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與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普斯談中國經濟

與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普斯談中國經濟

我與費爾普斯

編者按:這篇文章選自本人新著《商業的邏輯》第五章他山之石篇,於 2013年 11月發表在《中國經營報》上。以下為文章全文:

2013年 9月 24日,我在美國紐約 Downtown Association俱樂部與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費爾普斯( Edmund Phelps)進行了一次談話,提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費爾普斯出生於 1933年,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費爾普斯最主要的貢獻就是重新分析了宏觀經濟動態最優路徑,他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為了表彰他在經濟增長理論方面和通貨膨脹預期失業率上所做的突出貢獻,瑞典皇家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 2006年授予他諾貝爾經濟學獎。

費爾普斯說,中國經濟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主要源於兩大戰略的設計與實施:一是將低成本的勞動力轉移到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創造了人口紅利,促進了經濟發展;二是從西方發達國家獲得了技術轉移,從而取得了先進的生產要素。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兩個巨大的挑戰:一是如何縮小貧富差距,二是如何將現有的經濟體制轉化為富有創新活力的體制。雖然中國目前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如清華、北大等高校畢業生,但是,他們並沒有去創業,而是從事一般國有企業僱員或者公務員的工作,這是中國人才的極大浪費。

對於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費爾普斯認為,中國一直徘徊在是“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的道路上。中國應該放棄以所有制劃分企業的傳統思路,轉而走第三條路,即按照“現代價值”構建新型的經濟關係。

他解釋說,所謂“現代價值”,指的是創新、個體、追求新生活。現代商人應該具有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在於勇於創新,給社會提供就業機會,創造社會價值,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收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應該支持思路開闊、觀念新穎、富有創造性的人才和機構,並給予金融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尤其是要支持大學生創業。這樣做,國有企業才不會受到大的衝擊,而私營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企業,也會得到較快發展。在歐美髮達國家中,國有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佔比均小於 10%,其餘的都是私營企業,這些私營企業是支撐國家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動力。

一起參加對話的道格拉斯先生以印度 Infosis公司的例子來支持費爾普斯的理論。 Infosis是世界著名的 IT服務公司。根據道格拉斯的介紹,該公司的老闆每年都拿出相當數量的利潤,交給有創新能力的員工,讓他們去自主創業。但要遵守以下三個原則:一是獲得資金的創業者,必須在公司主營業務以外的新領域自行創業;二是脫離公司獨立創業,業務不得與公司發生聯繫;三是創業資金超過額定 50萬美元的部分由創業者自己從市場融資。通過這種途徑, Infosis培養了大批創業人士。

Infosis公司的老闆在解釋他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時說道,他家有 3個兒子,大兒子的事業得到他充分的支持,甚至被他大包大攬;二兒子和三兒子,他都按照上述對待員工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探索創業。結果,二兒子和三兒子的事業都比大兒子成功得多。道格拉斯用這個例子做比喻說,國有企業就好比大兒子,而富有創新精神的私營企業就像是二兒子和三兒子。

費爾普斯認為,經濟發展既不能畫地為牢,刻意追求什麼模式,更不能刻意反對什麼西化,無論是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是美國經濟的進步,都必須根據不斷髮生變化的市場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他強調說,其實美國一路走來也從未有過一成不變的模式。因此,不要固守所有制的分野,應該更關注誰最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如果私營企業有創新精神,政府就應該支持私營企業;如果國有企業有創新精神,政府就支持國有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兩者都會對國家經濟做出重要貢獻。

參加對話的一位美國人士援引了當年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通過征服世界發展經濟的史實,並認為兩次世界大戰同樣促進了世界經濟,因此,他不認為按“現代價值”構建新型的經濟關係是一條出路。費爾普斯對此回應說,和平是世界的主流,戰爭是對世界和人類的摧殘。在和平的環境下,按照“現代價值”構建新型的經濟關係,順應時勢與市場,可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在談及中國的金融改革時,費爾普斯說,中國金融業只有增加透明度,才能獲得世界的認可。中國政府在參與經濟管理的時候要把握好“度”,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國家在中小企業金融融資方面,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