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鹅鸭城遗址见证东夷人最后的处境,最终被华夏文化融合

禹王山东为鹅鸭城遗址,该城规模不大,仅500米见方,城内目前较低挂,土质呈黑褐色,似曾遭长期水浸,鹅鸭城之名很可能就是因此得名。

鹅鸭城遗址见证东夷人最后的处境,最终被华夏文化融合

从鹅鸭城遗址的位置、地层堆积及出土物的特征看,与春秋中期徐偃王败走武原完全吻合。吴灭徐时所反映出的徐都周围地理环境与鹅鸭城也极为相似。

《左传》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已卵,灭徐”。从这一记载来看,徐都依山近水,地势较为低注,吴人因此可以用水攻。鹅鸭城东、北、西三面分别为谷山、锅山,、禹王山环绕,地势低洼,三面之水均通过鹅鸭城南流。现城的西,北两面均筑有堤坝,以拦截山上的洪水。

在鹅鸭城东北谷山与青岗山之间为一低地,向东不远即为泇河,若截断泇河引水西灌鹅鸭城是很容易的。今鹅鸭城内仍然排水不畅极易积水,难以种植庄稼,当地农民不得不挖塘养鱼。因此鹅鸭城就是徐偃王北迁武原的都城。

自僖公十五年娄林之役失败后北迁武原,徐国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定时期,但吴国在南方崛起后,徐国的命运再次发生逆转。野心勃勃的吴王也力图争霸中原,而徐国是其北上的必经之地,因此徐国的存在就成为其争霸的障碍。

昭公三十年,徐国终于被吴王以收留并放走公子掩余为借口所灭。在春秋战国这种弱肉强食的时代,处于大国夹缝中的诸侯小国的命运是极其坎坷的,徐国也是如此。

徐国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迫迁移,徐人也历经颠沛流离之苦,有的跟随国家迁徙,有的留在当地成为胜利者的战利品,有的则逃往他乡。

在浙江及江西都曾多次发现徐器,特别是浙江,当地有不少关于徐偃王的传说,这一部分徐人很可能是徐国在娄林之役失败后南迁的。

春秋后期,徐国灭亡以后,原东夷族已经基本上消失,东夷族文化逐步融合到华夏文化中,东夷文化也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秦汉以后仍然可以看到有关东夷的记载,但那主要是指东北夷及倭,与原东夷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