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女人太贤惠,男人必出轨”

0

小时候,一直有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为什么电视剧里那些温婉贤淑、平易近人、沉稳大方的妻子,总是最惨的那一个。

她们勤勤恳恳地工作、任劳任怨地为家庭付出、伺候孩子、照顾老公、赡养老人,可最终的结局不是遭受婆婆冷眼,就是老公外遇,在经历一场婚姻争夺战之后,退位。

相反,那些行为张扬、举止夸张、靠几句娇滴滴的话语,传递几个调情的眼神,就斩获了别人付出多年的心血。

直到我看了《人民的名义》,里面有一句话才把我多年的疑惑解开:

婚姻从来不以女人的贤惠和宽容取胜。

“女人太贤惠,男人必出轨”

网络上给贤惠的定义是这样的:

妇女为家庭付出,态度和气,善良温和而通情达理,心灵手巧,描述的是一种品质和行为,与外表无关。

这也是传统刻板印象里女性一直以来所扮演的角色,同样也是长辈、老公找寻的标准。

但是,社会开放后,越来越多的男女想要打破这个怪圈,有人不满足另一半只是一个包揽家务的女人,有人不满足于老公的不知足。

据某组调查显示:有七成男人出轨原因,是因为老婆太贤惠。也就是说,她们不需要男人提供的任何帮助。

有一位男性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老婆作为女人,作为妻子,没有任何缺点。忠诚、勤劳、孝顺、听话,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跟她在一起,我丝毫没有幸福感,我时常感觉自己很孤独、空虚,生活很乏味。

在一段家庭关系中,夫妻最重要的就是参与感。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家庭出力、奉献,只有当两个人真正的参与到家庭活动中后,你们构建的体系才是彼此的精神乐园。

在过去,传统的观念告诉我们女人要贤良淑德,这样婚姻才会更幸福。

但是,到了现代,女人如果在婚姻里盲目付出,反倒让男人起了疏远之意。

这是因为,当女人们都在开始为贤妻良母而奋斗时,婚姻的潜在毒瘤也就开始侵袭了,女人的这种观念应该跟随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变换。

一个家庭的结合首先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奉献之上。懂得牺牲自己成全家庭的女人看似很伟大,可日子长了就缺乏创新与价值。

婚姻的破坏者并不是婚外情,“贤妻良母才是男人审美疲劳的根源。”

1

汪曾祺的《老味道》里,讲过一件怪事。

一个卖茶的女人,地上有两个围着她转的孩子手里还抱着一个孩子,她一边敞怀喂奶,一边招呼客人倒茶。身强体健的丈夫不管不问,在一旁喝牛奶。

汪曾祺不解,凭着每天卖几碗茶水、卖一点草鞋、地瓜,怎么能喂饱那么多张嘴,还要供应一个每天懒惰的丈夫喝牛奶。

他说,中国妇女仿佛有种惊人的耐力,多大的负担也压不垮。

这个故事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女性现在已经可以自主追求想要的人生,但纵观当今女性的生活状态,虽不至于像卖茶的妇人一样,辛苦操持着家业、任劳任怨,但这种名为居家、贤惠的词语,依然是评判“好妻子”的标准,同时也一直牢牢生长在女性的思想中。

我们常会看到,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囿于在孩子与丈夫之间,变得失去自我,没有独立的意识与思想。

很多女性误认为在家庭中付出的成本与收获的认可是成正比的,只要我奉献的多,就可以获得丈夫更多的青睐。

但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拥有独立的人格、更懂得为自己争取和付出的人会更容易收获幸福。

“女人太贤惠,男人必出轨”

因为,任何一段关系,都不是靠单方面过度牺牲来维持的,过度牺牲的不是爱,是不能承受的负担。

牺牲式的付出,并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带来的只有不能承受之重,时间久了,人会想逃离。

有一个定律叫“贝勃定律”,它的意思是说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第一次的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刺激。

也就是说,为什么很多贤惠顾家的女性,反而得不到丈夫的重视,因为当一件事成为习惯以后,就会变得理所当然。

对方对你的疼惜与爱也会减弱,甚至认为你的过度付出是没有能力的表现,会因此被更加贬低。

而女性在这场婚姻里,因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却没有得到一份应有的回应,也会变得委屈、埋怨、不解风情。这就是婚姻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现在外界的声音都在鼓励女性独立,不是需要你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也不需要你支撑起家庭的重任,你该做的是建立起自己的价值。

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优秀的妻子之间,你要先成为你自己。

德国情感医师爱娃写过一本书叫《爱自己,和谁结婚的都一样》,里面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请将寻找爱的触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我们是有能力让自己获得幸福的,不必通过自我牺牲的方式获得;

不要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地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地接受别人的给予。

人这一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条路注定是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女性更多的应该是以自己为参照物,避免过度牺牲。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靠外界的给予,而是自我内心深处的修补。所以,停止一味的付出,在爱别人之前,请先鼓励自己。

2

太贤惠的女人,婚后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琐碎上,往往忽略了提升自己精致的一面。

微博上有这样一个新闻:

一位已婚女人,昨晚想帮四岁的女儿洗澡,但女儿说不要,因为“妈妈的肚子吓人。”

她剖腹产,恢复时伤口没养好,伤疤有点显眼。童言无忌,她没在意。

可老公抱着孩子,在一旁漫不经心地说:“听见了吗,连女儿都嫌你丑。”

结果,两个人就着这个事就吵起来了。女儿吓坏了说:“妈妈是疯婆子”,并且说这是爸爸跟奶奶说的。

后来,她也哭了,委屈得不行,觉得自己工作又顾家,全心全意,忙来忙去,怎么就成了个“难看的疯婆子”了。

我想,这大概也是多数女人的委屈吧。

婚前谁不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小公主,原来也是会下班后行走于蓝天白云下,和朋友去小酒馆享受静谧的时光;也会在闲时去挑选流行的护肤品、去试喜欢已久的经典口红。

可是,结了婚之后,生活的重心全部倒戈在了新建立的小家庭中,苦心经营,怕它有危机、怕它易碎、怕它遇冷。

时光转瞬即逝,你没有了昔日的容颜、没有了自己的日程、在姐妹局里也渐渐虚化了身影。

你以为你为家庭倾尽所有,就会赢来丈夫的关怀,最后,家庭料理好了,人也苍老了许多,老公却变心了,顾影自怜的承受着支离破碎的婚姻。

有人说,女人在婚姻里千万不能忘了自己,要为自己投资,要让你的老公注意到你。

尽管还有不少人会认为,女人最有用和最光荣的职业是持家,她们却不明白婚姻和个人是很难达到平衡的。

即便是在主妇的生涯中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自我,不断给自己蓄电,内外兼修,才能让自己有活力,保持对生活的活力,让婚姻也能迸发长久的生命力。

“女人太贤惠,男人必出轨”

苏菲玛索说: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优雅到死,不能让婚姻将女人消磨地失去光泽。”

不是男人不喜欢贤惠持家的女人,而是他们更喜欢那些在婚姻的细碎中仍能充满生命力的女人。

她们热爱家庭,也愿意为其付出时间和心血,她们可以把家庭事物照料得头头是道,但她们也会热爱自己,永远会关注自己的所想所爱,于是她们有自己的生活内容,精神上独立有趣,活出一道光。

男性与生俱来的某些特性虽然很难被驯服,但是他们却又是好于征服又崇尚新鲜感的动物,如果你完全倾其所有又百依百顺,不懂得装点自己,他们很快也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女性可以持家,但也要做一个有底气、从容、坦然的人。你不一定要洗衣做饭,可以看书浇花享受阳光。

家庭和婚姻固然可以为你带来安全感,但最终本质上的安全感,永远是你要不停地在成长。

自在的人生,一定是可以在婚姻与个人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沉浸幸福中的同时又不冷落自己。

即便你没有收获到更好的婚姻,但是你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3

太贤惠的女人,缺少些许的情趣,以及恰到好处的共情。

国作家德莱塞在谈到婚姻与两性关系时曾说过:一个朴实、耐心、平凡的女人,这种女人的生活多半是铺在牺牲的道路上的。

转而言之,到了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婚恋关系的更替,男女情感交割的重叠,如果一个女人幻想着做个贤妻良母去扭转婚姻的关系,幻想着用自己的隐忍与牺牲去获取幸福与尊重,似乎这样的标准太过简单而不实际。

老实本分、平凡朴素,都像是无声的讽刺。

“女人太贤惠,男人必出轨”

或许很多女性都无法理解,男人为什么会迷恋第三者。

因为她们更懂得倾听,不会唠叨与指责;与她们在一起,永远都有新鲜感,在男人进门的那一刻,她们会穿上最性感的情趣内衣,而老婆总是在丈夫面前表现出自己邋遢的一面。

她们更懂得如何去迎话,让人感觉到舒服;她们总是会找到与男人之间那份刚刚好的交谈尺度,不会因为我们关系亲近,就变得口无遮拦。

这时候有人一定会说,做人家老婆和做情人,本身就带着两种不一样的社会角色,老婆承担的责任要比情人重的多。

但是,做人家老婆就一定要过得像老婆吗,你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最受宠的小情人那样,婚后的态度一定要因为社会地位变了,就要变得如此凝重吗。

其实不然,在某一方面情人有她的过人之处,当你把她的长处运用到你的婚姻中的时候,当你不要把自己的社会地位看的太严肃的时候,你会过得更滋润。

女性最有魅力的时刻,就是在她能够抛下给自己身上加持的光环,可以很自然的抒发情感,可以调皮,也可以调情。

婚姻中多样的角色变化,会给婚姻生活注入更多的惊喜与新奇。

从平凡平静的生活,走向刺激又肆意的人生,回归爱情的原生态面貌。

《延禧攻略》里富察皇后在坠楼前说过一句话:“现在我只想做富察容音“。

这句话道尽了她一生的无奈,从皇上撒开她手的那一刻,其实她就已经明白,进入帝王之家,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她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做那个快乐无忧的自己,身上肩负着一重又一重的责任和义务。

年纪轻轻便芳魂永归大地,或许有很多遗憾,但当一个人开始无法做自己,硬生生的逼迫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这种生活会更难熬吧。

她喜欢璎珞,因为他喜欢过去的自己,她更希望能像璎珞那样在宫中活出自己,可是她知道,再无可能了。

在纵身一跃的那一刻,她是微笑的,没有对于世俗过多的眷恋,没有一身的枷锁,她仿佛看见了从前的自己,这一刻她是自由的,更是解脱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女性都不喜欢“贤惠”这个词,甚至不喜欢别人给设定这样的标签。

因为聪明、能干、漂亮,这些特质都是对自身有价值的。

而贤惠不是,它对于大众来说,并没有任何益处。它的延伸含义仅是:会持家、会照顾人、会孝顺长辈。

当一个男性强调这一点的时候,那么他并没有发现你身上其它更美好的品质,仅仅是对于她的付出,表达一种肯定而已。

我可能不欣赏你本身,但我认可你的付出。

4

女性从降临到这个世界开始,就遵循这个社会行驶的轨迹,仿佛身边所有人都在向她们传递一个讯号:女人,一定要温柔贤惠。

温柔、贤惠、善解人意、懂得付出这当然是美德,但一定是建立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的,如果只是遵循恒古不变的传统妇德,一味地归顺、依赖,将自我利益与真实感受让位于男性,再让位于家庭,逐渐淹没自己,那么这种盲目式的牺牲换不来珍惜。

如果对方是男权或也是遵循传统观念的人,那么你的人格将会一直被压迫。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写道:

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他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

女性的自我价值不应该放在两性中去权衡,现在对于女性的选择有很多,每一条职业道路的背后,每一个梦想的背后,其实都还有一条你未曾发现的暗道。

爱情不是唯一,婚姻也未必就是你最终的选择,不要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将自己在两性之上去权衡。

不要放弃一切可能会给你带来巨变的选择,也不要放弃每一个为你所动的坚持。

受到自我的认可是一件很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很多女性害怕被辜负、卑微、自我怀疑与否定,但当你在摸索中,逐渐打破理念的对立面,打开自己的辽远与深刻,逐渐用强去爱,你会离幸福更近。

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森林,所遇皆良缘,所行化坦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