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谁喝了这碗天目湖鱼头汤,都说赞!

第一次喝正宗的天目湖鱼头汤,是在三年前。因为公事出差溧阳,下午从南京出发,傍晚才抵达溧阳天目湖。天目湖平静如镜,夕阳洒在湖面上,点点倒影,美得像一幅油画。正值秋末冬初,树上的叶子已然凋零,野草枯黄,湖边景色虽然萧条,但是转身朝酒店的餐厅望去,鹅黄色的灯光让人倍感温暖,服务员们小心翼翼地端着超大的砂锅,想着里面是乳白色的鱼汤和鲜嫩的鱼头,顿时味蕾大开,迫不及待地想在冬夜喝一碗天目湖鱼头汤!

谁喝了这碗天目湖鱼头汤,都说赞!

天目湖砂锅鱼头是溧阳天目湖地区的传统名菜。天目湖原名沙河水库,水库中的沙河鳙鱼长得体大壮实,肉质细腻,做出的菜肴滋味鲜美,营养丰富。而沙河鳙鱼又以砂锅鱼头最为出名,砂锅鱼头的妙处在于原料的独特性,天目湖鳙鱼肉质细嫩,湖水清澈无污染,炖出来的汤和肉实乃独一无二,出了溧阳天目湖,很难吃到这个味。

砂锅鱼头选用四至五公斤重活蹦鲜跳的胖头鱼,去鳞去鳃,除去内脏,在头后三公分处将头剁下,煎黄之后,捞出来放入砂锅中。这时候,倒入甘甜清洌的天目湖水,撇除浮油,辅以数十种佐料,用文火煨上数小时。上桌时,汤色如乳,鱼肉白里透红,细嫩似豆花,绝无土腥味,肥而不腻,美妙绝伦。

谁喝了这碗天目湖鱼头汤,都说赞!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一书里写过砂锅鱼头豆腐:“鲢鱼豆腐,用大鲢鱼煎熟,加豆腐,喷浆水,葱、油滚之,俟汤色半白起锅,其头味尤美,此杭州菜也。”袁枚披露其来历及做法,虽然寥寥数句,但是明白晓畅,成为后世做这道菜常用的普遍方法。

后人考证,文中所指的鲢鱼,不一定是指鲢鱼,应当是与鲢鱼、草鱼、青鱼合称为“四大家鱼”的鳙鱼。鳙鱼也叫“花鲢”,因为头大,最常听见的是大家把它称为“胖头鱼”。胖头鱼的头,风味绝佳,富含胶质,肉质肥润,除了鳃器和骨头外,毫无废弃之物。打开鳃盖子,喉边与鳃连结处的“胡桃肉”,嫩如猪脑,细腻无比,嗜鱼的老饕无不为其食指大动!

谁喝了这碗天目湖鱼头汤,都说赞!

至于此菜的由来,不得不提到吃货乾隆爷了。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游览西湖时,来到了吴山脚下,赶巧逢大雷雨,众人无法可想,只好直奔一家小饭店内避雨,饥寒交迫,好不狼狈。店主人王小二见状,只好将在店里仅存的半个鲢鱼头和一方豆腐等,烧成一大锅菜,端给乾隆等一行人充饥,大家吃得极香,无不夸其味美。待到乾隆返京,一念及其滋味,每每废箸而叹。后来,趁着下次南巡,重游旧地之时,特地叫尝此菜,觉得味道仍美,便题了“皇饭儿”三字相赠。大家至此才知道皇上欣赏这个味儿。于是,在好事者的奔走相告下,百姓争相光顾,生意十分兴隆。王小二从此专卖砂锅鱼头豆腐,成为杭州名菜,与东坡肉等名馔齐名。

谁喝了这碗天目湖鱼头汤,都说赞!

砂锅鱼头起源于杭州西湖,真正时兴确是在溧阳的天目湖。最近一次去天目湖,依然少不了品尝一下正宗的天目湖鱼头汤。进入餐厅,无论桌子大小,每桌顾客的面前都摆着一个巨大的砂锅。当地推陈出新,不再使用圆形的白色砂锅,而是特制了椭圆形的砂锅,一口大大的砂锅端上来,既有砂锅的重量,又有鱼头和汤的重量,服务员需要两手用力才能将其端稳。

谁喝了这碗天目湖鱼头汤,都说赞!

揭盖,闻香,撒香菜或姜丝,汤汁浓郁,氤氲着鱼肉的鲜香和奶香,先喝一碗热汤开胃,接着品尝滑腴爽嫩的鱼头和软中带劲的鱼肉,香气弥漫四溢,鱼肉和豆腐混在一起,竟然不知道哪一块是豆腐,哪一块是鱼肉。

正如美食家朱振藩所说:处此氛围,真个是“别有天地非人间”,“但愿长醉不复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