抗日大業做了很多貢獻。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時蔡元培已經是古稀之年,他於當年11月移居香港。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在寓所失足跌倒,被送入香港養和醫院急救。3月5日,蔡元培病逝於醫院之中。

蔡元培去世後,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公祭,延安也舉行了各界追悼大會。毛澤東在唁電中稱頌蔡元培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這也許是對一代教育大家最公正的評價吧。


朝聞歷史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在當下的文章中,往往強調他忠厚長者的一面,因為他確實與蔣介石、魯迅、胡適等人均保持了終身友誼,卻忽略了,蔡元培也有老於世故、工於心計的一面。

畢竟蔡元培也是政治家,在政治場中,沒有起碼的技巧,是很難屹立不搖的。

1、兼收幷蓄帶有其他含義

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出長北大時,提出了兼收幷蓄的方針,這被認為劃時代的貢獻,但事實上,不能僅從教育本身來看這四個字,蔡元培先生這麼說,還有其他含義。

圖片說明:清末,在德國留學期間的蔡元培。圖片來源:fotoe/視覺中國

蔡元培出任前,北大由“嚴復幫”把持,這些人多有舊學功底。嚴復本人科舉屢屢失敗,他的文章寫得不好,他的《天演論》幸得名師吳汝綸的潤色,吳是桐城派大師,嚴復曾跟著他學古文,遂使《天演論》一炮走紅。

圖片說明:吳汝綸是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晚年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曾為嚴復補習古文,經他潤色的《天演論》傳誦一時,據周作人說,他和魯迅經常背誦其中文字,二人均能背一半以上。

嚴復雖是近代啟蒙第一人,但他一生對舊學充滿自卑感,反而成為舊學的忠粉。

“嚴復幫”主要是福建人,如林琴南、辜鴻銘等,此外還有以林損為代表的溫州幫。

蔡元培提出兼收幷蓄,其實是放出明確信號:他嚮往新學,但不會打擊“嚴復幫”,二者可以並存。

圖片說明:今人多誇張辜鴻銘之怪,辜鴻銘本在張之洞幕下,但長期未得提拔,進入北大後,成為嚴復的班底。此人說話誇張,自稱拿了21個洋博士,會10幾種外語,還是八國聯軍頭目瓦德西的師傅,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等,其實均是胡說,辜鴻銘只有碩士文憑,會英、法、拉丁等語言,瓦德西比他還大,且瓦德西出身貴族,怎麼可能給他當學生。蔡元培長北大後,辜鴻銘甚至給學生開小灶,生怕自己教的學生成績差,可惜後來還是被排擠出北大,因收入銳減,晚景淒涼。

辜鴻銘神話多是林語堂上世紀30年代才編出來的,因林與辜是老鄉,且經歷相似。

2、蔡元培利用“浙派”排擠“嚴復幫”

蔡元培進入北大後,重點發展“皖派”和“浙派”。

皖派以陳獨秀為代表,有胡適、劉文典等。

浙派則有周作人、湯爾和、沈尹默、馬裕藻、馬敘倫、沈兼士、錢玄同、朱希祖等。

在他們努力下,特別是在陳獨秀的衝擊下,“嚴復幫”大失方寸。需知,林琴南是支持白話文的,清末時還曾參與白話報的主編工作,在1919年前,他雖然以文言文著稱,但被認為是文壇領袖。

在陳獨秀不斷的挑釁下,終至林琴南方寸大亂,加上被踢出北大,故寫小說惡罵蔡元培。蔡元培雖表面上未予追究,但從心理上對浙派更加倚重。

圖片說明:湯爾和將蔡元培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利用謠言將陳獨秀轟出北大,在日據時期,他積極參與偽北大建設,被時人視為漢奸。

然而,蔡元培比較誠實,遠不如湯爾和、沈兼士、馬敘倫等人老謀深算。到後來,浙派關起門來成為一個小團體,蔡元培凡事均被其左右,遂有後來將陳獨秀轟出北大事。

嚴復先生曾說:“蔡孑民(即蔡元培)人格甚高,然於世事……偏喜新理,而不識其時之未至,則人雖良士,亦與汪精衛、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諸公同歸於神經病一流而已,於世事不但無補,且有害也。”

3、蔡元培並不淡薄功名

蔡元培為人不喜細務,所以能被湯爾和等人所利用。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為抗命,憤然辭職。

當時蔡元培的頂頭上司是傅增湘,傅是著名藏書家,時任教育部長,而魯迅正在教育部當僉事。他在文章中曾提到傅增湘到京師圖書館看宋版書,最後還了盒子,卻沒有書。當時魯迅負責,嚇得夠嗆,忙追問,幸傅增湘尚未出圖書館門,他轉頭斥責自己的奴僕:讓你們放回去,居然不放回去,真是混賬。

魯迅至少兩次在文章中寫到這件事,只是用F來替代傅增湘。這就是著名的“盜書”典故。

圖片說明:魯迅反感傅增湘,還有一層原因,魯迅也藏書,一度缺錢,求人收購,傅增湘看了,給了一個奇低的價錢,魯迅大怒,以後與傅增湘的關係遂不睦。

對於盜書,魯迅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中國的東西,只要是公物,懂行的會將它偷完,不懂行的會將它毀壞完。

傅增湘對蔡元培其實是很支持的,否則蔡不可能一再抗命。蔡辭職,固然有與學生髮生毆鬥、感覺受辱的一面,也有以進為退的意思。

蔡元培離開北大時,自稱“胃痾”,是一句靈活性很強的話,此外,當時代理校政的蔣夢麟、英文科主任胡適等人均視蔡為校長,北大當時會計課負責人是蔡的內弟。其實是欲擒故縱。

民國政府任命詩人蔣智由替代蔡元培,蔡元培馬上給蔣寫信,慶祝他上任,其實是探口風,蔣當然明白,立刻在《晨報》上發表聲明,稱:“校長之職,雖異仕途,亦決不投身其中,致受牽率。”

蔣智由是非常明智的,後來民國政府讓胡仁源當北大校長,結果被驅除出校,北大學生拒絕承認他,北大教職員也聲明“除蔡元培外,絕不承認第二人”。

4、為殺回北大,與李石曾交惡

國民黨有所謂四大元老,即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

他們在國民黨成立、發展過程中做出過較大貢獻,他們非商即文,不太介入政治,時人視之為新“商山四皓”。

曾留學法國的李石曾因拿到了法國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主導權,和胡適一樣(胡適在英國退還庚款委員會中任職),成為當時財力雄厚、足以號令文教界的關鍵人物。

國民黨北伐成功後,李石曾和蔡元培都主張採取法國的大學區制,就是將全國分成幾個大學區,分別設一所大學,一些中學和小學,中學和小學歸屬大學校長統領。

這一方法的優點在於大大節省辦公經費,後來中法大學即採取了此法。

可這就涉及要取消北京當時許多大學,併為中國大學,這讓擁有歷史的北京大學極為不滿。

蔡、李力推大學區制,因為蔡想回北京當中國大學校長,他沒想到,李石曾也有此意,但李一直隱瞞了自己的想法,到關鍵時刻才攤牌,蔡、李多年友誼因此崩潰。

圖片說明: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後來創辦了中法大學。

在關鍵時刻,吳稚暉耍滑頭,突然轉向支持李石曾,蔡元培被迫退出。李石曾在北京設立了中國大學籌備處。沒想到,北大學生衝擊至,將籌備處搗毀,還毆打了相關工作人員。李石曾僥倖逃脫,此議遂罷。

圖片說明: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他文章極為犀利,以罵著稱,遠比魯迅文筆要激烈得多,但營養卻較少。吳稚暉後來曾為偏向李石曾而向蔡元培道歉,藉口說:我是希望四人之間不出現分裂。但事實上,蔡元培此後與李石曾來往甚少,胡適對李石曾也非常反感,在信中稱李是“膚淺之人”,併力主蔡元培當中國大學校長。

從此番波折中,頗可見蔡元培先生也並不是毫無主見的木頭人。

5、蔡元培晚年淡出政治

在四一二大屠殺前,蔣介石請四大元老提出意見,蔡元培積極支持蔣,其中原因,至今難明,或有迴歸政壇之意。

但四一二大屠殺後,蔡元培又淡薄功名,因他在政界、學界、教育界廣有人脈,所以後期行事以人為善。

胡適整理北大,將浙派一一排擠出校時,蔡元培未再幹預。

魯迅困窘時,蔡元培給魯迅找了個撰述員的閒差,不需上班,也沒有工作任務,每月幹拿100大洋,這筆錢魯迅領了很多年。魯迅後來與宋慶齡等建立聯繫,也是蔡元培幫的忙。魯迅在私人信件中曾說:我對我那位老鄉,其實不以為然,他糊塗得可以。

圖片說明:蕭伯納訪華時,在蔡元培的介紹下,魯迅和蕭見了一面,當時媒體稱魯迅是“中國的蕭伯納”,後來記者問蕭怎麼看,蕭說接觸時間很短,可能魯迅也是個幽默的人吧。魯迅對這次見面也不是太興奮。

然而,在表面上,魯迅從不曾說蔡元培的壞話,蔡元培幫助很多左派作家脫難,柔石被捕時,魯迅找過蔡元培,後來丁玲被捕,也是託蔡元培幫忙,蔡最終救下了丁玲的命。

蔡元培中晚年只做善事,不求功名,特別是從來不拿民主之類概念壓蔣,這讓蔣介石也很感動,蔡去世時,蔣說,像蔡元培這樣忠厚的讀書人,以後再也沒有了。此話包含了對胡適的不滿。

毫無疑問,蔡元培先生為中國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也存在性格短板,也做過一些糊塗事,提出這寫無損於蔡先生的偉大。


老虎他爹


在現代教育史和思想史上,蔡元培是一位座標式的人物。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以兼容幷包思想培育出北大風格和北大精神。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這位曾留學德國和法國的近代中國教育界元老,同時又是前清翰林,或許正是這份獨特的經歷,讓他矢志以“兼容幷包”作為北大辦學宗旨,提倡“學術思想自由”,既招攬了陳獨秀、章太炎、陳寅恪、胡適、魯迅等一批新思想、新文化的新人物,也將拖著一條大辮子的最頑固的舊教員辜鴻銘、曾擁護過袁世凱稱帝的劉師培等繼續留用,打破種種思想文化禁區,向青年學生展現了廣闊的學術自由空間。

作為一名大學校長,蔡元培雖然對學生運動一向持保留態度,但是當知悉巴黎和會密電後,他還是據實告知了北大學生,併發出“官可以不做,國不可不救。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吶喊,成為五四運動領袖之一。

蔣介石曾評論胡適的一生:“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其實拿來評價蔡元培,也是很恰當的。


非白非黑


說到蔡元培,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和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了。一直以來,蔡元培給大家的印象就是:革命者,教育家,思想進步的開明人士。



蔡元培,字鶴卿,漢族人,1868年生於浙江紹興,25歲時,通過科舉途徑,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隨著對西學的接觸,蔡元培的思想逐漸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並傾向於教育和革命。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組織了光復會,第二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立後,光復會併入了同盟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在擔任教育總長期間,蔡元培頒佈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確定了民主教育體制,並試圖建立健全全國國民學校。

1916年,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更發表了極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並積極支持李大釗等開明人士在北大教學。包括魯迅、李四光、胡適等諸多民國名人,都是得益於蔡元培的提攜才進入北大。


一直以來,蔡元培在民國知識分子階層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給大家的印象也是敦厚的長者,使人如沐春風的教育家和愛國的革命者。但是奇怪的是,在1927年北伐勝利後,擔任國民黨監察委員會委員的蔡元培卻大力支持蔣介石QD。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產生了激烈的矛盾,為了統一權力,蔣介石決心“QD”。在蔡元培擔任主席的兩次國民黨監察會議中,蔡元培大力支持蔣介石的親信吳稚暉等人提出的QD建議,並將活動定名為“護黨救國運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即開展。蔣介石利用青幫等地痞流氓,對包括共產黨員在內的革命人士進行了瘋狂的屠殺,短短一個月間,就有幾十萬革命群眾被屠殺。過程之血腥,手段之狠辣,堪稱民國以來前所未有,甚至他們喊出了“寧可錯殺3000,不可放過一個”的瘋狂口號。而且,不僅僅是共產黨,連國民黨及基層人士也大批被殺害。

蔡元培支持蔣介石QD的政治主張,的確令很多人大跌眼鏡。蔡元培一貫堅持“兼容幷包”,與許多共產黨人是關係極為良好,包括周總理等人前去法國勤工儉學,也是得益於蔡元培的提倡和組織。

不過,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也不應該站在上帝視角肆意指責。處於民國時期特殊環境的蔡元培當然也有他的侷限性,清黨期間蔡元培雖然選擇了支持QD的錯誤主張,但是他與蔣介石仍有本質的不同:蔡元培從未贊成蔣介石肆意殺害革命群眾的血腥做法,也曾積極參與營救被捕的共產黨人。而且,並在認清蔣介石的本質後,很快回到了民主革命的立場。


鳶飛九天2018


蔡佬是天才。是一位偉大教育家,七歲中秀才,=十二歲舉人,二十四歲進士,=十六歲就進翰林院任要職是中國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