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市場底找到了,什麼叫市場底?沒人交易了就是市場底?

北京紅竹


什麼叫做“市場底”?簡而言之就是“事後諸葛亮”,把股市的 K 線走勢圖拉長,依照股市歷史的走勢趨勢判斷一個區間的底部。



就拿上圖上證指數的走勢圖來說,2440 點就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局部的“市場底”。市場底其實也就是“真實的底部”,在市場底之後市場就會迎來上漲的週期。


我們熟知的底部概念還有“政策底”、“歷史大底”等等,所謂的政策底就是為了避免發生系統性的風險而設定的需要堅守的一個底線,即便被突破也不能持續下行,否則會對於金融市場的穩定形成莫大的衝擊。“政策底”是一種高層意識形態的體現,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各路“郭嘉隊”會入場託市。


“歷史大底”字如其名,股指接近於數年之前市場的歷史底部,採用橫向的比對,可以大致預判未來市場會在哪個區間位置開始新一輪的反彈行情。


沒人交易就是“市場底”,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

一般而言大盤指數臨近“市場底”,成交量的確不高,大家參與的熱情也普遍低迷。因為受制於“買漲不買跌”這種心理因素的助推,在市場遭遇下跌週期時大家本能地會去規避風險,與此同時在樓市經歷瘋狂上漲的階段大家又會毫無戒備地跟風去買入,人性的弱點在投資過程中彰顯的淋漓盡致。


市場缺乏成交量的“低谷階段”並不能定性為:沒人交易。因為大機構、先知先覺的投資者都在做T、高拋低吸降低成本。即便是2019年年初市場參與任期最最低迷的時候,滬市每天仍舊會有 1000 億左右的成交量規模。


況且各路基金、匯金、養老金、機構他們進入股市也是奔著賺錢的目的而來,不可能一直坐以待斃。他們的消息面更加靈通,資金體量巨大,只需要一起“抱團取暖”就能帶起一片天。


不過就即定的事實而言:市場參與的人氣、成交量持續低迷的時候往往股指距離市場真正的底部確實已經不再遙遠


廣大投資者請記住:當絕大部分散戶都在看好市場後市走向,毫無風險顧慮地大手筆買入之時,市場的頂部已經不再遙遠;而幾乎所有人都對於後市抱有悲觀,不再迷戀市場,紛紛割肉走人的時候,距離真正的底部已經不遠。市場就是反人性的,這也印證了“二八定律”只有少部分人賺錢的道理。


總結

市場底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沒有人能作為先知去準確預測它的位置,我們作為一名投資者應該保持理智、清醒。


浮雲財經觀


市場中有一個政策底和市場底,政策底是在連續下跌中政府出利好消息來刺激股市,讓股市短期形成利好,出現反彈,但大環境仍然是不好情況下,反彈結束仍會向下,最經典是15年股災7月份出現國家意志的護盤,但反彈橫盤了一個多月後再次迎來暴跌(熔斷),在9月份下跌幅度巨大情況下,來一波大的反彈,這個底可以說是市場底,是以跌多了有做多機會來做分析。一般下跌中是先有政策底後有市場底,不可混亂。


什麼叫市場底,從15年兩次橫盤縮量圖形中可以看到,市場底都是在行情跌幅較大,散戶被套較深,成交量極度萎靡情況下產生;此時才是巴菲特所說:你貪婪我恐懼,你恐懼我貪婪時候;跌至跌無可跌情況下,市場底出現,橫盤震盪一段時間後會迎來不錯的上漲。


市場底橫盤時候,你不敢確定往上還是往下吧(只有走出來才可以確認市場底)?那麼你要如此在市場底中去參與呢,

短線波段參考橫盤震盪平臺突破來做參與,我畫了16年兩波底部大平臺突破,特別是第二波,屬於震盪走勢的底部突破,很容易形成趨勢逆轉,此時短線,波段都可以開始佈局入場,很多大資金也會在此時慢慢入場和逐步加倉。




心竹wu1986


股市裡有三重底,第一個是數據底,第二個是政策底,第三個是市場底!
數據底的意思就是大部分的數據已經接近了歷史底部,甚至跌破歷史大級別熊市最低的數值,那就是數據到底,這也是股市裡第一個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大熊市底部區域信號!

而對於政策底來說,往往都是出現在數據底之後的!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因為數據底跌破,市場出現了許多風險隱患,甚至即將面臨較大危機,可能會影響到市場安定,健康的時候,政策就會出來救市,極力唱多,甚至由郭嘉隊的資金介入!

而市場底,其實也就是一個信心底,是在政策底之後的2-3個月,甚至幾百點以內出現的一個大底!大家經常說的熊市不言底中的“底”就是這個市場底!

因為市場底是根據投資者的情緒和細心所決定和演變的,因此不確定性非常高,沒有任何的依據和數據能夠顯示市場底到底在何處成立!

所以市場底往往都是幾個月後走出來的,甚至確認的!就好比2449點的政策底之後跌至了2440點,而在2019年的4-5月,漲到了3000點左右,我們才能夠有可能的確認一個2440點的市場底成立!

而歷史其他大級別的熊市市場底,政策底也是如此,就好比:

  • 2005年,印花稅降低,政策底1187點,市場底998點才築底,隨後的牛市漲到了6124點!

  • 2008年,印花稅單邊徵收,並多次降息降準利好,政策底1895點,市場底1664點才正式築底成功,隨後的牛市漲到了3478點!

  • 2012年,暫停IPO,擴大QFII份額、放寬公募基金成立限制,政策底1949點,市場底1849點築底成功,隨後的牛市漲到了5178點!

其中,市場底因為是信心底,確實表現為交易情緒非常低落,交易量出現絕對,持續地量的時期!但是這種情緒的判斷標準,不確定因素太大了,所以大家也不就不要過多的關注市場底,預測市場底,甚至靠著市場底去投機!我們完全可以在比較確定的數據底和政策底出現後,開始逢低佈局,這樣的確定性更高,拿到便宜籌碼的機會更多!


琅琊榜首張大仙


股票市場熊市結束的信號,或者是牛市來臨之前股市需要三底確認(估值底、政策底、市場底),只有三底確認之後才會真正的來牛市;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三底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這個底是怎麼形成的?

估值底:這個底就是以股票市場的市盈率來衡量的,當股市平均市盈率跌到13倍附近之時就足以說明估值底出現;

政策底:這個底就是根據政策釋放的利好來確認的,當股市經過大幅殺跌,跌到某個點位或者區域之時,政策釋放重大利好刺激股市走強;一旦政策利好出來就是市場底出來;比如2008年的政策釋放4萬億流動資金;2014年政策大力支持槓槓資金入市炒股;這些就是政策底出現的標準。

市場底:這個底就是指大盤指數點位或者某個區域,當股市經過大幅殺跌之後,大盤指數在某個點位或者某個區域之時有超大資金入市抄底;把大盤指數拉昇遠離這個點位或者區域,即使回落也不會跌破這個點位或者區域;類似2018年2449點至2440點這個區域就是真正的市場底。

沒人交易了就是市場底?

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股票市場只要是能正常開市都是會有交易買賣的,根本不會存在沒有人交易了。即使股票漲停板了也還是有人賣出的,股票跌停了也還是有人願意買入的,股票只要能交易是肯定有人交易買賣的,只是交易的頻繁活躍度不同而已。

所以股票市場底並不是指沒有人交易了就是市場底,而真正的市場底就是已經在某個低位或者某個區域了,已經得到了政策認可,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在這個區域之內是不可能不成交的,反而會有更多資金入市抄底。

市場底的出現有幾個特徵,就是已經經歷了前期的大幅殺跌,隨後在某個點位出現底部放量拉昇,隨後指數會在這裡點位區域形成一個橫盤階段;總體都是圍繞這個區域進行震盪。但是這個區域主動交易的量非常底部,因為很多投資者是不看的。市場底出現就是成交量持續縮量,而指數窄幅震盪,這個區域就是市場底的特徵。


老金財經


先講一位股市大神的故事。

他叫李佛摩爾,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投機者。這位大神級別的人物,在1907年狂放空單,以至於讓美國整個國家無法承受,最終不得不由摩根出面以個人身份請求李佛摩爾停止做空。更牛的是,在1919年,被威爾森總統邀請至白宮,請求其平倉救國。就這樣的一位大神,都數次破產,倒在猜底猜頂上。可見,要捉市場底與頂有多難。

所謂市場底,就是一輪熊市的終點,同時也是一輪牛市的起點。

字面答案非常簡單,人人可理解。但是,對於操作來說,要想捉住真正的大底簡直難於上青天。縱觀古今中外,尚未有人能成功地捉住每一次的大底。當然,我們也不強求次次成功,因為能捉住其中一兩次大底,併成功逃頂就可成名於股市,自由於財富了。

那麼,市場底有什麼特徵呢?

市場底會有不同形態,A股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大底形態,供參考。

1,V型底。如圖1,發生日期1994年7月29日。

2,W型底。如圖2,發生日期2005年6月6日。

3,三重底。如圖3,發生日期2008年9月18日。

底部形態雖有各樣變化,但大體是離不開這幾個形態。而同一形態類型的底又有細節上的差異,這正體現了市場的精彩。所以投資者需時時學習,保持對市場的敏感。

有句話,請務必記住,在走出真正市場底的之前,一定有“政策底”,一定有救市行為,而且一定有大規模恐慌現象。也就是說,沒有上述三方面跡象之前,不要抄大底,頂多做個短線嚐嚐鮮。

通過這3幅圖,我們也看到每一天都有“量”的產生,絕不會存在沒人交易的情況。無論是市場底還是市場頂,永遠都會有人在交易。因為不可能存在所有人都共同認知到頂或底的情況,所以無論何時都存在拋盤,也存在接盤。

謝謝閱讀。





股市獵人堂


什麼叫市場底,所謂的市場底指的是指數最低的點位,是趨勢的轉折點,這個點位是利空反覆衝擊後,再也跌不破的點位,因此,我們在交易中常聽人說,市場底是利空打出來的,不是利好刺激出來的,就是這個意思,利空都跌不動了,這樣的底部才是市場底。

市場底一般交易量不是最小的,在市場底出現前的時間,一般才是交易量最小的時間。市場的底部一般經歷政策底、市場底、經濟底的微笑曲線。當股市成交萎靡,天天死氣沉沉處於陰跌時,跌到一定的紅線,再跌就會出現系統性風險時,這時就會有利好政策出臺刺激股市,防止系統性風險產生。比如去年A股跌到2500點下方時,再繼續下跌就會引發質押股暴雷的系統性風險,於是各種政策出臺,刺激股市恢復了活力,這時的底是政策底。

政策底是政策刺激的,不會持久,一般會被打破,再次形成的底部是市場底,這時大部分股票形成了超跌,跌出了投資價值,很多機構開始建倉,所以,市場底的成交一般都不會太底,市場成交最低的階段一般在政策底之前陰跌到極致時產生。因此,才有了地量見地價的說法。

總結:市場底是利空都跌不動的底,這個底部具備投資的價值,所以成交量不會太低。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的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沒人交易也就意味著交易的流動性凝固,一般的熊市底部確實會出現交易的流動性凝固現象,但是流動性凝固並不完全意味著熊市末期的到來。可能很多朋友對於流動性凝固並不理解,舉個例子來看就是一隻股票,大多數的散戶賣家不願意賣出,出現了惜賣行情,而下方的購買者又不願意高價購買,此時整個股票的交易量陷入了一種低迷狀態,此時就是這支股票的流動性凝固。

一般而言,當市場交易情緒逐漸地陷入一種低迷或者悲觀絕望狀態時。最明顯的交易量就會開始出現縮量現象,這個時候會有緩緩的一種建倉週期貫穿整個交易量凝固週期,當巨鯨和莊家獲取足夠多的廉價籌碼之後,市場行情將會選擇新的方向向上突破。

但是一部分股票因為利空,或者本身的上市公司行為產生的結果導致的交易性凝固並不在此內。所以當市場出現惜賣行情之後,一定要慎重的觀察當時的市場交易情緒,絕大多數人處於悲觀絕望看跌狀態時才可以緩緩地入場抄底,耐心的等待即可。


晴天財經閣


什麼是市場底?

老肖認為,所謂的市場底更多的是一種大家對行情預期的共識,是指大盤下跌趨勢走完,真正步入中長期的最低價格區間內進行長時間的橫盤處理階段。

這段時間往往比較長久,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散戶能夠預測到市場底,甚至參與進來,但最後卻賺不到錢,或者說在行情沒有啟動的時候就賣掉了自己手裡的股票。

其實散戶和機構的區別更多的是在基本面的分析和執行力上,特別在買入一隻股票的長時間持有上,不可否認大多數散戶的定力不如機構和大戶,為什麼會這樣呢?

主要的原因是機構的資金量和盈利模式決定的,一家大型而且有經驗的投資公司,會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論證後得出結論,而他們也不會在一隻股票初期的建倉上就把手中的“子彈”打完,往往是留有一定的現金流支撐自己的平日開支,而等到股市的瘋牛來臨時,他們就會選擇慢慢賣出手裡的浮盈股票,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棄我取。


這種操作方式週期較長,且在熊市的時候要求勒緊褲腰帶,但散戶往往這個時候管不住自己的手,來回的頻繁操作,導致行情還沒到來牛市之前,自己手中的“彈藥”已經打完了。

沒有交易就是市場底嗎?

就A股大盤而言,我認為是的。

低成交量確實是市場底的一個特徵,但卻不是充分的條件,就個股而言,這個真的不好說,因為你不能排除垃圾股和各種仙股也有這種情況,甚至是企業本身經營的問題顯現在了股票上造成沒人關注和交頭不活躍,所以說一旦落實到了個股上,個人投資者選股的難度又會增加很多,而這也是個人和機構們信息差不對等的體現。

就機構和大戶而言,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去調研和研究公司的好壞,來選定標的,一旦目標公司被選中,往往會先觀察一段時間大盤的情況,如果現在是地量地價的長期橫盤區域,那往往會是機構經理們下手的好時機,而他們的倉位因為往往都很重的原因,所以也是會大概率選擇分批買入來進行建倉。

總之,資金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玩法,就像老肖以前提過的期貨分倉位的這種情況,在資金量少的交易者身上就不太適合,所以交易策略還是要因時而異、因勢而定才會少犯錯誤。


喜歡期貨和股票,關注@期貨老肖


期貨老肖


尋找底部是每一個散戶都會做的事情,為的就是能在最低的位置買到最廉價的籌碼。我們常見的底部有政策底,市場底,估值底等;政策底比如08年的四萬億救市計劃就是政策底,15~16年多次降準降息也是政策底。估值底就是市場的估值處在歷史低位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我們以A股平均市盈率作為參考對象,平均15倍左右的市盈率就會被認為是估值底。那麼什麼是市場底呢?

1,市場底是A股能下跌的極限。

市場底會低於政策底,也會低於估值底,比如13~14年A股的市場底就是出現在政策底,估值底之後的。通常情況下我認為市場底是股指能下跌的極限,政策底可以跌破,估值底也可以跌破但是市場底絕對不會跌破。比如13~14年有一年左右的時間滬指單邊的成交量都在1000億以下,並且最低的時候只有500億左右。當時滬指的市值也有20萬億左右,日均成交量遠遠低於1000億,這就是市場底的特徵。自比如18年的滬指日均成交量也出現了低於1000億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市場底大概率就會出現。雖然今年的反彈滬指成交量出現了大幅的上漲,但是持續性差,如果今年的滬指單邊成交量再次迴歸1000億左右,那麼滬指的市場底大概率就會在今年產生。


2,說沒人交易了是市場底也沒有錯。

市場底本身就是由投資者決定的,投資者越少,流入股市的資金越少那麼市場底產生的可能就會越大。所有的投資市場都會遵循這樣的規律,盛極必衰,衰極則必盛,股票市場也不例外。沒人交易以什麼樣的標準衡量呢?我認為是成交量,成交量越少則交易的人越少,低成交量持續的時間越久則市場底到來的可能就越大。比如13~14下跌的一年中滬指單邊成交量低於1000億,05~06的下跌滬指成交量低於100億。由於A股的不斷擴容,現在單滬指市值就有33萬億了,1000億左右的成交量如果出現半年到一年,那麼市場底就形成了。


投資觀


市場底,怎麼理解?這是一個專業名詞,對股民投資股票市場,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一,市場底。


市場底,顧名思義就是市場自身形成的底部,底部就是不會再下跌的位置,或者說,就是在底部買股票是最好的時機。市場底,是相對於政策底的說法,政策底是政策出臺支撐股市的底部區域,市場底與政策無關,而是市場自身形成的底部區域。


舉個例子,市場底就如家裡的小孩,自己喜歡學習的課程或者興趣,政策底是家長要求或強迫小孩學習的課程或興趣。


二,沒有人交易,就是市場底?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市場底與參與人數多少沒有關係,而是股市自身運行規律以及自身力量,逐漸形成的底部。通常情況下,在市場底的階段,參與的股民數量會比較少,因為大家對股市已經沒有信心,同時,在政策底參與的人數太多,導致大家不相信市場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總結近年的市場底和政策底。


在2019年1月4日,大盤見到市場底,底部位置是2440點,隨後開始大幅反彈,最高上漲到3288點。但是,這一次反彈啟動的政策底是2018年10月2600點左右,比市場底高出200點左右。


所以,政策底會比市場底高,這是歷史規律,值得大家參考和學習。


關注我的專欄,在專欄裡面,與大家分享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