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抖音昨天上線了一個 H5,博物館的珍貴館藏們演繹了一箇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預告今天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博物館們要在社交媒體上搞些大事情。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首先是大 V 林立的微博,5 月 18 日國際博物館日起至 5 月 20 日,微博聯合 @中國文博、@新浪收藏 以及 60 多家文博機構微博共同發起線上 #國際博物館日# 活動。

洛陽親友如相問

就說約會博物館

勸君莫惜金縷衣

不如約會博物館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不僅年紀大底蘊深的博物館們玩得歡,各大媒體、品牌官方也響應一起 #約會博物館 #,簡直把這個博物館日搞成大型網絡營銷派對。

直播雖然已經被玩到膩了,但各大博物館現場接力 “輪播”,你看過沒?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國際博物館日直播表,圖片來源:微博)

越來越上得了檯面的抖音,這次國際博物館日也聯合了七大博物館,一起搞事情。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首先是昨天刷屏的《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 H5 打頭陣,緊接著今天正式啟動,抖音經典 “響指姿勢” 打卡逛館,各大博物館官方也正式入駐抖音。

年輕人開始喜歡 “舊東西”

《我在故宮修文物》記錄片在二次元亞文化聚集地 B 站一夜大火是個驚喜,你看,新和舊總會意想不到的地方交匯。

憑藉著紀錄片,文物修復這個行業走進年輕人的視野,這些從事古老行業的工匠獲得年輕人的喜歡。溫文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師傅成為不少 00 後 90 後的男神,看著這一群國美、央美畢業的藝術類學霸在 “冷宮” 院子裡修補文物,不少年輕人也萌生投身其中的想法。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2016 年 1 月在 B 站上線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截止為目前播放量達到 322.8 萬,豆瓣評分高達 9.3 分。後續電影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2016 年 12 月上線,B 站播放量達到 292.2 萬,上映 21 天后票房為 622 萬。

文物修復這個 “坐冷板凳” 的題材的紀錄片票房無法與商業電影比較,但該片能在各大電影院上映,實在難得,是 B 站粉絲們的功勞。

接力《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是 CCTV 的文博節目《國家寶藏》,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邀請 27 位 “國寶守護人” 演繹國寶的故事。一夜刷屏的國寶重器們,也深得年輕人喜歡,如 B 站上就有 “剪刀手” 給國寶配對擬人群像,視頻播放量超過十萬,《國家寶藏》的導演於蕾也點贊。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百歲老館也往年輕人堆裡鑽

如果說博物館裡都是歷史的屍體,它們也要在社交網絡上 “詐屍”。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中可以看到文物保護使用高科技手段,3D 打印技術將是文物修復的好幫手。愛範兒(微信:ifanr)曾經介紹過故宮博物館與科技的接軌,擁有了各類逛館 APP 和小程序,即使不願意出門的肥宅,端坐家中也能把館逛遍。

故宮博物館魔性的淘寶店,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坐擁故宮博物館海量文創資源,堪比杜蕾斯、海爾的新媒體運營團隊,時常 “發病” 的設計師,加起來就是受年輕人追捧的網紅店。

日本的和紙膠帶火爆,不僅文具品牌跟風出新品,博物館們也緊跟消費步伐。臺北故宮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都利用自身的館藏資源,出了類似的產品。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臺北故宮博物館膠帶,圖片來源:搜狐)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四爺:朕就是這樣漢子 圖片來源:故宮淘寶)

百歲老館們,不僅僅是歷史藝術收藏地,還是一個社會的人文精神象徵。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幾位特殊的館員,它們是征服了人類的貓咪。

事情是這個樣子,一個熊孩子在博物館裡動了流浪小貓,結果被貓媽抓傷了。熊孩子的媽向博物館投訴,要求趕走流浪貓。事件引起網友熱烈討論,人民日報發起投票,最終在網友的強烈支持下,碑林博物館留下館內流浪貓並由工作人員管理。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碑林的 “留貓” 決定,向網友展示了博物館的包容精神。儒道佛並存的國家,博物館就應該是理想中的樣子。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除了碑林博物館的館員 @碑林颯露黃,故宮博物館也有館員貓 @大內侍衛。文物與眾生一樣是活的,所以博物館一定是活的。

2017 年有一部豆瓣評分不錯票房卻很爛的電影《閃光少女》,用二次元、中西方結合的方式來科普中國的古老樂器。新瓶裝舊酒的方式,雖然略顯中二和粗糙,但也收穫不少年輕人的喜歡。

這次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 “超級連接的博物館”,百歲老館們在網上蹦躂,也是 “老與新” 結合的嘗試。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老祖宗的音樂也很好,圖片來源:豆瓣)

世界四大博物館為什麼沒有故宮?馬未都先生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

我們故宮的藏品,主要都是我們自己的藏品,即便有些海外的藏品,也是海外通過貿易商品交流和使節納貢獲得的,不是刻意的藝術追求。

我國的博物館沒有獲得國際認可,這個雖然是一個遺憾,但從館藏來源來看,世界四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冬宮、盧浮宮博物館)的海外藏品不少通過戰爭掠奪而來。“國際大博物館” 的名號,到底是紀念碑還是羞恥柱?

博物館搞了一場總動員,你今日逛了沒?

博物館們收藏著國土裡生長出來的藝術和歷史,現在也努力跟上網絡時代發展。無論是像馬未都先生建議的那樣,購買外國藏品拓展視野,還是堅持本土藝術,博物館們正慢慢尋找自己的風格,如《閃光少女》裡 “自閉” 少女說的那樣:

臣的出路,臣自然心理有數。

博物館們的出路,自然有很多啦。政府掏錢養活,不必賺吆喝的博物館們,這次搞的大型 “營銷” 就是其中一條路。既然修文物的紀錄片也可以配彈幕食用了,還有什麼跨次元傳播不能試試?

除了關注社交網絡上各大老館的蹦躂,博物館們的展覽活動也值得一看,週末去跟博物館約個會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