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江蘇宿遷市泗洪縣推進鄉村“共建共治共享”——公共空間治理,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群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黨和政府工作就要抓什麼、推進什麼。江蘇宿遷市泗洪縣公共空間治理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果,關鍵在於牢牢把握了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緊緊抓住了群眾的熱切期盼,牽住了“牛鼻子”,找準了突破口,走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新路,初步形成了可借鑑可推廣的“泗洪經驗”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各地也面臨一些問題,如“政府急、農民閒”“幹部幹、群眾看”的現象仍然存在,群眾參與的主動性不足;公共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村集體公共資源資產被少數人侵佔;村級治理體系不健全、社會治理成效弱化等。針對這些問題,江蘇宿遷市將公共空間治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以宿遷市泗洪縣為試點,全面開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摸索出一條頗具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之路。

以“靜態”資源治理效能拓展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動態”空間

公共空間治理,既能惠及廣大群眾,也能更好地釋放發展紅利、推進鄉村振興。泗洪縣通過深入摸排,以公共空間被侵佔問題最突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道路、水體、村居集體資產資源、集鎮區及集中居住區、鄉鎮工業集中區“五大空間”為重點,精準施策、分類治理。

泗洪縣將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與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網格化社會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等10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用足用好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各類政策措施,達到了“1+10>11”的效果。結合“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要求,對路面、橋樑、路肩、行道樹等路域環境進行治理。治理各類道路3213公里,私人非法搭接路口536個;清理路肩、邊坡非法種植5700餘平方米,劃清了“路田分家”“路宅分家”的明確界限。整治黑臭水體、疏浚河道1600餘公里,改善河道環境。收回被侵佔集體土地4.5萬畝、村級水體2.2萬畝,進入產權交易平臺成交14772筆,共計5.17億元。對清理收回的公共資產資源實行建檔管理、公開處置,確保不再受到二次侵佔。建立健全“戶投放、組收集、村轉運”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清運垃圾29.8萬噸;規範廣告標牌1.1萬處,新栽植樹木71.2萬株,新建垃圾分類收集站點28個,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鎮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畜禽養殖汙染治理率達到99%,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針對鄉鎮工業園區內的閒置土地、爛尾廠房、低價廠房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集中清理,盤活閒置工業用地1482畝,整治低價廠房32.2萬平方米,拓展了鄉鎮工業經濟的發展空間。

通過公共空間治理,泗洪縣清理廢止6137份違規合同,清理債權總額2740萬元,化解債務2670萬元。泗洪縣還將鄉鎮工業園區納入治理範疇,清理了一批低質態企業,招引了一批優質項目,增加了就業崗位。公共空間治理不僅關注資產資源的“靜態”空間,更關注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動態”空間,可謂一舉兩得。

堅持共治共建共享,不斷強化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水平

公共空間治理使泗洪縣鄉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水平和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群眾的公共意識和法律意識明顯加強,大量因為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而產生的矛盾糾紛得到化解,攀比侵佔公共資產資源的不良風氣得到遏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陳風陋習得到糾正,鄉風文明大幅提升。

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是決定鄉村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泗洪縣堅持通過黨建引領公共空間治理,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率先垂範,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真心和恆心。泗洪縣通過強化黨員、幹部和鄉賢的“三帶頭”作用,帶動黨員幹部共簽訂承諾書5.3萬份,800餘名黨員幹部退出個人或直系親屬侵佔的公共資產資源。

在處置敏感公共資產資源過程中,泗洪縣探索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即村支委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用制度化手段倒逼各級幹部將工作環節置於群眾監督之下,實現了“通過制度管幹部、通過制度促公平”。運用法治思維預防化解矛盾,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依法按程序維護權益、依法處置重大爭議問題。通過多種手段,提升群眾自治的主動性,實現鄉村治理“共治共建共享”。

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將治理體系轉化為治理效能

泗洪縣通過公共空間治理,釐清了公私界限,用好了集體資產,提升了治理水平,塑造了文明鄉風,既提升了鄉村人居環境的“面子”,又優化了集體資產資源合理利用的“裡子”,更鞏固了基層治理的“根子”。

尊重基層首創與完善制度設計相結合。“泗洪實踐”初見成效,也遇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治理不充分、進展不平衡,社會治理壓力較大,基層投入相對不足,缺少專業化人才支撐等。這些問題在全國農村也有一定代表性。如何更好地發揮“泗洪經驗”的價值,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工作職責,強化政策、人才、資金等各方面保障。

鄉村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薄弱環節和突出短板。要從體制機制入手,進一步加強黨在農村的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理順鄉村工作運行機制,進一步落實村民自治制度,強化村級集體資源管理,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精準性,持續塑造文明鄉風,不斷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有力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調研成員:李愛華 周 宇 劉 巍 張 棟 儲曉焱 方曉華 李克儉 李漢文 田金華 張維剛 執筆:李愛華 周 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